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浪漫手法讴歌最悲壮长征 |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

Music Weekly 音乐周报 2022-04-23

《长征组歌》舞台艺术片截图

文 | 卢旸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将一次危机四伏的艰难跋涉,变成了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起点。八十多年来,关于长征的艺术创作兴盛不衰,形成了独特的长征文化。其中,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便是《长征组歌》。它以极高的精神境界,用革命浪漫主义手法讴歌最悲壮的长征。


“多少同志永眠在长年不化的冰雪中,多少同志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长征的道路。”萧华将军追忆亲历的长征,以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为总标题,创作《长征组诗》,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诃、遇秋将其谱曲创作成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自1965年8月首演以来,《长征组歌》激励鼓舞了几代人。


1965年8月1日,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排演的《长征组歌》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正式公演


二万五千里长征凝聚为十二首诗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实行战略性转移,长征开始。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18岁的萧华便是其中一员,和他一同出发的队伍近9万人,有近十分之一都是他兴国县的同乡,那支队伍最终只有7000人到达了陕北。


过湘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最终攻克天险腊子口,无数同乡挚友在萧华身边倒下。在翻雪山前,一位从没见过雪的江西小老表好奇地问时任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政委萧华,“政委,雪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云吗?”萧华和小老表都不会知道,在接下来的31天中,他们将面临着“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的生活。长征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像一颗种子,深埋萧华心中。


1964年是红军开始长征的30周年,文艺界人士多次约请萧华创作有关长征的作品,但由于工作繁忙,他一直无暇动笔。1964年2月,萧华身患重病。“爸爸的工作非常繁忙,只要在北京,电话文件就没有断过。为了养病,父亲4月去杭州疗养,这也成了他写作的机会。”萧华之女萧霞说。


萧华之女萧霞讲述《长征组歌》创作背后的故事(卢旸/摄)


终年积雪的夹金山,茫茫无垠的大草地,波涛滚滚的大渡河,深山老林中的篝火,西北高原上的风沙……在杭州西湖畔,病中的萧华回忆起艰苦卓绝的长征和牺牲的战友,常常夜不能寐。他决定用诗歌的形式,更集中、更概括、更形象地表达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爸爸想为长征写诗,把长征中经历的几次伟大转折、参与长征的感受、对牺牲战士的怀念都写出来。”萧霞回忆,“我从来没有见过爸爸哭,但是写作时,爸爸一直流泪。爸爸是江西省兴国县人。兴国县是全国最大的烈士县,长征中牺牲的人最多,有12038名烈士,几乎是长征每走一公里就倒下一个兴国人。”


萧华反复重温毛泽东著作中关于长征的精辟论述,作为创作的指导思想;认真吟读毛泽东《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有关长征的诗词,以及刘伯承《回顾长征》和许多老红军写的回忆录,充实丰富创作的素材。他还广泛浏览古今诗词,从中学习如何锤炼语言、推敲韵律。充分准备之后,萧华确定了三七句、四八开的格式,就是每段诗歌用4个三字句,8个七字句,共12行68个字组成。这种形式,既便于记忆朗诵、谱曲歌唱,又较旧体格律诗更自由,能够用通俗简练的语言,表现丰富深刻的内容。萧华按长征的历史进程,从极其复杂丰富的战斗生活中,选取了《告别》《突破封锁线》《进遵义》《入云南》《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大会师》《会师献礼》《誓师抗日》12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熔铸成一部红色史诗。



过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最为艰苦悲壮的时候,也是萧华创作时最难落笔的一首。红军是在没有路、没有粮、没有衣物和“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进入雪山草地的。据统计,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翻越的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山峰有73座之多。雪域高原6月飞雪,加上高原反应、极度疲惫、没有衣服穿和严重缺粮等情况,很多战士都没有挺过来。“过雪山不能停,很多人坐下以后,便永远地凝固在那座山上。爸爸想尽一切办法下山,为了提高速度,他让战士们往山下滚、往山下滑,虽然皮肉受伤,但下山速度非常快。”萧霞说。长征走过的松潘草地是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纵横300公里左右,海拔在3500米以上,是“死亡陷阱”。经过南下战斗及过雪山草地,红军最后只剩下了4万多人。


行文至此,萧华久久沉思。他问妻子王新兰,“你长征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又冷又饿,路为什么走不到头。”王新兰是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红军战士,11岁便三过草地,她的话就是一个孩子在那时候最真实的感受。回忆如潮水般汹涌而来,萧华奋笔疾书,写下“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12个字,随后一气呵成创作完成了《长征组诗》的第6首《过雪山草地》。


