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本报记者:这样的交通人,见一面,一辈子难忘!

2016-10-20 中国交通报 中国交通报



采访组一行。


9月,中国交通报社记者姚锋、韩杰、朱勇、吴敏、潘庆芳、练崇田,特约记者孙文华一行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采访。一周时间里,他们深入边境团场、基层连队,走进田间地头、职工家庭,调研企业商户、国门哨卡,围绕交通运输发展、应急建设、维稳戍边、精准扶贫、交通文化建设等内容进行采访。


  通过采访,大家不仅亲眼目睹了兵团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成就,也实地了解了兵团交通运输行业在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更被兵团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崇高精神所深深感动。


  今天刊登的就是他们在采访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希望透过这些文字,读者能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行业有更多的了解,对兵团交通人有更深的理解。



敬礼!兵团人



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姚锋 摄


  今年9月,我参加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采访活动,采访中让我感动的不是边疆的美丽风光,而是一支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复员、永不换防的特殊队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


  此前,我对兵团不甚了解,这次采访,让我对其有了全新的认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我国最大的兼具戍边屯垦、实行“军、政、企合一”的特殊社会组织。军号响,红旗扬,千古荒原第一犁,拉出一轮红太阳。一代代兵团人前赴后继,披荆斩棘,化严寒为春雨,在一望无际的亘古荒原上,建起一座座新城,一个个以“八一”、“七一”命名的企业在新疆现代工业史上留下辉煌篇章,一片片阡陌纵横的良田给新疆现代农业留下永不消失的绿洲,在天山南北闪烁着绮丽的光彩,那是上天给予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的伟大拓荒者的最高奖赏,更是数以百万计解甲归田重上战场的转业军人、热情如火大有作为的内地支边青年以青春与生命为代价铸就的丰碑和奇观。


  兵团来源于“兵”,特色在“兵”,优势是“兵”,职责为“兵”。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63团乔老克哨所旁一块石碑上镌刻着:“公元1960年1月始,一批批有志青年和转业军人响应国家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从祖国四面八方汇集塔克尔穆库尔沙漠,开发这片亘古荒漠,肩负起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创业初期,军垦第一代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住草棚、地窝子,吃杂粮、窝窝头,风餐露宿,披星戴月,架桥修路,挖渠引水,植树造林,开荒造田。面对风沙肆虐,酷暑严寒,干部职工战天斗地,奋力拼搏,像红柳一样,百折不挠,把根深深的扎在塔克尔穆库尔沙漠……”


  这只是兵团的一个宿影。


  沙漠变良田,戈壁建新城,瀚海通大道……一代又一代兵团人矢志不渝听从党的召唤,哪里艰苦哪里去,哪里需要哪安家,为了祖国,为了边疆,他们把责任和使命扛在肩上,在边关、在沙漠、在高原、在人迹罕至的边境线上,默默地守护着每一寸国土。他们是一支特殊部队,是永不移动的界碑,为国家的安宁、社会的稳定,无怨无悔地奉献着青春和生命,形成了一种超越自我、国家民族的利益和荣誉至上的崇高境界。这种崇高的境界正是对祖国忠诚、对人民热爱,对边疆热爱、对青春无悔的“兵团精神”。是一代代军垦战士“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赋予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活的、永恒不朽的样本。


  一个民族,总要有人守望历史的星空,总要有人铭记英雄铺下的路。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了西部边疆的繁荣稳定,为了祖国的安宁与领土完整,一代代兵团人牢记屯垦戍边使命,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歌!


  历史上,屯垦兴,则西域兴、边境安;屯垦废,则西域乱、边境不宁,进而影响全国。历史和现实证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对新疆的稳定稳固、对我国西北边防安定、对国家安全十分重要。


  面对蜿蜒的界河/背靠亲爱的祖国/我们种地就是站岗/我们放牧就是巡逻/啊,我是哨兵,家是哨所/祖国是家,家就是祖国/要知兵团战士想着什么/祖国富强就是我们的欢乐……


  就让我们踏着兵团第四师师歌优美的旋律,向兵团人敬礼!


  敬礼!兵团人!(吴敏)



守卫在风头水尾



边境哨所。姚锋 摄


  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之大。9月7日一早,我们从乌鲁木齐市出发,紧赶慢赶,天擦黑,才到额敏县城。额敏是北疆塔城地区下辖的一个县,也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师部驻地。


  第九师交通局局长周胜智风趣地用“风头水尾”来形容这里。的确,从地图上来看,塔城地区在祖国西北边陲,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而第九师所辖10个团场沿边境线呈“厂”字形分布,其中9个团场的44个连队驻守在边境一线。


  两天时间里,我们先后去了165、166、163和161四个边境团场,参观了孙龙珍纪念馆、小白杨哨所,拜访了老党员魏德友,亲眼看到兵团人屯垦戍边的奉献和责任。就像魏德友所说:“这是我和战友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我要守到自己动不了的那一天。”


