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减”之下,乡村学校有哪些机遇和挑战?来这里寻找答案!

教育时报 河南教师 2023-06-28

“双减”大环境下
如何将学校本土优势资源
充分利用
最大化发挥其价值
以减负增效
或许是很多学校
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天
小师带您走进一所百年乡村名校
漯河市召陵区青年镇初级中学
考察学习
这所乡村学校
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
让乡土文化与教育结合
创造了“农教合一”的精彩

12月17日至18日
第17届河南教育名片发展论坛
诚邀您走进这所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
留下浓重一笔的乡村名校
届时,将具体研讨
“双减”政策下
乡村学校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如何主动作为

公益论坛,名额有限,欲报从速
(具体报名方式见文末)



百年乡村名校

“农教合一”的新时代探索

“王拱璧先生当年在家乡创办青年公学(漯河市召陵区青年镇初级中学前身,以下该校简称“青年中学”),不是为办学而办学,他是结合当时青年村的实际情况,有着探路的一种想法,要改变村庄各个方面的面貌,志在通过教育改变国家命运。”漯河市召陵区教育局局长王怀殿说,“当时他办学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农教合一’,把学校办成了乡村改造的中心。这种办学的理念现在还有强大的生命力,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很需要广大的农村学校弘扬和落实这个理念。”


日前,记者到青年中学采访时,恰逢王怀殿到学校调研,他的一番话再次引发大家的共鸣和热烈讨论。


“农教合一”理念不过时,为农村学校特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0年,漯河市召陵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推进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实现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升级,建教育名区的目标。王拱璧先生留下的宝贵办学智慧,为全区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内涵发展、办出特色、形成教育品牌,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思路。


1920年,王拱璧公派留学日本归来,他没有选择到教育部报到,而是回到家乡改造乡村。创办青年公学,是其“新村实践”中的重要举措。


王拱璧纪念馆吸引教育同人前来参观


王怀殿告诉记者,在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史上,王拱璧是最早的开拓者、探索者。“王拱璧是教育救国论者,只不过他选择了农村、农民来进行教育,改变农村的状况,进而来改变整个国家,救民族于危亡。”


“农村现在进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王怀殿说,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十四五’时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力期。乡村振兴重点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乡村的教育,或者说乡村的学校在乡村振兴中不是置身事外的,而是大有可为。学校怎么办,怎么发展?王拱璧先生的‘农教合一’思想是个宝库。”


20多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加速,乡村学校普遍出现学生流失严重、教师留不住的情况。青年中学地处漯河市最偏远的青年镇,与其他农村学校一样,也一度面临困境。但由于学校领导班子坚持贯彻不畏艰难、实干创新的“拱璧精神”,尤其是“农教合一”办学理念,硬是走出一条新时代乡村学校的“脱弱”、振兴之路。


学生在实验田里劳动


一方面,青年中学坚持开好劳动实践课、手工制作课、电器维修课等,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另一方面,针对一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学校从教师理念和课堂教学入手,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扎实推进教改的同时,青年中学为学生发展搭建新平台,如开办各种社团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每周,学校还分年级组织拔河比赛、接力赛、棋艺展示、经典诵读、歌咏比赛等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师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体验学习生活的乐趣。


十几年来,青年中学的学生数量一直稳中有升,现在已有2200多名,而且中考成绩在漯河市屡屡名列前茅,创造了“不可思议”的“青年中学现象”。 召陵区青年镇中心校校长、青年中学校长冀红涛告诉记者,成绩的背后有老师们的兢兢业业,更是坚持落实“农教合一”办学理念的成果。


实验田有收获了,真开心


“‘农教合一’的核心是注重实践,是一种大教育观,当年青年公学教学与农村的生产活动、社会生活改革紧密结合,实际上我们做得很不够,就深刻感受到了这一思想的力量。现在建设新农村,乡村学校深入贯彻这个理念,把农村的特点、优势发挥好,一定能为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冀红涛说。


