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的自我都太聒噪了
利维坦按:心理学家把对待别人的冷漠方式叫做“动因性”(agentic),即把他人看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当我毫不关心你的感受,只想从你那里得到我想要的东西时,我的心态就是动因性的。今天文章主题中的“安静自我”亦与动因性息息相关。
我按照自我安静程度(QES)做了下题,完全表示同意的是1、2、3、4、11、12、13和14;5和6持部分认同(6似乎更弱一些);7、8、9、10涉及到换位思考(共情能力),也只能是部分认同。个人觉得这需要结合文中“疏离意识”来考量:这与冷漠对待他人的动因性不同,但与相对弱化的同理心有关。这好比外科医生其实不应对病患充满太多的同理心,这会导致其不适合参与手术——我们需要一个观察的距离,来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文/Scott Barry Kaufman
译/乔琦
校对/苦山
原文/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beautiful-minds/the-pressing-need-for-everyone-to-quiet-their-egos/
本文基于创作共同协议(BY-NC),由乔琦在利维坦发布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一方面,生活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总的来说,暴力犯罪率、贫困率以及疾病发生率都处于历史低点。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及安全保障程度都显著提高,寿命和闲暇时间均有明显增长。另一方面……人类作为一个物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分裂倾向。部族主义和身份认同政治在社会的每个角落蔓延。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和其他知识分子认为,这一问题的答案还是得回归到启蒙运动价值观上来——诸如理性、个人主义、自由表达各种想法的权利,及评估这些想法真实性的有效方法。我同意,这确实有效,但并非解决方案的全部。在我看来,这个问题中常常会被忽视的那一面才是更为根本的所在,那就是:所有人的自我都太特么聒噪了!(我把矛头指向“所有人”,是因为我相信,包括我自己在内,大家都能在平息自我的过程中获益。培养这样一种人格是一辈子的事,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立志做到并且为之付出努力的一种目标。而近来的一些研究也表明,确实有一些行为可以用来平息自我。)
(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902-017-9848-z)
最近,媒体(尤其是YouTube)上的各种争论,看得我脑子都要炸了。好像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赢得辩论就是唯一的目标。辩论不再是一种善意、辩证的共同探索,不再被用来寻找普遍真理和能提高人类品性的建设性方法——人们只想赢过对方,摧毁对方。
请别误会我,我和其他人一样,觉得在智力上压制住对手的感觉令人浑身颤栗。但刨去这种廉价的兴奋不谈,我同样深切地希望这一行为能真正产生积极的结果。寻求真相及改善社会,也许不是美国职业摔角比赛(WWE)的直接目的,但把这些作为公共讨论的目标无疑再恰当不过,对吧?
图源:Giorgio de Chirico
这个问题还有一个有趣的悖论:事实上,自我越是宁静,达成目标的可能性就越高。我认为,我们总会严重低估一点:促使我们自我提升(self-enhancement)的动力其实会大大妨碍我们实现目标的进程——哪怕自我提升就是主要动因。(译者注:本文将self-enhancement译作“自我提升”,这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大概意思是“强调自我”、“自我膨胀”,而与“提升自己的能力”不同。)
由于心理学家对“自我”这个词汇的使用与我们大不相同,先让我明确一下我在此处是怎么定义的。我的定义是:自我(ego)就是自己(self)不断需要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自身的那一面。再来具体明确一下:自己可以是我们最大的凭仗,但也可以是我们最黑暗的敌人。一方面,那些用于自我意识、自我反思及自我控制的人类基本能力,确实是实现目标的必需。另一方面,当任何负面结果可能与自己有关时,它又会想尽办法推卸责任。
正如一位研究者指出的那样,自己会产生“一系列自我防卫机制”。我相信,我们通过这些防卫性策略来积极地看待自己,而这些防卫性策略就是“自我”。聒噪的自我把很多时间花在了自我防卫上,就好像它真实存在一样,接着又会做一切维护自己的事儿。这种行为的最终结果往往是,阻碍了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的实现。
(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11/1467-8721.00117)
图源:Giorgio de Chirico
近年来,海蒂·威蒙(Heidi Wayment)和她的同事一直在开展“安静自我”的研究项目。这个项目的基础是佛教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由正向心理学领域的经验研究支持。反常的是,研究结果证明,在促进幸福、成长、健康、生产力,以及培养健康、多产的健全人格方面,平息、克制自我的作用要比“聒噪地”强调自我提升强大有效得多。