  这种奉献和责任在兵团交通人身上同样展现。采访中,每当提起这些年第九师的变化,人们首先都会说到交通。“大路通,小路连,路路畅”,路通车畅的体验在我们的行程中时时得到印证。


  塔城地区是农业区和牧业区,经济在北疆几个地州中不靠前。经济上的不发达,让第九师发展交通事业遭遇许多困难,但也让他们形成了许多有成效的建养举措。


  “以大带小”是公路建设的一例,在修建主干公路时,挤出资金,将工程沿线的连队道路修通。几年来,第九师用这个办法总计修建了100多公里通达公路,解决了不少连队和职工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以小促大”体现在公路养护上。第九师年度公路养护经费只有百八十万元,面对1499公里的管养盘子,显然杯水车薪。周胜智局长反复做师领导的工作,保留下公路养护指标考核,通过奖励考核先进,激发各团场的热情。


  他说:“每年,我们与团场签责任书,团场与连队签,连队与职工签,这样就形成了人人有责任的养护体系。而职工只要出工出力,修整好路肩、整理好边坡就行了,这样我们可以把钱集中使用到路面上。”


  一年总共四五万元的奖励,别看钱不多效果却不小。从2004年至今,第九师养护工作连续12年在兵团交通局位居第一,并荣获交通运输部养护先进单位称号。


  两天时间,匆匆一瞥,第九师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不仅仅是这里天远地阔的边疆风光,更是兵团交通人经年累月的付出与担当,用周胜智局长的一句话作结:“建好公路,守好家园,是我们的责任。”(韩杰)



仰望兵团交通



  参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集中采访活动,让我收获颇多、感想颇多。


  从走进兵团到追寻兵团发展历程,从走进兵团交通到仰望兵团交通人,从履行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三大任务到发挥“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作用,从履行代耕、代牧、代管职责到坚持“兵地一盘棋、兵地一家人”融合发展理念,从一条路、一家人到“团结路”“友谊路”遍布全疆,从“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到推进“建、养、运、管”全面协调发展,从兵团交通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再到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从一条条水泥大道、一个个“军垦城镇”星罗棋布到一栋栋特色民居、一排排蔬菜大棚勾勒出一幅清新、时尚的城乡新画卷,每一处都离不开兵团交通运输行业的勇于担当和服务支撑,每一处都离不开兵团交通人的艰辛付出和精益求精。从团场负责人到兵团职工以及地方各族群众的赞扬声里,无数的事实证明,兵团交通已成为引领垦区团场城镇化建设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第一次有幸走进了兵团这个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集体,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了“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复员、永不换防”的兵团人,第一次目睹并欣赏了漫长边境线的优美风光,第一次登上了每一名军人都会唱的《小白杨》创作地的边防哨所,第一次路过了被誉为东方小夜曲的《草原之夜》的发源地,第一次聆听了央视热播、“英雄网红”魏德友大爷讲述自己半个多世纪的戍边往事,第一次知晓了“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的光荣历史……


  一周兵团行,一世兵团情。短暂的兵团边境团场采访已结束,但兵团交通的记忆、兵团交通人的热情与坦诚等永远铭刻心中,同时期盼着能有机会再次走进兵团交通。


  仰望兵团交通,向兵团交通人致敬!(潘庆芳)



景色优美的团场道路。姚锋 摄




老家



  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采访的第一天,夜宿小白杨宾馆,安顿好行李,记者出来在街上随便走走。宾馆旁边是第九师文化中心,走上前看看,竟发现文化中心门柱上还挂着第九师豫剧团的牌子。在距离河南三四千公里之遥的西北边陲县城额敏,还有豫剧团?着实让人意外。


  带着疑问,向当地同志请教。才知道九师豫剧团是个已有近60年历史的文艺团体。剧团深入边防哨卡、基层团场、企事业单位,送戏下乡,深受广大职工群众的喜爱。一个中原地方戏种为何能在遥远的边疆生根发芽并焕发出勃勃生机,其中有个原因是必然的,第九师有很多河南人,他们爱听家乡戏。


  兵团人的老家都在内地。我们采访组一行在几天的采访中,都分别遇到了自己的老乡。老乡见面,操着乡音聊起来,显得格外亲切。尤其是上年纪的人,更爱唠唠家乡的发展和变化。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1954年,兵团正式组建,10万解放军官兵就地转业,脱下军装,开创屯垦戍边的基业,新建团场、引水修路、建设城市。紧随他们而来的还有全国各地的复转军人、农民、城市知识青年、工人、知识分子。兵团承担着屯垦、维稳、戍边“三位一体”的特殊使命。过去,党中央要求兵团执行“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三大任务,当前,中央又要求兵团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


  我们的采访对象基本上是“兵二代”和“兵三代”,他们的祖辈、父辈选择了远离故土,为了新疆和国家稳定,不讲条件、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扎根在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周围,改造着自然,守卫着边疆。今天,这神圣的使命在他们身上得到了传承。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老一辈兵团人做出这样的选择不难理解。但在当下,兵团的年轻一代做出这样的选择并不轻松。


