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 | 俞丹桦:钱湖村物志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钱湖村物志
俞丹桦
2019年以来,本人尝试当代语境下的纪实摄影和文献摄影,经过地毯式调查和类型法组合,在浙江宁波郊外东钱湖镇的传统村落拍摄了这组照片,摄物涉及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娱等方面,这不仅是追求系谱学的秩序美,更想将人文研究的趣味移植到当代艺术中,意在以小见大,由点及面,让观者从中感知当地村民生活现状、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社会风貌等,传递当下中国农村较典型的视觉信号,并为后人感知、研究留下图证。
01钱湖村物-接福
02钱湖村物-家菜
03钱湖村物-书包
04钱湖村物-书刊
05钱湖村物-村花
06钱湖村物-手机
07钱湖村物-轿车
08钱湖村物-山墙
09钱湖村物-窗户
10钱湖村物-门栓
11钱湖村物-彩被
12钱湖村物-着装
13钱湖村物-口罩
14钱湖村物-标牌
15钱湖村物-古雕
让摄影成为中国乡村文化考古的重要手段
——评《钱湖村物志2019》
文字:安光系
独立摄影师俞丹桦,把镜头对准位地中国东部浙江宁波乡下一处名叫钱湖的村落,把那里的物件或文化作为拍摄对象。他用类型学的方式,展开了一场野心勃勃的乡村档案调查与拍摄。他要站在历史的角度,把摄影作为一个对当代中国乡村进行考古的重要手段,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重要的文化景观。
摄影的功能,无非是两大类:一是记录,二是表达。显然,俞丹桦的作品,当属前者。这些作品,有以下几个值得肯定的地方。
首先,关注方向值得肯定。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关注重要的人或事。如果是男性摄影师,通常会选择社会名流、名山大川抑或城市的现代化建筑,作为自己纪录或赞美对象。俞丹桦在这里显然并没有走大众路线的摄影之路,他让自己下沉,走进了通常被人忽略的乡村,关注了通常被我们忽略的事物,给了这些平凡事物的美学潜质,使其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从小处讲,他选择了处于社会底层的乡村,试图以摄影的方式引起人们对这个领域的重视。从大处讲,这是他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底层更值得关注,平凡也很重要。乡村以及平凡的物件,因为他的拍摄而显得重要起来。这是自下而上的历史书写方式,也他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此外,关注内容和对象值得肯定。摄影师拍摄农村,多是两个极端。一些人拍照,会把农村作为人们逃避城市压力的精神避难所。所以,乡村成了许多摄影师心里的天堂美景。他们眼里的乡村,美丽、干净,似乎一尘不染,俨然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乌托邦社会。还有一些人,则把乡村作为一个落后的符号,专门去那里寻找苦难,拍出一个苦难的乡村,其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满足人们的偷窥欲望,二是是让城市的中产阶级找到身份认同,通过观看影像让读者找到存在感和幸福感。显然,俞丹桦在这里避开了这些传统的拍摄方式,而是专注于乡村文化研究,把这些村民们日常使用的物件或文化现象,作为自己的拍摄对象,走出了不一样的乡村拍摄之路。他既不赞美,也不批评,而让自己保持客观冷静,把相机当作考古的工具,耐心地对当下农村一些物件进行记录。
再次,类型学的拍摄方式值得肯定。类型学(Typology)最早是考古学的概念,通过“类型学”的方法可以研究文化之“物”的断代、编年、谱系乃至发展规律,因而类型学摄影也常被当作一种为社会学或者自然科学研究提供研究文本的视觉工具。俞丹桦的摄影作品,通过对农村一些具体物件大体量拍摄,记录了农村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视觉档案和样本。这些照片,如同博物馆里的实物,看到它们,似乎就能看到物品。通过这些视觉档案和样本,可以让我们或其他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当下乡村进行研究和解读,从而找出一些社会发展规律。
第四,这组照片,是摄影师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次回应。最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面貌飞速改变。这种发展,自然而然也影响至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乡村建筑还是乡村文化,无论是村民食物、衣服、被子甚至书包和手机,都会因为经济发展的改变而引发巨大改变。也许是担心时代变化太快,摄影师想留下这些乡村文化的曾经存在,从而记录下中国乡村的这段历史。这些照片,一方面展现了当代中国乡村的实际生活,另一方面也展现了普通百姓的生存现状、欲望和梦想。时光无法留住,但照片可以把我们带回到过去某些时光里去。俞丹桦回应社会变化的方式,便是拍照,以档案的方式留下中国乡村过去的曾经存在和当下变迁。
第五,影像的光影表达方式值得肯定。这个选题,摄影师并没有去刻意强化摄影技巧,而是淡化光影,强调信息。信息成为摄影师最看中的要素。影像表达应服务于摄影师所要强调的内容,这种方式也值得肯定。
俞丹桦的摄影作品《钱湖村物志2019》,是对当代中国农村发展与变化的一次历史记录。他拍摄的是一个村庄,但又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整个中国。他以类型学的方式,对乡村里一些物件和文化进行了档案式的梳理、调查和拍摄,使我们可以站在人类学的角度,以考古的视角,来看待这些视觉样本。他走出了一个摄影师与众不同的路,用作品向我们证明:摄影不再是风花雪月,而是一种社会担当。所有的影像都是未来对当下的一次考古。对社会有着清醒认知的俞丹桦站在历史高度,以相机作为考古工具,给我们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中国乡村社会档案。
2020年6月30晚草于伦敦家中,为中国摄影报而作
◎作者介绍
俞丹桦 现任宁波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团成员、顾问、艺术创作指导委员会委员、宁波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曾获《大众摄影》月赛2006年度最佳摄影师,《困》被评为2006年度奥地利国际超级摄影大赛金奖,2018年度快拍快拍网十佳摄影师,2019年度视觉中国&500PX年度十佳摄影师,300多幅摄影作品在国展、国际展等国内外重要影赛中获奖,曾在《中国摄影》《中国摄影家》《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等报刊出专版、专栏。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