(www.apa.org/pubs/books/4317153.aspx)
我们得明白,安静的自我并不等于沉默的自我。过分压迫自我以致彻底丢失了自身的个性,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世界都没有好处。相反,安静的自我则强调平衡和整体协调。正如威蒙和她的同事指出的那样,“自我的音量被调低了之后,它要努力实现更有人情味、更富同情心的生活方式,就得倾听他人及自己的声音。”安静自我的关注重点在于平衡自身与他人的利益,基于自我意识、相互的身份以及引发同感的经历,随着时间的推移,完成自己与他人的共同成长。
尝试寻求安静自我的目的在于,让自己取得一个自我防卫性更小、更开放地面向他人的姿态,而不是失去自我,也不是否定自己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你完全可以在保持自我且不必自我夸耀式地炫耀成功的前提下,培养一个能够接纳他人的真实自我。安静的自我是拥有健康自尊的表征,表明个人坦然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在自我受到挑战的时候不需要诉诸防卫性行为寻求保护,但同时也坚信自己的价值和竞争力。
图源:Giorgio de Chirico
根据杰克·鲍尔(Jack Bauer)和威蒙的说法,安静自我由4个深度关联且可以自我培养的方面构成:疏离意识、包容性人格、观点采择以及成长式思维。安静自我的这四大品质有助于培养在自己和他人之间取得平衡并获得成长的一般心理姿态。
疏离意识:拥有安静自我的人,对当下的关注是沉浸其中而非自我防卫性质的。他们很清楚当前形势对自己的利和弊,他们的专注力是疏离、冷静的,而非在自我驱动下对眼下形势作出判断。相反地,他们总是尝试尽可能地看清现实,这就需要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现时现刻可能出现的状况持开放和乐于接受的态度,并且让这种时刻尽可能自然展开下去。拥有疏离意识的人通常还有这样一种能力:他们会反复审视已经出现过的想法和感受,在事后更为客观地检视它们,并且在下一次面对类似情况时作出适当调整,而这又会进一步让他们成长。
包容性人格:拥有安静自我的人会更平衡、更综合地看待自身和他人。他们理解他人观点的方式让他们可以和他人的经历产生共鸣,打破相互之间的壁垒,从而对普遍意义上的人性产生更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他人的能力,以及随之而来的疏离意识,都有助于培养包容性人格。这种人格在某些矛盾冲突的时刻,比如身份地位及核心价值观受到挑战的时候,尤其有用。如果你拥有这种包容性人格,那么你就很可能拥有合作精神,对他人也会产生同理心,而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活。
观点采择:在仔细思考他人观点的过程中,安静自我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自身之外,增加了个人的同情心和同理心。观点采择和包容性人格这两种特质是密切交织在一起的,拥有了其中任何一个,自然就会拥有另一个。一个例子就是,意识到个人与他人的相互依存关系,便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
成长式思维:出于对自身及他人的长期亲社会发展和改变的关切,拥有安静自我的人常常会质疑自己现下行为的长期影响,且会把现时现刻看作漫长人生旅途的一部分,而不是对自身及自身存在的一种威胁。以成长的眼光看待问题的心态,为理解不同观点扫清了障碍,腾出了空间。因此,成长式思维和观点采择能力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关系。此外,对疏离意识来说,成长式思维同样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因为这两种特质都强调关注动态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上述4种特质相辅相成,不能孤立看待,反而应该将其当做一个自我功能完整体系的一部分来看。现在,你是不是好奇,自己是否拥有一个安静自我?下面列出的14项内容可以帮助你得出一个大致结果。如果你发现自己对其中的大部分问题都举双手双脚表示强烈赞同,那么你就很可能拥有一个安静自我。
自我安静程度(Quiet Ego Scale,QES)
做事时总是保持专注。
不会机械地完成工作或任务,很清楚自己所做之事的意义。
在真正了解某些活动的本质之前,不会去仓促完成。
觉得和所有生物之间都有某种联系。
觉得和陌生人之间也有某种联系。
觉得和不同种族的人之间也有某种联系。
在批评别人之前,会换位思考别人的感受。
对别人不满时,通常会站在他/她的立场上思考一会儿。
在作出决定前,努力听取所有人的反对意见。
觉得站在他人的视角上看待问题并不是什么难事。
对我来说,生活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改变并且成长的过程。
认为能够体验挑战自己对自身看法及世界观的新经历,是一件重要的事儿。
自我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作为一个“人”,已经进步了许多。
仔细想想,这么多年来,自己作为一个“人”,真的已经进步了许多。
那些在这个测试中得分较高的人,通常都对个人成长、个人平衡更感兴趣,并且更有可能在真实、可控、积极的社会关系中取得成长。安静的自我不仅和健康的自尊、恢复能力以及面对生活压力时健康的应对策略有着正向关系,它还和博爱的态度和行为紧密相关。安静自我能在同理心与自我保护及成长目标之间取得平衡,这也与上述那些特点协调一致、没有冲突。实际上,表明某人正在成长的积极信号便是他的内心正在趋于安静。安静自我还和以下几点有关:谦逊、精神成熟、变通思维、开放思维、享受日常体验的能力、生活满意度、风险承担能力以及对生活有意义的感触。很明显,安静的自我有助于你过上真正完整的生活。
