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妇好传:“女神”是怎样炼成的?

2016-03-08 大雁  景丽 文博圈


她的传奇一生扮演了三个角色:

王后、母亲、英雄

商王的60多位妻子中

为何只有她独享百万恩宠

妇好

中国历史上的传奇“女神”


今天,为期3个半月的《王后 母亲 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在首都博物馆正式拉开序幕。411组件妇好墓出土文物将向大家展现一位伟大女性的传奇人生,也将3000多年前殷墟古都和商代文明的一个侧影呈现在观众眼前。

传奇女子


妇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即祖己引的母亲,死后庙号“辛”,生活于公元前12世纪前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是我国有历史记录的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

 

在我们民族的文明初期,和其他几个远古文明一样,同样遇到了古印欧人的威胁,但是,正是在妇好的带领下,我们成功地战胜了侵略者,把自己的种族和文明保存了下来,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挺立至今的民族。

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辞表明,妇好多次受命征战沙场,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她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

 

然而,妇好不幸在三十余岁去世。武丁十分悲痛,厚葬王后妇好。妇好有独葬的巨大墓穴,而且有拜祭的隆礼。这在商朝时期是非常少见的。 

 

1976年在河南安阳小屯西北发现其完整墓葬,在现存的甲骨文献中,妇好的名字频频出现,仅在安阳殷墟出土的1万余片甲骨中,提及她的就有200多次。

 

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时代最盛,武丁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的大将就是他的王后妇好。甲骨文记载: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二十多个方国(独立的小国),那时作战,出动的人数都不多,一般也就上千人,和大规模械斗差不多,但是根据记载妇好攻打羌方的时候一次带兵就有一万三千多人。也就是说占都城十分之一的军队都交给她了。 

 

商高宗武丁前后立过三个王后,商王的妻子不但是他的配偶还是战将和臣僚,妇好是他的原配。值得注意的是妇好并不和武丁住在一起,而是经常待在自己的封地里。有自己的封地和财产。这种现象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不过在当时这似乎是个普遍的现象。武丁的妻妾兼女将除了妇好至少还有好几个,有名字记载的还有一位妇,地位仅次于妇好,也曾多次率师远征,同时为武丁管理农业和内政。她被封在井方,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邢台。

3000年后,在前后相隔40年的两次意外发现中,她却作为商代最具体的形象出现在今人的眼前。商王为爱妻操持冥婚。但是,人们还是疑惑,为什么妇好会嫁给如此多的国王?难道在商代王后有权利多次配婚吗?中华书局的老专家赵诚认为:武丁是目前已知的商王中在位时间最久的国王,他享年59年,而他所珍爱的王后妇好在他之前就去世了。商代人迷信鬼神,崇尚天命。他们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取决于上帝、神灵与祖先。武丁对妇好的感情极为特殊,也许是相爱至深,也许是相敬如宾,他对于妇好的离去总是难以释怀。于是,这位开明的君主就把他珍爱的妻子许配给去世已久的贤王,大概他认为,这些死去的祖先会在阴世保护他的妻子,或者,他也认为,妇好的杰出完全可以与伟大的帝王相提并论。甲骨文的卜辞正是武丁对祖先急切的询问。

考古发现


1976年由殷商考古专家郑振香女士和陈志达二位先生主持发掘的妇好,被列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成果的前列。


妇好墓位于丙组基址西南,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该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

甲骨文中有关妇好的记载有200多条。她曾率领13000多人的军队去攻打前来侵略的鬼方,并大胜而归,因功勋卓著而深得武丁、群臣及国民的爱戴。妇好终因积劳成疾而先逝,国王武丁予以厚葬,并修筑享堂时时纪念。

1976年发现的妇好墓是一座墓主人身份清楚、没有失盗的王室墓葬。该墓共出土随葬物品1928件,其中青铜器440多件,玉器590多件,骨器560多件。此外还有石器、象牙制品、陶器以及6000多枚贝壳。妇好墓出土的器物异常精美,如工艺精湛的小玉人、镶嵌绿松石的象牙杯等。在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中,有多件上面铸有“妇好”的铭文。特别是一件带有“妇好”铭文的武器“钺”,学界普遍认为是妇好可以领兵打仗的权力标志。

