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位研究生留下的绝笔遗书,看哭了很多人

我是陈大夫 大学声 2020-10-22


昨天(2020年10月13日)凌晨,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一位研究生在实验室上吊自杀身亡。
 
10月14日下午,学校方面发表了情况通报:


 
他在自己的微博账号 @红烧土豆叶 上留下了一篇两千多字的遗书,全文如下:





 
这条微博下有十几万条评论,很多人表示:感觉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心声。

对于这件事,陈大夫有几句话想说:
 
1 这篇文字,让人看了感觉特别堵心
 
大学声之前报道过很多起类似的事件,但篇文字看完,让人感觉心里特别堵得慌。
 
在这个故事里,没有张代远那样敲骨吸髓那种把学生压榨到死,或者王攀那样逼着学生叫爸爸的无良导师;
 
他的导师对自己学生的态度基本就是标准放养,没有pua,也没有言语打压;
 
看到他讲导师Z老师拉着他讲煤化工行业上下五千年,差点没导致他被一泡屎憋死的那段,甚至还让人觉得:这位导师挺可爱的。


 他所在的,不是那种逼学生996007赶进度,要求每个人每周必须在实验室待够100小时的实验室;
 
唯一能拿出来说说的,也就是实验设备可能不够完备,让他不得不和其他人共用一些设备,晚上连着通宵了几次;
 
但这也是因为今年夏天大家都在赶进度,补春天因疫情荒废的几个月留下的坑,平时并不是总压力那么大的。
 
在武汉理工陶崇园事件里,大家还可以把对一个年轻生命早早逝去的惋惜之情,化为对某个“无良导师”的愤怒,用喊打喊杀的激烈声讨,来把心里的这股气发泄出来;
 
但在这次的事情,你觉得该把他的死怪罪在谁的头上呢?
 
仔细考虑一下,你会发现,这个锅让事件中任何一个人来背,都会有失公允。
 
这让我想起鲁迅的名作《祝福》:祥林嫂的死该怪罪在谁的头上呢?鲁四老爷?她的婆婆?还是那只把她儿子叼走的狼?
 
没有人想让祥林嫂死,但又所有人都有责任。这是时代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秩序逼死了她。


 这才是这次的故事,看了最令人觉得难受的地方。
 
正如知乎上一位答主所说:
 
“最抑郁的不是导师压榨学生。
 
最抑郁的是导师没什么大的问题,学生也没有大的问题,最后却是这么绝望的结果。”
 
2 多考虑自己,少考虑别人
 
在整篇遗书里,他的文字一直是诙谐,温暖的,对导师、对学校没有表达出一点怨气,最后也还没忘记祝国家繁荣昌盛。

甚至考虑到了自己的死可能会对导师带来的影响,全文都用”Z老师“称呼,而没提老师的真名。

从他遗书的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信息,以及他的一些同学在他死后的回忆,他生前是个诙谐幽默,感情细腻,很招人喜爱的男孩。
 
他们听闻噩耗,普遍的反应是震惊,无法接受,怎么也想不到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他的身上。



他自己也说:之前我们组还从来没出现过无法按时毕业的。
 
肯定是比他态度更差水平更差的,导师也都想方设法向他们按时毕业了。
 
 虽然这段文字里“延毕”出现了多次,但实际上大家都能看出来,这更多的是自己吓唬自己。

如果他不是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大概率也能顺利毕业,他的真实处境,并不像他自己以为的那样绝望。
 
然而他还是像一个处女座一样,一根筋地看文献-重复-失败-再重复,把自己陷在了这个死循环当中。
 
还是拉不下脸,去跟导师承认:自己已经无能为力,老师你再不拉我一把我就毕不了业了。
 
就连最终的遗书,也是精心写就的,让别人看了想起他最好的一面。
 
他的一生,一直在试图让身边的每个人,导师,父母,同学.......都感到满意,不辜负别人对他的期望。
 
即使在自己的人生已经摇摇欲坠的情况下,也会处处想着别人,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
 
据他自己的说法,自己读研就是为了逃避找工作,混个文凭而已,并不是真的对科研多感兴趣。
 
既然你又不是打算写篇上SCIENCE,NATURE的大作,也没打算凭一己之力推动人类科技的发展,那为什么还要纠结实验是不是能得到理想的结果呢?
 
就算数据做不出来又怎样?不会编个数据吗?不会像某几位大教授那样,在图片上PS一下吗?
 
当然,我说这些并不是鼓励同学们造假,但和自己的生命相比,一点点的学术不端真的那么重要吗?
 
就算是真的努力了半天啥玩意都没搞出来,到最后导师不会伸手拉他一把吗?
 
