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动交通 | 驻守三沙,85后小伙守护祖国200万平方公里海域!

2017-04-01 林芬 吴皓 中国交通报

 

   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最美青工、海南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海南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职工标兵、全国海事系统“庆文”式标兵……三沙海事局的荣誉室里,摆满了蔡华文的奖状。1985年出生的蔡华文,让人肃然起敬。

    “黑漆漆的风雨之夜,突发险情的船舶必须紧急进港,蔡处站在助航设施不太完善的码头上拿着手电引导,直到船舶一点一点地平稳靠泊。他就是挺立在狂风暴雨里的那个人!”三沙海事局办公室工作人员赵磊的脑海中一直忘不了这个场景,“休息最少,加班最多。驻岛最多的2014年,蔡处长在永兴岛值守了126天,有一个礼拜他坐船来回了三次!”

    2012年,蔡华文从海南海事局法规处主动请缨调到“高温、高湿、高盐、高辐射”“缺水、缺电、缺蔬菜”的三沙海事监管一线,是最早值守永兴岛的海事人之一。4年里他从海南本岛往返三沙60多次,航行2万多公里,相当于从南极到北极的距离。在同事们的眼中,蔡华文无论是品质还是能力,都是三沙海事的一面旗帜。

    3月底,记者来到蔡华文值守的西沙群岛,采访这位“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的有为青年。


 

千里长沙守护平安

    “在南海航行,你就是我们的天使。”

    卷着裤腿、穿着拖鞋,渔民们健步如飞跃上货梯,迅速从甲板上找到自己托运的货物。竹笼装着的活鸡、大铁锅、草席、大米、电风扇……或者一人手拿肩扛,或者两两互相配合,敏捷地搬到码头上。争分夺秒,迫不及待——对于生命之舟“琼沙3号”送来的这些补给物资,他们已经眼巴巴地盼了好久。

    “琼沙3号”靠岸的日子是永兴岛的节日。三沙市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而岛屿仅13平方公里。市政府所在地西沙群岛永兴岛距海口413公里。三沙海事局就在这个两平方公里多、南海面积最大的岛上驻岛值守。

    岛民过节一样的日子,却是海事人最担心的时候。“大副,你们要管一管,不要出什么状况。”蔡华文发现卸货秩序有点乱,立刻提醒“琼沙3号”船员,并且一直站在货梯旁守着。南海三月早晨的阳光已很强烈,照在他“西沙黑”的脸庞。

    3月23日6时20分接到“琼沙3号”进港电话,6时50分到码头接船,7时57分船舶靠岸,他一丝不苟地现场监管下客和下货。8时20分左右,蔡华文和值班员陈湖水才离开码头去食堂吃早饭。有时监管时间较长,食堂就没早餐了。

    这是三沙海事“365天24小时”驻岛值守模式中的平常一天,这一班只有三个人,蔡华文带着值班员陈湖水和李燕霞。为了照顾52岁、一上岛就风湿病发作的李姐,码头上暴晒的现场监管、风浪里颠簸的岛礁巡航都由蔡华文带着小陈完成。

    10时45分左右,值班手机响起,海南省海上搜救中心通报航经西沙水域的一艘外国籍货船三副怀疑结石发作,请求救助。该船在永兴岛以南107海里,已改变航向向永兴岛开来,预计10小时后到达。核实信息、分析研判、上报市政府、联系附近搜救力量和医院、确定救助方案……一切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紧张而有序进行。“至少10个小时才能到,不知道病人能不能忍那么久。”出于对病人痛苦的感同身受,蔡华文努力寻求最科学迅速的救助方案,马不停蹄地电话协调沟通,中午也顾不上吃饭。

    中午12点半左右,蔡华文才稍稍松了口气,通过协调三沙市人民医院医生远程问诊处置,病人病情已稳定;由于货船太大无法靠泊永兴岛,附近的“南海救111”轮正在分析夜间与货船对接方案。18时左右,好消息传来:病人已无大碍,船方自己要求结束救助返航。

    西沙群岛古称“千里长沙”,冬季大风天气频繁,夏季热带气旋活跃,险情频发。“一开始,刚成立的市政府对海上搜救职责缺乏了解。在三沙海事局的推动下,2013年7月,三沙市海上搜救分中心成立,但各种规章制度、应急预案都不完善。2015年,才搭建起完善的规章制度,多部门合作也慢慢顺畅起来。”蔡华文介绍,“现在,每年1月市政府都要召开搜救会议。仅2016年就开展救助21起,救起113人次,成功率99.1%。”

