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两新 | 李长江+湿版摄影+1826=?
■ 嘉宾 | 李长江
■ 采访 | 孙志红
■ 图 | 李长江提供
他痴迷湿版摄影,有个1826
1826摄影博物馆
位于杭州市富阳区龙门镇的1826摄影博物馆,它的前身是2004年开办的同路人摄影网,以及2008年成立的同路人摄影工作室。1826摄影博物馆,是用世界上第一张照片(可以永久保存的)诞生的年份1826年命名,馆内汇集了馆长李长江师徒三代历经百年珍藏的两千五百多件藏品,全年向社会免费开放。
博物馆内景
李长江,中国第三代影像文物保护工作者,艺术家,独立策展人,杭州市富阳区政协委员,近二十年从事影像文物保护、手工纸影像艺术应用、摄影古典工艺文化传播交流、青少年影像科学与艺术实验教育,是(TCCA)国际湿版摄影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浙江省摄影家协会新摄影组织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1826摄影博物馆馆长,湿映馆摄影机构联合创办人,《人像摄影》杂志专栏作家,开辟老照片与摄影古典工艺相关专栏。
博物馆内景
基于对1826摄影博物馆藏品的好奇心和近年来李长江先生在摄影古典工艺方面所做的成就,日前采访了他。
博物馆内景
Q1. 孙志红:1826摄影博物馆从它的命名,就有非凡的意义,1826是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诞生的年份,比起我们通常所说的1839年摄影术的诞生还要早十几年,请您谈下当初成立这个博物馆的契机和初衷,馆内收藏的藏品历经三代师徒一百多年的珍藏,2500多件珍品,那得是多少心血和情怀啊?馆内第一件收藏品是哪年开始的,是什么作品?由谁收藏的?
李长江:1826这个馆名,是中国美术学院矫健教授的建议,摄影史上除了有伟大的思想、珍贵的影像艺术作品,还有每个时期经典的摄影技术,现代人可能很难想象,一些发明者甚至用生命换来了技术的迭代、作品的创作,于是我们决定用“1826”这个名字致敬摄影史的前辈们。
1826第一件藏品
1826摄影博物馆内第一件藏品是郭锡麒先生于1914年收藏的玻璃湿版肖像作品,他那时候生活在上海,刚开始迷上摄影,一位柯达伊斯曼的美国朋友赠送给他这件特别的礼物,这张照片即便放在当下,对于摄影的爱好者来讲也是如果至宝,迷人的黑白影调,人物刻画十分传神,银盐质感百年未衰。接触摄影作品实物是最好的学习路径,这件藏品开启了他的收藏之路。
1826摄影博物馆藏品
Q2. 孙志红:您的师公郭锡麒被同时代人称作摄影界的“徐霞客”,您的老师郭嘉平被称为“当代中国大画幅相机之父”,请为我们讲讲他们的故事及在摄影方面的贡献,您和他们父子的渊源?您的专业是摄影吗?创立1826摄影博物馆之后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李长江:郭锡麒先生1896出生在广东中山,字澹观,他少年时求学于上海,曾居住杭州、昆明,1929 年加入“中华摄影学社”,与郎静山、陈万里、胡伯翔等著名摄影家都是该社的活跃分子。
郭锡麒
