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上海14年,对这座城市饱含深情,TA成为了小区的最佳“外援”
以后有什么事情,只要有我能帮忙的,尽管叫我。
这句话出自一位马来西亚志愿者之口。
疫情刚开始,方鸿铭就主动报名,在其居住地亚成公寓连续当了2个月的“大白”,被石门二路街道郑家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蔡琪称赞为最佳“外援”。
如今,只要有空,他仍然会毫不犹豫地穿上“大白”,继续协助社区核酸筛查。
蔡琪表示,郑家巷居民区内居住的老年人和租客多,这次疫情期间,年轻的租客们主动做起了志愿者,为老人发抗原、送物资。大家不抱怨、不埋怨,邻里互助、齐心抗疫,成为一股此次战“疫”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记者联系到方鸿铭,听他讲述做志愿者的那段经历:
我来自马来西亚,“80后”,从事IT行业,在上海生活了14年,去年夏天才搬进这个小区,到现在刚好一年。以前很少和居委会接触,更没机会了解社区工作。
通过参加志愿者工作,让我了解到原来居委会是社区沟通的桥梁,要完成大量的协调工作。疫情期间,他们尽心尽力协助解决问题、安抚居民,这让作为居民和志愿者的我都感到很幸福。
3月初,当我得知一位朋友在闵行区做志愿者时,才开始了解这个群体。3月底,听说小区在招募志愿者,我也马上报了名。疫情初期,居民们多少都有负面情绪,但我想与其抱怨,不如做点力所能及的实事。
4月1日起,我开始协助小区核酸筛查的扫码、居民登记、指导老年人用智能手机操作。值得一提的是,大家的防范意识较高。每做完2管,我们就会对采样环境消杀一次,避免交叉感染。
一直到6月,每次小区的核酸检测我都会去帮忙,我们会按楼层叫居民下来排队,队伍最长不会超过十个人,整体效率较高。
每当遇到突发状况或困难,我会及时向居委会反映,也会和业委会沟通,致力于尽早解决问题。收到物资时,我会把多出来的分给物业人员或者给更缺物资的邻居。
尽管志愿者工作很辛苦,但居委会的压力更大。让我感动的是,他们仍能坚持做到尊重居民意愿,保护感染居民的隐私,人性化解决居民的问题,让大家都感到很安心。
这几个月的志愿经历不仅让我走近了居委会,理解了他们的工作和职责,还收获了一份战胜自己、战胜困难的勇气,它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非常难忘且珍贵的记忆。
“来上海14年,这次经历让我对上海饱含深情。同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每个人都是社区的一份子,有责任一起携起手来让社区变得更好。”
可能你还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