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个理念、四个技巧,原来优秀教师都是这么备课的!

河南教师 2022-12-05

备课是一个

将学生、教材和教师自己

进行多维整合的过程

是一个教师知识准备

心理准备和情感准备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进步

信息获取途径越来越多

备课也变得越来越不易

越来越需要老师的技巧和匠心


那么,关于备课

优秀教师都是怎么做的?

有哪些新的理念和技巧呢?

一起来看——



三个新理念要记牢


理念一:教师要成为学习设计师

教师两大专业行为,即备课与上课,二者比较,备课更为专业和重要。备课的专业说法是学习设计。课堂革命的前提是学习设计的改进,而常规备课不适应核心素养的要求。专业方案直接关联学习设计。教案就是教师专业度的一个重要体现,但是许多教师的教案并不专业,也不专门。


不专业、不专门体现在三个方面:


形式不专业,还是几十年的老套路,即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


生产过程不专业,许多教师并不会认真写教案,不分析具体情形,照搬照抄,甚至直接在网上下载下来。


不专门,有教师不因人而异、因时而变,一个教案用多年。


而专门方案的制订需要理论、规范、技术和工具的支撑。学习过程中无流程的任意发挥现象已比较普遍,教师要成为学习设计师,掌握高质量学习的技术,才能构建高质量的课堂,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理念二:始终带着产品的思维展开


产品思维线路图是这样的:


先发路线——显性的逆向设计,即预期会用一个怎样的产品交付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整个过程需要边生产边学习。


跟进路线——隐性的导航设计,即在尊重和满足用户的需求和体验中埋下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知不觉地导航着用户的认知走向。


错综交互路线——只有显性与隐性紧紧贴合,才能实现课程目标,也就是说,既要始终以“用户需要怎样的产品”来贯穿,也要逐渐被“我希望你能产生这样的共鸣”所影响。


这种过程实现了所期待的理想学习状态:学习是主体积极参与的一种源自于内在需要的活动,是不断地积累与打破经验、建立并改变范式,不断地更新、充实、发展自我的过程。


学生从开始确立选题起就是有产品化预期的,需要不断洞悉谁会需要这样的产品,并将一系列有设计的“打法”贯穿于研究之中,一路的解决问题与自我成长又是对能力、态度、精神品质的锻造,最终看到自己的产品诞生并得到广泛的认可,学生在完成一次学习闭合的同时内动力再次激发,学习的能量在巅峰中得以存续。



理念三:充分放大关注学生差异这一维度


如何备好一节课?需要考虑的维度很多,但备课中最需要考虑的一定是学情,而学情中最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差异,因为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是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


备课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学生两种关键性的认知差异:一是起点差异,二是思维差异。


为什么说这两种认知差异是关键性的呢?因为,学生个体间的起点差异直接决定着教学起点的定位问题,具体到一节课而言,如果教师对“该课背景下”学生个体间的起点差异研究不透,就有可能把教学起点定得过高或过低,甚至错位,这都会影响教学实施的针对性。


再说思维差异,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有的学生抽象思维发展得很快,有的学生形象思维发展得很好。抽象思维发展得好的学生学习数学就相对轻松,而有的学生离开实物就没有办法理解,会显得很吃力。


针对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在备课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材料和设计多种活动方式,供他们选择,使之每种思维方式与学习材料和活动高度相匹配。



四个技巧很实用


技巧一:常听“老教师”的课

所谓“老教师”,要么是对所教内容已经有比较丰富的经验,要么是对所教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丰富的相处心得,熟悉学生,也更理解学生。听这样的教师的课,可以使新入行的青年教师减少盲目摸索的风险,在相对较高也更平稳的起点上更顺利地摸索适合自己的路。


首先,听课时不只要记录课堂流程,更要随时把自己所关注和思考的东西标注出来,比如对某些概念的深入阐释,对难点的具体处理方式,对学生特定反应的应对等。边听边主动总结,注意把握整体框架(整节课的主线是什么,重点和难点如何分布,高潮在什么位置以及怎样处理)。


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追问一番,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很多处理思路是高度:经验性的,一时也未必能解释清楚,等自己亲自上过课之后,可能就会有进一步的体会。



技巧二:反向设计教学


美国学者将课程设计过程进行了规范化,并且取名为“反向设计”,其实就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来设计教学。


反向设计的程序,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期望的结果。你期望学生了解什么、知道什么、能做些什么,这些就可以形成你的课程目标。


第二步,确定学生应该达到的程度。也就是用测验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表现,评估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除了测验,你也可以采用提问、观察、对话,以及一些更传统的方法,比如背诵或者默写。


第三步,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什么样的活动、素材和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达到学习目标。



技巧三:用思维导图备课


“思维导图”的表现形式虽然是图,但本质还是思维。为此,在运用思维导图备课之前教师应该做到五个读懂:


一是读懂课标。课标是我们教学的纲领,设计教学时读懂了课标才不会在教学时与其背道而驰,领会了课标理念,我们的设计才能更具有创新性、有效性和开放性。


二是读懂教材。教材是教学的蓝本,只有读懂教材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的地位、目标、重点、难点,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正确处理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三是读懂习题。习题是编者精挑细选的,每一道习题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寓意,关键看老师能否读懂其意图,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四是读懂自己。包括自己的教学心态、教学情绪、专业水平等诸多影响教学的个人因素。反思自己的知识水平:今天的这节课,我目前的知识水平能否应付?要上好这节课,我需要哪些知识储备?


五是读懂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中的主体。我们教学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教学前,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技巧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在以下方面得到体现:


当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学生熟悉的事物。


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数据信息等与本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教师可以作适当调整。



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当然,这些调整与变动是建立在对教材的研究与对学生的了解基础上的。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和对课程资源的综合、合理、有效利用上。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和教学目的,要避免形式化的倾向。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


根据“光明社教育家、教师身边事”等综合整理



推荐阅读:
网络时代,老师还需要面对面教研吗?他们的回答出乎意料!

他们说,课不备到这种程度,怎么好意思上讲台?
杠精?批判性思维?怎么搞定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不仅要用心,更要有匠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