  生活可以有诗和远方,但更多的是眼前的苟且,柴米油盐、升学就业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外面世界的精彩对年轻人的诱惑也是无法抗拒的,选择更好的环境、过更好的生活是无可厚非的。有的人走了,更多的人选择了坚守。在采访中,我们遇到很多这样的“兵三代”,在内地高校毕业后,选择回兵团就业,甚至有已经在内地大城市落户的年轻人又重回兵团发展。


  问他们为什么回来,回答很简单,因为他们是兵团人,这里是他们的家。是的,他们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对他们来说,老家更多的只是从祖辈传承下来的一个地理概念,兵团才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家乡。没有多少豪言壮语,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好,肩负起自己的使命,是新一代兵团人做出的选择。(姚锋)



难忘的经历 宝贵的财富



  这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采访,不仅是工作上的一次难忘经历,更是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将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


  七天里,我们走边陲,探团场,访民情,寻先进,对兵团经济社会文化特别是民族宗教、维稳戍边、军垦文化等方面有了全新的认识,对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治疆戍边的革命经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深刻体会到中央强调的“做好新疆工作事关全国大局”“新疆的问题,最难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的深远意义。      


  当你看到一面国旗、一面党旗的时候,你会不会感动,会不会激动,说实话,大部分情况下是不会的。但,当你在一望无垠的戈壁,看到一座孤零零的土房,土房前简陋的树杆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土房里的床头上,平平整整的贴着一面党旗,你还会不会感动,会不会激动?看到这一幕时,我的眼睛是湿润的。


  这是中哈边境新疆萨尔布拉克草原塔城边防支队护边员魏德友的驻地。年逾七旬的兵团老兵魏德友和老伴刘京好,在祖国的西陲戍边半世纪,守护国土一辈子,陪伴他们的,是牧犬、牛羊、收音机,以及风沙雨雪和无尽的空旷与寂寞。


  这几天的采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像魏德友、刘京好,朱国利、王丽这样的护边员,他们用一生来做好一件事——为国守边防,用青春、生命守护着祖国的领土,用实际行动铸成了边境线上“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在他们身上,我看到“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兵团精神的传承。在他们的骨子里镌刻着对祖国的忠诚,在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对屯垦戍边事业的热爱,他们是最值得尊敬的普通人。


  这次采访行程安排紧、内容多,走访的单位也多,采访了2个师13个团,在疆期间行程3000多公里。如此大的工作量,对采访组也是个考验。但是大家毫不言累,每到一地,都积极深入基层连队、田间地头、兵团企业,与兵团干部职工座谈,实地调研通团通连路、国边防公路,全面了解兵团交通的发展变化。大家白天认真采访,晚上到了住地就整理资料,并着手写作初稿。通过这次活动,既感受到同行的敬业精神,也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培养了顽强的作风和拼搏精神。(练崇田)



平凡而伟大的守边员



  新疆回来已一月有余,然而,采访中的见闻仍历历在目,尤其是朱国利等护边员,用他们平凡而伟大的事迹,为我上了一堂终身难忘的爱国教育课。


  乔老克炮台哨所,地处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边境,霍尔果斯河畔,周边人烟稀少,风沙肆虐,夏天酷热,冬天奇寒。朱国利自1993年来到哨所担任护边员,距今已有23年,沾满尘土的脸让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很多。


  “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放羊、巡逻。刚到哨所时,我住在狭小潮湿的地窝子里。别的没什么,饮水是个问题,夏天从河里取水,冬天要到河里砸冰,抱回家化水。我每天11点左右开始沿着边境线的铁丝网巡逻,每天三四十公里。夏天是骑马、骑摩托车,冬天积雪很深,就只能走路。冬天这里温度一般在零下20℃以下,一圈下来,鞋和裤腿上都结了冰。2006年后,我才和爱人住进哨所里,生活条件开始有所改善,哨所也变成了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家。”朱国利对艰苦的经历轻描淡写,语气平淡地像是在谈别人的事。


  朱国利是“兵二代”,由于护哨和护边,长年住在哨所,不能照顾女儿,连见一面也很难。“从小把女儿寄养在老人那里,所以女儿和我们也不亲。过节时好不容易见了面,却连话也不和我们说。”


  妻子王莉说:“老朱说过,有我们在这儿巡逻,国家就多一份安全稳定,周边的老百姓生活在这里就放心。只要老朱在哨所,我就陪着他,我俩一起巡逻,巡到走不动为止。”


  像朱国利夫妻俩这样的护边员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比比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护边员的存在,国境线上才变得更加安全稳定,垦区的居民才会安居乐业、勤劳致富。


  此刻夜已深,望着窗外阑珊的城市灯火,我祝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事业明天会更好,更祝福那群可爱可亲可敬的守边员们健康安好!(孙文华)



大家都在看


老百姓给交通部门打电话,都说了啥?


刘小明:解决交通拥堵要靠“三把刀”!


神舟十一号发射,交通人默默做了两件了不起的事!


港珠澳大桥的超级“海底之吻”全靠这群汉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