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20年!“我们接受过很多关爱和帮助,希望用自己的手艺回报社会!”
学雷锋日前一天一大早,静安区肢残人为民服务队的队员们开着残疾车,来到共和新路街道唐家沙社区。拿起板凳、带上工具、支起临时摊点……一到社区,大家就忙活开了,为居民们提供配钥匙、修伞、磨刀、理发等内容丰富的便民服务。
一位居民拿着刚修好的雨伞,
由衷地说道:
精神可嘉、手艺更棒,
非常敬佩他们。
年近八旬的杜少帆是服务队当年的创队队长,当天也专程来到现场。杜少帆望着队员们干劲十足的身影,以及接受服务后居民们的笑容,眼前的景象,渐渐地与20年前的记忆重合起来……
“20年前的今天,我们决定用自己的手艺回馈社会”
2002年的3月5日,我们成立了为民服务队。当时目的很明确,党和政府关心我们残障人士,我们也要为社会作贡献……
杜少帆向记者回忆道,当时市民们普遍有小修小补的需求,却找不到地方,于是,他就把区肢残人协会的能工巧匠邀请进服务队中,大家规定,每个月至少安排一天提供无偿的志愿服务。“当时,我们进社区、进工厂……走街串巷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服务,获得了很多人的好评和欢迎。”
资料图:杜少帆为居民配钥匙
这一坚持,
就是整整20个年头。
从成立之初的4、5名残障人士,到如今27人的大团队;从当时只有简单的配钥匙、修伞、磨刀,到现在提供的10多个服务内容,这支“为民服务队”风雨无阻地走遍了全区14个街镇,已经为近万名居民,提供了400多次志愿服务。
记者了解到,当时杜少帆由于配钥匙技术好,每次请他配钥匙的服务摊前总要排起长队。这几年,高度近视并伴有视网膜破裂的他卸任了队长一职,但仍一直关心着团队。
前段时间因脊椎严重变形压迫肺部住院的他,在刚刚出院没几天就决定在服务队成立20周年当天,过来看一看。杜少帆在现场动情地表示:“今天坐在这里,看到队伍越来越壮大,我内心非常自豪和激动。大家没辜负党和政府的关心。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我们既然学了一门手艺,就要用来回馈社会!”
“从缕缕青丝到两鬓斑白,我们仍坚守在这里”
现场,杜少帆更是欣喜地看到,20年前与他并肩服务的青年队员们,如今仍坚守在服务队里。20年的光阴,改变了队员们的容貌身形,不变的是他们脸上朴实无华的笑脸和为民服务的热忱。
资料图:20年前的韩家友
韩家友是最早一批进入服务队的队员,也是杜少帆的徒弟。“我原先是修锅底的,现在补锅底的很少了。因此,在2017年老杜队长身体不好后,我就跟着他学配钥匙,接过他的接力棒了。”说起自己20年的服务经历,韩家友也是特别感慨。
如今的韩家友
我接受过很多社会的关爱和帮助,享受过政府给残障人士的优惠政策。现在,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手艺来回报社会,为居民特别是老人、残障人士带去方便和温暖。
资料图:20年前的黄娅
“能回报社会,是我最大的心愿。”黄娅同样是第一批加入到服务队的。20年来,黄娅看着修眼镜的店铺变得越来越少,愈发坚定了自己继续志愿服务的决心:“修眼镜的地方越来越少,但老年人都比较节约,加上有些眼镜也用惯了,他们就会到处找能修的地方……因此,居民一看到我们都特别热情。我记得有一年下很大的雨,还有居民排队来找我修眼镜!”
如今的黄娅
讲到自己被周边居民“所需要”的那种感觉,黄娅眼中充满了光芒,她说现在就是期盼能把大家的眼镜修好,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服务队现任队长李伟建特别会修伞。在平日的志愿服务中,他遇到过儿子希望修好过世母亲留下的伞;失恋男生想修复前女友留下的伞;老奶奶想修好孙子在迪士尼乐园买给自己的伞……在李伟建看来,每把伞都有自己的故事。故事刻在伞骨、印在伞面,只要把伞修好了,这些故事也就能延续下去了。志愿服务亦是如此,只要居民有需要,“为民服务队”回馈社会的故事也将一直未完待续。
由被动的“受助者”,
变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的“助人者”。
静安区肢残人为民服务队
在帮助他人的同时,
也收获了加倍的快乐和自信。
在他们看来,肢体有残疾,并不影响做好事、服务大家的决心,并不妨碍有颗火热想要奉献的内心。“我是一名残障人士,更是一名志愿者”这是静安区肢残人为民服务队给自己的身份定位。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不仅仅是队员们对社会的一种感恩回报,更是静安残障人士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精神支点。
昨天,北京冬残奥会开幕
今天,又逢学雷锋纪念日
在这里,致敬
每一个身残志坚的TA
也致敬
每一个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你
可能你还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