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早期电影与静安
静安曾为中国电影事业创造诸多“第一”。天潼路上的徐园是我国最早公映“西洋影戏”之地;宝山路的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是我国民族电影产业第一个具有相当实力的摄制机构;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动画片《大闹画室》起源于天通庵路三丰里。
文|朱少伟
我国早期电影与静安
▲上海商务印书馆影片部宣传品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第一次公开放映纪实短片,标志着电影的正式诞生。相隔数月,上海徐园(遗址位于原天潼路814弄35支弄、43支弄一带)主人徐鸿逵知晓这件新鲜事,便设法进行接洽;最终,他收到了订购的手摇式放映机和10盘35毫米拷贝(每盘可放映3至5分钟)。
▲原天潼路814弄43支弄“徐家园”
徐鸿逵在徐园做好放映“西洋影戏”的准备,就发布广告。1896年6月29日,《申报》登出《徐园告白》:“本园于二十日起夜至十二点钟止,内设文虎、清曲、童串、戏法、西洋影戏,以供游人赏玩。向因老闸桥北一带马路未平,阻人游兴,现已平坦,马车可直抵园门……”其中的“二十日”指农历五月二十日,即公历6月30日。许多游客兴致勃勃地赶来,见状有点奇怪:在园中园“又一村”已支起一块方的白色大幕布,前面还置放数口装满水的大缸。原来,那时的手摇式放映机以摩尔登尼汽灯为光源,因灯的亮度有限,需要边放映、边往大幕布泼水,借助水珠来增强亮度和反光,使图像效果好一些,这与眼下的玻珠幕同理。放映开始后,人们目睹大幕布上出现的景物,仿佛如临其境,都不禁发出了惊叹。
▲ 吴友如所绘《春江胜景图》中之徐园
清末的徐园,占地约3亩,池志澂的《沪游梦影》称:“园不甚大,其中为堂,为榭,为阁,为斋,又列长廊一带,穿云渡水,曲折回环,其布置已为海上诸园之最。”这里破天荒推出“西洋影戏”,自然引起社会关注。1898年6月29日,上海《趣报》创刊,该报很快发表《徐园纪游叙》,说:“堂上烛灭,方演影戏”“人物活动,惟妙惟肖,瞩目者皆以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也”。
▲昔日徐园
可以说,“西洋影戏”之亮相徐园,预示了一种大众文化娱乐新时尚的兴起。近年,我曾赴天潼路探寻其遗址,周围居民讲,本来此处有一块雕刻“徐家园”字样的弄额,现已看不到;因知它在后期迁至康脑脱路5号(遗址位于今康定路、昌化路东),并保留旧园景点,遂又前往踏访,依然无结果,只能徜徉于秋雨中,想象昔日园内的一切。
20世纪初期,上海商务印书馆(总厂位于今宝山路499弄,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被日军炮火炸毁)实力雄厚,已成为我国首屈一指的图书出版、印刷、发行机构。
▲商务印书馆总厂旧时全景
徐耻痕的《中国影戏之溯源》谈到:“民六(按即1917年)之秋,又有美人某携资十万,并底片多箱及摄影上应用之机件等,挈眷来华,设制片公司于南京,拟为大举。讵以不谙国俗人情,所拟辄阻,以致片未出,而资已折阅殆尽。时商务印书馆有谢秉来者……乃约期点物议价,计盘进百代旧式骆驼牌摄影机一架、印片机一架、底片若干尺暨所有生财,为数不满三千元。”当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不失时机,以低价从美国商人手中盘下成套摄制设备后,便着手试办电影业务(附设于印刷所照相制版部),并聘用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叶向荣为摄影师,拍摄了短片《盛杏荪大出丧》《商务印书馆放工》《上海焚毁存土》等。
191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正式成立,由陈春生担任主任,任彭年当助手,廖恩寿为摄影师,并在印刷所四楼玻璃屋顶的照相制版部内辟出摄影棚,这是我国民族电影产业第一个具有相当实力的摄制机构,遵循“抵制外来有伤风化之品,冀为通俗教育之助”和“表彰吾国文化”的制片方针。该部成员精诚合作,摄制了风景片《上海龙华》《西湖风景》《浙江潮》《庐山风景》《普陀风景》《北京风景》《长江名胜》等,新闻片《欧战祝胜游行》《东方六大学运动会》《军舰下水》等,教育片《盲童教育》《女子体育观》《养蚕》等。