在我自己的研究中,我发现,“自我牺牲式自我提升”测试的得分与安静的自我没有任何关系。“自我牺牲式的自我提升”实际上是自恋的一种表现,它通常由以下几点体现:
(www.sakkyndig.com/psykologi/artvit/pincus2009.pdf)
·为他人作出牺牲,能够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我想借自我牺牲的方式,证明自己是个“好人”。
·我喜欢和那些依赖我的人交朋友,因为这让我感觉自己很重要。
·当别人依赖于我时,我会觉得自己很重要。
这表明,让自我宁静下来并不是任何形式的“为他人担心”(比如自我驱动的想要让自己看起来富有同情心的需要)。与安静自我联系在一起的,其实是对自身和他人成长及发展的真诚思虑。证据就是,我在研究中发现,量化表现时,安静自我与同情心、同理心的程度呈正相关,而这些又与自我牺牲式的自我提升程度呈负相关。与此前研究结果一致的是,我在安静自我与自我同情之间同样发现了正相关关系。这似乎就是告诉我们,那些拥有安静自我的人乐于“爱人”、“助人”,但他们也同样在乎自己。
图源:Giorgio de Chirico
最近还有一项由海蒂·威蒙和杰克·鲍尔展开的研究,其结果进一步表明,安静的自我真的会平衡自身与他人的需要。他们发现,拥有安静自我的人,身上通常都会有一些超越自身利益的价值观——比如普世主义以及仁慈善行——同时,还会有自我导向和自我成就的特质。这项研究同样表明,安静的自我与从众心理无关。
所有这些研究的结果都强调了,安静自我建设的核心是成长与平衡自我与他人的价值,并且还明确表明,让自我归于宁静并不是说要压抑自身。实际上,我想要用下面这个等式来表达这一结论:
自我越安静=自身最好的一面就会更加强大
我认为,社会应该意识到(并且付诸实践),为自身思虑和为他人思虑并非不可兼得,个人也不再必须从中择一。实际上,有目的地去在这两者之间努力保持良性平衡对健康、成长、幸福、高效工作、创造力都大有助益,而这最终就会让你抵达真理的彼岸。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学校里除了学习数学、阅读及性教育之外,还学习了如何培养安静自我的四大特质,那会如何?再想象一下,如果在那些会引起公众激烈讨论的潜在问题爆发之前,社会的基本法则中包含了已经包含了那四大特质(哪怕只是试图让民众践行),又会如何?更理想的状况是,如果这些公众讨论的目的能够发生转变,不再只是关注“谁赢了?”,而是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在讨论结束后,总结自己从他人那里学到了什么,那又是怎样的一幅光景?这么做,真的比只讨论“谁赢了”更加无聊吗?如果真是这样,那我认为这个社会的问题可能要比我想象的严重得多。
我觉得在全社会中倡导这些安静自我的特质,可以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减少以讹传讹、增进真实信息的传播、并且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平与团结。在我看来,这一点也没有夸大其词。比起互相勾心斗角、争名夺利,不如让我们互相学习、携手共进吧?
本文作者斯科特·巴里·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是一名心理学家、作家,致力于运用心理学知识让各类人群过上有创造力、令人满意的有意义生活。考夫曼已经发表了60多篇科学文章,内容涵盖智力、创造力、个性及生活幸福。除了为《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撰写专栏“美丽心灵”(Beautiful Minds)外,他还是“心理学播客”(The Psychology Podcast)的主持人,这档节目由“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这个号称“可以改变你对人类行为的看法”的播客命名。考夫曼还是8本书的作者和编辑,其中包括:《学障资优生——支持并教导那些虽有学习障碍但聪明又有创造力的学生》(Twice Exceptional: Supporting and Educating Bright and Creativ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与创造有关——揭开创造性思维的秘密》(Wired to Create: Unravell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Creative Mind ,与卡洛琳·格雷格勒合著)、《绝非天赋——智商再定义》(Ungifted: Intelligence Redefined)以及《伟大的复杂性——超越天赋或练习》(The Complexity of Greatness: Beyond Talent or Practice)。考夫曼是耶鲁大学认知心理学博士,还在盖茨剑桥奖学金的支持下拿到了剑桥大学实验心理学硕士学位。
往期文章: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反清新,反心灵鸡汤,反一般二逼文艺,反基础,反本质。
投稿邮箱: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联系:微信号 liweitan2018
一家过去时的书店
点击小程序,或“阅读原文”进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