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考点复习提纲
世界现代史考点复习提纲
31.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 二月革命:1917 年 3 月,二月革命。性质:资产阶级革命;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工兵苏维埃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
(2)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①背景:俄国经济落后;一战给俄国带来深重灾难,国内矛盾激化;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4 月,列宁回国提出“四月提纲”。
②经过:1917 年 11 月 6 日晚,列宁来到彼得格勒领导起义。11 月 7 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③结果: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④性质: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革命)
⑤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从城市到农村)
⑥影响(意义):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把社会主义理论变成现实,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 I 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政治前提,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为世界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促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2. 苏俄(列宁)新经济政策
(1) 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 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1921-1925 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
(2) 特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 内容: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可以在市场自由买卖;退还一部分收回国有的企业,让 国内外资本运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由贸易,允许商品生产,恢复商品贸易关系。
(4) 作用(意义):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政权。
(5) 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①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是俄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为俄国指明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③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6) 新经济政策的启示:①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 是,适时调整政策和措施;②决策者要勇于创新,要有决心和勇气,顺应时事进行体制创新。
(7) 列宁的奉献:①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领导了俄国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③成立了苏联。
33. 苏联的成立和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成就
(1)苏联的成立:①目的:充分利用各共和国的资源和巩固国防。②时间:1922 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苏联扩大到 15 个加盟共和国。
(2)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成就:制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经济建设路线。1937 年, 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为二战打败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 斯大林模式
(1) 背景: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2) 形成标志:1936 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也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
(3) 形式(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4) 主要表现:①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与法制观念建设。②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 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5) 评价:(积极作用)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世界工业国家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作用)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 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表明了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误区。
(6) 斯大林模式的启示: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制定适应自身特点的政策和措施;②农业要轻重协调发展,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重视改善人民生活;③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7)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启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借鉴斯大林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也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左倾错误,发生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建设。
35. 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上存在的弊端:①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与法制观念建设。②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
(1) 概况:①时间: 1919 年 1 月;②地点:法国巴黎;③操纵国:法国、英国、美国;④三巨头: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⑤目的:战胜的协约国为了分赃和称霸世界;⑥实质(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2) 签订《凡尔赛和约》:1919 年 6 月,战胜国与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
①内容:a)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莱茵河东岸 50 千米内不得设防,承认波兰独立,部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b)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c)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d)德国应支付大量战争赔款。
**和约中关于“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的规定最能体现巴黎和会的“分赃”性质。
②《凡尔赛和约》的影响:《凡尔赛和约》构成了重建欧洲、西亚和非洲国际新秩序的“凡尔赛体系”,但对战败国的处理极为苛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③《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影响:暂时限制并削弱了德国,严重侵犯了德国主权,在德国人民心中埋下了怨恨种子,促使德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成为二战的重要原因。
(3) 巴黎和会对中国的影响:无视中国的权益,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给日本,从而引发五四 爱国运动,北洋政府被迫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说明弱国无外交。
(4) 巴黎和会对中国的启示:我国应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
(5) 成立了国际联盟:根据和约规定,1920 年 1 月成立了国际联盟,也叫“国际联合会”,简称“国联”。“国联”实际为英法所控制,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维护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工具,总部设在日内 瓦,先后共有 63 个国家加入,宗旨是制止侵略、维护和平,但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
36. 华盛顿会议
(1) 概况:①背景:日美在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十分尖锐。②时间:1921—1922 年,在美国倡议下召开。③参加国: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④操纵国:美、英、日。⑤ 中心问题:中国问题。
