查看原文
其他

大学生志愿公益服务,想说爱你不容易! | 深度

2016-06-01 害怕不过的 大学声



学生做公益志愿活动,在几年前可能还是大学里少数志愿者社团成员的事,还并不是校园里的主流话题。 但从201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实行把社会实践及社会公益活动纳入学分考核的要求,专门设立“素质拓展学分”或“社会实践学分”,在大学四年中,必须完成一定量的志愿公益活动时间,攒够一定量的学分,否则就将影响毕业。 这些规定的出台,从客观上确实使得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社会志愿服务,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硬性指标让志愿活动变成了不得不完成的工作,使得这些本应出自拳拳奉献之心的无私行为变得不那么高尚纯洁,而变成了 无奈的“被志愿”“被公益“了。


大学生志愿服务却经常变成无奈的“被志愿”

 

在有些学校,像图书馆整理图书,校园里清除小广告这样本来由贫困学生勤工俭学的工作,现在都变成了“学生志愿者”来干,反而使得最需要这些工作机会的贫困生失去了宝贵的收入。

 

而且参加的同学本就不情愿,负责管理的老师或者学生干部也大多马马虎虎,导致最终工作的完成情况惨不忍睹,甚至变成了走形式帮倒忙。“志愿者”们走之后还得安排人把他们的活重新干一遍。



 

这种“志愿活动”的强制化庸俗化,使得大学生的志愿热情越来越不被尊重,而被当成了可以随意利用的免费劳动力.。


甚至地方政府办个展会活动,也习惯性地让当地高校出大批的学生,做时间长达一两个月,每天七八个小时的引领指路,售票检票这样和“志愿”根本扯不上边的工作,而且同学们假如不去,就会面临学校的纪律处罚。


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部分高校,这种变了味的“志愿服务”还导致了学生和家长的群体抗议。



 

这种耽误同学们的正常学习和休息时间,名为搞志愿活动,实际却是抓壮丁的行为,当然会引起同学们的强烈反感和抵制,最终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导致”大学生志愿活动“也顺带着被污名化。


那么,大学生怎样做志愿服务,怎样才能避免“被志愿”,真正能够从中得到乐趣和提高呢?

 

什么样的志愿公益活动才值得大学生们去做?


 

衡量一个志愿公益活动值不值得去做,具体标准自然是见仁见智,但基本的评判标准就是以下的三点:

 

1  活动的组织者是否靠谱

 

社会志愿活动这个领域,几年前还是无人问津的冷馒头,这两年却突然变成了人人争抢的香饽饽。

 

但在相关社会组织勃然而兴的过程中,难免泥沙俱下。近年以来,这些不靠谱的活动组织方也层出不穷,给参与活动的学校,社团,以及企业都造成了不小的损失,更重要的是让参与志愿服务同学的奉献热情,直接被浇了一盆冷水。

 

不少志愿活动的组织方自身既不了解活动涉及领域的真实状况,又没有保证活动顺利举办必须的管理经验,骨干人员以及资金支持,就凭着一个想当然的点子和一张嘴忽悠,租间办公室拉三四个工作人员,就敢做全国性的大学校园公益活动,号称参与学生几万人。



 

宣传时无限夸大自己的实力,但越运作越左支右拙,最后终于没法自圆其说,活动要么虎头蛇尾要么就变成无休止的打架扯皮,甚至还有的组织方见事不妙直接卷钱跑路。给参与的学校,学生和社团留下了一地鸡毛和无穷的纠纷。

 

只有真正具有相当实力和信誉背书,并能够为自己发起的活动提供足够支持的主办方,才值得同学们信赖,并为活动投入心力。

 

皮包机构办公益,就好像小孩玩举重杠铃,举得越重,摔得越惨。

 

2 参与的活动是否真的解决社会问题。

 

大家可能都听过那个“小学生扶老奶奶过马路”的故事,小学生拿到了大红花,但被小学生扶着来来回回过了几十趟马路的老奶奶,恐怕这辈子也不敢再接受这样的“帮助”了。

 

很多去边远山区中小学支教,去老人院陪老人聊天,以及一些中短期的西部实践计划,这样的志愿活动模式近些年广受诟病的原因就在这里。

 

2010年,一篇源自法大BBS的文章传遍了全国许多大学的校园网络。文章以一个山区孩子的口吻写成,题目是:《叔叔阿姨请不要来我们这里支教了》。



 

文中“你们所给与的远不是我们想要的,你们的爱心破坏了我们心灵的安静,你们的奉献破坏了我们传统的善良”这样的文字,虽然有些一棍子打死的偏颇,但仍然得到了不少社会大众,以及身边参加过山区支教活动的同学的共鸣。

