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神花园回归!走进这段传奇记忆

上海静安 上海静安 2024-05-03


位于静安区巨鹿路675号的上海市作家协会近日完成修缮,即将展露新颜。


1953年起,华东作家协会(现上海市作家协会的前身)成立后,将这座建筑作为其办公地点。夏衍、巴金、丰子恺、柯灵、于伶等文学大师经常出入此地,《收获》《上海文学》《萌芽》《海上文坛》《上海文化》等在此编辑的杂志伴随了一个时代青年人的成长。


曾接受“百乐门”静安艺文志采访或撰文的众多作家都与这座美轮美奂的爱神花园有着深厚的渊源与绵长的回忆。











爱神花园的记忆






▲伫立于建筑南侧的女神像

图源:上海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


   

金宇澄:
许多作品以爱神花园为创作背景

爱神花园可以说是小说《繁花》的诞生之地,金宇澄就曾经在这里三楼的《上海文学》办公、写作。金宇澄许多绘画作品的创作灵感就源自爱神花园。


暑(版画作品)金宇澄

白雪(版画作品)金宇澄

金宇澄曾在“百乐门”静安艺文志专访时提到一幅画的背景,“作协这幅画的背景是作协二楼的一个大阳台。直到有一天人类退出了历史舞台,被动物占领,所以你看作品里面,马是可以吃纸的。里面还有一本书,是我的《繁花》。”再看金宇澄的画作,爱神花园的喷水池、首层入口的门厅、旋转楼梯、二层露台、原主人卧室都曾出现在他的作品画面中。


镜子(版画作品)金宇澄


毛时安:
最喜欢站在这一方小小的阳台上


曾任上海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的著名评论家毛时安也同样对作协的阳台充满眷恋,他曾在“百乐门”撰文提到:在作协工作的八年多时间里,偶有闲暇,我会一个人推开办公室南面的落地钢窗,外面有个极小的阳台,往东可以看到小楼挺拔的雅典式立柱,左下方是那个现在在上海已经赫赫有名的大理石少女——爱神丘比特青春美貌的妻子普绪赫。她立在一方小小的水池中,大理石雕像上依稀挂着多少年岁月触摸留下的黑灰的印记。透过斑驳的黑灰,依然可以感受到大理石材质独有的细腻光滑。她柔曼优美的曲线像爱琴海蜿蜒的海岸和蔚蓝的波涛。抚摸着少女滋润的肌肤,你可以看到那位无名的艺术家赋予这块石头的纯净灵魂,谛听到灵魂微微起伏的呼吸。


图源:上海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


“精神倦怠,办公室没人的时候,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站在这一方小小的阳台上,倾听风起时的喧闹和风歇时的静谧。铸铁小阳台的四周挂满了鳞甲般的片片绿叶,和穿插其间的书法线条般的藤蔓。它们不管人间的世事沧桑,披星戴月也好,曙光初渡也好,岁岁年年枯荣一个轮回,黄绿一个轮回。”


沈嘉禄:
喷水池是花园的灵魂


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作家沈嘉禄曾在“百乐门”撰文谈到爱神花园的前世今生。1924年,刘吉生在巨籁达路(今巨鹿路)购得一块地,四年后请崭露头角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建造了这幢洋楼。这是刘吉生送给妻子的四十岁生日礼物。风雨沧桑一百年,如今这幢建筑还保持着它最初的格局,连室内的装饰也基本没动,不少家具也是原配的,根据室内结构设计打造,从轮廓到细节不乏巴洛克元素,成为建筑的一部分。


图源:上海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

晚清时期刘氏家族第一代移民刘维忠来上海滩打拼,靠经营娱乐业掘到第一桶金。第二代刘贤喜是招商局轮船公司的买办,刘鸿生、刘吉生兄弟是第三代的中坚,兄弟团结,其利断金,让刘家成为上海滩的豪门望族。刘氏兄弟就读于圣约翰大学,接受新式教育。刘吉生20岁进入商界,由哥哥带出道,曾任开滦煤矿售品处经理、中国企业银行常务董事兼总经理、香港火柴厂董事长、培成女学校董等职务,又是大中华火柴公司、上海水泥公司等十几家企业的董事。


▲ 建设中的爱神花园,当时女神雕像尚未运抵上海

图源:上海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

喷水池是花园的灵魂。不能不说一下院子里的那座大理石女神雕像。据说邬达克在这幢建筑即将完工时,为刘吉生对太太的真情所感动,就从意大利订制了一尊白色大理石材质的爱神普绪赫雕像,放置在花园喷水池中央,作为礼物送给业主。因此,这幢建筑也被称为“爱神花园”。


马尚龙:
上世纪七十年代第一次踏入爱神花园


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作家马尚龙在“百乐门”撰文回忆道,足足有二十多年,我每天进出于巨鹿路爱神花园。当然,我不是住在那里,是上班工作于兹——上海市文联、上海市作家协会。


图源:上海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

当时“爱神花园”这四个字还讳莫如深,但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第一次踏入花园时受到的震撼,清晰如昨。在静安区,老洋房老建筑很多。我曾经这么评价老房子对于上海的重要性:看一个城市的热闹,可以看它有多少新房子;看一个城市的历史,可以看它有多少老房子;掂量一个城市的厚重和心胸,可以看它有什么房子。


简平:
恩师王锳与上海作协及《收获》《上海文学》《萌芽》的恢复与重生


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静安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简平回忆,一个初夏的午后,他应约去教过他的老师王锳家里。王锳的工作单位在巨鹿路上,她是上海市作家协会的办公室主任,而她的家也在巨鹿路上。那时的王锳已经退休,但她停不下来。过去的年月让她的一条腿落下病疾,走路有些不便,可她就是凭着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和忠诚,迈着双腿,不知道走了多少路,最后一一落实了上海作协以及《收获》《上海文学》《萌芽》的恢复与重生。



“王锳约我去,是因她在编辑早已过世的老革命家、老作家钟望阳的一套文集,而我曾经在一部文学史专著中提到过他和他的作品,王锳让我为文集写篇文章,我当即答应了。回去时,初夏的午后蝉鸣渐弱,巨鹿路上一片宁谧。我一边走一边想,文学真正是生生不息的,从钟望阳到王锳再到我,我们隔了三代,却是这样默契地传承着文学。”


作协记忆 金兮敏 摄



编者按: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投稿可发至 jinganbao2016@126.com



记者:施丹妮图片:除标注外来源“百乐门”静安艺文志编辑:施丹妮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可能你还想看

超!好!逛!静安寺周边的这些店,听说进去了就很难出得来~

【摄影征集】艳阳天!走,去街上、公园里拍花丨静宝福利站

四季缤纷,只为与你相见!《四季静安·融冬篇》温暖上线

带你直击!静安最新版本的“热辣滚烫”……丨镜头里的静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