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络首发| “北京冬奥精神:‘中国梦’的国家形象建构”学术工作坊综述

于海渤,等 体育与科学 2023-08-28

摘要  2022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 兼具文明性、精神性、历史性、现代性、开放性的北京冬奥精神,为我国发展提供了指引。后冬奥时代,如何理解北京冬奥精神,如何传播与实践北京冬奥精神,成为我们所要思考的问题。基于此,20224月14日,《体育与科学》编辑部以学术工作坊的形式召开了主题论坛,邀请四位专家结合主题进行了主旨发言。认为:北京冬奥精神是在中国文明性的延续、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继承、新时代多主体参与积极性的提升等背景下提出的;其本质包含,跨时空和解与交流的现代性呈现,从“我”到“我们”的集体性强化,秩序重构与关系互依的开放性建构;其在“中国梦”的国家形象建构中,具有在交流互鉴中展现大国担当、人民主体性的价值旨归、后奥运时代的记忆传递等意义。



新时代的伟大精神与中国力量——《体育与科学》

“北京冬奥精神:‘中国梦’的国家形象建构”学术工作坊综述


文 | 海渤,邹佳辰,陈晞,王俊杰

(《体育与科学》2022年第3期新刊)



2022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 北京冬奥精神是对我们申办、筹办、举办北京冬奥历程的精炼总结,贯穿北京冬奥始终。整体来看,北京冬奥精神并不局限于北京冬奥,而是对我国体育精神、国家精神、办赛精神的整合,是具有历史回顾性与时代前瞻性的精神集合体,体现在我国办奥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兼具文明性、精神性、历史性、现代性、开放性等内涵的北京冬奥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是在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开启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是在我国相继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夏奥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是在全球爆发新冠疫情、中美贸易战、俄乌战争等国内外复杂环境背景下所提出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精神,其精神内涵已超越体育竞技,而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中国社会、中国各行业领域等全面发展的期冀。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环境,继承好并发展好北京冬奥精神,不仅对中国精神等延续,而且对后奥运时代的中国体育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更进一步理解北京冬奥精神,2022年4月14日,《体育与科学》编辑部以学术工作坊的形式召开了主题论坛,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罗岗、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丁宏、上海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路云亭、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智慧四位专家,结合主题进行了主旨发言。



1

新时代背景下“北京冬奥精神”的提出


程志理在开场白中说:北京冬奥精神是新时代中国人的奋斗目标,也是尽善尽美的人生准则,更是中国梦的明晰化表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北京冬奥会的口号“一起向未来”中得以落实,也对应了2021年国际奥委会所增添的新格言“更团结”的意义,北京冬奥精神是中国人对奥林匹克主义的贡献。这一理念的提出,具有不可估量的精神召唤,特别是在俄乌战事国际动荡的当下,其和平意义尤为凸显。北京冬奥会的巨大成功意味着奥林匹克运动过去的结束,新时期的开始,又一个奥林匹克运动黄金时代的来临。体育运动是国之重器,代表着文化正统。世界不能没有体育运动,体育运动为世界树立文化在场,运动场就是不死的文化场。


