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夜情改善了美国人的婚姻?

H Fisher 利维坦 2019-06-09


利维坦按:过去在农贸市场买西瓜,挑选的时候往往有道这样的工序:摊主会主动用尖刀从西瓜上挖下一小块,递给顾客作为试尝,所谓“验货”。同样的方式被部分现代人用以挑选对象——结婚之前先“验货”,工序包括同床和同居,然后才能决定是否能够结婚。“迫于土地和资源绑定”而催生,并沿袭至今的一夫一妻主流婚姻制度是否适合当今社会,听起来像是个没有答案的讨论。


但其实,谈论适合当下的婚姻行为,第一要务在于得出结论而非给出建议,最重要的仍然是当这个选择在某个时刻开始关乎自身。



文/Helen Fisher

译/大药

校对/安德烈

原文/nautil.us/issue/22/slow/casual-sex-is-improving-americas-marriages


一个美国男人与一个法国女人在东欧的火车上相遇。他们在不同的大陆生活。但是,在黎明之前,他们决定共度一夜。接下来怎么着?


你可能以为,还能怎么样,这就是在远方的一次一夜情呗。但是在导演理查德·雷特林克(Richard Linklater)的三部曲《爱在黎明/黄昏/午夜前》中,他们的浪漫相遇开花结果,男女主角最终走向婚姻,并且有了孩子。


可能有些人认为这是好莱坞的浪漫主义,对此嗤之以鼻,但这其实是普遍的现象。在过去五年里,我和Match.com的同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项名为“美国单身者”的年度调查。每年的报告中,大多数的受访者都表示自己有过一夜情,而且在2014年,27%的受访者与自己的一夜情对象发展了长期、稳定的伴侣关系①。


人类就是情种。在美国,有超过54%单身者(几乎是成年人口一半)相信一见钟情;56%认为法律应该让婚姻变得更简单;89%则相信白头到老。而且有意思的是,33%的单身群体认为,缺乏爱的激情可是成为结束一段“还令人满意的婚姻”的原因。在美国,和大多数的后工业时代的国家一样,浪漫的爱情之花正在遍地盛开。


然而,同样是在美国,43%至50%的婚姻以离婚收场,67%的同居夫妻表示他们对离婚的社会,法律,情感和经济上带来的后果感到恐惧②。“离婚”,男人女人们开着苍白的玩笑说,“跟自来水一般随处可见”。


东野圭吾所著《圣女的救济》中,为了挽回出轨的丈夫,女主将毒药放入饮用水中,当丈夫对自己日渐冷落时,让丈夫每天喝带砒霜的水后慢性中毒身亡


我不得不开始相信,当代的单身者们给自己的求偶安插了一段漫长的婚前阶段,是出于对浪漫的憧憬,还有与对社会学家安德鲁·且林(Andrew Cherlin)书中所谓“回合制婚姻(marriage-go-around,书中指美国当下结婚率和离婚率双高的婚姻现现状,是一个社会和政治的战场,译者注)的恐惧。迅速的性关系则是这个婚前阶段的一部分。在打定最后的主意前,伴侣们想要对自己潜在的长期生活对象知根知底。欢迎来到慢爱时代。


《爱在黎明前》剧照,伊桑·霍克(Ethan Hawke)和朱丽·德尔比(Julie Delpy)饰演了一对在火车上相遇并缠绵一夜的角色。在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里,他们已结婚数年,并有一对双胞胎女儿。


Match.com的调查对象不仅仅是美国的单身群体。相反,这项调查每年采用的样本是5000个有美国户籍的居民。直至今日,我们已经问询了超过25000人的男男女女——据我所知,这是迄今为止,全国最大范围的关于单身群体的调查。我们的发现是:对于婚姻关系,大家都谨慎过头了。


一夜情可以定义为两个没有恋爱关系的人进行的一次没有下文的性关系。这听起来挺冒失。没错,那些喜欢搞一夜情的人当然冒着性病、意外怀孕和情感创伤的风险。尽管如此,在2014年进行的“单身者”研究中,66%的单身男性和50%的单身女性反应他们有过一夜情的经历,而这些数字在过去的五年中并没发生多大变化。为什么我们愿意跟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上床呢?


