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见到丁球凤,很难将她跟风风火火的乡村CEO联系起来,更难想象她是在工地上沾泥带露的“乡土专家”。2022年,丁球凤带着90后、00后组成的团队,进驻清远市连山县永和镇桂联村下辖的石坪村。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丁球凤,撸起袖子就做现场勘测,通过设计规划、钢筋加固、透亮改造,用绣花功夫将村里的民房“修旧如旧”,打造出3栋样板间,完成3D民族壁画及周边四小园环境提升等。26天时间,一个平平无奇的小村落,改造出了游客接待中心、乡村咖啡屋、公共餐厅、样板民宿等,结合300亩地的统筹种植,蝶变出美丽乡村新图景。改造后的首个国庆黄金周,这个小村庄就在社交平台上火了,短短七天迎接了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游客。如今,石坪村项目为当地创造了240多个就业岗位,为村民提供了多元化的收入来源,成为“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的示范点。丁球凤只是广东培养起来的兴乡大掌柜之一。在丁球凤团队和当地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石坪村不仅是网红打卡点,也成为乡村“大掌柜”示范点,阶段性地解决乡村空心化、缺人才的问题。2023年,石坪村承办了连山全县村(社区)“两委”干部小班制、乡村运营师、乡村管家、粤菜师傅、乡村小厨培训班29场,培训人数约1200人,各类培训团建和交流活动600多场次,接待游客约4万人次,带动826名农户增收。现在,丁球凤在村里围炉煮茶的露天小院,成为许多乡村CEO和兴乡人才一起交流探讨的乡村沙龙所在地。“未来经济的腾飞,一定是在美丽的乡村。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丁球凤说,她们的团队还将在广袤乡村继续探索,也期待更多志同道合的青年一起加入。“腰要挺直,手放这个位置……”最近,每逢周三晚上,在佛山青年夜校里,李伟峰向年轻人们传授蔡李佛拳。自2023年起,李伟峰成为佛山青年夜校的武术老师,开设蔡李佛拳课程。该课立刻成为佛山青年夜校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武术需要多年的积累和练习,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更多是让青年能够亲身感受并学习到佛山传统武术文化的精髓,感受到蕴含在武术文化里的那种‘行侠仗义’的精神,以及佛山武术文化的红色基因,从而能让他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成长的养分。”李伟峰说。
李伟峰(左一)。
蔡李佛拳,是岭南人耳熟能详的武术拳法之一,由广东江门新会崖西京梅村人陈享始创。刚柔相济、攻防兼备的武术技法,让蔡李佛拳享有“北有太极,南有蔡李佛”之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李伟峰,从事蔡李佛拳传承工作20余年。如何让传统武术在当下继续发光发热,探索更多“行侠仗义”的新路径,是李伟峰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近年来,佛山公安等部门牵头组建的“功夫志愿者”启发了李伟峰。他和一众“功夫志愿者”多次深入参与佛山平安建设,包括群防群治、反诈宣传、防溺水、护航高考等活动。今年初,李伟峰还和几位“传统文化”青年主理人一起,在佛山团市委的指导下,发起成立佛山市十大传统文化青年主理人志愿服务队,希望通过志愿服务进一步弘扬佛山传统文化。“近几年,我们通过越来越多地参与志愿服务,找到了‘行侠仗义’的新路径。”参与志愿活动,不仅可以服务广大市民群众,也可以进一步展现佛山功夫人新时代的“侠义”精神,从而让社会更多的人了解到佛山功夫的文化内涵,起到“1+1>2”的作用。为积极响应团广东省委“绿美广东·青年先行”行动号召,过去一年,杨旭聪和志愿者们在盐田梅沙海域完成2万余株珊瑚种植,成活率达90%。
杨旭聪在海底种植珊瑚。
杨旭聪是深圳梅沙人,在海边长大。在杨旭聪的儿时记忆中,自己生活的海域有不少珊瑚。然而,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海域开发建设,旅游旺季海量的游客奔涌而至,给梅沙海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海洋垃圾越来越多,珊瑚也逐渐消失了。杨旭聪感到非常心痛:“海洋垃圾越来越多,小鱼群不见了,珊瑚也不见了,海底的色彩和动感都不见了,我小时候的海不见了。我要让这片海恢复到曾经美丽的模样。”2012年3月,他召集了一群朋友,组建了深圳市第一支海洋环保志愿服务队。