民国36年《中国摄影》月刊第十二期有一篇特访,标题是“酷爱旅行探胜的郭锡麒”,文中评价“郭君(郭锡麒)一生所好唯摄影,摄影所好唯风景,风景如不美化,又觉美中不足,在原色摄影材料奇昂而相当缺乏的时候,专赖设色(手工着色),郭君是也最擅长设色的。当日军每次剧烈轰炸的时候,他仍不是正在放大,便是在修片或着色,忘怀一切,处之泰然,置生死于度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彩色摄影极其昂贵,郭锡麒拍摄名山胜景,潜心研究照相着色技术,用壮丽的大好河山鼓励人们的爱国热忱。“一二八事变”之后,他的第一本影集《南京影集》1933年出版,在英国珂罗版印刷,装裱极其精美,据考是第一部在国外印制的中国人的摄影专辑,也是当时第一本作为文化国礼的影集。
华社第二届展左三郭锡麒
同时代人评价郭锡麒从研究美术摄影开始,拍摄、冲洗、晒印、放大到修底、着色,均自己动手,样样均臻上乘。1934 年至 1946 年间,在上海、昆明、南京、杭州举办过六次个人影展,第二本影集《西湖倩景》抗战胜利后才出版。他生前大多作品、底片、手稿与相关文献现收藏于1826摄影博物馆。
郭嘉平
师父郭嘉平和我聊起他八岁时候就能够处理格拉菲大画幅相机的简单机械故障,从拍摄到暗房、着色,他和后来在中央美院雕塑系任教的三师伯郭嘉端是得了“真传”,师父除了摄影之外,对相机制造有着“狂热”的热爱,以至于临近八十岁两次中风之后还坚持夜间拿起铅笔修改相机图纸,白天挪着一条不太灵光的腿骑车往返于他石门二路的作坊和静安寺旁的家里,他曾研制国内第一台4*5英寸国际标准大画幅技术相机,并参与制订大型座机(电影里蒙在红布里拍照的那种)国家标准,被称“当代中国大画幅相机之父”,是他离世之后摄影界的朋友们对他最高的评价。
很多朋友到我们馆看到师公的照片,都感觉我和他有几分神似,我现在住的余杭家附近也是民国时期他常来创作的地方,说到和二老的缘分还是有几分玄妙,聊起来几千字恐怕收不住,以后可以单独聊聊和师父的故事。
Q3. 孙志红:您创立1826博物馆是在哪一年?之前我看您也一直志向于摄影古典工艺,在2004年发起和创办了“同路人摄影网”,在2008年又创办了“同路人摄影工作室”,它们的理念和特点是什么?
李长江:我大学读的是工艺美术专业,那一段时间却很着迷油画,似乎一直是用摄影来弥补没机会画画的梦想吧。杭州是一座让你很想拿起相机的城市,2004年我和一群喜欢双镜头相机的网友创办了“同路人摄影网”,那时候大家都是自己冲洗底片放大照片,大家会找来很多银盐相关的资料分享在网上,各取所需。2005年去上海拜师郭门之后开始大画幅摄影,这也更加坚定了我对银盐的兴趣,没想到的是自己也会喜欢上相机制造,2008年“同路人摄影工作室”终于把线上的事情落地线下,在运河旁的大兜路有了一个摄影的主题空间。十年后,2018年,1826让这一切更聚焦具象了,从最初对摄影的热爱变成一项社会责任。
Q4. 孙志红:直到1826摄影博物馆,您做的这些工作可以说都是一脉相承。这个博物馆的宗旨除了让大家欣赏到这些珍藏外,还有什么其它的意义吗?又做了其它什么工作呢?
李长江:博物馆是个社会组织,我一直认为它的社会功能主要还是在于传承,摄影博物馆与相机收藏馆有非常大的区别,除了用常规展陈来满足社会大众对器物之美、历史人文的兴趣之外,它还需要传递给社会两大精神,一是人类对摄影科学的勇敢探索,二是对影像艺术的不懈追求。这两大精神的宝贵之处高于一切藏品的价值。
然而“精神”不能只说“空话”,还得有用实践去体悟,从2014开始,中国美术学院矫健教授就给我出了一个课题,“摄影系研究生研习基地”的建设,所以在1826摄影博物馆有很多摄影古典工艺可以让艺术院校的摄影专业学生和艺术家来学习,或者体验,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技术去实现他们的艺术创作。
国美学生课程
Q5. 孙志红:您一直在用胶片相机创作?特别是在“湿版摄影”上有独到的见解,在摄影古典文化传播交流也颇有建树,都做了哪些事、重要交流活动是什么?
