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往事
周向阳作品
改革开放的春天吹遍大江南北,江南水乡小镇的商铺也搞起促销活动,把紧俏的卷烟“红西湖”牌香烟搭卖新产品红葡萄酒。简化的不规范文字让学生难以理解。1983年1月摄于西塘古镇1991年初夏,罕见的洪灾肆虐着太湖流域富饶的乡村、田园。1991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下达开挖太浦河工程的命令,浙江省嘉善县组织了21个乡镇的二万民工,凭着铁打的肩膀,粗壮的双手,锹挖、肩挑,在滴水成冰的数九寒天,奋战40多天,出色地完成了(嘉善段)任务。1991年11月摄于太浦湖嘉善段工地1991年初夏,罕见的洪灾肆虐着太湖流域富饶的乡村、田园。1991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下达开挖太浦河工程的命令,浙江省嘉善县组织了21个乡镇的二万民工,凭着铁打的肩膀,粗壮的双手,锹挖、肩挑,在滴水成冰的数九寒天,奋战40多天,出色地完成了(嘉善段)任务。1991年11月摄于太浦湖嘉善段工地现场1991年初夏,罕见的洪灾肆虐着太湖流域富饶的乡村、田园。1991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下达开挖太浦河工程的命令,浙江省嘉善县组织了21个乡镇的二万民工,凭着铁打的肩膀,粗壮的双手,锹挖、肩挑,在滴水成冰的数九寒天,奋战40多天,出色地完成了(嘉善段)任务。1991年11月摄于太浦湖嘉善段工地---扁担精神杭嘉湖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粮仓,嘉禾熟,天下足。到了粮食成熟时节,各乡镇的农民纷纷挑着公粮送到指定粮库,大家以交公粮为自豪。1991年7月摄于西塘粮站秋后,农闲时节,勤劳的江南水乡农民,家家户户在自家门口的晒场上制作土坯,瓦坯,増加经济收入。1985年12月摄于西塘农村乡镇企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遍地开花,农家姑娘纷纷走路子、托关系进乡镇企业当工人,像城里人一样,上班拿工资。尽管三班倒的工作又苦又累,但心里美滋滋的。1987年6月摄于嘉善丁柵丝厂缫丝车间浙江嘉善县城毗邻上海,一直是上海市的后花园、菜篮子,嘉善农村的农民们用勤劳的双手为上海市民提供了优质的绿色蔬果。1988年10月摄于嘉善姚庄农村蘑菇房八十年代初,每个乡镇的供销合作社在计划经济年代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图为送货到水利工地。1991年11月摄于西塘1957年6月在内蒙古锡林格勒苏尼特古旗上诞生了一支乌兰文艺轻骑兵,文艺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深受牧民们的欢迎,之后在全国推广。嘉善县文化馆也组织成立文艺小分队、故事宣传队深入各乡村进行巡回演讲活动。图为1991年11月文化宣传队赴太浦湖水利工地进行慰问演出1957年6月在内蒙古锡林格勒苏尼特古旗上诞生了一支乌兰文艺轻骑兵,文艺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深受牧民们的欢迎,之后在全国推广。嘉善县文化馆也组织成立文艺小分队、故事宣传队深入各乡村进行巡回演讲活动。图为1991年11月文化宣传队在太浦湖水利工地进行慰问演出八十年代中期随着经济的好转,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品质有了新的追求,一些城市的舞厅复苏,单位企业的工会、团支部纷纷举办周末交谊舞会,深得广大青年男女的青睐。1985年春嘉善县文化馆特此举办文化站长交谊舞培训班作为小镇上的文艺青年,每逢节假日、周未,拿着进口相机、变焦镜头,乘1小时的火车到上海,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进行街拍。1996年春摄于上海黄河路街头八十年代初,杭州武林广场西侧道路开设的红太阳市场,是杭州最早的个体经营为主的服装小商品市场,商品玲琅满目、服装新潮时髦,吸引着大批各地时尚年青年人。1986年6月摄于杭州冬天里,江南水乡农村的已婚妇女们在农闲时,扎堆在村口晒太阳、结毛线、拉家常,男人们泡在茶馆里谈山海经、临市面。1982年12月摄于西塘农村过新年的日子里,农村姑娘们穿着从城里购买的新衣服,走街串门,说悄悄话。1982年1月摄于西塘农村1998年3月28日,首次体育彩票在小镇上隆重发行,一周内吸引周边来自21个乡镇的几万居民的参与。1998年3月摄于浙江嘉善人民广场内打假宣传在行动。1985年摄于浙江嘉善3.15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活街头1996年古镇西塘开发旅游,当地渔民阿华一直在景点里为游客进行渔鹰抓鱼表演,兢兢业业做好每个动作,乐此不疲。1997年春摄于西塘古镇
周向阳、《上海摄影》访谈。
《上海摄影》:虽然看到过你其它更为成熟的“摄影”作品,但我们这次主要是关注:在一个人成为摄影师或摄影家之前的那些单纯性记录。所以,想知道你是什么因缘去拍摄的?