1.1 博弈与坚守:波诡云谲形势下的文明性延续


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胜利落下帷幕,北京作为世界首个“双奥之城”实至名归。回顾中国的两次办奥经历,似乎都经历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考验。正如罗岗所说的“在两届奥运举办中,我国都曾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汶川大地震,到2022年的中美贸易战、新冠肺炎疫情等。我们透过北京双奥在困难重重下成功举办,看到了中国实力;也透过双奥开幕式,看到了中国从2008年到2022年14年间的发展与转变”。在丁宏看来,“相比于2008年北京夏奥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所面对的环境更复杂、更艰难,也包含更多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不仅体现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而且体现在体育政治化趋势下中国的奥林匹克参与中。丁宏说:“古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古希腊,现代奥林匹克则在法国人顾拜旦的呼吁下兴起,其背后均反映了奥林匹克的西方文化与文明属性。长期以来,中国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更多以参与者身份加入其中;伴随‘双奥’在北京的举办,中国从参与者身份向举办者身份转变。”这种转变更多是基于中国综合实力与国际话语权等提升而实现的。究其本质,中西方文明性差异实始终存在,并未消失,而且在波诡云谲的国际环境中呈现于中国参奥、申奥、办奥以及中国项目入奥申请中。关于这种文明性差异,路云亭提到:“白鲁恂、亨廷顿、雅克等曾就中国是否是国家进行过讨论,并得出与‘中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伪装成文明的国家’的观点,因为中国和美国等其他国家都不一样。” 路云亭认为:“造成中国与美国等其他国家不一样的原因,实则是文明性。中国作为华夏文明的继承人,其所具有的文明性,从根本上就决定了中国永远也不可能与美国等其他国家一样。”中国所具有的文明性,早已作为文化基因融合于中国人的骨血中,体现在中国的方方面面。在王智慧看来,“2022年北京冬奥期间所呈现的共同体凝聚,便是在中华文明传统价值观念中举国同心的强大合力推动下实现的。这种合力的本质,是家庭个体和社会之间跨越边界而形成的共同体的机制,表征了个体与国家实现了高度认同关系的同时,蕴含着舍小家顾大家、胸怀大局、迎难而上的精神基因要素的传递。这种传递的本质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家国一体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赓续和强化”。总体来看,基于不同社会文化情境所形成的中国和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文明性,从本质上便具有差异,这种差异丰富了世界文明的构成,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中西文化难以完全融合,差异化的交流互鉴构成了中西方文明的长期主题。在奥林匹克参与中,中国基于中国的文明性,结合奥林匹克精神形成了北京冬奥精神。中国文明性赋予了北京冬奥精神以独特的文化内涵,给予了北京冬奥精神以传承发展的内生力。


1.2 赓续与创新:继往开来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


中国在历史发展中形成自身文明谱系的同时,形成了丰富的精神谱系。这种精神谱系在历时性的动态传承与发展中,在不同阶段中呈现出不同指向与不同侧重。1921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从站起、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其间中国共产党人积累了丰富的精神谱系。2021年,我国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颁布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该谱系整理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建党精神。北京冬奥精神作为继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之后所提出的精神,同样具有深刻意义。罗岗认为:“北京冬奥精神,虽然好像讲的是冬奥会,但其实不仅仅关乎体育。一个国家在体育领域里面所展现出来的精神,是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国力以及国际形象的综合展现。这也是为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奥运会举办的原因。之前提出的女排精神,便从体育领域影响到中国的各行各业。”北京冬奥精神作为继女排精神之后,从体育领域凝练的精神,同样意义非凡,并表现在北京冬奥举办中。正如丁宏所说,“从《天津青年》发出奥运三问,到北京成为世界首个双奥之城,中国在奥林匹克参与中的发展,正是中国百年来变局的一个缩影。它不仅仅是体育,而且是一种全方位的变化和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从各个领域向世界展现了一个阳光富强开放的国家形象。除了全方位发展,北京冬奥也与伟大的建党精神是一脉相承、相互融通的。” 由此可知,北京冬奥精神并非停留于体育层面,而是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同时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继承与融通中形成的。在路云亭看来,“北京冬奥精神的原点在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在1917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是集身体本位等思想于一身的文章,从绝对的感知强度来说,其思想深度很难被超越。新时期所提的北京冬奥精神,也是在既往精神的基础上形成的。”北京冬奥精神作为时代性精神,在受到中国共产党精神影响的同时,也受到外部客观条件的影响。王智慧认为:“北京冬奥精神作为一个站在时代节点上颁布的精神,这种时代精神也是在历史环境、我国成功举办冬奥会,以及当前复杂国内外环境下所形成的。这些客观条件之间密切相关。因此北京冬奥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阶段最为鲜明的一个精神的标志。同时是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包括中华文明底蕴的一个生动的写照,它构成了中国精神的一个伟大的部分。”在对中国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继承中,北京冬奥精神在具有时代性的社会历史情境下得以形成,这一精神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同时,兼具对中共产党精神的赓续、创新与强化作用。