也许因为在床第间,你能了解对方的许多信息,甚至可能催生一段真正的关系。任何来自生殖系统的刺激都会增强多巴胺的分泌,正是它让你有破除层层阻碍,陷入爱河的能力。在性高潮时,身体内的催产素与抗利尿激素达到峰值,这两种神经激素与依恋感的产生密不可分。凭借这风险不小的一炮,你有可能获得生命中最棒的奖励:一个钟情于你的交配对象。


浪漫之爱像只睡着的猫咪;它随时随刻都有被唤醒的可能。然而,深层的依恋却要花点时间。


无论如何,没有多少人睡过一觉之后就会忙着结婚。大多数人都采取了相对谨慎下一步,成为“互惠”的朋友,也就是炮友。在这种性协议下,双方会在方便的时候来一炮,但是不会在公共场合下以情侣的身份出现。在2013年的“美国单身者”调查中,58%的男性和50%的女性都表示他们都有过“互惠”的朋友,其中三分之一的人都以超过70岁。另外在2014年的调查中,28%的参与者都有着把炮友关系发展为长期关系的经历。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1966年发表的著名文章让“同居”这个概念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接下来,不少情侣开始同居,这是另一个通向婚姻过程中的谨慎步骤。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在1966年发表的著名文章让“同居”这个概念进入了公众的视野。米德建议,没有生育打算的年轻伴侣们应当进入一段“个人婚姻”。在这种法定关系里,双方没有生育后代的责任,也不意味着他们要对对方终生尽责,并且在双方决定分开后,对二人的经济情况也没有影响。在这之后,二人可以再决定是否要开始“家庭婚姻”。


“同居”是上述二段婚姻的前半段的变体,它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并在今日,从一件不光彩的事变成了情侣走向婚姻的常规程序。2012年,“美国单身者”的调查数据显示,58%的调查对象都说自己在单身状态下与1至5个伴侣同居过。正如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指出,超过64%的美国人认为,同居是通向婚姻的一步③。


但是,即便决定结婚,情侣们依旧很慎重。2014年的“美国单身者”调查中,36%单身者希望在婚前签署婚前协议书。


法国的“民事互助契约”:目的是让男女同性不以传统婚姻的方式取得法律上的联结


婚姻本身,都在变成“暂时的”。英国的“民事伴侣关系”,美国的“民事结合”和澳大利亚的“事实伴侣关系”(de facto partnerships)都能让一对伴侣相对轻松地开始和结束婚姻关系。法国的“民事互助契约”(pacte civil de solidarité, PACS)尤其引人注意。民事互助契约在1999年实施,目的是让男女同性不以传统婚姻的方式取得法律上的联结,这条法令颁布不久,很快就在异性恋中流行起来。你要做的就是和你的伴侣到一个联邦机构里,签几张表,确定一段合法的伴侣关系。你们想要结束?填张申请表吧。


一夜情;约炮;炮友;同居;婚前协议;民事结合。所有这些词都有同样两个字的意思:“谨慎”。但是这也是符合逻辑的选择,因为我们的脑子就是这么长的:和一个伴侣建立起深厚的情谊是个缓慢的过程。


人类大脑中有4个小区域,形成了大脑的“爱情回路”。它们分别是大脑中的腹侧被盖区(VTA)、伏隔核(the nucleus accumbens)、腹侧苍白球(the ventral pallidum)和中缝核(raphe nucleus)


控制浪漫之爱的神经环路处于大脑的本能区域,就在那些掌管着渴、饿感觉的神经环路旁边。浪漫是推动力——属于人类进化出的三个基本大脑系统之一,它的作用是引导基本的交配和繁衍方案。性欲驱使你预先选择交配对象的范围;浪漫之爱则使你将交配的精力一次花费在一个人身上;最后,依恋感促使你们形成“二人联结”,并且挺过至少你们的一个孩子的婴幼儿时期。对伴侣的浪漫之爱与依恋感的产生方式与当下的风尚高度重合——那就是,进展缓慢的恋爱。


我这么说,是因为我的同事露西·布朗(Lucy Brown)、雅特·阿伦(Art Aron)、卞卡·阿塞维多(Bianca Acevedo)和我用核磁共振扫描了热恋中的恋人们的脑子,以观测这些男女们看着自己的甜心时的脑部活动。在过去8个月里陷入极度热恋的人中,与能量、专注、驱动力、渴望和强烈的浪漫爱情相关的大脑区域显示了活动的迹象。但是那些已经热恋了8到17个月的人,不仅在这些区域,还在关联着依恋感的区域有了活动④。


