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物馆还能这么“玩”!

2016-08-13 文博圈
为了让人们谨记350年前的伦敦大火,专题展览《火!火!》正在伦敦博物馆举行。
伦敦博物馆展出了当年大火时使用的消防车(仿制品)。
在空无一物的房间内,用户可以通过VR头盔畅游虚拟世界。

用高科技让伦敦大火重现

面包店里的火苗迅速点燃附近街区,强劲的东风鼓动火势一发不可收,烈焰很快吞噬了整个伦敦泰晤士河东区……在伦敦大火发生350周年之际,为了让人们谨记当年火灾造成的灾害,一场名为《火!火!》的展览正在伦敦博物馆举行。值得关注的是,主办方用高科技的声光电效果还原了当年的“炼狱”情景。
1666年9月2日凌晨,普丁巷一家面包房突然起火,由于临近的房屋堆满了煤炭、酒精等易燃物,大火很快蔓延至整个城市。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这场大火4天不熄,超过1.3万座房屋化为焦炭,著名的圣保罗大教堂也付之一炬。
这场英国人永世难忘的灾难,在全英中小学历史教材中占据着专门的篇章。为了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大火造成的损失,伦敦博物馆于上月底开办的这场展览,从听觉、视觉和触觉等多种角度对大火进行了全方位还原,令观众得以体验大火的来势凶猛。
参观者一进入展厅就被带入“火灾现场”,首先能看到由光控程序打造的熊熊火苗,由于室温调高,还能体验大火带来的剧烈灼烧。在投影仪辅助下,各种陶器、碗碟、砖瓦和玻璃制品被烈火吞没,有人想冲进大火抢救财产,还有人拎起铁桶试图浇灭身旁的火苗,但火势太过猛烈,远远传来劈啪作响的房屋爆裂声,以及人们痛苦万分的哭喊……
旁边的展厅则陈列着大火后残存的各种器皿,观众可以用放大镜细细查看这些物品上的裂痕,切身感受到当年那场大火的无情。
伦敦地方网站“Londonist”称,为了调动参观者的兴趣,博物馆还联合著名游戏《Minecraft》(我的世界)开发商为年轻人打造了触屏类游戏,为这场大火设置了3个特殊场景——第一个场景暗藏各种机关,玩家能在闯关过程中了解灾难前伦敦的街道和社会状况;第二个场景是大火现场,其中包含灭火小游戏和消防知识互动;最后则是灾后重建,玩家可以根据当时建筑师留下的蓝图规划灾区,体验一番重建城市的艰辛。
博物馆官网称,针对青少年还有夜间参观活动,让他们在“熊熊燃烧”的伦敦城感受新鲜刺激的“博物馆奇妙夜”。
与其说是看展,不如说是一场华丽冒险

如果你还认为博物馆里只有枯燥无味的展品资料、方方正正的玻璃柜、过分严肃的氛围和一脸冷漠的解说员,那就大错特错了,至少像伦敦博物馆一样注重互动体验的展馆能让你眼前一亮,更有参与感。
借助日新月异的科技手段,很多博物馆已经实现了展览的高度互动性,甚至为了增加现场感而设置角色扮演、场景互动一类的游戏。与其说是博物馆参观之旅,不如说是馆方带领游客来一场华丽冒险。
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国会大桥附近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博物馆,以极富互动性著称。登上博物馆仿制的埃莉诺号茶船,游客需从“殖民者”手中接过传单,看看自己将扮演什么角色,而后进会议室聆听组织方的全盘密谋,身临其境地加入1773年倾茶事件的现场。
这一事件是美国独立运动的起源,也是改变美国命运的起点。美国著名的商业点评网站“Yelp”称,参观波士顿倾茶事件博物馆是非常有趣的经历,这里的高科技互动展示让游客了解早期的茶叶贸易,更清晰地感受到美国独立战争的革命激情。
在中国香港也有强调身体全方位互动的场馆。“黑暗中对话”是九龙一家以体验盲人生活为主的场馆,它要求参观者在不发出任何声音的前提下,以一根盲杖和必要的肢体语言与馆内人沟通,并完成走路、吃饭等动作。
这里通常提供70分钟的体验。曾造访这家场馆的北京姑娘唐雨告诉《青年参考》记者,刚进入场馆,她的感觉非常强烈:手中只有一根盲杖,四周毫无光明可言,只能凭借嗅觉、听觉、触觉来判断一切。“你会恐惧,心突突狂跳,但不能停在原地,只有通过盲杖慢慢触碰、用耳朵仔细辨别,才能慢慢迈开步伐。”
“黑暗中对话”是德国记者海因克(Andreas Heincke)创办的场馆,目的是让人重新思考残障与健全的界限,提高人们对盲人的了解。他表示,这里的关键在于对话,而非黑暗——作为一场展览,首要目的是让人们在体验中得到乐趣,人在失去一种感官后会陷入恐惧、变得谦卑,同时也收获了其他感觉,察觉一些平时意识不到的东西,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视障者的能力其实与普通人并无多大差别,在某些环境下他们甚至更为敏锐。健全人对他们的防备,才是他们真正的障碍。
体验结束时,唐雨一行人都很惊讶。她表示,与馆方人员分享了盲人生活的点滴后,黑暗中的旅程就此终结,但黑暗中的思考却会一直延续。
戴上VR头盔,畅游虚拟博物馆

