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出生就有银行卡?荷兰父母的金钱观教育值得学习

2018-01-05 魏蔻蔻 第二书房阅读空间

文/魏蔻蔻(生物科学博士,定居荷兰) 


以“小国大业”而闻名的荷兰,其举国文化就是“通商和赚钱”,荷兰人绝不掩饰自己的爱财之心,赚钱之道。那么,在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中,在整个社会的影响下,荷兰孩子的金钱观念是怎样的呢?


孩子出生后就办银行卡


和中国人一样,荷兰人喜欢存钱理财。


荷兰父母从孩子很小就开始带着他们共同储蓄理财,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孩子办一张银行卡和一些长期理财的基金计划。一般到孩子五六岁的时候,父母就会教他们使用网络银行,和他们共同探讨理财计划了。因此,在荷兰的很多家庭里,很容易见到父母和孩子一起坐在电脑前梳理账目、商议计划和探讨方案的情景。


当然在这个阶段,孩子关心最多的是他们的零用钱该如何处理,是全部存起来,还是分成几部分做不同的用途?那么,父母会和他们一起分析利弊。有时,父母也会带孩子一起去银行咨询理财计划。


荷兰父母会等孩子到了十二或十四岁,把这张卡交给孩子。荷兰的银行卡都是一卡两用,活期账户和储蓄理财账户捆绑在一起,孩子可以自由使用活期账户提款或刷卡,可是储蓄理财账户里的钱是无法擅自动用的,这样既保护了理财的延续性,又可以让孩子自由支配一些钱。

总之,在荷兰,父母会和孩子一起规划与钱有关的事情,正因为有了这些锻炼,孩子总会逐渐形成一些金钱观念并学会对金钱的管理。另外,父母通过几年和孩子的交流,对自己孩子的金钱处理和分配方式也会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在荷兰的家庭交流里,家长会不时把“慈善”理念灌输给孩子。孩子们都很有同情心,在他们每个月的账户里,总有一部分是他们自愿定期捐助给需要帮助的人和动物的,比如每月1欧元捐给非洲教育机构,让女孩子也可以读书;或50欧分捐给动物保护组织。


让孩子自己做活动预算表


荷兰孩子对钱的态度是“务实和精细”的,这点主要指荷兰小孩并没有把从家人处取得的经济支持当成理所应当。比如,从小学开始,荷兰孩子的校庆活动都是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协助下自己组织,一般模式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的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活动的经费预算都是孩子通过团队合作方式自己制定。


老师一般会指定3个小组来做预算,一个小组2~3个孩子,最后选择性价比最高的预算计划来执行。为了被选上,孩子会严格根据活动流程制定一个最划算的详细计划。


活动如果需要请人编排舞蹈、搬运东西,孩子一般会找亲友帮忙,但是他们不会把这些当成“零成本”。对于亲友投入的时间、车马费等都会算成基本的成本投入。


有一次,我任职的营养公司有很多展会留下来的饮料,我就赞助了老公侄儿校庆活动的所有饮品。后来,我看到孩子在预算上清楚注明:“所有饮品为某某赞助,市值多少欧元,请明年作预算的同学把这笔费用考虑在内。”


这种做法很理智和现实,可以想见孩子们从小做预算的态度就是专业和明晰的。如果把亲人的投入完全当成无偿的,在经费预算上就会有失偏颇,这种习惯和思维在成年后的职场上非常不利于实际项目的策划和执行。


和孩子探讨拥有一件东西的三个理由


荷兰父母并不把金钱和物质占有进行直接关联。如果孩子看到一件很贵的东西想买,荷兰父母更多地是和孩子探讨对这件东西(如玩具、衣服)拥有的原因和必要性。他们会问孩子:“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啊?”“你给我三个想拥有它的理由。”


在这种看似简单的分析交流中,孩子会更理性地对待这个事物,对购买它的必要性也会有更明确的认识。这种思维方式和逻辑一旦建立,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会思考和审视,分析与考量,对日后孩子做任何决定都有帮助。


我们有时会听到一些童言无忌的孩子说:“我以后要送我女朋友钻石戒指!”国内的一些父母会马上说:“你要送女朋友钻石戒指,那你就要有钱,想挣钱你就要好好读书。”如此一来,还没有分析该愿望的实质和必要性,父母就把愿望、钱与学习成绩简单地挂钩了。这样虽然没有全错,但是逻辑不完全成立,会给孩子误导和压力。


遇到相同情况,荷兰父母一般会这样说:“为什么是钻石呢?她可能喜欢也可能不喜欢钻石呀。送女朋友东西最重要的是送她喜欢的,你要花时间和心思去了解她,发现她喜欢什么再送。”


以谈判契约的方式来获取、分配和管理金钱是荷兰人的强项,也影响着荷兰人所有的日常生活模式、思维习惯和对孩子的教育。


荷兰人看重钱,但不滥用钱,不夸大钱的力量,对金钱的态度是平和的。因此,孩子对钱的态度自然就是理性的。


* 文章转自现代教育报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