殷墟是商王朝后期的王都,据文献记载,自盘庚迁殷至帝辛覆亡,历经8代12王。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列《夏商周年表》确认盘庚迁殷为公元前1300年,武王克商年为公元前1046年,共有200多年,商王朝居殷最久是无可争辩的。

随葬品


        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不同质料的随葬品1928件,有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骨器、蚌器等,最能体现殷墟文化发展水平的是青铜器和玉器。

 

墓内的铜器群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而且是商王朝礼制的体现。“妇好”铭文的铜器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礼器群。“后母辛”铭文的铜礼器当是子辈为妇好所作的祭器,其他不同铭文的铜礼器大多是酒器,大型酒器配10觚、10爵。大概是贵族或方国奉献给这位赫赫有名的王后的祭器,这些也是研究殷代礼制的重要资料。


武器有戈、钺、镞等,两件铸“妇好”铭文的大铜钺最令人瞩目,一件纹饰作两虎捕捉人头,虎似小虎,形象生动。相似的图案曾见于“后母戊”大鼎的两耳上。似有震慑作用。


△ 玉虎

墓内出土玉器多件,绝大部分完整或稍残缺。以深浅不同的绿色为主,也有棕色的,白玉很少。


玉器类别比较多,有琮、璧、璜等礼器,作仪仗的戈、钺、矛等,另有工具和装饰品。玉礼器对研究礼制极为重要,礼玉以琮、璧为主。



装饰品为数最多,有420多件、大部分为佩带玉饰,少部分为镶嵌玉饰,另有少数为观赏品。玉石人是研究当时人的发式、头饰、着装等的实物资料。

发现意义


       “妇好之名见于武丁时期甲骨文,生前曾主持祭祀,从事征战,地位显赫。其重要性在于该墓保存得好,年代与墓主身份清楚,是商王朝晚期的一座王后墓。

上个世纪30年代在侯家庄一带的王陵区内发掘的大墓均遭古今盗掘,因此对商代王室墓的全貌知之甚少。妇好墓的发掘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


墓内所出的铜礼群和武器,以及大量玉石器等,大体上反映了武丁前后商王朝礼器群的类别和组合。大型青铜礼器、武器和大量的玉器、象牙器也显示了商王朝的兴旺和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商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发展所形成的,从玉器可以看出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新石器时代某些文化的先进因素,如红山文化的玉龙、“猪龙”,良渚文化的琮、璧等。

近代猜测


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妇好墓,使这位湮灭三千多年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事迹重见天日,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应该给予这位古代的杰出妇女以应有的历史地位。

公元前十二世纪时,正是中国殷商时期。由于频繁的战乱,商王朝留给今人的痕迹已经非常稀少,但是就在这些为数不多的遗物中,却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一位特殊的女人。


武丁见于史料的“诸妇”多达六十多位,其中只有三人拥有王后的地位,妇好则是第一位。而且也是伟大的商朝中兴之王武丁一生中唯一真正爱过的女人。

在现存于世的甲骨文献中,“妇好”的名字频频出现,仅在安阳殷墟YH127甲骨穴中出土的一万余片甲骨中,她就出现过两百多次!而且武丁在这些占卜中向上天祈告的内容,包括妇好的各个生活侧面:征战、生育、疾病,甚至包括她去世后的状况如何。足见武丁对妇好用心之深。

妇好并不姓妇,她的父姓是一个亚形中画兕形的标志,当她嫁给武丁成为王妻之后,武丁给了她相当丰厚的封土和士民,在她的封地上,她得到了“好”的氏名,尊称为“妇好”,或者“后妇好”。妇好的谥号为“辛”,商王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

历史评价


从历史记载可以发现,妇好去世多年之后,武丁仍然对她念念不忘。按照国家制度,武丁在妇好去世后又册立了新的王后。然而这位王后虚有其名,武丁眼前心底,仍然只有妇好一人,对新王后视若无睹。不久,这位王后就在抑郁中离开了人世。于是第三位王后又应运而生……每当国家有战事,武丁都要亲率子孙大臣,为妇好举行大规模的祭礼,请她的在天之灵保佑自己能够旗开得胜。 