艺术片《长征组歌》之《过雪山草地》


“雪皑皑,野茫茫”的雪山草地,映照出的是“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字里行间闪烁着革命的激情和乐观主义精神,体现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境界。



音乐响起就知道长征走到哪了



1965年2月,《长征组诗》交由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与总政文工团各组一套班子谱曲创作。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诃、遇秋组成创作组,选择《长征组诗》中《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大会师》等10首,描绘了十个环环相扣的战斗生活场面,汇成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


艺术片《长征组歌》完整版


创作中,四位作曲家既发挥各自特长,又达到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除了运用西洋管弦乐之外,还巧妙地把各地区的民间曲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曲调融合在一起,同时运用多种音乐元素,如打击乐器大中小钹、云南傣族铓锣、陕西秦腔低音板鼓、五音鼓、中音鼓、竹板等。《长征组歌》沿着长征走过的11个省,吸收当地的民歌曲调,江西采茶调、苗家山歌、湖南花鼓、云南花灯、川江号子、陕北秧歌……音乐一响起,就知道长征走到哪儿了。唐诃说:“合作中我们全心投人,心情舒畅,团结互助,不讲情面,艺术问题来不得半点含糊,谁说的对就按谁的办。我们当时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作品写好,否则,对不起在长征中牺牲的红军官兵。我们只不过是站在巨人肩上的放歌者……”


1965年4月,全部声乐部分完成初稿后,四位作曲家到杭州向萧华汇报。他们组成了一个“演唱组”,一边打拍子一边逐个演唱,还穿插说明其中的一些创意。遇到合唱段落,他们便每人唱一个声部,唐诃唱女高音,晨耕唱男高音或复调,生茂唱男低音,遇秋唱女中音,前奏、间奏由唐诃一人模仿管弦鼓号来完成。“四个叔叔有的捏着鼻子唱女高音,有的唱中音、低音,那场面特别逗。”12岁的萧霞在一旁听下来,觉得他们唱得特别好听。萧华听着也是激动不已,他眼里噙着泪花,有时还挥动拳头,踏着步子,跟着吟唱,仿佛又走进了当年长征的队伍中。


为了进一步改进《长征组歌》,萧华不顾病痛,专门安排时间为四位作曲家逐字逐句地讲解《长征组诗》的创作思想、意图与历史背景、动人事迹。比如,第一首《告别》的背景是,红军从江西出发时,红旗飘扬,军号响起,前来送行的亲人不知道自己的子女何时归来、能否归来,只是怀着一个强烈的信念——革命一定能胜利。又如,《四渡赤水出奇兵》中“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一句,包含了很多战役,只有了解这段历史,才知道为什么说“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讲到战斗激烈时,他跃跃欲试,如临沙场;讲到战友壮烈牺牲时,他声泪俱下,悲痛欲绝。创作者们呕心沥血,用真情实感谱写出了无愧于伟大时代的壮美旋律。


《长征组歌》之《四渡赤水出奇兵》


陪伴周总理走过最后时光



1965年5月,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开始排练《长征组歌》,指挥唐江,马国光、贾世骏、马玉涛、王克正、耿莲凤等担任独唱或二重唱。因为演员没有经历过长征,对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以及长征中经历的各种困难和挫折认识不足,对长征的艰难困苦方面表现不足。战友文工团请来老红军为演员们讲长征史。与此同时,演员们还每天阅读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论著,以及《红旗飘飘》《星火燎原》等刊物,加深对长征的理解。


为了更好地营造长征氛围,合唱演员没有穿传统的演出服,而是身着红军军装,有动作、有造型、有情节,又有幻灯、布景的配合,大幕拉开就把观众带入当年红军长征的历史景象和氛围中。表演方式上也有创新,比如《到吴起镇》是女声合唱,演员们边打竹板边演唱,像当年行军鼓动一般。在队列组合上,尝试女合唱队员坐在草地引入男声领唱;《祝捷》中男主唱站在中间,合唱队分站两边;《过雪山草地》前奏时交接军旗,模拟雕塑……这些都是合唱史上的首创。作曲家朱践耳曾这样评价《长征组歌》:“这是革命的大合唱,是大合唱的革命。”


萧华(右)与周恩来在一起(1958年)