(2) 华盛顿会议的影响: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会上签订的诸多条约调整了战胜国在远东 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3) 签订《九国公约》:1922 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①内容: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的完整,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 “门户开放”。
②影响:《九国公约》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从而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37.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 形成: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和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构成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构成华 盛顿体系;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新秩序。
(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客观上维护了欧洲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但这样体系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能长期维持下去,并且埋下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祸根。
(3)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共同点:①都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的会议;②都是由少数帝国主义大国调控;③都暂时缓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④都侵犯了中国主权,损害了中国利益;⑤都体现了大国强政治。
(4) 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得到的认识:说明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是以实力为基础,以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5) 中国在这两次会议上的外交失败说明:“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共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43.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 爆发:1924-1929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短暂的经济繁荣。1929 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随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 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3) 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砼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的相对过剩。
(4) 危害: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5) 影响:①资本主义世界失业工人多,小农破产多,无业人口颠沛流离;②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 资本主义世界,激化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③经济危机也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引出一连串的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④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度过了危机,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和意大利强化法西斯政权,进行对外扩张,最终引发二战。
44. 罗斯福新政
(1) 背景: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2) 目的:救治经济危机。
(3) 特点: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 性质:资产阶级改革。
(5) 内容(中心措施):①整顿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贬值美元,刺激出口;②恢复工业,强化国家对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③调整农业,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维护农业生产;③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扩大消费需求;④进行社会救济,稳定社会秩序。
《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整个新政的核心基础。该法规定了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规定工人具有交通谈判的权利,规定了资本家必须接受的最高工作时数和应付工资额,
(6) 影响(效果):①“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是美国度过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②“新政” 对其他许多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③“新政”使美国摆脱了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危险,并为日后取得二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7) 评价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8) 罗斯福“新政”启示: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工业是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计划和市场都 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9) 罗斯福“新政”给我们的借鉴:①不同经济体制之间可以借鉴,取长补短;②调整经济体制制 度要从具体国情出发,适应生产力的需要;③注重经济社会矛盾,努力建设和谐社会;④关注弱势群体利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0)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经济的几种模式:①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指导;②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③德国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实行国民经济的军事化。
45. 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1) 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标志:①德国:1933 年初,德国纳粹党希特勒上台;②意大利:1922 年意大利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专政;③日本:1936 年,日本军部建立法西斯专政。
(2) 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特征: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进行侵略扩张。
(3) 法西斯专政的暴行:①德国国会纵火案:1933 年,德国纳粹党策划焚烧国会大厦,借机嫁祸德国共产党。这一事件即为“国会纵火案”,大肆镇压共产党和其他进步力量。②德国掀起反犹狂潮:德国纳粹党为转移德国人民对垄断资产阶级的仇恨,煽动反犹排犹情绪,疯狂迫害犹太人,二战爆发后,更
是对犹太人采取了种族灭绝政策。③意大利屠杀埃塞俄比亚人民:1935 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点燃非洲战火,大肆屠杀埃塞俄比亚人民。④纳粹轰炸格尔尼卡:1937 年,德国纳粹对西班牙的格尔尼卡进行地毯式轰炸,造成极大伤亡。毕加索由此创作了大型壁画《格尔尼卡》,描绘战争的恐怖、痛苦、受 难和兽性,控诉法西斯屠杀无辜居民的血腥暴行。⑤日本实施南京大屠杀:1937 年日本攻占南京,进行了灭绝人性的血腥大屠杀,中国军民遇害达 30 万人。⑥日本实施细菌战、化学战:日本设在哈尔滨的 731 部队在中国实施细菌战、化学战。
(4)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①形成:1937 年,德意日法西斯相互勾结,在反共的幌子下,形成柏林- 罗马-东京轴心。②性质: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③影响:战争阴云日益逼近各国人民,世界和平面临严重威胁,加速二战的到来。
(5) 对法西斯初期对外侵略和扩张,西方国家执行的是什么政策?这种政策产生的后果什么?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后,西方国家执行的是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产生的后果是:①弱小国家民族利益被出卖;②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气焰,使之得寸进尺, 侵略野心日益膨胀,增强了法西斯侵略势力,加速了二战的爆发,给世界带来了更大的灾难;③西方国家自保的政策也损害了自身的利益,最终自食其果,在二战中首先遭到法西斯的进攻,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6) 防止法西斯重演的措施:①热爱和平,反对侵略;②反对种族歧视,树立民族平等观念;③反 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④反对专制独裁,增增强民主意识;⑤谨防法西斯势力的抬头;⑥提倡用和平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和纷争。