▲ 20世纪20年代,上海商务印书馆总厂彩印胶版部
1919年,美国环球影片公司来上海拍片,上海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倾力协助,从而在对方离沪时获得低价转让的一套器材。接着,又派人赴美国购置新式印片机和摄影机,并重新建造宽敞的玻璃摄影棚,可利用日光摄影。随着规模得到扩充,上海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更名影片部。
此后,拍摄了不少有影响的新片,如《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1920年),最早采用电影手段生动体现传统戏曲所创造的艺术美,胡蝶口述、刘慧琴整理的《跨界拍电影》提及:“商务印书馆影片部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拍摄两部‘古剧片’《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梅先生在这场戏中表演了打秋千、扑蝴蝶、拍纸球等很多富于舞蹈性的优美身段”“影片的服装和化妆,以及道具,都和舞台上的相仿;花园一景是借用苏州河畔一座私人花园实地拍摄的”“后来在和梅兰芳先生同船去欧洲时,梅先生还谈起这件事,感叹电影事业先行者的不易”;根据《崂山道士》改编的《清虚梦》(1922年),有水缸破而复原、人走入墙壁之中等离奇场景,这是我国影片中第一次采用特技摄影。
▲ 梅兰芳在《春香闹学》中饰春香
上海商务印书馆相继出品风景、时事(新闻)、教育、古剧(戏曲)、新剧(故事片)等短片40余部。1921年7月,我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根据申城近年发生的谋财害命案改编)在上海夏令配克影戏院(遗址位于今南京西路742号)开映,该片由上海中国影戏研究社出品,上海商务印书馆影片部代为摄制(杨小仲编剧,任彭年导演,廖恩寿摄影);同年,上海新亚影片公司出品的我国第一部侦探片《红粉骷髅》(改编自法国侦探小说《保险党十姊妹》),也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影片部代为摄制。到192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片部开始注重推出长故事片,陆续摄制了《莲花落》《孝妇羹》《爱国伞》等7部影片。
192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片部改组为国光影片公司,由鲍庆甲担任经理,杨小仲曾任制片主任兼编导,摄制了影片《上海花》《母之心》《马浪荡》《不如归》《歌场奇缘》等,还印行过《国光特刊》。杨小仲的《忆商务印书馆电影部》说:“至1928年,国光影片公司亏蚀甚多,商务印书馆董事会就决议将其解散结束。待‘一二八’战役,商务印书馆印刷所毁于炮火,所有以往拍摄的影片,悉行焚去,这是非常可惜的。”
在我国民族电影产业萌芽阶段,上海商务印书馆积极“拓荒”,起到了重要作用。昔日该馆被毁时,仅第五印刷所幸存。2017年6月,“商务印书馆第五印刷所旧址”揭牌仪式于天通庵路190号举行,并举办“千丈之松——商务印书馆创办120周年专题展”。在参观过程中,眼前景象不由令人感慨万分。
我国动画先驱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系江苏南京人,自幼受到民间艺术的熏陶,喜爱美术。在天通庵路三丰里的亭子间,他们开创了中国动画的传奇。
▲初到上海时的万籁鸣
万籁鸣于1919年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相继供职于美术部、活动影戏部;此后,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也陆续来到这里。万氏兄弟结合工作,勤奋摸索电影技术。万籁鸣的《我与孙悟空》回忆:“几个在商务印书馆影戏部工作的弟弟在工作中了解到,电影是一格一格地连续拍摄起来的,通过影片的连续放映,利用人们视觉上的特点,影片中的人物才活动起来。通过对电影摄制、放映机械和性能的理解,我们受到很大的启发。”
▲20世纪20年代,万籁鸣(左)、万古蟾(右)与画家张光宇在上海合影
当年,万氏兄弟落脚于上海天通庵路三丰里(遗址位于今天通庵路、东宝兴路口西北拐角附近)的石库门房屋,已成家的万籁鸣和母亲住在二楼,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住在亭子间。