建设开放新课堂,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思维活起来、双手动起来


“同学们,前一段大家家里都在忙秋收,你们到地里帮忙没有?如果去过地里,自己印象深刻的是什么呀?”这天,九(2)班一节物理课导入环节,王平老师这样询问学生。


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有的说没有到地里,有的说去了,但好像没有做什么,就是站着看,有的则说干活儿了,帮忙收玉米,很累很难受……终于联系到了秋收大型收割机。王平用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展示秋收画面,提出问题“收割机的动力来自哪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内燃机的分类与工作原理。


在校园里上生物课


这堂课上,王平还用课件展现了“走马灯”的制作方法和过程,以及八年级物理“密度与社会生活”中“风车”一课中的相关知识……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师生、生生的对话中因为“好玩”“深度”,课堂上还不时爆发出欢笑声、鼓掌声。


“一定要让学生眼睛亮起来、思维活起来、双手动起来!”作为已在青年中学教学23年的资深教师,王平对这些年来课堂发生的变化有着深切体悟。她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农村的教育脱离了农村实际,很多农村孩子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学校教学与农村生活几乎没有了关系,学生对农活儿和村里的事情不了解,也不关心,对乡土文化没有认同感,城市里的一切对他们更具有吸引力,我们老师都感到这样下去危机重重。”


教师讲述王拱璧的生平事迹


那一段时间里,随着学生不断流失,青年中学老师们也开始反思课堂教学,反思与城里学校一样的应试教育模式及其背后的教育质量观。


青年中学副校长庞永卫说,看到课堂上很多学生不爱听讲、一个个低头耷拉脑的样子,老师心里也非常不好受。“我们老师都觉得再这样教学不行了,得想办法提升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怎么办?向王拱璧先生当年办学时学习,教学与农村当下的生产生活情况、与学生日常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首先得把课堂开放,延伸到课堂之外,到校园,到田间,到社区……现在农村的生产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只要具备了这样的教学思想,都能找到各种各样的资源,吸引学生。”


在王平的物理课堂上,结合知识点,公路上的测速、降噪装置,各类家用电器的说明书、电路图,突发的一些安全事件……都成为教学资源。“有时候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超出了我的预设,我也解答不了,我们就相约各自去找答案,或者等学到后面相关知识时再求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王平说。


如今九年级的5个物理老师都形成天天随时教研的习惯,早就超越了固定模式的集体备课,随时商量课堂上用什么素材、怎么布置作业。


课堂延伸到大棚蔬菜种植基地


七年级语文教师刘晨凡尽管只有4年教龄、很年轻,但寓教于乐的教学经验已积累了不少,因为她还带着生物课。在她看来,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有趣、学习的乐趣要比一时的成绩重要得多。为了做到上课有趣,刘晨凡的课经常上到教室外。生物课讲到相关知识点,她就领着学生现场查看、研究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学到植物的植株生长,就领着学生走进学校的实验田,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土地、播种、锄地……在劳动中,学生不仅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相联系,更收获了很多体验、感受,对土地有了新认识。


“这些年,凡是上到‘开花与结果’一节,我们都带着学生走进青年镇的葡萄园、桃园、大棚蔬菜基地等,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自己动手做人工授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学生对现代农业的现状、发展前景,以及一些新技术都有了了解。这样上课,学生特别喜欢,也不觉得学知识枯燥了,不少学生心中播下了一些种子,将来发展多了一些可能性。”刘晨凡说。


走进果园上课


前几天在学完《 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后,刘晨凡又带领着八(5)班学生走进了一个大棚蔬菜基地,引导学生观察各类蔬菜,比较它们的种子,归纳特点,了解一些蔬菜的内部结构层次,等等。学生个个兴趣盎然,不仅将书本知识与真实世界建立联系,让生物知识“活”了起来,更观察体悟到了生活的真实和人生的秘密,“一下子长大了”。