周恩来总理十分关心和支持《长征组歌》的创演工作。他曾先后十多次观看、审听和指导《长征组歌》的创作和排练,鼓励大家说:“很成功,祝贺你们,你们的路子是对的,一是革命的,二是民族的,三是大众的……当然还要不断改进,不断提高。”“萧华同志的词写得好,你们谱的曲子也好,演唱更好,尤其是‘二马一贾’(马玉涛、马国光、贾世骏)唱得好,我看可以公演了,再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


首演前一个月,周总理与北京军区的领导共同观看了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和总政文工团分别排演的《长征组歌》。演出结束,周总理问哪一版本更好,萧华说各有千秋。周总理又拍了拍小萧霞的肩膀,问:“小霞觉得哪个好?”萧霞说喜欢战友文工团的。总理问她为什么,她答,“容易唱,容易记。”总理笑着说,小孩子不说谎,当场拍板公演选定战友文工团版本。周总理是《长征组歌》的铁杆歌迷,他能一字不落地唱出全部歌词。他还曾专门致电萧华表示感谢:“你为党和人民做了件好事,为子孙后代做了件好事。我感谢你!”1975年病重时,每当疼痛难忍,周总理总会想再听一听《长征组歌》。《长征组歌》陪伴着周总理走过了最后的时光。



记不住回家的路,却记得长征的“路”



1965年8月1日,《长征组歌》在北京正式演出,演出引起巨大轰动。“《长征组歌》首演时,很多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都来了,其中有不少我认识的叔叔伯伯,他们听得激动万分,甚至老泪纵横。”萧霞说。


自首演以来,《长征组歌》在舞台上久演不衰,仅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便演出上千场。如今,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已经撤编,首演时的排练场也已不在。1998年,在原战友文工团团长唐江的召唤下,由近百名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离退休老艺术家和热爱《长征组歌》的合唱爱好者,组建了老战友合唱艺术团,传唱《长征组歌》。


老战友合唱艺术团在《金色时光》节目中再唱《长征组歌》 


2018年,老战友合唱艺术团参加录制北京电视台《金色时光》节目“老演员再现《长征组歌》”。《长征组歌》首演第八曲《祝捷》的领唱演员王克正再次演唱此曲,成为绝响。唐诃曾评价,王克正的演唱十分独特,许多演唱此曲者都在刻意模仿他。“当时,王老已患老年障碍性疾病两三年,有时家门都不认得。但是当《祝捷》的音乐响起,他唱得清楚极了,歌词一点不差。他记不住回家的路,却记得住长征的‘路’。节目播出不久,王老就去世了。”《金色时光》总导演郑新说,观众对《长征组歌》充满热爱,“老演员再现《长征组歌》”是《金色时光》影响力最大的一期节目。老战友合唱艺术团副团长肖振环说:“《长征组歌》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我们共同的愿望是要把长征精神,把原汁原味的《长征组歌》永远传唱下去。”


除此之外,《长征组歌》在全国各地,以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活跃在舞台之上。2010年,150余名红军后人自发组成长征源合唱团,并定下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在全国巡演《长征组歌》500场。2017年起,指挥家许忠执棒苏州交响乐团演出《长征组歌》。许忠表示:“《长征组歌》气势恢宏、音乐细腻,既有力度,又有个性。准确把握《长征组歌》除了打磨节奏、音色之外,还要了解长征历史背景。”


在青年人中间,《长征组歌》也传唱不衰。2002年,北京交通大学率先推出排演了大学生版《长征组歌》。《长征组歌》大学生版已成为该校每年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品牌节目。去年《长征组歌》首演55周年,上海音乐学院以师生结合的方式复排并创新打造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并于今年5月23日再次启动全国巡演……


上音新时代版《长征组歌》


半个多世纪以来,《长征组歌》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其中的许多唱段家喻户晓,传唱至今。它以深刻凝炼的语言、优美动人的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讴歌了中国革命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其影响之大、普及之广,成为中国合唱史上一座里程碑。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


 热门文章精选 


“少年先锋队队歌”来自炮火中13位小学生的真实事迹 |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


张国勇:作曲家之殇


家族传承十几代,中国首位唢呐博士曾经拒绝吹唢呐 | 人物


取消音乐考级?早干嘛去了!| 争鸣


校考到联考,艺考转方向了?


学音乐教音乐听音乐爱音乐看什么?点开就知道了


钢琴“基本练习”:练什么、如何练?


亚健康!中国歌剧之现状


好的合唱团,好在哪里?


声乐老师,你的声乐理论从哪里来?


Q:想订阅《音乐周报》?

A:请进入“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拉菜单“订阅报纸”。


Q:想投稿?

A:发这里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A:请点击下拉菜单“广告合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