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会音乐家建言献策,其中“取消简谱”建议引发关注

Music Weekly 音乐周报 2023-03-03

两会进行时


编者按:3月4日、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即将在北京召开。今年文艺界代表委员们都关注了哪些议题?本报将分两期为您呈现部分委员的建言献策。



王黎光
全国政协委员、全球音乐教育联盟主席 


取消音乐简谱的使用,
全面普及五线谱记谱法

宏图蓝图波澜壮阔,牢固基础根深叶茂。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强国的历史使命,简谱记谱法已不能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艺术要求,教育的本质只有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相契合,才能使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点,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简谱是一种最为基本并十分简易的记谱方法,史料记载源于16世纪至18世纪之间,后由法国及德国的音乐家、数学家加以整理,19世纪得以不断改进和推广,使用阿拉伯数字1、2、3、4、5、6、7来代表音阶中的七个基本音级,英文用C、D、E、F、G、A、B来表示。1901年,中国兴起“新式学堂”,由于“学堂乐歌”效法日本的音乐教育,因此,简谱由日本传入中国。五线谱是一种通过在五条等距离平行横线上标记时值来表达的记谱法,源于希腊,19世纪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五线谱的总谱、分谱及高低音组成的大谱表以高低音谱表中间加线代表中央C,形成展示音乐作品完整的记谱方式。相对于简谱,五线谱在音程关系和音符视觉上有和声容易识别、旋律一目了然的效果,因此被称为“世界语”。

音乐由节奏、和声、旋律三大要素组成,节奏有长短快慢之分,和声有协和与律动之别,旋律有喜怒哀乐之交替。同样是一部作品的乐谱,无论是歌曲、器乐曲还是交响曲等,用简谱记录有嘈杂无章之感,五线谱则明白易晓。目前,全世界除中国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使用简谱,其现象说明,简谱已不能满足现代人情感表述的音乐记谱需求。从教育现代化就是用“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培养人们”的观点来看,取消音乐简谱的使用恰逢其时。

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更要在文化根本上做准备。不能轻视音乐艺术及其他艺术教育的建设,起始于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教育全民化和教育终身化的重中之重,是净化心灵、陶冶国民情操的重要途径。忽视这一点,艺术教育劣于世界,全民素质低于世界,现代化进度缓于世界。

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与手段不能达到现代化世界先进水平,怎么能培养出适应国际文化艺术发展和具备综合竞争力的新生一代?音乐记谱现代化是对传统音乐记谱的超越,是传统音乐记谱在中国式现代化社会的文明转化。

建议:取消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简谱的使用,全面普及五线谱记谱法。让音乐教育与世界同行,与中国式现代化同向。


莫华伦
全国政协委员、歌唱家


深化对港澳台文化艺术交流,
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深化文化艺术交流,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我先后在香港、澳门以及国外的歌剧院举办音乐会,用歌声展示了中华优秀文化的厚重之美,探索了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新途径。我多次实地考察了港澳台地区文化发展状况,体验了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传播交流取得的进展,对进一步深化与港澳文化艺术交流、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有了直观深切的感受和认识。

一、深化对港澳台文化艺术交流、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意义和有利条件

深化港澳及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有利于维系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台湾同胞感情,增强港澳台同胞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增进自豪感和归属感。当前,深化对港澳文化艺术交流、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有诸多有利条件: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文化交流交融日趋深入,文化认同不断增强,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中华传统文化在港澳台文化格局中的比重和影响力不断上升。

二、当前文化艺术交流面临的问题

1、规模不足。一是总量少,文化交流活动场次、参与人数、社会影响力有限,作用发挥不足。二是范围窄,全国层级的交流活动数量不多,区域交流方面,广东、福建和一些沿海发达省份相对较为积极,一些内陆省份开展交流活动较少。

2、品牌缺失。多是自发组织,缺少统筹策划。比如只有“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等少数活动,其他活动的知名度、影响力都很有限。

