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大学能够改变我们的社会阶层吗?

2017-04-07 想学撒娇的 大学声


俗话说,考得好不如生得好。


投身在一个富贵家庭,就拥有了一个好的起点。而投身在一个贫寒家庭,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通过上大学改变家庭状况,突破自己的阶层,是许多大学生的梦想。


但是,在这个“拼爹”的时代,辛辛苦苦读四五年的大学,真的就能改变自己的阶层吗?


寒门子弟还能够通过上学跻身中产阶层甚至上流社会吗?


穷者更穷,富者更富,家庭收入

与大学生毕业后收入正相关。



教育是一项长期投资,读大学有没有用,从理性角度来看,着眼于投资回报率这个指标是比较合理的。


当然,这种回报有可能是显性的,如毕业后的薪酬,也有可能是隐形的,比如自我修养的提升、人脉的积累、甚至在大学中找到生命中的另一半。


不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毕业后的收入作为回报的标准,虽说不够全面,却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来源:花瓣)


那么,大学生毕业后的收入与家庭环境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呢?

 

首先,从大学生刚毕业时的工资来看,不同阶层家庭的孩子从毕业开始,收入的差距就拉开了。


陈江生和王彩绒于2011年在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发表的《家庭背景因素对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一文中指出.:


在中国,城镇户口的大学毕业生父母年收入每增加1万元,相应学生的初次就业月收入就会增加3.3%。


(来源:网络)


这一点很好理解。对于家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父母的收入越高,一方面有更多地经济资源可以投入到教育之中,另一方面,高收入的父母往往对应着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人脉资源。


也就是说,一方面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因为接受的教育投资更多所以在求职时表现更为优秀,另一方面,即使高收入家庭的孩子不够出色,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其父母也有办法为他谋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但是,这一点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说表现并不明显。该研究表示,对于农村生源来说,父母收入影响并不明显。


原因在于,大多数农村生源的大学生,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城市站住脚跟,而由于家庭在农村,其可以动用的能够在城里帮到自己孩子的资源,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了农村生源的家庭收入对学生毕业时的收入影响不明显。


(来源:pexel)


同时,由于农村的家庭教育观念相对落后,习惯于将教育全部交给学校,这就使得即使农村有些家庭状况比其他家庭好,也没有把这些多出来的经济资源投到教育上。


中国如此,美国也不例外。从美国最大的收入数据网站Payscal可看出,家庭收入前25%的大学生刚毕业时平均年收入为69300,中间50%家庭收入的大学生刚毕业时平均年收入为62900,而后25%为55300。


可以看到,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家庭收入对于大学生毕业时的收入影响,都是毋庸置疑的。这些寒门子弟,虽说起点低了些,但有没有可能通过在职场中的打拼,拼过那些“靠爹”的人呢?


在我们的幻想中,大多是纨绔子弟们在职场上飞扬跋扈,最终被兢兢业业的寒门子弟所超过。可惜,这也仅仅是幻想而已。


(来源:网络)


从Payscal可以看出,大学生从就职到职业生涯中期的收入增幅情况为:家庭收入前25%的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期时平均收入增加91%,中间50%的平均增加68%,后25%的平均增加66%。


“中国经济学人”的文章《读不读大学的差距,悄然影响着我们的一生》表示,大学刚毕业时,低收入背景学生的工资是高收入背景学生工资的2/3,这个差距到了中年时期,扩大为1/2。


(来源:中国经济学人官网)


该研究还表示,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算上父母的职业、收入、受教育水平等方面综合背景)能够解释人与人收入差异的13.78%。所以说,家庭背景不仅影响你大学刚毕业时的起点,甚至持续地伴随你整个职业生涯。


学历拼不过“爹”的背后,

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看了上面的数据,大家难免感到不公,甚至有人举出了一大堆能力不行,却靠着爸妈混得风生水起的人,紧接着脑补出一大批的社会不公现象。


但是,实际情况是,家庭背景越好的人,能力往往也更加出众,像《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中“黄毛”那样的富二代,其实并非主流。


(来源:网络)


以哈佛大学为例,在这样的世界一流大学里读书的优等生,有60%的学生来自年收入前10%的家庭,只有5%的学生来自家庭年收入后50%的家庭。原因在于哪里呢? 

经济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聪明好学,没有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也是白搭,这一点在英语教育上尤为明显。


富人阶层的小孩,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双语幼儿园,甚至到中学直接就送到国外,其英语能力的提升自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可比拟的。


(来源:花瓣)


在贫困山区,由于大多数教师不愿意去,而英语口语这种东西极度需要老师口音的引导,所以乡村英语教育资源极度缺乏。


记得我大学参加三下乡支教的时候,那个小学竟然没有专门的英语老师,小孩子看见一个单词根本不知道怎么读。


此外,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比如我,就是数学不好。有钱的家庭,可以通过请高质量的家教或者培训机构弥补不足,而贫寒家庭,对于孩子的不足,只能通过引导孩子多加努力来弥补,其间差距,不言而喻。


(来源:花瓣)


我有一位同学,大学四级考了几次才过,他父母让他上了半年托福的一对一后,托福已经刷上了100分。这样的金钱投入,是好多家庭想都不敢想的,但是进步也是显著的。

人脉资


这种人脉资源不仅仅是帮孩子找工作时所找的“关系”,更是包括了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的圈子。家庭背景好的人,从小就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高级知识分子、职场精英、政界精英,而与这些人的交谈很能够得到启发。


(来源:网络)


就像我自己一样,每当学习中遇到什么困惑,总会向亲戚里的成功人士请教并得到诸多启发。除此之外,人脉资源还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影响自己三观,自己的目标。