性解放把我们的求爱策略与追求慢爱的原始环路结合到了一起。


浪漫之爱像只睡着的猫咪;它随时随刻都有被唤醒的可能。然而,深层的依恋却要花点时间,当然,它也是长久的。在另一个由阿塞维多指导的课题中,我们检测了17个50到60岁出头的女性和男性的大脑。实验的参与者们平均结婚21年,都还与他们的伴侣维持着如胶似漆的关系。他们的大脑也展示了这一点:他们是深深依恋着彼此的。


我们甚至开始为这类婚姻的愉悦勾画部分的神经环路反应。在我们对“长期恋人”的研究中,婚姻满意度调查问卷中得分更高的人在与同情相关的脑区域有更高的活跃性,这可能是他们从最初的激情中保留下的部分⑤。除此之外,在心理学家Mona Xu和她的团队在18个年轻的中国男女身上使用我的研究方案,采样的类似的大脑数据中,她发现那些长期恋爱的人,在遏制负面评价、过度赏识配偶的大脑区域展现了活动⑥。心理学家称这种活动为“积极的幻象”⑦。和刚开始热恋的情侣非常相似的是,他们仍然会将对方身上自己不喜欢的地方甩到一边,专注于他们所赏识的部分。


因为依恋感的形成要花点时间,慢爱是自然的。事实上,在依恋之酒上头之前就贸然和新伴侣结婚,会比先通过一夜情、炮友关系和同居了解对方,更不容易获得长期的快乐。性解放把我们的求爱策略与追求慢爱的原始回路结合到了一起。


我个人觉得,“慢爱”的普及是个积极现象。在我们漫长的农业时代,我们的现任为了取悦上帝、本地社区以及一家子人而结婚。夫妻双方被土地和对方羁绊着。身上拴着一吨小麦,你能去哪呢?一些列关于性的条例由此产生,例如,被严格包办的婚姻,婚前守贞,夫妻要至死不渝,以及家是女人的归宿之类的信条。从农庄生活中解放出来之后,现在的单身者开始面对内心,为自己选择伴侣——并不急着结婚。在农耕社会意味着伙伴关系开始的婚姻,在今天则意味着这种关系的结束。


慢爱是在起作用的。2012年,与Match.com一起,我调查了1095个已婚的美国人(当然不是在约会网站上)。问卷中有个问题是:“如果你当时和你现在一样了解你的配偶,你还会和这个人结婚么?”81%的人回答了“是”。不止如此,其中76%的男性和73%的女性都表示他们仍“非常爱彼此”。一个13年进行的、针对来自15个国家的12000成年人的调查也显示,78%的已婚男女都选择了“开心”的选项。


这场进行中的婚姻革命实际上有可能使得更多有情人成为快乐的眷属。慢爱总归是在我们的基因里的⑧。



References

1. All statistics from the Singles in America survey are unpublished, and provided courtesy of Helen Fisher.

2. Miller, A.M., Sassler, S. &Kusi-Appouh, D. The specter of divorce: Views from working- and middle-class cohabitors. Family Relations 60, 602-616 (2011).

3. Pew Research Center: Social and Demographic trends. The decline of Marriage and Rise of New Families. http://www.pewresearch.org/ (2010).

4. Aron, A., et al. Reward, motivation and emotion systems associated with early-stage intense romantic love.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94, 327-337 (2005).

5. Acevedo, B., Aron, A., Fisher, H.E., & Brown, L.L. Neural correlates of marital satisfaction and well-being: Reward, empathy, and affect. Clinical Neuropsychiatry 9, 20-31 (2012).

6. Xu, X., et al. Reward and motivation systems: A brain mapping study of early-stage intense romantic love in Chinese participants. Human Brain Mapping 32, 249-257 (2011).

7. Zentner, M.R. Ideal mate personality concepts and compatibility in close relationship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9, 242-256 (2005).

8. Ipsos. Valentine’s Day: Correlations Between Relationship Status and Happiness, Financial Situation. http://www.ipsos-na.com/ (2014).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反清新,反心灵鸡汤,反一般二逼文艺,反基础,反本质。


投稿邮箱: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联系:微信号 thegoatjo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