李长江:是的,从2000年年开始我大多都在用胶片,2005年差不多算是摄影工业的一个分水岭,数码产品脱颖而出,那时候我的师父郭嘉平还在制作“郭氏”大画幅相机,很严峻的一个问题就是胶片企业开始停产、转产、甚至关门,我们喜欢用的“枪”即将没有“弹药”,“我要寻找一种感光材料可以自给自足的摄影方式”,中国当代湿版摄影就是在这样一个探寻背景下产生的,2007年,我在国外的网站上找到了活体的“湿版摄影术”,2008年在当时很火的摄影门户“色影无忌”发布了中国互联网第一个“湿版摄影”的专题帖子,中国大陆当代接触湿版摄影的爱好者很多是从这个帖子开始的。
杭州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湿版摄影文化的发源地之一,2014年,1826的前身“同路人摄影网”有幸和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现电影学院)摄影系联合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举办了2014中国首届湿版摄影学术邀请展暨论坛,我是第一次以策展人、艺术家的身份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也是第一次与矫健教授参与学术主持,这次活动我邀请了被欧美称为的“湿版摄影教父”奎恩·雅格布森夫妇来华交流,期间我和奎恩为艺术家开设了一周的湿版摄影工作坊,成果作为本次邀请展的一个单元被独立呈现,奎恩在欧洲传播摄影古典工艺近20年,于2009年召集全球湿版摄影爱好者集资为湿版摄影术的发明人阿切尔修缮了公墓,并成立国际湿版摄影协会,奎恩被推选为协会主席。鉴于首届湿版展非凡的意义与我们为摄影古典工艺的努力,开幕仪式上奎恩宣布委任我担任该协会亚洲分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
2014湿版展开幕
2015年在矫健教授的极力促成下,中国人像十杰潘杰老师为中国湿版摄影承办了第二次特展,自此,一个推动“湿版摄影”文化的“铁三角”产生了。2016第三届中国湿版摄影的展览在上海雅昌艺术中心举办,林路教授出任策展人,同期协会邀请他成为协会首席顾问。2016年我受邀中国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青瓷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摄影系和摄影专业开展湿版摄影课程分享与教学交流。
林路教授致辞
回望中国当代湿版摄影文化走过的这15年,令人欣慰的是“湿版摄影”在中国完成自身成长的同时,也推动或者说催化了“摄影古典工艺”的全面复兴。在19世纪中期,摄影师制作一张高质量的蛋白、铂钯、盐纸、碳素……等等工艺的照片,几乎毫无例外的前提条件是要先有一张玻璃湿版负片才能实现印相,因为当时胶片和胶卷还没被发明,170年后的“湿版摄影”虽然没有完全扮演这个角色,但却激发了更多爱好者去探索各时期摄影古典工艺的魅力。
Q6. 孙志红:当数码相机和数字技术已经波及全球的时候,您坚持的“摄影古典工艺”之意义?您最重要的作品?目前用摄影古典工艺创作的群体有哪些?您又怎样看待数码摄影?
李长江:确实很多人问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坚持“摄影古典工艺”,如果我们去看过莫高窟里的敦煌壁画、美术馆里的大师油画原作这个问题将不攻自破。一幅摄影作品除了色彩、影调、构图等等,材料与生俱来的质感原力是巨大的,那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视觉与触觉享受。摄影古典工艺尤其对艺术院校的学生更加意义深远,他们在学习期间有了更多表现创作思想的可能性,银盐对摄影专业的学生来讲就像雕塑系离不开的泥巴,当你用体温把一块泥巴暖热去塑造时,作品似乎成了你身体的一部分,这是材料与创作者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目前有一部分影像艺术家选择摄影古典工艺去呈现自己作品的原因。归根结底,摄影古典工艺的原作展普及还不够,还需要有更多的人来推动这件事,让更多的人去感受这美妙的一切。
《士与土》抗战老兵湿版摄影系列作品1
这些年张罗活动,建设、维护博物馆都是费时费力又费钱的事情,自己也没太多时间去系统的创作,《士与土》抗战老兵湿版摄影系列作品陆续做了7年,算是有点样子。值得期待的是和潘杰老师一起创作的《时代湿版肖像》(暂命名)系列,2021年底请矫健策展,展出了其中一小部分,引发了圈内的热议。
李长江湿版摄影项目《士与土》展览现场
除了胶片,我平时也会用数码相机,也从不排斥数码,就像练书法的人也会在电脑上打字一样,数码拍摄很方便,尤其高质量的数字文件制作出中间底之后,可以尝试很多种摄影古典工艺。《人像摄影》杂志2022年邀请我开辟了一个摄影古典工艺的专栏,栏目名为“摄影冷兵器时代”,杂志每期第一篇就是我写的摄影古典工艺,已经发布的八种工艺可以供读者结合数码去实践体验,杂志社也希望未来可以和1826一起把这些工艺落地线下工作坊。
《士与土》抗战老兵湿版摄影系列作品3