“以前只清理海面垃圾,后来延伸到沿岸、沙滩、海底等,也增加了海洋文化的科普和宣传,梅沙海域的整体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杨旭聪介绍。2016年,在一次海底垃圾清理工作时,他发现了零星的珊瑚,这让他想起小时候五彩斑斓的海洋画面,既惊喜又激动。在多轮实地调研以及与科研机构探讨后,盐田区海洋生态环保服务中心正式启动了大梅沙珊瑚种植和保育项目。杨旭聪和团队成员采用人工干预的方式加快珊瑚礁的修复。这是一种具有较高难度的方法,他们需要从珊瑚上选出分枝剪下放进“育儿所”中。在合适的人工环境里,珊瑚枝会像树木一样发芽,变身为珊瑚苗。然后,他们会潜水将这些幼苗粘连在海底的珊瑚礁上,使之融为一体。“大家可能觉得,在陆地上种花种草,算不上复杂的操作。但到了海底,在压力和浮力的干扰下绝不轻松。不仅需要娴熟的技术,更需要超强的体力。”杨旭聪回忆道。截至目前,“种珊瑚”项目已经完成了2万余株的珊瑚种植,成活率约90%。千姿百态的珊瑚在海水中绽放,帮助梅沙减少了赤潮的发生,也为一些鱼蟹等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和觅食环境。跨越了半个世纪,帮助100万以上人群摆脱了疟疾困扰,研制的复方青蒿素,让全球2000万人受益——以李国桥教授为首的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全球抗疟团队,是我国目前唯一坚持在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开展青蒿素抗疟的团队。团队为人类控制疟疾流行贡献了中医智慧,创立了中国方案。(→更多故事细节,点击此处跳转查看)踏实、努力、诚恳的科研以及实践精神,从第一代“青蒿人”的代表——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李国桥开始,正在代代传承。
李国桥是著名抗疟专家,我国青蒿素类药临床研究主持人,首先证实青蒿素治疗恶性疟疾的有效性,成功研制出首个疗程短、成本低的青蒿素类复方抗疟新药并在全球推广。
2006年以来,李国桥团队把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理论应用到青蒿素复方防治疟疾领域,形成了“全民服药、群防群治、灭疟求本”的中国特色疟疾防治方案,帮助科摩罗实现了疟疾零死亡,疟疾全年发病率下降98%,从控制疟疾阶段进入预消除阶段。
宋健平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中心主任、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是第二代“青蒿人”的代表。
2001年,宋健平被派至柬埔寨驻点,一待就是5年。当时当地卫生条件落后,房子是用棍子搭的,周围到处都是臭虫。没有干净的饮用水,急性胃肠炎、肾结石以及登革热等疾病不时折磨着他。最可怕的,还是被埋藏在各条路上的地雷。
2007年,宋健平将抗疟阵地转移到科摩罗。团队克服了恶劣的生存环境、当地官方和百姓的质疑、西方药厂和当地医生的反对,使当地疟疾发病人数比项目实施之前下降了98%,且项目治疗费用是西方传统疗法花费的1/3。团队用事实说话,彻底改变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原创药的认识。
宋健平教授(右二)指导监督全民服药工作。
如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代青蒿人的“80后”“90后”,已扛起一线科研和抗疟的大旗,担负起消除全球疟疾、融入“一带一路”的重任。邓长生,26岁结婚领证后3天即跟随宋健平教授远赴非洲。千山阻隔,聚少离多,但他在女儿的心目中,一直都是到处奔波拯救世界的英雄。
邓长生在工作现场。
李明强,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抗疟组长,曾走遍这个国家的每一个村庄,走坏了4双运动鞋,只为获得第一手资料。
李明强(中)在工作现场。
李国铭、刘瑞媚夫妇同样远离家乡,在多哥和科摩罗一起抗疟数年。他们说,在非洲携手抗疟是二人最浪漫的时光。团队成员们每天起早贪黑做调查,挨家挨户搞科普,拿着喇叭一个村一个村地喊。为了让当地人亲眼看到药物的安全性,他们甚至带头服药,并尝试说服当地官员、村长等有威望的人跟着服药,想方设法慢慢打开局面。如今,疟疾得到有效控制,青蒿人也赢得了民心。因为他们,世界上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被光明照亮。因为他们,世界感受到了中国医生的温度与力量。南粤青年
敏锐,担责,刚健,质朴
立全球之风口
为举国之担当
破时代之僵局
护生活之日常
在科技自立自强的最前沿
在制造业当家的大舞台
在“百千万工程”的主战场
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第一线
一起书写我们的青春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