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深大学生请全校免费吃鸡!网友:在?带我一个?
你的大学
我的大学
好像不一样
我的大学是这样:
上课听课思考
下课读书写作业
TA的大学是这样:
用AI养鸡
还请全体在校师生“吃鸡”
主打一个学以致用!
都是大学生
差距怎么那么大?
今天我在深大
喝免费“AI鸡汤”
“大吉大利,请大家吃鸡”
1月16日
深圳大学一群00后大学生
历时8个多月
用AI养鸡增产6万只
提升贵州鸡场30%出栏率
他们用“云”养出来的鸡做成鸡汤
请全校师生享用
并设置了抽取鸡蛋礼盒的活动
2023年暑假期间
王翊沣、李文、郭宇航等
2020级本科生
来到贵州赤水的乌骨鸡养殖基地
调研现场环境和需求
并开展前期部署
有组员形容
这是一次现实版的“变形计”
——走过弯弯绕绕的山路进到大山深处
蚊子多如牛毛
由于没有部署好网络
基地信号非常差
一不小心就会同外界断联
可正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
赤水当地才能将
传统的山间林下散养模式
(将25万只乌骨鸡零散
分布于1000亩大小的山林内)
延续300多年
这种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地
保留乌骨鸡丰富的营养和自然的风味
但如此大的面积和数量
让养殖户难以第一时间
察觉鸡群的疾病、行踪或被袭状况
准确定位和追踪乌骨鸡群
成为数字化管理的前提
他们利用目标检测、追踪和行为识别等
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技术
及时发现“呆鸡”和“木鸡”
降低了疾病传播的风险
同时,他们还打造了“异物报警”功能
让野狗和黄鼠狼等入侵者无法“偷鸡”
还利用温度、雨量传感器等
物联网设备监控鸡舍环境
他们克服由山高林密的散养环境
造成的巨大数据误差问题
与老师、指导工程师反复讨论
给乌骨鸡设计脚环的诸多细节
在调研市场已有产品和
查阅数十篇论文后
深大学生们设计出了
一款可定位、可溯源
还能计步数的脚环
未来还计划加上
体温监测和姿态识别等功能
多需求、多场景下的
视觉识别、温湿度监控
脚环传感
……
各类海量数据汇聚在一起
形成了一套多视角融合的
多模态算法矩阵
构成了整个乌骨鸡智慧养殖系统的核心
最后
他们利用AI相关技术
历时8个月
开发出了
全球首个乌骨鸡智慧养殖系统
在系统运行的半年多时间里
养殖基地的乌骨鸡
出栏率提升了30%
增产6万多只
成功帮助当地实现智慧化养殖管理
▲团队开发的乌骨鸡智慧养殖系统平台
用AI守护贵州养鸡场
300多年的林下散养传统;
通过“云”养鸡
助力养出更多、更好、更有味的
贵州赤水乌骨鸡;
这件事本身
也成为了科技助农、乡村振兴的
闪光典范
这碗“AI鸡汤”
既有科技的味道
又有躬身实践、刻苦钻研
挥洒青春、携手团结的味道
也更有时间的味道
除了用AI养鸡
还是“养鹅专业户”
狮头鹅
是潮汕卤鹅的主要食材
堪称“鹅界的天花板”
在餐桌上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但狮头鹅饲养难度极高
容易感染鹅瘟
禽流感、副黏病毒等疾病
鹅农要盯着
成百上千头鹅的一举一动
甚至每天要摸数百、上千只鹅的体温
为了解决养殖难题
深圳大学的
廖雪丽、王翊沣等16名学生
开发了“鹅脸识别技术”
▲汕头农户给2000多只小鹅挨个打预防针
要养鹅,先懂鹅
2022年暑假期间
他们往返鹅场
学习鹅的起居、饮食、活动等
基础习性
反复观察病鹅和正常鹅的区别
开展对照实验
渐渐地
学生们摸索出细微的规律
制作了一款识别病鹅的小程序
▲深大学生绘制的初版小程序系统草图
可挑战接踵而至
鹅场通讯信号弱
更没有网络
在40度高温下
他们不得不自己搭梯子拉网线
架网桥、固定摄像头
更糟糕的是
公开渠道很难搜到狮头鹅的图片
没有足够的样本让AI识别
于是,他们决定
通过摄像头采集的照片
一张张人工打标注
▲深大学生王翊沣组铺设备
但比人脸识别技术更难的是
人会配合镜头,但动物不会
学生们只好把摄像头拍摄的影像
进行秒级抽帧
再对抽取出的6000张照片打标注
一张照片平均抓取50只鹅
经历长达半个月
30万次的点击标注后
行业首个“鹅脸数据库”诞生
▲深大学生给图片打标注
经过半年的不懈努力
大家克服了许多困难与挑战
通过鹅脸识别、温度监控、病鹅追踪等手段
实现了24小时照顾鹅群
有效提升了狮头鹅的生存率
同学们纷纷表示
“这算是我们用自己所学知识
为社会创造了一定的价值
这是我们大学生应该做的事情”
▲深大学生与老师、指导工程师开会
知识来源于书本
但也不止于课堂
每个专业
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如果你也能欣赏
理论遇到实践时
碰撞出的火花
那就真的
太酷啦!
来源:青春深圳、深圳教育、深圳大学、中国教育在线、腾讯教育、荔园丽事等
编辑:卫
(本期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