Q7. 孙志红:2021年您还做了两件很了不起的事,修复和复制了一批“红色影像”和家庭影像,谈谈这些工作的始终吧。
李长江:我们每年会策划两个以上的摄影主题展,2021年5月16日, 浙江省文联吕伟刚书记陪同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主任、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主任谢力,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评奖处处长李翔一行来富阳调研基层文联组织建设、艺术乡建等工作时,实地走访了龙门古镇1826摄影博物馆。当谢力主任看到我策划承办的建党100周年影像展时十分激动,展品从1920年代邓小平、周恩来同志留法一直到抗美援朝胜利的影像充分反映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宏伟历史。尤其延安时期文艺工作者在尘土飞扬的黄土地上,载歌载舞为军民演出的黑白影像令她赞不绝口。从筹备到实施这个展览得到了台北著名收藏家秦风的大力支持,展厅玻璃柜中放着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复制品)各一张,原件前些年秦风出让给了冯仑,研究党史算得上罕见的资料,即便是复制品也是国内首次展出。
中国文联来访
百年跨度的全家福展品既印证了历史的沿革,时代的变迁,也印证了“他为人民谋幸福”的不变初心。展览中除了1826收藏品,也征集了富阳本地居民的全家福照片,有些画面珍贵但影像残破,不得不进行修复,和党史中的照片相比虽然算不上影像文物,但对一个家庭来讲是无比珍贵的,修复工作我们也是同样对待。早在上个世纪,上海王开照相馆可谓享誉国内,我师父郭嘉平常被请去“抢救”设备,或者修复底片、照片,修底片对他来说那是童子功,轻车熟路,如今我来修底片时多了个PS工具,可以相对“偷懒”,但对影像文物进行修复不可同日而语,霉变的处理,不可逆转的泛银氧化,都需要深厚的摄影古典工艺功底做支撑才行。不得不说九岁就进暗房的潘杰老师也是身怀绝技,个中高手,影像文物保护也是1826摄影博物馆未来的工作方向之一。
用三、四十年代的着色技术复现了抗美援朝的历史场景
Q8. 孙志红:我看您的工作能量和激情也是超常人的,在1826摄影博物馆之后,您又相继建立澹观美术馆(2018年12月);创办杭州妙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2018年12月);重启建于清代的妙岩书院(2020年10月),今年3月又开始筹建1826摄影博物馆·敦煌百年影像馆,这些工作都与古典摄影有关?1826摄影博物馆在兰州也有分部了?为什么选择兰州?
李长江:澹观美术馆的成立其实是水到渠成的,郭锡麒先生字澹观,于是有了这个来自民国的馆名,美术馆与1826相辅相成,空间虽然不大,但很雅致,龙门最美的一眼室内天井就藏在这座美术馆里。妙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是我们的文创机构,是拓展摄影业务,文创产品开发设计、品牌活动策划执行,以及文旅内容植入与乡村振兴业务板块关联的文化服务体系。
妙岩书院的清末旧址在龙门禅寺,据当地孙氏家谱记载,书院曾人才辈出,桃李天下。我相信这是和龙门的一个特殊缘分,既然有了妙岩这个字号,要用好它,除了摄影,我希望所做的事情能够更深的融入这片土地,2020年在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局方亮书记、龙门镇徐磊镇长的支持下,我们重启了这个书院,虽然不能恢复她的原貌,在我看来,这也是文艺乡建最接地气的一项工作。
妙岩书院
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谢力主任上次来1826参观,她在展厅里说起在兰州看到过一家摄影博物馆,我说我们一定是兰州见过了,果然她回想起我在兰州在向她介绍博物馆的场景。兰州1826其实是和杭州同步开始的,我的另外一位师父方南也是一位收藏家,他和郭嘉平先生是忘年之交,2016年查出重病不到一年就英年早逝,生前唯一心愿就是想把他的收藏做一个相机博物馆,他的突然过世也是触动我尽早推进博物馆的原因,这个话题打开估计又是上万字,在1826的公众号里,有一篇“戈壁最后一公里,以茶话别”是我和他的最后的日子,大家可以去选读。从2017年到现在,兰州1826我会不定期过去参与经营的设计与推动,敦煌百年影像馆也是基于这几年的工作应运而生。
Q9. 孙志红:在2017年5月,与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主任(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矫健、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林路、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顾铮发起了郭锡麒美术摄影研究所筹备工作,现在这个郭锡麒美术摄影研究所到了什么程度了?何时面世?