侯芝琪、周航宇、张梦如、柴心心、葛丰宁等几位同学不约而同地谈到了管理蔬菜大棚的张爷爷,说从他身上感受到了学习的价值、知识的力量,也要像他那样持之以恒,面对困难不轻易撤退,珍惜现在的学生时代,努力学习。


学生开展“纪念王拱璧演讲”活动


奋起直追,长优势,补短板,农民子弟的未来不是梦


今年4月,漯河市举行2021年中招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青年中学的成绩特别好,监考老师和教育局的领导都很吃惊,没有想到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会这样强。


“这与老师们平时特别重视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有非常大的关系。”王平说。


王平经常结合课堂学习指导学生用随处可见的生活物品动手做实验,学生总结出不少经验,如做小孔成像实验,用八宝粥罐子和油纸,对着电视效果好;做浮沉子实验,用矿泉水瓶和口服液瓶……2019年王平还申报了一个“低成本实验”的市级课题,虽然最后没通过,但实际产生的效果非常好,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大增加。


与二三十年前相比,现在农村变化巨大,物质丰富了,农业生产机械化了,农民能自由地到城里打工了,可很多农村孩子与父母聚少离多,缺乏父母适时的关爱和管教,干活少了,担当责任少了,养成的坏习惯多了……面对未来,与城市的同龄人竞争,农村孩子还有优势吗,能有未来吗?


走进养鸡场上课


青年中学七(1)班班主任、生物和数学教师段明山也在青年中学教学20多年,他对这个问题一直有着警惕心。“我们上初中时,条件太差了,吃、穿、用与现在没法比,可都没觉得苦,下地是真干活;现在的学生个个聪明,知道的事特别多,情商还高,但吃苦耐劳、意志力这块儿弱一点,他们现在遇到的诱惑太多了。”


有了忧患意识,看到了问题本质,青年中学就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创造条件,让农村孩子主动地磨炼自己,长优势,补短板,奋起直追。比如,学校开辟出实验田,分包到各个班,老师领着学生自己耕作那一分地。经历过自己翻地、播种、灌溉、收获,孩子们都受到锻炼,吃了苦,切身感受到了耕耘对收获的意义,珍惜粮食、努力奋斗等教育自然而然。


前几天,九年级化学教师秦华丽上完《爱护水资源》一课后,给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布置了一个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育英河水污染状况调查及治理对策研究”,而其他学生也领到了回家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净水器”的家庭作业。


从育英河中取样分析水质


“育英河”是汾河的一个支流,因东西横贯青年中学而得名。随着历史变迁,这条河的河道越来越窄,渐渐成为一条“死河”。近些年,由于学生人数连续攀升,生活用水量大增,但污水处理效果不佳,导致育英河水质越来越差。“早些年,这条河还是学校的一景,有荷花,有鱼;特别是从去年到现在,河水都发臭了,鱼也死了,老师学生都有意见,不断反映。所以,今年在准备这一课之前,我就考虑让学生做这个调查研究。”秦华丽告诉记者。


11月15日到30日,在秦华丽的指导下,问卷调查、取样实验、数据分析、资料搜集、专业咨询、治理建议……任务驱动的项目式学习有序进行,兴趣小组的学生都是收获满满。


用实验方法查找育英河污染原因


化学兴趣小组成员、九(6)班的李佳曼同学感慨地说:“从这次实践活动中我深深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我将来要做秦老师那样的老师!”小组的其他11个同学也都表示自己思维创新、实验操作、搜集信息、资料整理、交流合作等多个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


制作“净水器”作业的完成情况也让秦华丽感到欣慰和惊喜。学生回到家中,都迫不及待地搜集实验材料,像矿泉水瓶、棉花、纱布、碎砂石等,有的还动手自己做活性炭,等等;开始实验时,让家人在一边用手机拍视频……看着黑乎乎的脏水通过自己做的“净水器”之后变得清澈透明,实验成功,个个喜笑颜开。有的学生第一次不成功,手忙脚乱的,但都能分析原因、探索改进,经历波折后的成功,更增添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生在家动手制作“净水器”