然而他还是不想让别人失望,对自己的高要求把自己拽进了深渊。
 
在之前的好几篇文章里,我一直跟同学们说:在中国做学生,还是要脸皮厚一点。
 
陈大夫在高中的一个好哥们,大学毕业以后去了山大读研,学的和这位同学一样是生化环材四大天坑专业。
 
在他进组的第一天,导师让他和其他几位新生介绍一下自己,说说自己的个人爱好,研究生三年有什么理想。
 
别人说的都是什么认真学东西,好好做科研啥的,他直接说:我的爱好就是打游戏,我来山大的目的就是混个文凭,越轻松越好,没啥其他的了。
 
导师哭笑不得,但人都招来了也没法退货了,然后这三年他也坚守初心,别人在实验室耗着的时候他经常溜出来跟我们几个狐朋狗友一起dota开黑,活得极为洒脱,到最后顺利毕业。
 
中国的大学生是一群一无所有身无长物的纯无产阶级群体,在学校行政力量、科研导师、校外资本力量的面前都是极端弱势。

 我们面对的学业评价体系,在制订的过程中里面就塞了很多私货,考虑到了教授、行政口、业界、主管部门.......各个群体的利益诉求,唯独缺少来自学生群体的声音。

所以如果你不适应,很多时候并不是你不对,别人不高兴就去他妈的。

不要被单向度的尺度限制了自己,甚至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既然一无所有,就得有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精神,不怕撒泼耍赖不怕掀桌子,活得光棍一点,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多考虑自己,少考虑别人,自己活的舒服最重要,管他们说什么呢,自己最重要。
 
3 勇敢的躺下来,一点也不丢人、
 
今天我们面对的时代大背景就是:社会经济下行,房价居高不下;
 
社会基尼指数越来越高,社会阶层固化越来越严重,从底层/中下层往上爬的梯子越来越窄。
 
2015年的互联网上,还充斥着“你被淘汰是因为你不够努力”“30岁如何实现财务自由”的狂言,似乎人人都打了鸡血一样亢奋。
 
而到了2020,经历过中美贸易战和这次疫情的影响,稳定成了大家最追求的东西,体制内工作成了香饽饽,尤以「师医公」为首。

具体到教育领域,由于中美交恶,美国种族主义越演越烈,刺激大量科研人才回国寻找机会。
 
他们的到来,导致部分学科领域整体科研水平的迅速提升,以及竞争激烈程度的飙升,用一个最近很时髦的词形容就是“内卷”。
 
不同领域的内卷程度不同,但生化环材这”四大天坑“专业则是公认的内卷重灾区。
 
中华文化属于典型的世俗文化,缺少类似宗教之类的廉价麻醉剂,能给竞争中失败者一点心灵的慰藉。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体系没有给青年学子中的“失败者”留下足够生存的空间。
 
这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人向往星辰大海的年岁里,并不是很严重的问题,但到了存量博弈的内卷时代,则可能会酿成无数的悲剧。
 
这次大连理工这位同学的故事,只会是其中微不足道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在硕博大扩招,毕业标准逐步提高的时代,类似的故事只会越来越多,直到我们彻底麻木。


 
最近有一个词“临床躺学”,在医学圈里特别火,不少人都在讨论。
 
这种学说指出:改变世界、改变规则,甚至主导时代变革的,只是人类中的极少数;他们需要高平台、勤磨练,勇奋斗,去攀爬职业高峰,造福全人类。
 
而对于我们绝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最好的做法就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是普通人;生而为普通人,不丢脸。
 
坚决反对泛滥的“奋斗逼”思想,整天负罪感满满,动不动就自我否定,不是天才却追求天才的成绩,没有精钢钻,无限向往瓷器活儿。
 
陈大夫认为,虽然“躺学”的思想,虽然带有浓厚的医学特色,但在某些情况下,也适用于其他专业的同学。
 
如果在这位大连理工的轻生同学还没完全绝望的时候,有人能把这套理论介绍给他,说不定他能从中领悟到一些东西。


如果我能坐时光机回到一个月之前,跟那时的他聊几句,我会跟他说:既然向前的路被堵死了,不如把心态放平,勇敢而决绝地躺下来。
 
闭上眼睛,好好思考一下现在让你纠结的那些问题,和你内心的理想真的有关吗?还只是追求优秀的惯性驱动的?
 
或许当他再睁开眼睛时,看身边的一些事会有不同的视角,有些东西还是要先放下,才能走得更远。
 
最后,希望这位同学能得偿所愿,下辈子做一只有人疼有人爱,天天晒太阳追毛球的小猫。

就像这篇文章封面上那两个小家伙一样,无忧无虑地度过一生,再也不用面对实验室、学位和导师的压力,RIP。
 

想了解更多有意思大学故事
请点击


不要急着给这位教授贴上“性侵犯”的标签


是谁给他“封杀川大”的勇气?梁静茹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