1.3 觉醒与勃兴:“中国故事”中的多主体参与


我国参与奥林匹克的过程,也是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这种讲述随着中国实力的提升、话语权的提高而日益被国际社会所听到。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在奥林匹克参与中,不仅讲述的声音日益洪亮,而且讲述的内容日益具有魅力。这种魅力是个性化的,而非迎合化的。即“中国故事”的情节设置不再是为了迎合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想象,而是有了更强的主体建设性,即不再是“我按照你的想法设计剧情”而是“我根据我的感知设计剧情给你看”。正如罗岗所说, “虽然双奥都讲‘中国故事’,但对比2008年和2022年奥运会开闭幕式,叙事发生了从‘举轻若重’到‘举重若轻’的转变,我将之称为‘做了一次减法’。2008年夏季奥运会开幕式重点是中国,而2022年冬奥会则讲的是中国的故事,重点落在故事上面。这些故事不光凝聚了中国人共同的经验与情感,也是中国在全球化语境中如何走向世界并发挥作用的故事,是中国人独特的经验情感不断与世界遭遇、求同存异的故事”。随着中国在对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时,不再仅仅聚焦于重大叙事,而是呈现出对中国人微观叙事的关注,由此中国故事得以生动呈现,中国人的情感得以表达。在这一表达背后,实则蕴含着人民的需求日益被关注,而这也是北京冬奥精神得以形成的前提。在丁宏看来,“冬奥精神的诞生,跟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分不开的。无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的转变,还是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提出,抑或新冠疫情下人民对健康、健身重要性的再认识,都强化了群众对体育的认知。北京冬奥精神,由此也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群众对于体育健康的关注,极大地丰富了全民健身的内容”。北京冬奥精神,激励了群众体育发展的同时,具有对群众进行精神凝聚、精神引领的目的。路云亭认为:“在社会的快速发展变迁中,我国民众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诸如拜金、拜物等精神异化现象,以精神对民众进行精神指引,将国民从没有信仰的状态拉回到有信仰的状态,也是中国发展所要思考的问题。”在体质提升、精神引领以及中国人民主体参与意识提升的背景下,北京冬奥精神具有了多主体参与的活力。在王智慧看来,“北京冬奥会的顺利举办,要归根于作为主导者和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以及承担了主动者和基本主体的中国人民。其间,两大主体通过形成凝聚力,而实现了高度的认同,又取得了赛事成功顺利举办的重要前提。在北京冬奥从申办到成功举办的七年过程中,并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组织能够单独演绎、能够完成的,而是依靠多个不同团体、不同个体、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通力合作而实现的。这个过程实际上也代表着精神力形成的一个核心,就是我们对于共同体凝聚的问题”。