李长江:2017年《影像西湖》第一届展览,评论家寒碧先生做学术主持,他在策展人矫健的陪同下来苕溪边我的工作室看到郭先生的“故纸一堆”,不禁脱口而出:“有这些打底,历史接上了,这是重器。” 于是中国美院美术馆二楼红墙展厅中央,四个本色木展柜里,郭锡麒先生的作品、底片、《西湖倩景》手稿等徐徐展开,有些算是时隔百年又一次出现。开幕式当日顾铮、林路两位教授到场着实被这批展品“吓了一跳”,顾铮教授刚写了一本关于来自上海的七位摄影家研究,当时苦苦寻找郭锡麒的资料未果,杭州这趟可谓不虚此行,林路教授是老朋友,择日不如撞日,当日我和两位教授商定筹备个郭锡麒摄影研究机构并邀请他们一起主持研究,两位教授欣然应允。
影像西湖艺术现场展览 郭锡麒展柜
李长江与顾铮、林路教授
就这样自2017年,矫健教授陆续安排研究生开始整理郭锡麒的资料,郭锡麒美术摄影研究所的基础工作也算正式开始了,期间的成果在2019年影像西湖第二届有所呈现,遭遇疫情之后一些工作又放慢下来,我至少两年没去上海了,我希望疫情松下来的时候可以再去上海见见两位教授,继续推进。
Q10. 孙志红:您还为留守儿童等孩子们做公益,用您特有的方式,比如“变垃圾为相机”,为他们进行美学启蒙,今年,还为富春山大山里的172个孩子做了一个长期的公益项目?
李长江:很荣幸今年我被推选为杭州市富阳区政协委员,本月初富阳区政协刚召开了关于开展困境儿童活动的专题会议,很欣慰我们做了三年的事情也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博物馆的社会责任远远大于之前的工作室,来龙门之后青少年美育成为我们的重要工作之一,小孔成像和蓝晒工艺非常适合青少年这个群体,我分别给它们取了“黑魔法”和“蓝魔法”两个有趣的名字,这样一来孩子们比较容易接受。2020年,龙门镇中心小学方庆忠校长的一次来访,对我有非常大的触动,这一时期我正在筹备和民政局合作的留守儿童公益创投事宜,从方校长这里我们了解到,龙门镇的孩子一方面教育资源比不上主城区,另一方面困境留守儿童的比重非常大。全校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加起来172个学生。如果一所乡村学校学生人数逐年递减,意味这所学校可能会消亡,这对一座千年古镇来讲将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博物馆开展公益活动已是迫在眉睫,我邀请矫健教授和研究生团队一起参与研发课程,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划,一个以“童心摄美”为名的美育公益活动诞生了。
美育活动
青少年美育
用美育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打开孩子们的心扉,建立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让孩子们积极向上,热爱家乡,更加喜欢上学习。1826团队带领学生们去拍摄美丽的龙门景色,不是用手机或数码相机拍照,而是借助墨子的小孔成像原理,学生们自己动手用旧物改造的相机,有的之前是茶叶罐、饼干桶、八宝粥罐、快递盒,甚至垃圾桶。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它们变成了一台台可以拍照的神奇相机。活动的设计一是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动手能力,也避免了孩子们摄影设备的相互攀比。二是影像艺术的陶冶为孩子们播下一个美的种子。三年来,这个活动不但培育了一批会做相机会拍照热爱家乡的学生,一个承载孩子们智造成果的《光盒来啦》相机智造/摄影作品年度性展览也产生了,期间还有四位学生的作品参加了2021年第九届杭州市中小学生创意作品制作大赛,并获得了杭州市科协的市级荣誉证书,对于大山里的孩子们这是无比荣耀的一件事情。
《光盒来啦》展海报
《光盒来啦》展合影
Q11. 孙志红:今后还有什么计划吗?
李长江:我和矫健、潘杰两位老师打算筹备一个可以集成1826摄影博物馆、美术馆、郭锡麒美术摄影研究所、影像文物保护科技实验室…… 既能够开展高端学术活动,又可以进行摄影古典工艺工作坊、青少年研学的复合型空间,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湿版摄影学术邀请展也会再次回来!
李长江
1826摄影博物馆
摄影两新 | 还有什么是“画英雄”不能做的?!冲扫、输出、装裱、暗房、策展、出版……
摄影两新 | 来了!来了!他真的来了!范顺赞的远景摄影艺术…
摄影两新 |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摄影师要来浙江天台做一本摄影书?
摄影两新 | 杭州闹市区,一间33平米的摄影书小屋,大家为何趋之若鹜…
摄影两新 | 今年,一场美术馆级别的“国展”由浙江这位80后负责落地执行
编辑审核 / 郭珈汐 李夏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