例如,对为什么学习而言,贫寒人家的孩子往往受周围大人的影响,觉得上学就是为了拿个大学文凭,以后好找工作。


于是,这类孩子往往读书时只注重于考试内容而不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到了大学,这种思想更甚,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常常会做一些与专业无关的廉价兼职,甚至为此逃课,只求及格即可。


(来源:百度贴吧)


相比之下,富贵人家的孩子更注重素质教育,更注重学习本身而不是考试,我有一位在上海交大二附中毕业的朋友,家庭年收入200万左右,高中时的作业经父母签字同意可以不做,他母亲看了题目以后觉得题目所涉及的知识孩子可以掌握,就真的签字不做。但需要他以练一小时钢琴作为弥补,后来这位朋友被麻省理工录取了。


周围的人脉其实营造了一个观念的环境,长期在这样的环境里,对学生自己观念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同时,更可怕的一点,在于这种人脉资源也是会“世袭”的。由于阶层的相对稳定性,父母圈子里的孩子与自己往往也建立了伙伴的关系。


(来源:网络)


而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多数会继续停留在这个阶层,富贵人家的孩子长大后会发现,当初因为父母之间关系而结识的同伴,今日也是混的风生水起,彼此之间相互照应,可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和自己的下一代所动用的人脉资源,竟然更多了一些。


而贫穷人家的孩子,即便自己出人头地,所结识的同阶层的人多是由自己经营的人脉,跟富贵人家的人脉相比,仍然有差距。

所读学校的质量


读完大学后的回报率如何,跟所读大学的质量息息相关。985大学毕业生平均收入高于211,211高于普通一本,一本高于二本,本科高于专科,这几乎是不争的事实。


坊间也有“本科看学校,硕士看专业,博士看导师”的传言。据2015年1月26日中国青年报的文章《寒门学子调查: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报道。


(来源:花瓣)


清华大学老师晋军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发现,相比全国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构成,清华学生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占比更高,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占比较低,呈现“倒金字塔型”。


晋军老师还发现,2010级清华大学农村生源占总人数17%,而早年的高考全国农村考生比例是62%。除去不同家庭背景下接受的教育投入不同,即使两个学生高考分数一样,富有的一个也更有可能选择好的大学。


因为富有的一方可以选择好学校的偏冷门的专业,而贫困的一方却不得不慎重选择,极有可能为了选择医学等好就业的专业放弃名校或者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更贫困的可能为了减少家庭负担选择国防生、免费师范生等有补贴且就业有保障的专业。


(来源:花瓣)


家庭背景对性格的影响


第一,对于金钱的看法,不同家庭收入背景的孩子有着不同的观念。


有钱人的孩子,往往出手大方,对于金钱十分仗义,很容易请客吃饭,别人借钱也慷慨大方。但穷人家的孩子,吃饭往往希望AA,借钱也不敢借太大金额,因为毕竟手头不富裕。


甚至有一些人因为家庭不富裕,内心敏感,因为受不了别人的玩笑大发雷霆,得罪同学。

这两种不同的性格,对于建立自己的人脉圈的影响,自然是不同的。


(来源:花瓣)


第二,对于理想的追求。


贫穷的孩子,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有的放弃读研读博早早工作,有的放弃喜欢的专业,而对自己的专业缺乏真正的热爱,往往也是不能有很大作为的;


富人家的孩子,因为不用考虑就业挣钱问题,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甚至有资本中途更改。

(来源:网络)


当我还在为了毕业找工作四处奔波的时候,我的富二代好基友竟然发现了“游戏”是自己唯一的兴趣,开始转专业,准备出国学习游戏程序设计了。


既然家庭背景如此重要,

我们还有必要读大学吗?


既然家庭背景如此重要,我们辛辛苦苦读这么多年的书,如果还是只能在本阶层原地踏步甚至退步,读大学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大家大可不必如此悲观,读大学还是有回报的。


清华大学的李宏斌教授在《从投资回报率看中国教育》中指出,中国的平均回报率为16.3%。


即多接受一年大学教育,收入就会提高16.3%。中专、大专比本科要低,但是相比本科、大专、中专,高中的回报率非常低,只有4.5%,可能会更低。


即便剔除了家庭背景和先天能力以后,中国大学教育的平均回报率仍然有10%,而高中回报率几乎是0。


(来源:网络)


也就是说,读大学还是有一定回报的,如果读完高中后不读大学,那么只读高中所带来的回报几乎是没有的。


况且,如果自身努力,加上一些机遇,实现阶层的跳跃也并非没有可能。根据Payscal的数据可以发现,有18%低收入家庭的大学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期时进入到前25%收入的阶层,完成屌丝逆袭。


大学的回报率如何,与我们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提升的能力、积累的人脉也是正相关的,我们在大学中越努力学习,就越能够增加家庭背景外的回报。


(来源:网络)


不错,也许你拼了命地学,也未必能突破本阶层,但会使你在本阶层中上升一点点。现在的上流阶层,大多是好几代人积累的结果。


不要整天幻想小说里的奇遇会出现在自己身上,也不要一直埋怨自己没投个好胎,沉下心来,好好努力,你就能为自己的下一代增加一些基础,再利用这些资源做好教育,也许过个两三代,你就能亲眼见证家庭阶层的跳跃。



关于上大学和社会阶层的关系,你有什么想说的见解吗?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观点。



想了解更多有意思大学故事请点击




学会这些心理学知识,能让你瞬间俘获TA的心


雄安新区,能否拯救一直被忽视的河北大学生?


为什么中国大学生那么害怕体测? | 大学声调查



点击 “阅读原文”,了解大学学业生活秘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