2

共同体视域下“北京冬奥精神”的本质


2.1 现代性呈现:跨时空的和解与交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性”广受关注,并构成了人们研究当代人类基础性、根本性和全局性问题的相对有效的哲学范式。现代性是人类有史以来在社会结构、知识理念和心性结构等方面发生的全方位转型,这一转型通过追求历史进步和维护人类自由来改善或重建人类共同体。中国在发展中同样在进行着现代性思考。近代社会时期中国“现代性”更多呈现为模仿西方国家,但囿于相关政治、经济等所根植的文化土壤的差异性,使得我国在模仿西方国家的“现代性”时出现了“水土不服”。随着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对自身的发展进行了反思,相关的“现代性”思考进一步与本文文化等融合,即基于本国历史、文化等情况进行本土化的“现代性”建构。这种建构体现在方方面面,从政治、经济、技术等现实层面,到文化、精神等内省领域。北京冬奥精神便是在这样的“现代性”建构中形成,并体现在北京冬奥的举办中。罗岗认为:“时代不是背景板,历史不是几张旧照片,而是切实改变着每个中国人的生活。冬奥精神不仅贯穿于冬奥会从筹备到胜利召开的七年,而且贯穿于从2008年北京夏奥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十四年。” 在历史性中北京冬奥精神的现代性也得以建构。正如路云亭所提到的,“历史不能假设,也没有对错,历史就是我们过来的一种记忆。北京冬奥精神的终极意义,便是实现和历史的和解。这种和解是深度的和解,是现代性中最大的模式。”在与历史和解的现代性建构中,北京冬奥的现代性不仅体现在北京冬奥举办期间的科学技术等呈现,而且体现在文化、精神等层面,并具有“建构现代性的社会主义形式,把人从‘物的依赖性’和资本统治中解放出来,实现真正的 ‘人的独立性’及其合理形态,也即普遍的人的解放”的思考。在王智慧看来,“北京冬奥会的伟大的之处,就是作为历史事件,并不是静态地停留在一定意义上的意义之网,而是一种高度涵盖了由所有社会成员围绕冬奥举办以及由此产生的意义之网的动态过程。北京冬奥会的精神是中国人民发挥能动性创立的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和环境的伟大系统。它代表着这一行动的实践,是创造性转化的一个产物。北京冬奥会精神所倡导的跨区域交流的共享文明生态,具有深刻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带给我们对于资源调动或者人文的交流、文化共识的交流,并表现为跨越地理边界、跨越族群和不同种族文明之间的交流状态。同时,北京冬奥精神彰显了中国人自信开放的社会心态,以及在社会人伦层面实现了个体与社会、个体与国家理想信念上的统一”。


2.2 集体性强化:从“我”到“我们”


自传统社会时期,中国人便形成了“家国一体”观,这既是儒家等思想规训的结果,也是中国人民在历史发展中基于生存发展等需要而建构的理念。众所周知,很长一段时期内,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构成了我国广袤国土上的两大文化形式。虽然生活方式等存在差异,但其对集体性常常表现出极大的认同,其中既包含血缘、地缘的原因,也包括基于生产生活所需而团结协作的原因。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原本基于血缘、地缘等建构而成的较为稳定的社会关系,随着人口的流动而逐渐瓦解,中国社会出现了从“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甚至“陌生人社会”的转化,进而影响了社会团结、集体性建构与强化。正如社会的解组是逐渐被发现的,如果要进行社会的重构必然也非一日之功,此时以精神性的符号为引领,通过情感共鸣产生群体连接,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与强化集体性共识,成为我国在社会转型期及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所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北京冬奥精神与此恰好契合。在路云亭看来“北京冬奥精神也具有‘仪式化治疗’意义。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我们不再把中国作为符号概念化,而是通过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消解了压抑感”。罗岗认为:“北京冬奥精神不但渗透在申奥、备奥、办奥的全过程,而且渗透在事无巨细的工作中。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我们看到了无数的中国人的表现,他们的形态进入到表演里面去了。我把它称之为从‘中国’的故事到中国‘故事’。实现了从‘我’到‘我们’的飞跃。”从中可知,北京冬奥精神以全方位、全过程的渗透,呈现了我国当代社会从“我”到“我们”的反思与转变,并表现在北京冬奥参与者的行动与开闭幕式等仪式中。丁宏便指出:“从冬奥会的举办过程中看,不管是建设者、参与者,还是观众,都用实际行动彰显出以为国争光为己任、以为国建功为光荣的使命担当。”同时,王智慧认为:“透过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简约的艺术符号的叙事可以发现,我们摒弃了过去宏大的表现手法,在平凡或者简约中彰显了自信,彰显了平凡和伟大的一个状态。从夏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内敛化表白,到冬奥‘一起向未来’的响亮的呼唤,反映了我们的自信,也表达了我们的共同体情怀。这不仅是我们作为中华民族内的各个子系统,各个民族、各个族群组成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在民族国家的语境中的一种团结意识,而且是作为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应对风险、危机中所表现出的具有普适价值的认识,呈现了更团结的状态。我们所表达的信息,不但讲好中国故事,也传递了全球治理和而不同的理念。”