46. 慕尼黑会议
(1) 背景:英法等国对法西斯的软弱退让没有换来和平,反而造成法西斯步步紧逼。在吞并奥地利 后,德国又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捷克斯洛伐克。
(2) 目的:把法西斯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3) 时间:1938 年 9 月底,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的慕尼黑举行会议,签订《慕尼黑协定》
(4) 《慕尼黑协定》的内容: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应在 10 天之内从上述领土撤退完毕;英法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新边界安全给予“国际保证”。史称这一事件为“慕尼黑阴谋”。
(5) 《慕尼黑协定》影响:《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英法以牺牲效果利益为代价,取得与得德意侵略者的妥协,但换来的只是短暂的和平。《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德国很快便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从而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47. 第二次世界大战
(1) 爆发原因: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力量发生改变,他们之间争夺霸霸权斗争激化。②直接原因:为摆脱经济危机,德国、日本走上法西斯化道路;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 助长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2) 全面爆发的标志:1939 年 9 月 1 日,德国按“白色方案”闪击波兰。英法 9 月 3 日对德宣战。
(3) 战争的扩大:
①苏德战争的爆发:1941 年 6 月 22 日凌晨,德国按照“巴巴罗萨计划”向苏联发动了突然的全面进攻;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军民英勇抗击侵略者,使德军占领莫斯科的企图没能得逞。“莫斯科保卫战” 胜利的意义:打击了德国法西斯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的斗争,促成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
②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 年 12 月 7 日凌晨,日本军队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日本偷袭珍珠港,揭开太平洋战争序幕。12 月 8 日,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4)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
①原因: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逐渐走向联合。
②促成因素: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促成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③经过:1942 年 1 月 1 日,美、英、苏、中等 26 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
《联合国家宣言》。各国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
④标志:1942 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⑤《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意义(作用):a)《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b)改变了战争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转变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c)大大增强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极大地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为最终战胜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斯大林格勒会战—二战的转折点:
①概况:1942 年 7 月,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1943 年 2 月,斯大林格勒会战最终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
②意义(影响):斯大林格勒会战后,苏军开始了全线反攻,德军由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御。这次战役是二战中的关键性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此后, 盟军逐渐转入反攻。
(6)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①标志:诺曼底登陆。1944 年 6 月 6 日,美英等反法西斯盟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诺曼底登陆, 解放了许多被法西斯国家占领的欧洲国家。诺曼底登陆是二战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作战的行动。
②影响: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使德军从此面临东西两个战场的进攻,失败步伐加快。
(欧洲第二战场是相对于苏德战场而言的。苏德战争爆发后,欧洲实际只有苏联对德国作战,只有一个战场。诺曼底登陆后,美英在西欧开辟了第二战场。)
(7) 雅尔塔会议
①目的:为了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
②时间、地点、参加者:1945 年 2 月,苏联、美国、英国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
③内容: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的纳粹制度;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结束欧战的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④影响:(积极作用)雅尔塔会议对协调盟国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以及建立联合国起到了一定的经积极作用。(消极作用)苏美英为维护自身利益,不惜牺牲他国利益,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
**二战后美苏重新划分世界,逐步形成以美苏对峙的新格局-雅尔塔体系。
(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①德国投降:1945 年 4 月,苏军对柏林发动了总攻,希特勒见大势已去,自杀身亡;5 月 2 日,柏林守军投降。5 月 8 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②日本投降:1945 年 8 月,苏联对日宣战,进攻在中国东北的日军;中国军队全面反攻;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8 月 15 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 月 2 日,日本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8)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规模空前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9)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①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进行的是反对法西斯侵略和统治、捍卫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正义战争;②(根本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③反法西斯阵营拥有远比法西斯侵略国家的经济实力;④反法西斯联盟的主要国家实行暂时战争时期的全面合作的战略协同。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规模最大的世界性战争,战火遍及全球,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②法西斯势力遭到彻底的毁灭,正义的力量最终赢得了胜利, 和平与进步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③二战的胜利使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帝国主义阵营被严重削弱, 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④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11) 二战给人类的启示:①世界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历史不能重演;②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③人类命运休戚相关,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12)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对今天“反恐”“反霸”的启示:①必须坚决反对恐怖主义、霸权主义,绝不能姑息养奸;②各国人民需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助,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13) 中国是否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在大战中发挥的作用是否相同?