周向阳:八十年代初,因为自己有美术基础进了县文化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文化馆沿街的二十多个宣传橱窗每月要布置二至三次。宣传县委县府的中心工作,一有拍摄任务,就背着相机去完成宣传报道工作。在周末、假日的休息时间,自己赴古镇西塘、农村田野进行摄影艺术创作,当时主要为参加省市级的摄影展览、摄影比赛而人为摆拍的艺术照!当下的照片多数是在当时去完成拍摄任务的路途中(渡口、村口、田头、街头)无意识拍摄,工作之余随手拍,更有甚的是要在冲胶片之前,把相机里剩余的几张底片,站在马路边进行即时抓拍、街拍的。大多数底片作为“废片”而束之高阁三十年。《上海摄影》:在80-90年代中,你的拍摄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比如工作的需要,还是自我欣赏的需要等等?周向阳:在80-90年代,当时是文化馆的摄影辅导员,主要拍摄报道当时的中心工作,拍摄城乡建设发展中新面貌、新成就、先进人物、文化文艺宣传演出活动等。空余时间也片段性关注本乡镇的非遗项目、民间艺术、古镇里生活着的老人们等等。自己也感觉到作为一个摄影人,有这份责任用影像去记录当时的乡愁。《上海摄影》:在那个时期,有没有人引导你去拍摄日常生活,或侧重审美的内容? 周向阳:我的摄影老师就是三本杂志:《中国摄影》、《大众摄影》和《人像摄影》。八十年代初期脖子上挂一台135胶片相机就是文艺青年了,有空沒空就在马路上晃,走街串巷,抓拍家门口的人和事,踏自行车到田间拍摄乡里乡亲的乡下人、古镇西塘里闲情逸致的爷爷奶奶们。按照现在来说是本土乡愁。主要是当年没有经济实力,不允许你赴名山大川拍摄风光大片!《上海摄影》:假如今天和30年前做比较,你觉得过去的美好是什么?现在有哪些新的美好?以及它们对于摄影的影响? 周向阳:那时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较差,但百姓们朴实无华,乡村一片自然景色,古镇里买卖童叟无欺,人人以诚相待,以善为本。对摄影人而言就能抓拍到一组组真实的人文影像。现代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城乡差别的缩小,乡间美丽乡村的建设、文化礼堂的完善,对摄影来说可谓是美不胜收,处处是美景,况且手机时代,人人都是摄影师媒体发布人,拍摄无死角,即拍即发,快乐摄影。影像艺术也快餐式了!
《上海摄影》:你从什么时间,有了“摄影”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之下,你觉得自己的转向到哪里? 周向阳:2000年以后,把原来以参加摄影比赛为创作方主转向以自己家乡本土题材为专题拍摄。长期记录自己身边的熟悉的人和事:古镇西塘生活着的老人们、土砖瓦烧制工艺中的老师傅们等专题拍摄项目。《上海摄影》:这次选择你的老照片,主要是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回顾,请你谈谈对纪实的理解? 周向阳:摄影的本性是纪实,但若是一旦成为影像,那必得经由摄影者的心灵。在本质上,是摄影者的心灵借助镜头对世界的逼视与观察,审视与考量。八十年代初,我们对纪实摄影没有什么概念,觉得一个江南水乡的小城镇中没有什么大事件大题材可以拍,只是在完成拍摄任务中、闲暇之际不经意中记录了时代发展进程中的相关人文和事件,回想起来,多亏当时对摄影的执著和专一,用心去抓拍好每一张自己感兴趣的画面。后来才意识到这就是纪实摄影。纪实摄影也是人文摄影,无论是作为历史书写还是社会责任,都要讲究真诚与担当。当年爱上这门摄影后,不论是工作上的拍任务,还是自己喜欢的摄影专题,都会不分昼夜,用足十二分的精力去感悟和完善好!还要在技术上去把控到最完美! 在1991年冬季,浙江省嘉善段开挖太浦河水利工程中,二十多次冒着风雪严寒奔波在工地上,把二万民工、部队子弟兵奋战太浦河的全部劳动场景一一用相机记录。现在已成为弥足珍贵影像史料了。我理解的纪实摄影——用相机记录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和精神问题。直面当下,使影像更加具有史料价值。一句话:纪实摄影是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有着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上海摄影》:经过几十年之后,回过头来,你对于的摄影有什么样的感受? 周向阳:摄影有自我的语言艺术,是其它艺术不可替代的,能真实记录时代。几十年来,从㬵片到数码,又回归到大画幅胶片摄影。用光和影书写当代社会的人和事。拍摄每一组照片、每一个专题,必须把自己的心融入进去,提前做好文案,多角度多方位思考,把每个摄影项目进行策划和实施好,有成体系地呈现,并提示其本质,最大化呈现其史料价值。《上海摄影》:能否介绍下你的已经完成的主要作品内容,以及未来的拍摄计划? 周向阳:正在进行一项本土的非遗项目---“京砖烧制技艺”。已经用8x10大画幅相机拍摄了200多位从事土砖窑业的盘窑师傅、烧窑师傅、制坯师傅、装卸窑等师傅的工作肖像,收集制作了窑工师傳的手印和签名,正在收集窑业的生产工具,模具,录制老师傳们的口述史。将以三维立体空间方法呈现劳作图片、肖像、视频、音频、手工书、实物以及窑工的现场劳作场景呈现给大家。
周向阳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浙江省摄影家协会理事
嘉兴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嘉善县摄影家协会主席
先后获得浙江省摄影艺术贡献奖、浙江省优秀摄影家、嘉兴市南湖百杰---文化人才奖、浙江省摄影金像奖等荣誉。
作品曾入选美国职业摄影家协会第104届年度展,获得第十届全国人像摄影展金奖、美国《大众摄影》2002-2003年度国际摄影大赛一等奖等重要奖项。
多次举办个人摄影展览。
来源 | 凡是摄影
审核 | 毛小芳
编辑 | 李夏姗
实习编辑 | 沈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