2.3 开放性建构:秩序重构与关系互依


每当提起“开放”,生活于当代社会中的许多人常常第一个便想到“改革开放”。诚然,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发展,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民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伴随大众在“改革开放”中的情境体悟与参与体育体验的丰富,大众对“开放性”的认知也动态发生了改变。开放性被融合到经济、社会等发展的各个方面,并在结构开放、精神开放等系列“开放”中,呈现出与结构性、连接性等的互构,影响着时代精神的指向。由此,我们在分析“开放性”时并不能局限于动作的打开,而且要将“开放性”置于具体的社会文化情境中,结合结构性、连接性等对其进行整全化的思考。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作为时代的参与者和历史的见证者,如何以不变应万变,又如何以动制动,成为当代中国发展所要思考的问题。此时,对文明性的坚守和精神核心的回归与强化,成为在充满不确定性社会环境下保持独立性的根本;而进行现代性、开放性、结构性、连接性的建构与整合,成为应对霸权主义国家系列动作的重要保障。由此兼具文明性、开放性等于一体的北京冬奥精神在此背景下得以形成与推广。北京冬奥的开放性内涵丰富,并体现在诸如结构开放、精神开放、开放连接等方面。在罗岗看来,“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做到了民族特性与人类共性的统一,做到了时代与历史的融合,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与时俱进、兼容并包、积极参与的精神气质。当中国的故事变身为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的故事,‘中国故事’不再是静态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而是转化为普普通通的中国人能动地参与到对伟大祖国的建设,在伟大祖国的建设中展现自己的担当、努力、成就”。在北京冬奥开幕式中所呈现的民族特性与人类特性、时代与历史等的统一和融合,以及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叙事参与中,实则也反映了其中政治、经济、社会等有序合作。并表现在丁宏所提到的“北京冬奥举办期间,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出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之中。需要说明的是北京冬奥精神中的开放性并非无边界、无根本的开放,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即如路云亭所说的“北京冬奥精神也有着礼乐文化融合构建的意义”。除了结构开放、精神开放,北京冬奥精神的精神性还体现在连接开放,并在开放性建构中促进了秩序重构与关系互依。即如王智慧所讲“伴随着现代性发展,个体的原子化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一个表征。北京冬奥通过组织大量的普通人参与其中,实现了对于弱势、边缘群体的连接。展现了社会的不同阶层的服务者所建立起来的事件共同体连接的机制。这种连接机制,是在社会团结意义上建立起的一个互依性的社会关系。虽然志愿者是弱关系状态,但并未影响其构建一种高效的社会秩序,这便成为我们解读北京冬奥精神,实现社会团结的重要触角”。