两次世界大战中国都参加。两次世界大战中国发挥的作用不相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受日本怂恿参加大战,且时间短,对大战进程影响不大。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14) 制止世界大战因素:①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相互制约;②核恐怖平衡;③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④世界各国反对战争。
(15) 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
原因 |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 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 |
时间 | 1914—1918 年 | 1939—1945 年 |
引起战争的事件 | 萨拉热窝事件 | 慕尼黑会议 |
战线战场 | 东线、西线、南线 | 欧洲、亚洲、太平洋、非洲 |
重要战役 | 凡尔登战役 | 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 |
性质 | 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
影响 | 给交战各国带来深重灾难。 | 是一场空前浩劫,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 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
交战双方 | 协约国、同盟国 | 轴心国、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
战后世界格局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
48. 美苏冷战对峙的局面
(1) 背景(实施原因):①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②苏联力量逐渐壮大,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东欧一些国家在苏联的影响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③随着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强大,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矛盾日益加深;④大战刚结束,世界人民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美苏双方都不愿也不敢使自己卷入一场新的战争。
(2) 概念(定义):二战后,西方国家提出用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来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冷战双方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展开。
(3) 冷战目的(本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4) 冷战序幕:1946 年,丘吉尔在杜鲁门的陪同下,在富尔顿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鼓吹美英合作对抗苏联,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5) 冷战表现:①政治上,出台“杜鲁门主义”;②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③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杜鲁门主义:1947 年 3 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提出。内容:宣称美国是手机头号强国,能够在世界各地“承担义务”,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以确保美国的安全和繁荣。这是美国酝酿已久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称为“杜鲁门主义”。实质:将苏联势力遏制在其本土及东欧范围内,不准苏联染指其他地区的事务和干预美国的扩张行动。影响:“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转折点。
**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的援助西欧的计划。目的:借助经济手段,稳住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影响: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防止革命发生,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巩固了美国在西欧的势力,同时在经济上遏制了苏联。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了加强对西方国家的控制,在美国的操纵下,1949 年 5 月,美国、加拿大和西欧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据此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北约成立影响:形成了西方集体防御体系,以达到对抗苏联、称霸世界的目的;北约成为战后初期美国遏制苏联进行冷战政策后称霸世界的工具,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社会主义阵营的对策: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1955 年 5 月,苏联和东欧国家缔结了《华沙条约》,据此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从而使美苏间的“冷战”带有明显的军事对抗色彩。
(6) 冷战的影响: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威胁世界和平。
(7) 冷战的结束:1991 年,东欧发生巨变,华约正式解体,两极对峙局面瓦解,冷战结束。
49. 世界多极化趋势
(1)20 世纪世界格局的三次大变动:①一战宣告 19 世纪初拿破仑战争建立的维也纳体系的终结, 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②二战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崩溃,形成雅尔塔体系(即美苏两极格局);
③苏联解体、华约解散宣告雅尔塔体系结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趋势 发展。
(2)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①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
②表现:一方面,冷战后,美国为了称霸世界,成为世界领先“领袖”,重新制定了全球战略。美国利用北约军事集团,随意干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事务,还大力发展高科技武器,加紧研制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另一方面,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聪明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③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特点:一超多强。(处于新旧交替时期,因为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
④各国对策:各国都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因为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⑤中国应对多极化趋势的措施: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科教兴国,努力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以便在新的国际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②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加强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谋求共同发展;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④积极发挥在联合国 的作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50.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1) 战后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①战时的资本积累;②政府有效的财政预算政策;③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运动;④外向型经济的推动。
(2)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①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迅猛发展;②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对外投资加 大,跨国公司增多;③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并成为美国支柱产业;④美国经济经历了繁荣-危机-持续发展的过程。
(3) 美国经济的繁荣带来的启示: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教育, 引进人才,积极引进科学技术,并大胆创新;②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③善于抓住机遇, 加强国际间的经济联系;④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创办跨国公司,扩大资本输出。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美国出现新经济,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51. 赫鲁晓夫改革
