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改善住房民生这十年,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丨非凡十年
7月下旬起,
彭三五期旧住房成套改造居民
陆陆续续回搬,
住进了梦寐以求的新家。
肖鸣亮摄
从7平米逼仄空间,换到南北通透、独立厨卫的新房,74岁的陆正海难掩激动之情:“盼了这么多年,终于住上了这么好的新房子,真的圆梦了!”陆老伯所说的“圆梦”二字,也正是静安改善住房民生这十年来的缩影和目标——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住房为民生之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静安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把改善居住条件作为最大民生和政府实事,用心用情用力答好住房民生这道“必答题”。
这十年,
是静安多渠道多层次增加住房供给,
充分保障住有所居的十年。
有房子住的前提,是有充足的房子供给。静安把“房住不炒”基调同区域实际结合,积极推进住房供给侧改革,逐步构筑起租购并举、阶梯互补的住房供给体系,不断拓展群众的住房选择面。
完全产权住房方面,累计新增商品住房2.2万套、282万平方米。
共有产权住房方面,建立共有产权保障房供应机制,先后供应14批次(10批次本市户籍和4批次非本市户籍),累计受益2.06万户家庭。
租赁住房方面,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市场化租赁房“三位一体”保障性租赁房供给机制,满足多层次租房群体多元居住需求,廉租房累计受益1.74万户,比2012年增长了64%,应保尽保;建立政府主导的公租房供应机制,累计受益1.08万户;建立政府监管、企业运作的市场化租赁房供应机制,不断规范房屋租赁市场,筹措房源1.3万套,累计受益约3万人。2022年住房总面积比2012年增长了16.6%。
这十年,
是静安全方位全覆盖改善居住条件,
努力实现住有优居的十年。
有房子住还要有好房子住,
住有所居要向住有优居迈进。
静安是全市“美丽家园”建设的倡导者和先行者。聚焦“高龄”住房硬件缺损、环境脏乱等短板分类施策、分批发力,通过全项目修缮、积水点改造、雨污管网改造、环境综合整治、屋顶及相关设施改造、无卫设施改造、非机充电设施改造、二次供水设施改造、供电设施改造等举措,实施由表及里、自上而下修缮或更新,全覆盖区内1200万平方米旧住房,受益19万户。全项目修缮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推进“美丽家园”建设过程中,静安进一步揪住“悬空群体”上下楼难题,率先启动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程,先后诞生了全市第一台政府指导、居民筹资建成的电梯(华怡园)以及全市首个一次性全覆盖加梯的小区(远龙公寓),带头试验“批量加梯”,形成“整体化推进、规模化审批、数智化管控、长效化运维”的“静安模式”。
同时,对没有保留价值的房屋,发力推进“两旧”改造攻坚战。一方面,全力以赴在市中心区域较早收官约231万平方米、38903证居民成片旧里改造,并启动20幅零星旧里改造;另一方面,全市最早研究实施旧住房成套改造,累计完成17个项目、90幢非成套住房改造,受益5000余户,改造后不仅厨卫独用而且户均居住面积增加2至3平方米,彭浦新村成为全市第一个成片非成套住房全覆盖改造的地区。
这十年,
是静安更积极更深入实施小区综合治理,
不断赋能社区基层精细善治的十年。
小区是社区的细胞,小区治理是社区治理的基石。静安积极发挥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首创地的优势,逐步将党建联建发展为“党建引领、政府主导、企业尽责、居民自治”,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机制,为基层精细化治理提供坚实的支撑。
人人参与,居民是核心;
共建共享,企业是保障。
十年来,居民自治意识日益提升,参与小区管理的热情越来越高。静安首创业委会评估机制,推动业委会组建、换届和运作法治化和规范化,2022年区内业委会组建率97%,十年提升了7个百分点,党建覆盖率100%。
静安还是物业一体化管理、物业企业达标奖励、行业优胜劣汰三个机制的最先实践地,通过细化标准、奖优罚劣、减企增效,达到提升服务、优化管理、互利共赢的目标。十年间,全区物业企业从309家锐减至198家,这198家企业都是通过历年考核最终获得居民认可的良优企业。
通过持续努力,2016年以来,静安连续6年位居全市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居民满意度测评第一,临汾小区还成为中央文明委指定的美好家园全国唯一联络点。
住房问题,关乎民生福祉。静安区将继续把满足群众宜居安居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存并重加快住房更新、租购并举保障住房刚需、党建引领深化综合治理……让住房保障惠及更多人群,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可能你还想看
▶告知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