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揭秘|港珠澳大桥的超级“海底之吻”全靠这群汉子!

2016-10-19 张健 中国交通报


潜水员发明了水下多用测量尺。


潜水员准备下水。图片由 烟台打捞局 提供


港珠澳大桥作为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的超大型跨海通道,自2009年12月开工起就备受各界关注。2016年下半年,随着工程收官临近,其进展更是牵动着全世界的目光。9月27日,大桥桥梁主体工程全面贯通,一个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粤港澳大湾区呼之欲出。10月8日,港珠澳大桥曲线段首节沉管E33成功安装,大桥海底隧道与东人工岛实现完美对接。


  在近6年的建设过程中,港珠澳大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奇迹的背后,矗立着许多英雄群体和个人,交通运输部烟台打捞局潜水员们就是其中之一。众所周知,港珠澳大桥最核心的部分是岛隧工程,该工程最关键的工序则属沉管浮运安装,而潜水作业又是沉管浮运安装的终极保障,堪称关键中的关键。烟台打捞局的潜水员们承担了此项任务,他们以高超的技艺、无畏的精神,在海底穿针,在浪中绣花,确保了沉管一次次顺利精准对接,在世纪工程中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家国胸襟,只为那份荣誉


  

  2012年9月,烟台打捞局与中交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浮运安装潜水作业合同。对于烟台打捞局潜水工程队来说,责任重大,任务艰巨。队长邢思浩代表潜水员向局里立下“三万”的军令状,一定想万全之策,尽万分努力,确保万无一失。


  为尽早进入状态,2012年10月,烟台打捞局首批7名潜水员到达施工现场,熟悉水域,进行准备。2013年2月,春节期间,20多名经过精挑细选的潜水精英放弃春节团圆,开赴施工现场。四年多来,为了建设精品工程,他们远离亲人,拼搏在外。


  潜水员是一项艰苦的职业,需要极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海水10米以下基本是伸手不见五指,何况40多米的水深,只有头顶的灯能照亮1米见方,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和海水的涌动声,仿佛身处另一个世界。”有着8年潜水工龄的姜骥深有体会,“不过,我们早就习惯了,既然来了就一定要干好!”副队长郭旭理是有着27年潜水经验的潜水专家,他说:“我们参加过很多重大救捞工程,如‘11·24海难’救捞、‘5·7空难’搜救、‘11·21空难’搜救等,但参加这么大的建设工程还是第一次。我们全都铆足了劲,决心打一场漂亮仗,在建设领域把烟台打捞潜水的牌子打响。”



勠力拼搏,书写勇士风流


  

  潜水作业的工作母船,船龄超过30年,在船舶川流不息的伶仃洋航道上,似飘零一叶。甲板30见方,堆满集装箱和各类设备。潜水员们平时就在这里工作生活,8个人挤一间集装箱,空间逼仄、冬冷夏热。一日三餐都是派人乘锚艇来回颠簸一个小时去人工岛打饭,等吃上饭时,饭菜往往已凉透。就是这样的条件,潜水队员们众志一心,已度过了好几个年头。


  岛隧部分共由33节沉管组成,沉管高11.4米,宽37.95米,管节长112—180米,重达7.4万多吨,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单节管道最长的沉管隧道。沉管先在预制基地制造、存放,安装时再通过拖轮浮运到施工位置。对接前,沉管在海里往往要放一个多月。南方海水温度适宜,贝类、藻类等海生物会迅速蔓延,给沉管穿上层层绿衣。每隔两天,潜水员们就要从头到尾清理一遍。每一班入水都在两小时以上,一根沉管需要多个潜水员连续作业,每次出水他们都累得精疲力尽。


  沉管对接,过程非常漫长,很多水下工作都是反反复复,虽然单调乏味,却要求精神高度集中。沿途水域水深从十几米到近50米不等,在40多米水深作业,60分钟是作业极限,出水时按程序还要分别在水下不同深度进行减压。但因为平流期都留给了对接作业,潜水员根本没时间按程序减压,只能在水里稍作休整,出水后在减压舱减压,无形中增加了身体的负担。但勇者无惧,这群来自北方的潜水汉子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勇士风流。


  2013年5月6日,首节沉管E1顺利与西人工岛暗埋段对接,完成首个“海底之吻”,潜水员们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因为初次安装所有人都没有经验,周建和张金彬两位年轻小伙每人累计潜水作业8个小时。在E3管节安装时,拉合千斤顶始终搭接不上拉合托架,两名潜水员接连操作,但始终没能调整过来,安装对接窗口一旦错过,就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沉管存在很大的风险。紧急时刻,已下过一班水的郭旭理带着分队长吕磊再次下水,以创纪录的连续3小时潜水作业力挽狂澜,出水后两人都虚脱在地。队员们还合力创造过连续72小时不间断潜水作业的纪录。随着流程的熟练,沉管对接安装时间由原来的6小时左右提升至不到4小时,E18管节安装更是用时不足3小时。


  沉管清洁、淤泥清理、测量塔水下切割、舾装件拆除、基床探摸、安装导向托架、潜水录像、沉管对接复核,任务接连不断,每名潜水员每月平均只能休息3天。根据潜水记录,所有潜水员每天合计下潜约20小时。截至目前,潜水员水下作业累计已达23800多小时。



深潜轻浮,一路收获赞誉


  

  如果说沉管清理是战斗,那么沉管对接则称得上会战。33节沉管,每次对接都是一次耐力与精力的考验。从整平船铺设碎石开始,潜水员就要观察和守护好每一寸基床。一个180米标准沉管分7个船位铺设,每个船位的面积将近1000平方米。“每个床位铺设碎石,我们都要进行水下录像,并安放和取出回淤盒,我们几乎要摸遍每一个区域。”吕磊说。