(1) 背景:①政治上,斯大林模式重视工业、忽视农业发展,使苏联工农业发展极不协调;②经济 上,农业总产量下降,粮食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2) 改革的主要措施:把农业改革作为突破点,推行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
(3) 改革失败的原因:①没有从根本根本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②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 求是的精神;③赫鲁晓夫个人的主观主义。
(4) 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危害: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是错误的,引起了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的运动产生重大的消极影响。
52. 欧洲的联合
二战后西欧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①美国的援助;②西欧拥有良好的经济技术基础,拥有高素质的劳动者;③实行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⑤走联合发展的道路。
(1) 欧洲的联合:
①西欧联合的目的:发展经济,文化自身的安全,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
②成立欧洲共同体: 1951 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签署《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 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 年六国组建“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 年,这三个组织合并成立了“欧洲共同体”,20 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六国加入。“欧洲共同体”的性质:西欧经济合作组织。“欧洲共同体”的作用: 欧共体各成员国之间频繁协调,逐步取消关税,在经济上、政治上密切合作,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 也提高了欧共体在国际上的地位,有利于世界的稳定。
②成立欧洲联盟—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1991 年底,12 个欧共体成员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通过《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主要内容:规定要通过发建设欧洲内部市场、建立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发行单一货币来实现经济的高度一体化。)1993 年,“马约”得到欧共体成员国批准生效,欧洲联盟成立;1999 年,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到 2004 年,欧盟成员达到 25 个,
2007 年达到 27 个。“欧洲联盟”的性质: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组织)。“欧洲联盟”的作用:各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有利于提高欧盟各国的竞争力;对外欧盟用一个声音说话,提高欧盟在国际舞台的地位,有利于促进世界向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 促进欧洲一体化的措施:①尊重各国差异,加强协调,使各国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加强合作;
②努力扩大欧盟内部市场,消除各国之间的隔阂;③建立友好磋商机制,照顾到每个国家利益;④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讲话;⑤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53. 日本的崛起
(1) 原因:①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民主改革,经济上采取扶持日本政策;②大量引进世界先进技 术;③注重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④长期坚持“教育先行”战略,重视人才培养;⑤实行“贸易立国”战略,在政策上注意保持政策的一贯性和连续性。
(2) 经济发展表现:20 世纪 40 年代末,日本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50 年代至 70 年代,经济高速发展;70 年代初,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3) 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日本致力于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并奉行不同于美国的中东政策;90 年代以后,日本提出改造联合国的想法,想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军事支出不断增加,还在“国际合作”的名义下屡次向国外派遣军队,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4) 战后日本崛起对国际势力的影响:①经济上挑战世界霸主美国的地位,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促进经济全球化趋势;②政治上动摇了美苏两极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5) 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①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援助或扶植;②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③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培养人才;④都制定了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
(6) 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给我国的启示(借鉴):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54.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 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总书记,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停滞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 但没有取得成果。后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1) 经济改革:①措施:提出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②后果:未收到预期效果,经济发展每况愈下,市场出现极为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
55. 政治改革:①措施:提出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主张“一党政治”向“多党政治”过渡。②后果:导致苏联思想界极端混乱,苏共的领导地位和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被弱化,没能及时建立起一个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领导机构。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 东欧剧变:1989 年下半年至 1991 年,东欧各国共产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变化,由社会主义制度和平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①原因: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东欧各国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戈尔巴乔夫的松绑政策和对斯大林的否定,促使东欧国家寻求新的改革之路;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②性质: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一种和平演变。
(2) 苏联解体
①原因: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政治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外部原因:西方势力的影响,西方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②过程:1991 年,戈尔巴乔夫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苏联由原来的联盟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国家。8 月 19 日,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发动“八一九政变”,停止戈尔巴乔夫履行总统职务,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布《告苏联人民书》。12 月,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 11 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苏联解体,以美苏两级对峙为主要支撑的雅尔塔体系宣告结束。