上世纪,安阳小屯村的殷墟被陆续发掘,然而十一位曾定居安阳的商王大墓已仅剩了十一座空陵,在三千年的历史中早被盗得空空如也。谁也没有想到,保存完好如初的却是妇好墓。

1976年5月17日,一位女考古学家郑振香,主持了另一个女人--商王后、大将妇好墓的发掘。


墓中出土了4面铜镜,还有4件铜钺以及130件青铜兵器。除了以一对后母辛大方鼎为首的200余件青铜礼器,还有十五种共156件酒器、以及来自新疆等地的玉器佩饰755件、来自台湾、海南甚至更远处的海贝7000多枚、各色宝石制品47件。以及各种陶器、石器、海螺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为妇好殉葬的16名殉人、6条殉狗。

如此丰厚的陪葬品,不仅体现了武丁对妻子的敬爱之情,更体现了妇好生前丰富多彩的生活。她不但是一位将领,能征善战且善饮,更是一位尊贵的贵妇人,爱美而且擅于修饰,更是一位拥有独立经济能力的贵族领主,拥有庞大的奴隶群。

妇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传奇女子,伟大的王后。

 


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40周年特展

《王后 母亲 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将于2016年3月8日至6月26日在首都博物馆一层B展厅正式与观众见面。展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主办,首都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共同协办。此次上展文物包括青铜器、玉石器、甲骨器和陶器共411件套,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博物院,部分文物属首次公开展出。

“王后·母亲·女将”概括了妇好传奇的一生述说着这位女性不平凡的一生。

2016年是妇好墓考古发掘40周年之际,首都博物馆在北京首次推出妇好专题展,揭示这位巾帼英雄的传奇人生,阐释先秦妇女地位与社会角色的变迁;通过展示一座墓葬,向观众呈现一座古都、一个王朝、一个时代,让文物与历史对话,进而揭示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开幕当天特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乃诚先生主讲《商代王后妇好形象的探索》,本次讲座将从多个角度,探索这位传奇女子的形象特征与风貌。

展览开幕正值3月8日妇女节,北京市妇联将在首都博物馆为2016 年获得北京市三八红旗手的妇女同志颁发证书和绶带。三八红旗手将与预约观众一起作为首批观众进入展厅,由殷墟妇好墓发掘人郑振香女士、首博讲解员共同为大家讲述商代女杰的故事。

配合展览首博将陆续推出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讲座,特别是5月8日母亲节将举办“妈妈,我的女神”——“秀”原创手工作品活动。

 

VR技术展现妇好墓发掘现场





部分精美展品

▲ 妇好铜鸮(xiāo)尊

通高45.9厘米,重16.7KG

河南博物院藏

Bronze owl-shaped Zun wine vessel

Henan Museum

铜尊是大型盛酒器,鸮即猫头鹰。鸮尊在妇好墓中出土了一对两件,呈昂首挺胸站立鸮形,头顶羽冠,造型稳重雄奇。中空的腹部用以盛酒,鸮头后部为盖,盖上装饰的立鸟与夔龙兼做盖钮。鸮尊纹饰极尽华丽,通体以云雷纹为地,地纹上装饰了兽面纹、蝉纹、夔龙纹、盘蛇纹、鸮纹等多种纹饰。器身口内壁铸铭文“妇好”。昼伏夜出的猫头鹰在世界诸多古文明中被视为沟通人间与冥世的使者而受到尊崇,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更是被视为祥瑞神鸟。

▲ 妇好铜钺

通长39.5厘米,刃宽37.3厘米,重9KG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Bronze Yue ax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新石器时代从石斧衍生出的玉石钺,由兵器和工具演变为权力的象征。夏商周时期的铜钺继承了玉石钺的这一功能,象征征伐刑杀之权,是将领的权杖。妇好墓共出土四件铜钺,是目前所见商代贵族墓随葬铜钺第二多者(最多者随葬七件铜钺),进一步印证了妇好执掌帅权、戎马一生的传奇经历。这件铜钺装饰的虎食人纹在商代青铜纹饰中多次出现,推测具有巫师通灵做法的涵义。虎食人纹下有铭文“妇好”二字。