“看到女儿实验成功那兴奋的样子,我也特别开心,”杨雨晨的妈妈说,“相信女儿会更喜欢化学,更喜欢研究探究问题。看着女儿做成的‘净水器’,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也得在嘴上‘装’一个‘过滤器’,在和孩子说话时,过滤掉那些‘有毒’的恶言恶语,用爱的温言细语给孩子春风化雨的滋养,增添她行走天地的底气与力量。”


冀红涛感慨地对记者说:“作为一所乡镇学校,青年中学学生的起点、基础实话实说是一般,但这么多年来,我们比较自豪的是激发出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学习不是被逼迫的。孩子们知道自己的方向,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奋起直追。”


学生在课堂上有着别样的活力


青年中学坚守和发展“农教合一”理念,以课程和教学创新,让“踏踏实实,吃苦耐劳;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相信知识,学以致用”成为学生身上特有的“青年烙印”。


“从青年中学的蓬勃发展中,我能够看到新农村的希望,对乡村振兴充满信心。”王怀殿说,“乡村教育的发展和振兴意义重大,不仅是乡村振兴的一个目标,还是重要的人才支撑,期待青年中学继续深挖‘农教合一’思想,继续课程创新,丰富办学形式,真正成为农村新发展、新文化的策源地和辐射中心。”





第17届河南教育名片发展论坛

暨“乡村教育与学校文化”观摩研讨会

将于12月17日至18日

在青年中学举行


详情如下

↓↓↓


报名通告

    一边是乡村振兴,一边是新型城镇化的加速,乡村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留不住老师、招不来学生”的困境下,漯河市召陵区青年镇初级中学这所百年名校,让“拱璧精神”焕发出了新活力,教师敬业乐业,学生生命舒展,教学成绩突出,探索出了一条“传承学校文化,涵养师生精神”的内涵发展之路。


他们如何做到?



    2021年12月17日至18日,第17届河南教育名片发展论坛暨“乡村教育与学校文化”观摩研讨会将在青年中学举行。届时,学校将通过全方位展示,呈现乡村教育的生动实践。


①会议内容


A.区域乡村教育发展经验分享和校长关于“乡村教育与学校文化”的主题报告。


B.教师组合报告:关于学校文化传承、“农教合一”的课程改革、学生社团活动,等等。


C.校园文化观摩:观摩王拱璧纪念馆和富有乡村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


D.课堂观摩:观摩课堂教学和有关“拱璧精神”传承的班会课。


E.社团活动观摩:学生社团常态化开展的现场展示。


F.沙龙研讨:“双减”政策下,乡村学校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主动作为?


G.专家点评及报告:知名专家将做精彩点评或和主题报告。


②与会专家


王振存: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访问学者。教育部宏观政策咨询专家、教育部教育政策编制专家、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检测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评审专家、国家新闻出版署评审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


徐万山: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河南省陶行知研究会秘书长,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特级教师,河南省教育科学专家库专家。主要从事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和学校改进研究,代表性学术成果有《论课程价值的实现》《教师课程力及其影响》《优质学校:关键特征与整体建构》等。


③主办单位


河南教育新闻中心

教育时报社

漯河市召陵区人民政府


④承办单位


漯河市召陵区教育局


⑤协办单位


“教育时报”微信公众号

“河南教师”微信公众号

河南睿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⑥会议时间


2021年12月17日下午、18日上午


⑦报到时间


2021年12月17日上午


⑧报到地点


漯河市楚悦和锦酒店(漯河市召陵区黄河路与桐柏山路交叉口东北角)


本次论坛为公益性质

不向与会者收取会务费

交通、食宿费用自理


因疫情防控要求

会议严格限制规模

每所学校限报5位老师

有意参会的老师

请电话报名

名额有限

额满即止


报名电话

↓↓↓


0371—66370667

18790521562

(龙老师)



原载:《教育时报》

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吴松超


推荐阅读:


诚邀!与王拱璧先生“对话”中国乡村教育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农教合一,教出新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