3、机制陈旧。目前的文化交流,政府组织多,民间推动少;政策扶持多,市场运作少;公益资助多,盈利赚钱少。缺少市场化、企业化、商业化的良性运行机制。

4、资金匮乏。有关部门还缺乏两岸四地文化交流专项资金,一些文化交流活动仅靠政府部门的个别预算和零散的社会支持,限制了交流活动的规模和层次。

三、四点建议

一、搭建平台,加快多地艺术交流合作的步伐,输出更多优秀的中华文化产品。“十四五”规划对香港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进行谋划,在政策层面为香港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有利于挖掘、提纯、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而大湾区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沃土,有助于港澳台地区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建议搭建系列交流平台,创作更多艺术精品,加深多地的合作交流,提升港澳台民众归属感及国民身份认同感;同时利用香港作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让更多优秀的中华文化作品通过香港在全世界展示,让香港更好激发“文化活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二、培育文化交流品牌,提升两岸四地文化交流活动的感召力、影响力。培育一批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对港澳台民众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知名品牌,通过整体谋划、精心设计、持续开展,让港澳台民众更深层次地接触和了解中华文化。

三、加强文化交流,助推艺术成果的转化。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让香港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头堡。而音乐的力量很大,能团结凝聚人心。建议以音乐为纽带,加强香港地区与内地青少年交流,使之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为文化艺术交流项目提供场地,助力香港优秀文化作品在内地进行展示,并推动艺术成果的转化。

四、增强港澳台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青年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其中港澳台青年的行为更是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基因。积极开展两岸四地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让青少年在交流中了解祖国历史文化;加大对港澳台文艺人才培养,为深化文化交流提供人才支撑。


赵聪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乐团团长


建设国际音乐交流平台,
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十四五”时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我认为,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大型国际音乐节可以成为一条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之路。

艺术节、音乐节等节事活动是一类文化艺术的集中缩影,随着全球化和国内经济实力的提升,我国的节事活动呈迅速发展的态势。据不完全统计,文化和旅游类节事活动就有上万个之多,这些节事活动,不仅在不同程度上激活了文化和旅游产业,还为艺术的交流推广提供了多样平台,为我们对此类活动的文化创新与持续发展带来充分的观察视角和有益的思考空间。

但目前看来,形成国际品牌效应、具有国际影响力且注重民族音乐发展的节事活动较少。而音乐节恰恰是所有文化类节事中涉猎面最广、最具包容性和最容易传播的艺术品类之一。我们常说“音乐无国界”,我们还说“‘请进来’要和‘走出去’并重”,那么,创立并持续推广一个具有时代性、创新型的高品质国际音乐节,就应成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必要举措。

我认为,创立这一国际性音乐节,并不是在众多国内节事活动中新增一个同类项的简单操作,也不是将西方成功模式复制过来的一蹴而就,而是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建立一个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并符合时代精神,还要被世界所接纳的音乐节。为此,我建议:

一、以主办方为依托加强中国音乐文化呈现力度

一些知名国际音乐节,其中国音乐占比偏低,中国文化的呈现力度不够,若通过主办方作为该节事活动的代表,可以更加贴切地突出活动主旨。中央民族乐团是文化和旅游部直属的国家级艺术院团,拥有国内外规模最大的民族管弦乐队和全国惟一的职业民族合唱队,被誉为“中国第一,世界惟一”,有能力也有责任承担这一盛大节事活动。

二、鼓励中国音乐与各国音乐以多种形式交融碰撞

中国音乐具有“政治色彩淡,政治功能强”的特点,许多传统音乐并不是依靠展现矛盾冲突来让听众完成艺术审美体验的,它们常常通过声部或乐器间的相互配合,你繁我简、你简我繁,突出自古有之“和为贵”的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因此,我们要利用这一优势,吸引更多表演主体参与交流、碰撞与合作。

三、打破表演形式的禁锢,将国外优秀艺术品种,尤其是各国代表性民族音乐品种“请进来”

世界很多知名艺术节,诸如萨尔茨堡音乐节、琉森音乐节等,都受到单一艺术品种的限制,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禁锢的圈层关系,这不仅不利于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还不利于我们的创新与发展。我们应该打破模式的禁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先进技术加强国际化传播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地理疆域界限,形成了“第三空间”,网络世界也成为了国家间交流甚至博弈的新空间。因此,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不断加强与国际媒体的合作,开辟“文化走出去”的线上赛道。

五、通过隔年举办、持续发力,形成固定品牌

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音乐节,需要脚踏实地、持续发力,需要长期培育、经营和发展。因此,思考节事活动可持续性发展思路尤为重要。

如果说“走出去”和“请进来”并重,那么,“借力平台”和“搭建平台”就应该并举,期待一个全新的国际音乐交流平台早日建成,以助力中华文化新辉煌。


姚珏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弦乐团艺术总监


协助香港中小艺术团体
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一、去年,国家艺术基金首次开放港澳申请,为香港的文化艺术界带来春风,但是目前,从国家层面支持香港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项目申请还并不多。对于大量的香港中小艺术团体以及青年艺术工作者来说,获批相关项目的申请和资金支持,往往关系生存和发展,更像是雪中送炭。香港要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不仅要依靠大型文化艺术团体,也更需要众多的中小艺术团体。香港特区的长期发展需要切实排解民生忧难,行业的发展也需要普惠更多中小团体和个人,从国家层面帮助他们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让他们从中真正受益。