想要想近距离观看一件艺术品并非易事,要驱车前往展馆,还得挤过人墙。《蒙娜丽莎》在法国卢浮宫言笑晏晏,但在她面前是每天近万名游客,加上前后两道木制隔离栏,再近也得隔着五六米远。
好在,虚拟现实(VR)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只需要借助VR头盔,你就能进入虚拟场景,全方位体验身在卢浮宫的感觉,并且不必担心画作太远看不清,大可把蒙娜丽莎“推”到眼前360度旋转放大,仔细观看每一处细节。
美国虚拟现实科技网站“UploadVR”称,作为目前信息科技领域最前沿的技术,VR已在诸多领域得到应用。音乐会现场的VR直播让乐迷有随时随地的临场体验;沉浸交互式的VR电影让观众不出门便能看大片;美术馆和博物馆也在尝试用VR打破时空界限,构建新概念的展览空间。不远的未来,VR能与艺术合并创造更多可能性。
今年早些时候,在北京全球创新者大会上,美国Woofbert公司展示了最新开发的VR艺术馆,借助专门的头盔和APP,观众能随时随地欣赏艺术品。
为了提供逼真的VR体验,Woofbert像电影《盗梦空间》中的“造梦师”一样,把现实环境中的每个细节复制进虚拟世界,除了1比1高质量地呈现展品,还把光线、墙上的灭火器、空调的微弱噪音等细节搬进场景中,为观众打造“有温度”的虚拟美术馆。
带上VR头显,观众可以自由移动并随意观赏每幅大师之作,作品也会附上相应的语音和文字说明。Woofbert希望观众能借助这一技术“获得和真实博物馆里毫无二致的感受”。
除了在虚拟展厅中观看,Woofbert还支持“走进画中”:用三维建模技术重建画中场景,让观众兴之所至,拔足“入画”。
美国流行文化网站“The Quietus”指出,传统的声光电展览已难以吸引观众的兴趣,目前全球所有一流场馆都在考虑如何用最新技术来推动科学普及,而虚拟现实把艺术、科学完美结合,使博物馆展览得以进入交互式新时代。
现在,Woofbert正与全球几家知名博物馆合作,力图通过VR技术和前沿的交互方式来展示其馆藏。不久前,纽约著名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应用VR技术举办展览《Collisions》(碰撞),这是VR技术第一次在该馆展示,在美国当代艺术史上也堪称划时代的一刻。    在VR技术研发上,中美两国的差距可以说并不遥远。彼时VR在美国艺术馆首次亮相,现在,中国51空中艺术馆也正在打造一座虚拟博物馆。
比起线下艺术馆高昂的场地费用,虚拟场馆无疑拥有成本优势,而且根据51空中艺术馆的设置,用户能自行发起展览需求,通过编辑展览信息和添加素材等“订制”自己的展览。
科技与艺术联姻是大趋势还是噱头,见仁见智。可以确定的是,VR为大众观看珍贵艺术品提供了全新的途径,也改变了人们感知艺术、接受艺术的方式。

文章来源:青年参考  记者:张宝钰

原标题:“涨姿势”,博物馆还能这么玩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往期精选阅读(直接点击进入)

6大招提升博物馆的12项功力

单霁翔:故宫正在打出一套“组合拳”

8月的展览,你能看几个?

视频:海昏侯墓的考古故事,居然这么有趣

博物馆如何吸引年轻观众

一个好的博物馆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第二届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终评结果揭晓

陈列部主任每天在干什么?

敦煌原创动画《降魔成道》引起一片叫好!

文博行业需要关注哪些新科技?

宋新潮深度解读智慧博物馆

博物馆IP运营时代来临

博物馆满馆精品 为何观众却一脸懵

推荐:近期出版的15本文博类图书

>>><<<

文博圈,qq群 14929974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