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时省力!”“非常方便!”……“三减、三增”带来的新体验,TA们有着切身体会丨数字家园在临汾
在日常工作中,
重复填表、繁多证明、
来回跑腿、政策查询不便,
均是影响基层工作高效开展,
深入推进的难点、堵点和痛点。
为确保基层减负工作进一步落地落实,自2023年起,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瞄准上述顽症痼疾,全力打造“数字家园”新范式,通过内部机制优化与外部数字赋能双向驱动,实现“三减、三增”,切实让数据“跑起来”,让基层真减负。
“数字工作台”助力社区实现“三减”
据了解,眼下,临汾路街道依托“社区云”“全要素管理平台”等上级数据系统,持续推进“民情日志”4.0建设,搭建面向全街道的“数字工作台”,在深化数据应用与数据共享的同时,加强社区工作流程优化与再造,切实实现“减报表、减证明、减跑动”。
动动手指、勾勾选选,实现“减报表”
“我们的‘数字工作台’内有一个‘智慧报表’功能,可以自定义查询条件,九成报表只要一两分钟就能生成。”
记者获悉,汾西路87弄居民区每年都要排摸90周岁老人享受免费牛奶的名单,以往通过社工走访、居民上报、台账查阅等方式来获取每季度新增人员情况,因为担心名单疏漏,需要反复检查。现在,仅需调取相关老人信息,标签筛选,就可以一键生成报备名单。两分钟不到就能完成,非常方便。
作为临汾路街道唯一报表填报入口,“数字工作台”实现了科室与基层数据的“双向共享”,科室可自行查询数据,不再需要基层上报,直接减少了基层工作人员每年需上报的75%以上的报表。
此外,“数字工作台”还推出“智慧报表”功能,对独居老人等群体高频使用的报表通过提前预设条件,实现自动一键生成。其他报表可自定义查询条件并导出,不到一分钟即可生成报表。
线上可开具居住证明,仅花十秒实现“减证明”
提起“开具居住证明”,不少市民心中的第一反应,便是要携带本人身份证原件、租赁合同、房东相关的复印件等资料,按工作日时间段前往所属居委会或是派出所进行办理。然而,“工作日时间段”就难倒了不少上班族。
近日,一条于夜间22时26分在临汾路街道“一网协同”上开具的居住证明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
原来,家住临汾路街道江杨南路466弄的田先生由于工作需要,急需开具居住证明,原本以为需要次日请假办理的他,在咨询了居委会工作人员后,线上登录“社区云”平台,输入基本信息,不到10秒就开好了证明。“将事务办理转到线上,对我们这些上班族真的太友好,非常方便!”田先生告诉记者。
据悉,该街道“数字工作台”依托“民情日志”推出“一键证明”应用场景,对于居委会标准化建设中规定的应当由居村开具的20余项证明事项,经系统智能筛查符合条件的,居民均可在该平台线上一键开具证明,大大提高了证明开具的效率。
同时,街道也正积极探索通过“美好临汾”微信公众号、智慧“临小二”等居社互动平台,让居民在线申请系统自动开具证明,让居民办事更便捷。
“不用跑审批”应用场景,实现“减跑动”
记者了解到,除了依托“民情日志”推出“一键证明”场景外,“数字工作台”还推出“不用跑审批”应用场景,率先将工作经费的申请、审批、核准等事项一揽子放到线上。
基层工作者不再需要拿着纸质申请到相关科室审批,只要线上轻点鼠标,便可逐级传递至各级审批人员,同时,自动发送短信,提醒审批人员及时查看。通过流程再造,让数据“跑路”代替工作人员“跑腿”,大大加快审批进程,提高审批效率。
这样的便利,
对于负责居民区经费申请的
工作人员来说是深有体会。
在今年5月12日前后,临汾路街道辖区内的不少居民区开展防震减灾相关安全宣传活动,“经费申请、报销要跑好几个科室,动不动就要花上一周的时间。但现在,最快一个小时就能走完所有的流程,省时省力!”街道江杨南路466弄居委会主任朱定表示。
据悉,目前,该街道居民区完成经费申请这一环节,从过去需平均跑科室2.87次到如今一次不用跑,审批流转效率也从平均4.2天/次提高到最快1小时/次。
前沿科技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
以科技赋能,助力基层实现“三增”
临汾路街道坚持“管用实用”,不断推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隐私计算等前沿科技助力社区治理,通过打造“数字助理”、深化“数字吹哨”、建立“数字预案”,不断增强基层履职能力、发现能力和应急能力,切实实现“数字家园在临汾”。
打造“数字助理”,增强基层履职能力
基于Transformer模型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街道率先推出政务领域对话机器人“临小助”,打造社区工作者的“数字助理”,探索基层能力提升新模式。
目前,“临小助”可为街道辖区内15个部门、198项面向群众事务提供政策查询,工作人员通过微信输入问题,便能立刻得到“正确答案”,各部门多本纸质的“一本通”变成“一屏通”,助力基层干部化身“全岗通”。
同时,“临小助”开设了疫情防控、加装电梯等8堂情景课程,随时随地为基层工作人员提供沉浸式、针对性、一对一的群众工作能力培训。
深化“数字吹哨”,增强基层问题发现能力
依托“社区大脑”“民情日志”数据系统,通过数据比对,以最低成本、最短时间发现问题,实现“数字吹哨”护平安,这样的方式与过去基层工作人员依靠人海战术的工作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据悉,目前,街道在电梯运行、占用消防通道、高空抛物等21个小区治理场景布设了8000多个感知元件,构建起了24小时在线的物联“感知网”。
同时,街道与辖区供水、电力等单位通过党建联建,实现了居民生活用水、用电等数据的共享,构建起疑似群租识别标准模型,以及独居老人关心关爱预警,让基层工作人员能够更加主动、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
建立“数字预案”,增强基层应急处置能力
街道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对小区封控、消防救援、电梯抢修、台风天气等多个应急场景形成“数字预案”,基层工作人员能够一键生成包含人事物等关键要素的“作战图”,避免“战时”因应急方案不健全而手忙脚乱。
比如,结合党建微网格数字沙盘,赋能平急结合,在防疫人员调配、接种精准发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2022年寒潮来临前,临汾路街道第一时间启动寒潮应对准备工作,通过大数据民情日志“数据驾驶舱”,收集了辖区内6970人纯老户、1799人独居老人服务数据,并结合往年12345防冻热线数据进行分析,排摸出一批重点小区、重点楼组、重点点位。小区物业也在寒潮来临前布排优先级,通过张贴告示、上门走访等方式,通过提前介入排查风险隐患。
记者:罗欣悦
图片:临汾路街道
编辑:陈攻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可能你还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