 

把一群并不知道应该怎样当老师,事先也没经过任何专门培训的大学生,直接送到山区或者西部,想当然的认为他们的到来,就能给当地学生带来正面的影响,而且支教期结束后大家直接回家,也没有科学的表现评价和结果评估。

 

大家参与志愿服务全凭一腔热血,真正想为当地孩子做些事情的志愿者的想法得不到足够的资源支持,抱着来旅游的心态滥竽充数的人也能糊弄过去,给自己的简历加上一笔“山区支教”的条目。



 

参加这样放羊式的的社会公益实践,虽然能够收获一纸证明,但对于真的想用自己的头脑和努力改变一些事情的同学来说,这样的公益经历可能往往是非常失望,而且非常不公平的。

 

3 参与的活动是否能够发挥你的特长和专业知识,是否能促进自身的素质发展。

 

现在不少学生志愿活动的组织方,学生社团,甚至学校都有这样的错误观念:大学生的时间不值钱,大学生就是最好的廉价劳动力,怎么随便用都可以,浪费一点也无所谓。

 

甚至一些同学自己也被这种想法所传染,把参与志愿活动当成做苦力,到底是干什么,反正我也不在乎,人家指示我去哪我就去哪,命令我干点啥就干啥。



 

做志愿做公益,显然不应该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毕业要求,也不应该是大学四年的事,而应该成为一种责任感和习惯,从回报社会的过程中找寻自我价值的升华,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技能,才能够建立足以持久的正反馈循环,

 

这种“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螺丝钉”精神非常高尚,但每次都这样做重复机械的劳动,你真的能够贡献100%的效率吗?参与一次两次可能还能坚持,你真的能从中找到动力,支持自己长久地把公益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吗?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真正专业的公益活动组织方,都是把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放在第一位,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自然事半功倍,而且不会出现一颗好心帮了倒忙的现象。

 

但国内的公益事业刚刚起步,大部分的组织方自身都谈不上专业,更加无法帮助参与者实现自身的专业价值。

 

帮助学弟学妹们选择大学志愿,带他们走对一生的路

 

再过几天,一年一度的高考就要开始了,你还记得当年你还坐在高考考场里,幻想着未来的样子吗?

 

但高考结束后,这些学弟学妹们马上迎来的就是大学志愿的选择。

 

在大学里拼搏着的我们都懂,这次对于学校和专业的选择,对于他们今后四年,乃至一生的事业和生活有多么重要。


 

我们高中的同学里,恐怕都有因为报错了学校导致掉进空档的,本来能上一本的只能被二本录取,本来能上本科的只能去专科。记得我当年班里,因为这个原因不得不复读再赌上一年青春的同学,就有好几位。

 

我们的大学同学里,恐怕也一定有稀里糊涂选了个专业,到了大学才发现完全不适合自己,但木已成舟为时已晚,有的还在挣扎着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有的则早已随波逐流,放弃了学业的追求而变成了大学里的颓废一族。

 

人生就是这样,有时就是一步走错,全盘皆输。

 

在这种时候,咱们放下那些社会责任,志愿公益之类的辞藻,就单纯地作为一个学长学姐,你难道不想帮帮他们吗?


 

全国学业发展联盟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发动“高考报考公益行”活动,打算和已经对大学生活学习有一定认识的你一起,回到高中母校,帮助你的学弟学妹们选择志愿,传授志愿填报的经验技巧,帮他们避免遭受“十年努力却败于三天报考”的痛苦。

 

全国学业发展联盟(N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Association)是一家全国性校园学业发展类社团公益联盟,聚合各高校以提升大学生科学研究、公益服务、职业发展、创新创业等学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业发展类社团,搭建一个沟通,交流,学习,成长的平台。

 

目前联盟已有成员社团300余个,成功举办过创业公益巡讲、社团领袖论坛、RISE私享会等精品公益活动,并积累了丰富的组织公益活动的经验。



 

这次“高考报考公益行”活动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你帮助的对象就是来自和你同一所高中的学弟学妹,通过亲自回母校或线上分享,给学弟学妹传授志愿填报的经验技巧。

 

同时联盟将对所有参与计划的志愿者进行为期几天的专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学校和专业认知,报考技能,报考工具使用等,让你的高等教育背景和这些志愿报考的专门技能无缝连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如果你对这个活动感兴趣,


如果你想在人生的关键阶段帮学弟学妹们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请点击“阅读原文”,了解“高考报考公益行“活动的细节。


想了解更多有意思冷门知识请点击


大学是所整容院,还是一把杀猪刀?


为什么大学生现在越来越不喜欢运动了?


现在的大学考试是不是太简单了?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大学生学业充电站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