    让蔡华文最难忘的是2013年9月超强台风“蝴蝶”正面登陆三沙,他连续9个昼夜坚守在岗位上,马不停蹄地组织协调搜救。

    与其他地方的搜救中心值班不一样,除了组织协调外,蔡华文和同事们还常常与其他搜救力量一起冲到一线,在大风大浪中处置险情、救助生命。最惊险的一次是在凌晨一点接到求救电话,蔡华文立马乘船出海。狂风席卷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甩向救援船,蔡华文和同事双手紧紧拽住船沿,以免被大浪冲到海里,一路险象环生,他全身湿透,强忍着眩晕感,眼神却无比坚毅。艰难的救助行动持续了一整夜,直到第二天11点。被救船长热泪盈眶地对蔡华文说:“在南海航行,你就是我们的天使!”

    三沙卫视驻岛记者叶凡毅、张帅见证了多次蔡华文参与的救助行动;“接到救助电话,不管浪有多大天有多黑,不管是不是刚打好饭,他都立刻行动。经常持续几个小时不带停的。”

    三沙海域海况恶劣,许多救助都是急难险重。茫茫大海中,几百吨的小船与几千吨的大船对接转移伤员,更是惊心动魄。有时5天内就发生3起险情,值班人员一听到铃声响就有幻听,以为是值班电话。有一次通宵救助后,蔡华文又立即搭乘十几个小时的船舶回海口工作,一路吐到了办公室……

    回忆起这些惊心动魄的事,蔡华文却显得很平静,他微笑着说:“我们多吃点苦、少睡点觉没什么,因为对于获救的人,那关系到他的一辈子。”

▲蔡华文(右)与同事陈湖水顶着炎炎烈日,深入北岛码头工地。


 

从零开始的挑战

    “事业的参天大树,是一点一滴苦干出来的。”

    3月22日,蔡华文带着陈湖水去永兴岛以北的七连屿巡航。海事冲锋舟滑进了早晨清新的气息中,海水分外清澈,荡漾着梦之蓝。“在这里久了真的会爱上大海。”蔡华文感叹。守护这片蓝海的安全、清洁、美丽,是他的信仰。

    七连屿是赵述岛等岛洲所在的大礁盘,从空中看像一轮弯弯的翡翠月亮镶嵌在蔚蓝的大海中。岛礁上有码头等民生工程在施工,三沙海事每周都要来巡查运输船舶。这趟巡航中,他们发现一艘靠泊在北岛的船舶疑似没有报告,并且船员 不配合检查。蔡华文顶着烈日到工地里找到业主,沟通劝说、晓以利弊。骄阳似火,蔡华文汗流浃背。

    在三沙,超航区船舶监管是大难题。蔡华文一边立足现实情况设置底线,在配员、证书、船舶检验规范、运载安全等方面把好关;一边着眼长远推动政策完善。他正在研究“三沙海域船舶航区问题及海事监管”课题,建议市政府积极与部海事局和中国船级社等相关部门协调政策落地,或向上争取通过立法途径加快解决船舶超航区问题。

    在领导和同事们的眼中,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是蔡华文的一大特点。小到督促“琼沙3号”为客梯围上防护网,大到推动三沙市海上搜救分中心成立;近到为岛上的渔村、学校普及水上安全知识,远到吸引海外的“方便旗”船回家……在三沙,从零开始的事太多太多。

    在蔡华文心中,这不仅是突显海事作为的“地位工程”,更是保障岛民安全、服务三沙发展的“民心工程”。说起这些从零开始的创新,蔡华文的眼睛里闪着活泼而坚定的光。

    近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公布了17个可办理中资“方便旗”船舶回国登记的船籍港。“中国三沙”成为海南省唯一可办理该项业务的船籍港。这个消息让蔡华文非常开心,他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他协助局领导向三沙市政府提出开展船舶登记创新试点的建议,成为市政府“三沙船舶登记制度创新研究”课题的骨干成员。全国人大代表、三沙市委书记肖杰将相关建议带到了2016年全国两会上,引起了高度重视。“中国三沙”作为中资“方便旗”船舶回国登记船籍港,将吸引大型邮轮、高技术施工船、海洋工程装备等“方便旗”船舶回流并落户三沙,为推动三沙航运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沙海域船舶航区问题及海事监管研究”“三沙船舶登记制度创新研究”两个课题都由市政府财政立项。而在4年前,由于不理解海事工作,有的人甚至说“你们上来啥都干不了”。蔡华文回忆,由于没有自己的办公住宿场所和船舶,衣食住行都得依靠地方政府,甚至还对用于建设的船舶进行处罚,因此没少遭受过不理解。通过实实在在行动、全面履行职责,未雨绸缪、创新探索,海事人不断用专业和敬业证明在服务三沙发展方面的巨大价值。