3

国家形象建构中的北京冬奥精神要义


3.1 命运与共:交流互鉴中的大国担当


2022年2月19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国际奥委会第139次全会上,向中国人民颁发奥林匹克奖杯,以感谢中国人民的支持。回顾我国被授予奥林匹克奖杯的历程可知,除了本次冬奥会,国际奥委会曾分别于1986年、2008年将奥林匹克奖杯授予中国奥委会以及北京市民。整体来看,虽然我国在2008年北京夏奥会期间举国之力举办奥运,但该奖杯被授予了北京市民,2022年国际奥委会将奥林匹克奖杯授予中国人民,一方面是基于新冠疾疫防控背景,另一方面也可能与中国在北京冬奥期间的表现与2021年奥林匹克新增格言“更团结”存在一定程度的契合有关。中国人民以国族共同体的形式生动诠释了“更团结”的意义。其中包含着中国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认可,也包含着中国正努力肩负起在国际社会中的大国使命与担当,并尽己所能促进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这种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与真诚等不仅体现在国际关系的维护中,而且融合在北京冬奥精神与奥运从申办到举办的全过程中。罗岗认为:“从2008年北京夏奥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虽然十四年好像是弹指一挥间,但在这期间的所有改变、所有成长都是巨大的。中国以其独特历史经验和文化结构与世界互动,不断进行调整,展现大国担当。”对此,丁宏表示认同,并提到:“中国通过北京冬奥会‘一起向未来’和奥林匹克新增格言‘更团结’的相互呼应,向世界发出了携手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唤,呼唤团结、合作、命运与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作为习近平在2017年出席世界经济论坛时,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问题所提出的中国方案,反映了中国在“更团结”提出前便有了人类共同体建构意识,其中所强调的“共赢共享”是世界整体性、国家彼此间的。北京冬奥精神也对相关内涵进行了融合。王智慧认为:“我们讲一体多元,更团结,共创未来。北京冬奥精神不仅凝聚了中国人民的个体感受和集体记忆,而且蕴含着具有大国情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考。北京冬奥精神的提出、北京冬奥会的顺利举办,它的贡献和意义、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一起向未来’的过程中提供人类文明演进中国方案。在北京双奥的举办过程中,两届国际奥委会主席均表示了其是无与伦比的奥运会。这个无与伦比,是国际奥委会对中国办奥的认可,也是中国是突破了奥林匹克历史上的一个状态。从举办赛事的保障到赛事的运营,尤其是在我们的面临的新冠疫情危机,而且还有复杂的社会国际局势的这么一个状态下,罗格和巴赫所做出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实际上是在奥林匹克历史上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个案和样板。”


3.2 主体创造:人民主体性的价值旨归


回顾我国的发展历史可知,我国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封建社会,生活于其中的百姓在政治、文化等规训以及在资源相对贫乏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习惯于对君主等政权的服从,且在部分人的认知中形成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观念。在千年的文化传承中,这种服从观念在一段时期内成为了集体无意识,影响着中国人民的行为选择,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通百姓的主体表达和参与。新中国成立后,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不但人口开始流动,而且多元文化也被引入中国社会,中国人民的思维和表达意识在此期间得到了激发,并在互联网等应用中获得了更大、更自由的表达空间,由此也促生了个体对自我意愿表达的愿望以及主体性的思考。在个体表达意识及意愿等转变的背后,实则反映了社会结构、文化等的变迁,也由此说明在新型社会结构、观念中应关注人民主体性的价值旨归,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关注并发挥好人民主体性,有益于中国梦的实现。在习近平看来:“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体中华儿女要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与中国梦一体化的北京冬奥精神,在形成之初便被赋予了人民主体性价值旨归的意义。积极鼓励人民发挥主体创造力、促进人民主体性表达和参与等,也构成了北京冬奥的一大亮点。罗岗说:“北京冬奥、北京冬奥精神,不仅是宏观叙事,而且是无数个普通个体的展演和精神凝聚,包含着丰富的个体能动性、主体创造力。例如网友们对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节目《闪亮的雪花》的创造性解读,将没有及时归队的‘鸽子’比喻为中国台湾,以‘一鸽也不能少’,表达出中国维护自己领土完整的坚强的决心。反映了个体的创造性、个体对共同体的认同,包含了可供后人进行创造性解读的空间。”除了表演者和观看者,运动员等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关注,丁宏说:“北京冬奥期间,我国运动员用非常好的成绩,无论是金牌、银牌还是第八名第十名的成绩,不但创造了他们个人的最好成绩,而且创造了中国以前从未有过的一些奇迹。” 路云亭认为:“回顾中国共产党五届领导人的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我们可知,相关思想与精神都是在对既有思想与精神等继承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人民需求所形成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主体性建构与主体性解读意义。在王智慧看来:“社会记忆和文化资源,构建了一份饱含乡愁基因的文化回忆和可以传世的家乡。虽然每个人从不同视角观看冬奥、参与冬奥,不同群体对冬奥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他们对其产生的切身感受却存在某种相似,即基于社会记忆和文化资源所再建构的饱含乡愁基因的回忆都是生动且深刻的,对个体影响也是深远的,可以说是终生回忆。这时的北京冬奥精神便超越了时空限制及范围限制,而具有了划时空的记忆价值。这种从个体基于亲身体验而产生的自豪感,不仅成为奥林匹克文化的遗产一部分,而且成为个人精神财富的一部分。”


