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乐门的光芒
百乐门舞厅是一座装饰艺术风格的剧院,引人注目的塔楼熠熠生辉。百乐门的光芒下,一幕幕历史故事正在上演。
文|乔争月
▲百乐门
1933年12月5日,百乐门舞厅开业,英文《大陆报》称这个项目投资百万,可能是中国或远东地区最奢华的舞厅。作为老上海四大舞厅之一,百乐门是一座西式建筑,却是华人建造的项目,由浙江商人顾联章等人投资,开业时还包含一座设计精美的酒店,套房都带有阳台。
“舞厅摩登现代,用美好的色彩设计而成,乐队、服务和娱乐都妙极了。百乐门称自己的大舞厅是太平洋此岸最美丽的夜总会,确实名副其实。”《大陆报》报道写道。
报道还透露,百乐门装饰奢华,经营团队努力为客人们提供最好的娱乐享受,在采购装饰织物和设备时主要考虑的是效果,而不是价格。
上海档案馆研究员张姚俊发现,百乐门的舞厅分为两层,可容纳数百人。其中第一层铺设跳舞专用的弹簧地板,而楼上则是一种玻璃制成、灯泡点亮的“水晶地板”。1936年,刚演完《摩登时代》的英国著名演员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与宝莲高黛(Paulette Goddard)曾在这摩登舞厅共舞。
《大陆报》报道提到,这种弹簧地板很出色,对于表现舞步和剧场效果非常好。而被点亮的“水晶地板”是为楼上的客人而准备,他们使用包房,不想下楼去大舞厅。百乐门有两个宽敞的大包房,可以举行大型派对。
1934年1月,《中国建筑》杂志刊登题为《百乐门之崛兴》的文章,透露了百乐门舞厅设计两层舞厅的原因。文章提到,如果舞厅过分庞大,假日或宴会时嘉宾满座,平日间少数宾客置于硕大无垠之广厅中,“即有寥落岑寂之感”。大华饭店(Majestic Hotel,已拆除)就是一个例子,在平日晚间赴宴人数少的时候,“如入古宫旧刹,减却欢乐不少”。据统计,当年每周六晚,舞厅的宴客者常常较平日晚增加五倍以上。
百乐门的解决方案很巧妙:将舞厅划分为几个空间,添建楼座,并增设两间包房。宾客先就大舞厅楼下而坐,楼下坐满后客人会自然地上楼到楼座。楼座满员再开包房。这样楼下可坐400人,楼座容纳250人,包房各75人,从百余人到800人“皆可应付裕如,不觉拥挤,而不觉寥落矣”。
张姚俊说,百乐门的中英文名字是投资人顾联章想出的。百乐门的英文名为“Paramount Ballroom”,其中“Paramount”是“至高无上”的意思,显示了业主打造“远东第一舞厅”的雄心。而中文名“百乐门”寓意通往欢乐世界,朗朗上口。百乐门舞厅的中英文名都十分贴切好记,盛大开幕后也好评如潮。
百乐门不但由华人投资,也是华人建筑师杨锡鏐的作品。在一次介绍中国近代建筑师上海作品的讲座中,同济大学郑时龄院士特别提到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土木工程科毕业的杨锡鏐,称他是本土培养的建筑师中的佼佼者。
“杨锡鏐曾担任中国建筑学会书记,同时又负责出版委员会。我们现在要了解上海的近代建筑,往往去查一本《中国建筑》杂志,就是他主编的。同时他还兼任沪江大学商学院的建筑科教师。”郑时龄介绍。
郑时龄认为,杨锡鏐具有当时中国建筑师的特点,既做设计,又在大学教书兼课,所以既有理论研究,又有设计实践。杨锡鏐的代表作有鸿德堂、南京饭店、上海第一特区法院、国立商学院和百乐门舞厅等,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百乐门舞厅。
“他用‘声、光、电’来设计,非常华丽,又用弹簧地板让跳舞有不同的感觉,这是中国建筑师较早设计的娱乐建筑。不过,百乐门舞厅经过了很多的历史变迁,重新整修过的风格已经不是原来的那种。”他说。
杨锡鏐的职业生涯延续很长,1949年后还曾参与新中国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让他名垂建筑史的百乐门舞厅在开业后,成为一座高端的舞厅。
“百乐门是个‘销金窟’。一杯茶要5毛钱,在当时可以买9斤面粉。一块牛排1元,一瓶香槟16元,工薪阶层是消费不起的。百乐门的客人非富即贵,飞虎队将军陈纳德和陈香梅就在百乐门举行了订婚仪式。”张姚俊说。
他提到,百乐门最出名的就是舞女陈曼丽遇刺事件。陈曼丽曾是百乐门最红的舞女,曾与中国实业银行总经理刘晦之结婚,后来又回到百乐门的舞女生活。
根据1940年2月28日英文版《北华捷报》报道,案件发生在前几天的某个深夜。当时,陈曼丽与两名男客人坐在靠百乐门门口的一张桌边,突然遭到一位刺客5发子弹袭击。陈曼丽和一位客人身亡,另一位受轻伤。当时乐队正在演奏最新的华尔兹舞曲,灯光暗下来,舞伴们进入舞池。一位穿着西式服装的人偷偷摸摸地靠近了漂亮的陈曼丽,他拿出藏在衣服里的一把军用手枪向这个年轻的姑娘射击。舞厅里惊叫声四起,酒瓶和杯子砸到地面,舞厅的一侧人们纷纷逃散,而另一侧的舞客们还在跳着华尔兹,对刚刚发生的悲剧毫无察觉。突然间,音乐戛然而止。凶手后来逃离了现场。来自静安寺路警局的警察来到案发现场。
陈曼丽遇刺的原因至今仍是谜团,有不同的说法。
2017年春,百乐门历经三年修缮装修,成为一家风格奢华繁复的舞厅,对外营业。据说,很多重新走进百乐门的客人都与上海有着很深的缘分。
作者介绍
乔争月
上海报业集团上海日报社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主任记者、Qiao Shanghai融媒工作室总策划、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委会副秘书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国际传播硕士专业特聘业界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国际新闻硕士专业业界导师、英文《建成遗产Built Heritage》编委、上海市侨联青年总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建筑科普文化标兵”。
南京西路建筑地图(请横屏浏览)
编者按: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投稿可发至 jinganbao2016@126.com
作者:乔争月
图片:来源《阅读南京西路》
编辑:施丹妮
栏目主编:施丹妮
资料来源:上海三联书店出版《阅读南京西路》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可能你还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