在仅7平方米的亭子间,他们常利用业余时间,以一部改造过的旧摄影机、几只普通灯泡和几支画笔来试验动画片制作;经反复琢磨,初步掌握了动画片的人物造型、动作设计、拍摄等技术。1925年下半年,他们运用原始技法和逐格拍摄原理,创作上海商务印书馆产品动画广告短片,片长仅一分钟,片名为《舒振东华文打字机》。万古蟾的《我的自述》回忆:“拿到放映间一看,结果真令人哭笑不得,不论是该动的人,还是该静的背景,都处在剧烈的颤动中”“画在白纸上的打字机动画广告片就这样失败了,这是一九二五年的事。这一次失败之举对我们却有很大的意义,它是画面在我们手中活动起来的首次尝试,也启发了我们去思索过去从未想到的难题。”
▲ 1927年9月30日,《申报·本埠增刊》所载《长城公司“大闹画室”在美开映》
1926年,上海长城画片公司邀请万氏兄弟编导、绘制动画片,他们继续忙碌于天通庵路三丰里的亭子间,虽是创作12分钟的短片,却需绘制上万个画面,拍摄、冲洗也得不断挑灯夜战。万氏兄弟为了节约赛璐珞透明片,就画一段拍一段,再把墨汁洗掉又一次利用;鉴于绘画颜料对湿度敏感,他们就在室内晴天洒水、雨天放石灰。经努力奋战,万氏兄弟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动画片《大闹画室》问世,它让真人与动画结合,有不少追逐打闹的场景,剧情为一位画家(由万古蟾扮演)在绘图时,画板上穿着民族服装的淘气而滑稽的小人儿跳了出来,给画家增添许多麻烦,最终画家将其赶回画中。翌年5月,该片上映,受到了观众青睐。
住在天通庵路三丰里期间,万氏兄弟曾为上海大中华百合影业公司编导、绘制了动画片《纸人捣乱记》(1930年),那时欧美动画片尚不成熟,人物多半是侧面的,仅几个部位会动,而该片人物造型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画家和小纸人的动作诙谐幽默;还曾为上海联华影业公司导演、绘制了动画片《国胞速醒》(1931年),属于宣传抗日的题材,开头是一幅展现祖国美好河山的山水画长卷,草原上沉睡着一头巨大的雄狮,当它被日军的狂轰滥炸惊醒,怒吼一声站起来,四肢和尾巴变成工、农、商、学、兵的形象,身体变成一个巨大的石磙子,人们齐心协力推拉石磙子,把侵略者及其飞机、大炮、坦克压得粉碎,“抗战到底,坚决不做亡国奴”等口号也随之出现。这两部片子,前者比较充分地反映出他们早期的动画美学观点,后者则体现了他们鲜明的政治态度。
▲1927年秋,万古蟾(后排左)与上海长城画片公司导演梅雪俦(前排左)、演员杨爱立(前排右)、美工师张体仁合影
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沪发动“一二八”事变。天通庵路三丰里一带也惨遭猛烈轰炸,万氏兄弟多年辛勤积攒的机器设备、画稿胶片损失殆尽。回眸我国动画百年之际,我曾去寻觅这条消失的石库门里弄方位,询问几位老人都不晓得;找到居委会,才获悉它邻近天通庵路、东宝兴路交叉处。为上海动画片开先河的那个亭子间,虽早已不存,但我深信:它会在我国电影和美术史中留下印痕。
作者介绍
朱少伟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浦东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历任静安区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常委。曾主编《上海故事》《儿童时代》《哈哈画报》。出版有《上海滩传奇》《上海烟云》《老上海逸闻》等20余本著作。
CELL 1PHOTO REEL 1A
CELL 1
▲上世纪六十年代,万航渡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动画片大闹天宫(导演万籁鸣,编剧李克弱、万籁鸣,美术设计张光宇)
编者按: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投稿可发至 jinganbao2016@126.com
作者:朱少伟
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施丹妮
栏目主编:施丹妮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可能你还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