3.3 续写篇章:后奥运时代的记忆传递


随着北京冬奥成功举办落下帷幕,北京冬奥赛事期间的集体欢腾逐渐散去,但在北京冬奥期间所形成的记忆并未消失,并在北京冬奥精神的提出下焕发出永续活力。融合了北京冬奥记忆的北京冬奥精神,也为后奥运时代的中国发展提供了续写篇章的思路。罗岗谈道:“伴随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成功,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狙击手》一时票房高涨,百姓用买电影票的方式给冬奥会的开幕式点赞。”百姓这种基于对开幕式的认同而转向对其电影的支持背后,实则反映了事物间并非彼此独立的,而是存在内部关系,这种内部关系在情感链接与共振中得到进一步强化。这种内部相依同样体现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节目中。罗岗提到:“在开幕式中充满了‘幕后故事’,表现出了故事中套故事,台上的故事跟台下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例如马兰花童声歌唱团用希腊文唱奥运会会歌,其幕后故事便是邓小岚等人在脱贫致富、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帮助贫困地区马兰花合唱团登上冬奥舞台。”虽然展现在奥运开幕式上的是马兰花童声歌唱,但关于邓小岚等人的脱贫攻坚故事并未被淹没,而是基于台前与幕后的连接而得以呈现。在冬奥仪式展演中,关于脱贫攻坚的记忆与歌唱艺术欣赏的记忆,以并行不悖的方式印刻于集体记忆之中,并强化了北京冬奥精神的生命感知力。除了在开幕式观赏中所形成的记忆,北京冬奥期间所实现的系列技术创新也以其创造性、可持续性在观看者等主体的观看中建构了记忆,这种记忆在后奥运时代具有转化为实践的可能。丁宏说:“回顾我国在北京冬奥从申办到举办的全过程,可以发现,我国冬奥会建设,比如设备、服装等,都用中国智慧、中国速度打造了一批又一批的世界一流的精品工程。不管是运动员的训练,还是我们冬奥会的场馆赛事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的科技创新。同时,北京冬奥的很多新建场馆、改造场馆,设施全部符合绿色建筑的标准。在低碳环保节约资源、处理废弃物等等方面,以后在很多城市都可以实现一种示范。”大众在北京冬奥及北京冬奥精神的参与和感知中所形成的记忆,不仅为个体提供了时代背景下的心灵所依,而且提供了技术可持续、再开发的动力。在王智慧看来,“北京冬奥举办期间,无论是在赛事整体层面,还是在具体细节层面,都取得了成功。这是我们基于世界语境与传统话语所演绎的中国故事,也是我们通力合作所实现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高效运营的状态。伟大的奥运精神,不仅是整合共同体凝聚和社会团结,同时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这个高度来讲,也为人类文明的整体的这种奥林匹克文化的演进,提供了一个中国的方案,书写了无与伦比的中国故事”。



4

结 语


随着北京冬奥的胜利召开及落幕,我国的奥林匹克参与史被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伴之而形成的北京冬奥精神也将在中国发展中长期发挥影响力。北京冬奥精神是我国对既往参奥、申奥、筹奥、办奥历程的精神凝练,不仅贯穿于北京冬奥中,也以互动效应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波诡云谲的国际环境下形成的北京冬奥精神,在后奥运时代不但成为激励我们前进的符号,而且具有中国体育现代性建构的意义。




文献引用格式:

于海渤,邹佳辰,陈晞,王俊杰.新时代的伟大精神与中国力量——《体育与科学》  “北京冬奥精神:‘中国梦’的国家形象建构”学术工作坊综述[J].体育与科学,2022,43(03):44-49.




往期回顾 

“十九大专栏”回顾| 体育何以思政?

谷爱凌与体教融合

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怎么走?

@所有体育人:北京冬奥精神可以这样解读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