    针对超航区船舶监管难题,蔡华文向船员、船公司、货主、施工建设方一家家地宣贯相关法律法规,打电话一次不接,就再打;还不接,就把材料打印出来,在办公室当面递上……“他一家一家去找,人家都不理我们,还吃了几次闭门羹,但是蔡处就是不放弃,看着他这样坚持,我们都很受鼓舞。”三沙海事局工作人员张兵兵说道。

    三沙设市后,吸引了大批企业注册落户。蔡华文想到,“三沙”籍蕴含着很大宣传价值,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船舶申请入户三沙,于是提前对船舶登记业务进行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成功取得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授权开展船舶登记工作。在接到三沙市政府的申请后,海事部门仅用半个工作日,就完成了“三沙1号”轮的所有权登记、国籍和最低安全配员证书工作流程,比法定办证时间少了85.7%。三沙新的“梦想之舟”顺利启航。

    “事业的苍天大树是一点一滴干出来的。多一些耐心,就少一些误解;多一份付出,就多一份收获。”蔡华文十分欣慰,“从一片空白到不可或缺,现在岛上的涉海事务,相关部门都会寻求海事的支持和参与。可以骄傲地说,三沙,海事必不可少!”

    “一带一路”建设,三沙“维权、维稳、保护、开发”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三沙未来发展空间广阔。蔡华文关心的问题还有很多,三沙旅游持续升温,如何完善与旅游业同步发展的安全监管格局?如何对水上飞机、海上旅游平台、气垫船等新事物提前介入,研究监管对策?……

    在北京路一号的三沙市政府办公楼三层,不到20平方米的办公室是三沙海事局唯一的驻岛办公场所;局里唯一自有船舶就是一艘冲锋舟,只能跑不到10海里、乘坐不到10个人。就是在这样的小小空间里,在有限监管资源的制约下,蔡华文和同事们心中装的却是美丽三沙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阔蓝海。

▲蔡华文(右二)借助渔船到船舶搁浅海域进行现场勘察。

 

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在一个岛上看世界,在一片海中品人生。”

    2011年,蔡华文第一次来到西沙,在海南海事局法规处工作的他正在研究“西沙海事监管课题”,被这里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原始的生存环境深深震撼。“岸上迎接‘琼沙3号’补给船的岛民用充满期待的眼神热切地望着我们,岛上的路很烂,房子很矮,渔村只有寥寥几户人家,住在破败的高脚屋里。”回去之后,蔡华文梦见自己在西沙工作,而此时恰好传来新设立的三沙海事局公开竞岗的消息。仿佛命中注定,听从梦想召唤,蔡华文报了名并考了第一。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没有到过西沙的人对这里的印象也许就是这篇小学课文那样浪漫——“千里长沙”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对于需要常年在岛礁上工作的人来说,美丽富饶的三沙,有着酷热、艰苦、孤寂的另一面。说到三沙的苦,每个岛民都能脱口而出一连串词。去年年底民航飞机开通前,乘船从清澜港到永兴岛往返一次需要30多个小时,有时遇到大风大浪,一个多月可能只来一班船,再急的事也回不去。有一年冬天,蔡华文乘坐的“琼沙3号”在航行途中遇上了寒潮大风,开了几十年船的船长心里都没底,让乘客拿上救生衣。船舱里,大家一晚上都抱着救生衣,听着此起彼伏的呕吐声。蔡华文至今想来还心有余悸。

    “第一周是天堂,第二周是人间,第三周是地狱。”蔡华文记得,刚入驻永兴岛的时候,洗漱用的水是黄色的,带着腥臭味,仿佛泡过烟头;头发洗完后就像打了蜡,开始掉头发。炎炎烈日,涔涔汗滴,晒伤的皮肤用腥黄的水洗,日子一久就生了皮肤病。补给船一个月都不来的时候,超市都空了,顿顿吃豆芽。断电、断网、手机没信号更是常有的事。

    最痛苦的要数失眠。三人间的宿舍有些拥挤,没有安静的休息空间;热辐射、无线电辐射都在干扰着人体磁场……晚上,他就在办公室研究课题、处理现场监管之外的案头工作、看书学习,常常半夜一两点才回宿舍休息,浅浅地睡下。

    海事值班电话24小时待命,蔡华文在值班期间从不敢真正合眼,因为一有险情,就意味着他要马上投入战斗。长期的夜间救助已让蔡华文习惯保持24小时戒备状态,就算在海口办公期间,他也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安然入睡。失眠带来头痛,实在忍受不了的时候,他就会吃点止痛片……