▲ 司母辛铜方鼎

通高80厘米,重117.5KG公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Rectangular bronze Ding cauldron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陶鼎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炊煮器,并逐渐被赋予祭祀礼器的内涵。夏商周时期的铜鼎是铜礼器的核心,甚至象征国家政权。方鼎出现于商代,成偶数使用。方形铜器冶铸工艺复杂,因而方鼎的地位高于圆鼎,商代方鼎一般出土于王室、高中级贵族墓葬,是权力与身份的象征。妇好墓出土2件司母辛方鼎,纹饰简洁大方,口沿下一周夔龙纹为主纹饰。铭文“司母辛”铸于口下内壁,意思是妇好的子女为祭祀亡母辛而铸此鼎,“辛”是妇好在宗庙被供奉的庙号。

夔(kuí)首骨笄(jī)

长22厘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Monster-shaped bone hairpin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笄用来插住挽起的长发,在古代男女都用,区别在于笄首的装饰不同。妇好墓出土骨笄多达499件,大部分出土于一个木匣之内,是妇好珍爱的饰物。夔首骨笄有35件,应属较为高档的发笄。夔口朝下,张口露齿,似在吞咬骨笄。夔就是龙纹的侧视图案。商代制骨技术和规模非常发达,殷墟发现了多座制骨作坊。目前在殷墟发现的骨笄数量已达2000件以上。商代的骨笄原料主要是牛、羊、猪、鹿等大型动物的肢骨,因肢骨骨形好、骨壁厚,便于加工、设计。

▲ 玉人

身高8.5厘米,宽4厘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Jade figurin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妇好墓出土玉人13件、石人2件,对于研究商代社会各阶层的服饰衣冠、生活起居都提供了珍贵资料。这件玉人呈现的是一位跽(jì)坐贵族。椅子等高坐具从唐代开始普及,在此之前古人跪坐在席、榻上,标准坐姿是跽坐,双膝跪地、脚背贴地、臀落踝上,手放膝上。这件玉人所穿的窄长袖有花纹短衣是商代贵族的流行服饰,头顶中心梳小辫,辫上似缚有发绳,“辫发”也是商代玉人常见发型。头顶有左右相通的小孔。两腿之间有一较大圆孔,可供插嵌。

▲ 浮雕玉人

高5.3厘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Relief jade figurin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这件玉人作侧身蹲踞状,头戴高冠,冠型前高后低,说明身份显赫。冠上周边有扉棱,意在表现冠上所附的华丽饰物。上臂戴臂钏,张嘴似在说着什么。这件玉人衣冠考究华丽,神态倨傲,可能象征高级祭司、上层贵族等权贵。脚下有短榫可插嵌。

对尾鹦鹉

高8.1厘米,厚0.3厘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Jade parrots with tails connected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在殷墟宫殿宗庙区附近发现许多禽鸟类动物骨骼,可能为殷商贵族豢养的珍禽异兽。商人的这种喜好也表现在动物形玉器上。此外,上古传说中,商族的起源与鸟类有密切关系。《诗经·商颂·玄鸟》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殷墟时期,鸟纹广泛见于各种礼器和饰品装饰。这件对尾鹦鹉表现的既可能是以当时独特的透视法同时表现一只鹦鹉的两个侧面,也有可能象征某种神鸟。两尾相连处有小孔,可佩戴。

玉龙

直径5.8厘米,厚0.9厘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Jade dragon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龙是传说中的灵兽。中国最早的龙形象出现在六、七千年前的辽河流域史前文化,龙从诞生伊始便深深地打上了巫术与神话的烙印。新石器时代龙的形象已在中国南北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中华文明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夏商周时期龙纹是常见装饰题材。这件玉龙玉质莹润,头有双角,张口露齿,工艺精湛,憨态可掬。这种蜷体龙的造型在史前时期已出现。有专家认为蜷体龙取材于蝉、蚕等虫类从幼虫到成虫的变化过程,龙“能为大,能为小;能为幽,能为明;能为短,能为长”的神通就是由此演绎而来。妇好墓出土玉石器多达865件,如此厚葬既体现了武丁对妻子的宠爱与不舍,也揭示了妇好生前丰富多彩的生活。

特别鸣谢:首都博物馆

图/文 :大雁  景丽

转载注明:“文博圈”


更多精选阅读(直接点击进入)

重磅!顾玉才国务院吹风:文物工作要采取硬措施

谢辰生:文物不是绊脚石更不是摇钱树

文博单位法律风险正在逐步加大

国务院部署文物工作:保护利用、数据库建设、文物执法、人才培养成重点

昨天|北京|考古队长揭秘海昏侯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