二、香港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需要人才储备,需要从青年开始培养“领航者”,但是目前香港在这方面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机制。因此人才选拔的途径应该拓宽,尤其要考虑中小艺术团体,以此拓宽人才储备的基座。另外,包括文化艺术政策的制定者、艺术行政的执行者、文化艺术表演的领航者,都需要拓宽人才选拔途径,给他们更多到内地和海外培养交流的机会,特别是让他们真正理解国家文化战略的初心和精神,通过融入国家发展找到自己的机遇,也能更好地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

三、5年前我在全国政协会上率先提出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艺术节,也得到文旅部的积极回应。最近香港特区政府提出2024年在香港主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我为心愿实现感到高兴和鼓舞。但同时应该看到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不应该只是简单地邀请几个团体轮番表演,而应该真正以形成和宣传大湾区特色艺术文化为目标,通过这个平台向海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因此要挖掘湾区特有的岭南文化,支持原创作品的首演,注意中西结合,注意文化和科技的结合创新,让大湾区文化的代表作品能够走向世界,真正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这方面香港的中小艺术团体很需要得到更多的机会,也希望从国家层面能够给予一些配对项目的支持,打响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海内外影响。

建议:

一、国家的文化艺术项目支持给予香港中小艺术团体更多的名额和机遇。国家和香港特区的文化艺术支持重点是否可以采取配对的方式,对于获选的项目给予双倍的资金支持。香港的中小艺术团体进入内地的演出和发展,除了香港文联以外,需要更多的渠道和资讯。可否打造相应的电子平台,协助这些中小艺术团体,特别是简化到内地演出的手续审批;给予符合要求、再次申请的香港中小艺术团体以更方便和快速的审批。

二、国家是否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香港政府文化政策制定和管理的官员、文化委员会的委员到内地学习和培训国家的文化政策方向和最新精神,加强对内地文化资源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国情知识和治理水平,帮助香港的文化发展更好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也更有利于内地的中国优秀文化,通过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平台走向世界,用更易于海外理解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国家可否协助香港的青年,包括特区政府官员、艺术行政人才,特别是未来文化艺术领军人物进入内地艺术管理部门、顶级乐团、国际组织和海外顶级艺术机构学习、实习和培养,为香港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储备相应人才。选拔的机制应该更为广泛,特别应该考虑香港中小艺术团体,同时也让更多的香港业内人士分享国家政策红利。

三、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不仅仅是香港特区、大湾区城市的事情,同时也是国家政策支持的大战略。因此国家层面是否能够进一步加强参与和支持,比如在大湾区的文化艺术节中增加对重点作品创作的支持,特别对中小艺术团体和青年艺术家给予奖励和扶持,参与艺术节的文化艺术团体未来在国家层面给予资质认可。再比如通过国家层面出台政策鼓励内地和香港艺术家的合作,鼓励有国际影响力的演出和项目,重点扶持体现大湾区文化品牌的作品,以及科技与文化的创新结合等。还有,可以从国家层面在大湾区的艺术节设置重大奖项和颁奖活动,像国际电影节的运作方式那样逐步产生品牌国际影响力。


- THE END - 

长按识别下方图片二维码

订阅 音乐周报






长按识别下方图片二维码

订阅 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热门文章精选 

连弹4个半小时,为什么王羽佳能刷新钢琴界“天花板”?

郎朗该不该进体育馆?

2023年音乐艺考:人数多、政策变,挑战与机遇并存

音乐高校跨学科新专业火了

视唱练耳,规范学音乐的一把钥匙

四十载军旅艺程,五次天安门庆典,他以零失误率指挥军乐团为祖国献礼 | 人物

新课标来了,音乐还是听觉艺术吗?| 争鸣

金钟奖钢琴冠军孙麒麟:舞台是检验作品演奏的最好标准

张国勇:谈谈职业病

歌剧导演陈蔚:歌唱的审美误区、提高方法与三种境界

Q:想订阅《音乐周报》?A:请进入“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拉菜单“订阅报纸”。
Q:想投稿?A:发这里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A:请点击下拉菜单“广告合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