    除了条件的艰苦,内心的孤独也不断滋长。蔡华文每年驻岛时间都会超过100天,连续几个春节没有回家。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播到《时间都去哪儿了》时,蔡华文的脑海里顿时浮现出双鬓开始斑白的父母,感觉满是歉意:“那一刹那,整个世界,只有我一个人,所有喜怒哀乐,只能一人面对。”

    在只有两平方公里多的永兴岛上,活动范围从东走到西、从南走到北都只有1000多米,有时连个说话的人都难找到。感觉孤单时,蔡华文会躺在草地上静静地凝望晓月星辰,天上星河浩荡,地上大海奔流,什么也不想,任时间流逝……但更多的时候,他告诉自己,用工作来填满所有的时间。树立每个时期的目标,明确每天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多干事、不怕事,每天都会有所收获。他撰写的论文获得海南海事论坛一等奖,在全国直属海事系统海事公约知识学习课件评比中获得了海南唯一的二等奖,设计的“我的会我开、我开我的会”APP获得了海南海事局青年岗位创新大赛二等奖,攻读了海南大学法律硕士学位,参加国际化人才高级研修班……蔡华文就是这样“在一个岛上看世界,在一片海中品人生”。

    有多少艰难,就有多少磨砺。蔡华文说,在三沙,他遇见了最好的自己:“这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家,愿为之燃烧青春的港湾。”

 

▲蔡华文(右二)紧急协调飞机救助岛礁建设者。

 

 □采访手记

心中那片珊瑚海

    蔡华文,是一个什么样的青年?他为什么能在艰苦的环境中百炼成钢?

    在三沙海事局局长邹先芝、副局长王华和刘建雄看来,蔡华文身上浓缩了三沙海事精神——“奉献、笃行、尚法、济海”,为了理想信念能坚持、不懈怠。

    57岁的后勤处主任李亚国是位转业军人,这位曾在岛上连续坚守过59天的“硬汉”对小蔡也非常佩服。“海南局机关有许多成长进步的机会,但小蔡毅然决然到了一线。他太忙,上岛下岛都在加班,晚上有时来单位,就能看见小蔡在加班。”

    通航管理处陈湖水更是视这位大连海大师兄为偶像,“有才华还这么拼!”办公室李燕霞说,对待同事下属,他善良温暖;对待违规行为,他铁面无私。

    在永兴岛上,三沙市人民医院陈洪强主任,北村渔民符国山,“琼沙3号”轮船长陈诗伯、政委刘学军,说起蔡华文和三沙海事都十分欣赏:专业、认真、负责、热情。

    与蔡华文的同事、领导、服务对象、合作部门交流,跟着蔡华文去现场、上海岛、下工地……经过三天的采访,“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的蔡华文让我十分感动。尤其是当我在西沙体会到失眠、胃痛、发烧等多种身体不适的症状后,更感到他“能坚持不懈怠”的难能可贵。我才待了不到三天,还没有体会到孤独的滋味,还没有见识到西沙的酷暑,还没有体验过狂暴的大海,更不敢想象怎么用有小虫子的淡化海水洗漱……在恶劣的环境中,蔡华文不仅出色地完成了驻岛值守任务,还为了心中的那片珊瑚海做了许多着眼长远的事。

    冲锋舟驾驶员符国山是当地渔民,了解西沙大海的脾气。他说,海流不能硬闯,总会有急有缓,要顺势,让潮流助力,才能到达你想去的地方。他的琼海祖先就是这样驾着小船远航南沙。海洋文明需要胆量和勇气,以蔡华文为代表的三沙海事人也无惧风险和挑战。面对困难,他不断摸索调整,有时劈波斩浪,有时要从浪脊划过,这是创新开拓的智慧。大时代变幻的季风、不变的信风,强有力的潮流,甚至孤独的时间,都可以是朋友。

    一脸“西沙黑”的蔡华文笑得很开朗,就算刚刚因为头痛吃了止痛片,但一说起海事的创新探索,眼神中就会跳跃活泼的光。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天朗气清,微风渐起,他的希望和信心就会燃烧旺盛起来。(林芬)

大家都在看


快来投票!推选2016年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


感动交通 | 我国仅有两名这样的女机长,她就是其中之一!


 

感动交通 | 东海救101轮:祖国委以重任就义无反顾!


感动交通 | “定海神针”戴长根:渔民子弟,救捞功臣!



责编/吴倩           审核/田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