  伶仃洋航道水流湍急,两个潮水之间平流时间很短,留给潜水作业的时间非常有限,加之水下能见度低,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潜水风险和难度。每次对接,潜水员都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完成止水带检查清理、四块导向限位板和两个定位应答器的安装等任务。应答器安装对位置要求非常精准,限位板每块重达15公斤,其难度可想而知。对接成功后,潜水员还要进行压接检查,确认压接无误。


  几年来,他们深潜轻浮,宛如水下游龙,一次次测量,一次次对接,一次次成功,多次收到岛隧工程潜水项目部和岛隧工程总经理部的表扬信和感谢信。特别是2015年,那是沉管安装最艰苦的一年,处在深水深槽,潜水队全力奋战,高效完成10节沉管安装对接,创造了“中国速度”,且没出现一次失误,对接误差在毫米级,受到岛隧工程总经理部的高度赞扬,并获赠“潜水巨擘、钢铁之师,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锦旗。在当年的劳动竞赛中,烟台打捞局潜水队荣获最佳作业队伍奖,郭旭理和分队长赵顺爱分获劳动竞赛建设功臣奖和劳务之星奖。



精益求精,诠释工匠精神



  海上作业,刮风下雨是常事,加上南方高温、海上涌浪、水底生物、现场用电等,各种风险无处不在。项目伊始,潜水队就明确了“流程标准化、工序专人化、操作专业化”的要求,制定了各项作业流程、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进行技术交底。随着工程推进,潜水队又制定了沉管安装对接标准、沉管对接定人定岗办法等。潜水队还提出了“每次都是第一次,一次更比一次好”的理念。“33节沉管,哪怕前面32节都干得很漂亮,最后一节因为我们的原因出了问题,结果等于零。”郭旭理经常告诫弟兄们,警示大家要慎始慎终。


  2014年11月,E15管节安装受到不明因素影响,基床回淤特别严重,致使安装对接一拖再拖,潜水项目部压力巨大。为获取最真实可靠的数据,潜水队马上升级工作程序,选派经验丰富的潜水员下水探摸。除全程录像外,还点面结合实施探摸,在对整个基槽大面积探摸后,又选取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重点测量,并多人多次在同一位置、不同流速下进行测量比对。测量数据出来后,现场30多艘船舶、几百名作业人员都在焦急等待。虽然外部压力很大,但潜水队急而不躁,本着为国家百年工程负责,为烟台打捞信誉负责的态度,科学严谨地向项目部提供每一份真实客观的数据报告。


  岛隧工程总经理部经反复研究论证,最终决定放弃对接,拖航回坞。这个决定让项目部面临诸多困难和风险,数万吨沉管的拖航需要庞大的船队拖带,需要海事、气象等各方配合,还有沉管首次进坞的难题等,但杜绝了工程质量隐患。在潜水队的精心配合下,该管节3次出外海,2次回坞,最终成功对接。岛隧工程潜水项目部对潜水队在避免E15沉管错误安放中的突出表现给予高度肯定和感谢,并授予潜水员周建“先进个人”称号。


  虽然有高精尖的测量装备,但项目工程师们依然要眼见为实,通过潜水员的探摸才更踏实。潜水队员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态度,保障了水下检查和测量作业高效可靠,为沉放对接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郭队长,听到E28节沉管测量贯通结果,特别高兴,精度控制得很好,在海底测量上百次,你们耐心细致、毫无怨言,是工匠精神的最好体现!”得知E28管节安装偏差仅有3毫米后,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林鸣马上给郭旭理发来短信。



大胆创新,铁汉也有细活



  作为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实现了多项创新,为世人瞩目。在几年的潜水作业中,潜水员们也纷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一些新工艺的发明和创造既便利又实用,在作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不能用金属铲具,不能用坚硬器具,坚决不能破坏表面保护层。”这是岛隧项目部聘请的国外专家对清理沉管端钢壳和止水带上海洋生物的要求。潜水队员们想业主之所想,集思广益、潜心研究,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工具、器械,清扫后沉管干净如新。国外专家在下水查看清理效果后,也竖起大拇指,为潜水员们的敬业精神和创新头脑所折服。


  为做好水下测量,赵顺爱发明了“一器三用”测量尺子,在对接安装时,测量管顶高差、间距,当两个管节的端钢壳目测不出哪个高低时,又在测量尺安装了水平仪,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沉管基床容易回淤,为减少淤泥沉淀,潜水员发明了9齿清淤耙,在水下扰动,辅以高压吹气进行淤泥清理。此外,他们还自主发明了多种水下专用测量工具,制作了水下液压扳手套筒,促进了对接的速度和精度。“每次潜水探摸与精密仪器测量之间的数据都非常接近,林鸣总经理和工程师们都非常信任我们。”赵顺爱说。


  在前后历时5年的时间里,在几十平方米的工作船上,20多名潜水队员要完成近21万平方米的海底探摸、测量、清淤,近6公里沉管的安装、调试、水下监控等工作。没有家国情怀和敬业精神,耐不住这份寂寞,受不了这份辛苦;没有严明的纪律和高超的技艺,肩负不起这么重大的担子,完成不了这么艰巨的任务。这群朴实的汉子,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无声的行动,他们是超级工程的“海底工匠”,他们是“四个交通”的践行先锋。


大家都在看


神舟十一号发射,交通人默默做了两件了不起的事!


从几十人伤亡到零伤亡!客车起火,为何结果截然不同?


杭州打车堵心经历刷爆朋友圈,运管火速整治!


本报送福利:打车劵和万元现金等你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