③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 11 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世界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3) 苏联的解体与东欧剧变的启示:①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④要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⑤要时刻警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⑥要妥善解决民族问题,坚持各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⑦先进的社会制度必然会战胜落后的制度,我们要充满信心。
(4)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从苏联和东欧改革吸取的经验教训:①改革是社会进步重要的推动力,随着社会发展,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适时做出改革;②改革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注意经济的协调发展;③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④要关注民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⑤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⑥要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56. 第三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
(1) 开始时间:20 世纪四五十年代。
(2) 主要标志: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3) 内容: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①1945 年底,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成了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②21 世纪将是“生物时代”,现代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发酵工程;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是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的产生是现代生物工程领域的重大突破。
③空间技术:1961 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个载人航天器—“东方 1 号”载人飞船,宇航员加加林;20 世纪60 年代,美国三名宇航员乘“阿波罗 11 号”载人飞船飞向月球,人类第一次登陆月球;1971 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最早的空间站“礼炮 1 号”;1981 年 4 月 12 日,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飞向太空;2003 年 10 月,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升空并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器的国家。
(4) 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5) 时代:信息时代
(6) 特点:①涌现了大量的科学成果,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 物质财富的过程;②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③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7) 影响:①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②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③ 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科技革命的两面性(如何看待科技革命的两面性):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造福于人类,又有可能给人类带来威胁。不能因对未来的不可知而放弃科学,放弃进步;而应在科技发展中关注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提高,注重可持续发展,趋利避害。
(8) 三次科技革命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②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更新,劳动对象的拓展都要依靠科技,同时又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③新的社会制度要得到确立、巩固和发展,最终要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④我国要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⑤我们要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为实现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发扬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立志知识报国和科技强国。(第⑤条也是青少年学生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如何做的答案。)
57. 经济全球化趋势
(1) 含义:二战后,在高新技术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各地区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月密切, 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正逐渐成为一个主体,这种现象称为“经济全球化趋势”。
(2) 形成原因: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促进了生产力的空前提高和生产社会化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在经济上打破国界和地域限制,扩大市场,发展大市场经济。②二战后出现的民族独立国家,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争取实现维护民族经济主权与发展民族经济的双重目的。③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④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3) 表现
(4) 影响:①有利于商品和资本的流通,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有利于世界各国发挥自身 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开拓国际市场,带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追赶或超越;②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抗国际经济风险能力较差,从而拉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③跨国公司常把一些技术程度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带来严重的画家污染;
④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世界各国是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关系。
(5) 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有利有弊。有利方面是,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参与国际竞争、发展本国经济是一个良好的机遇。不利方面是,①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②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③国际经济风险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5)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对策:【正确答案见《试题研究》P147】
①抓住机遇,迎接挑战;②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③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④在保持国家主权独立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组织活动、寻求国际合作。
58. 世界贸易组织(WTO)
世界贸易组织(WTO)1995 年 1 月 1 日成立,是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贸易组织。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2001 年 11 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59. 第三世界兴起与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 亚洲:二战后亚洲人民首先掀起民族解放运动:1947 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把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
(2) 非洲:北非民族解放运动在非洲开展最早,1952 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七月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武装起义,赢得了真正的独立。1960 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这一年有 17 个国家独立.到 60 年代末,英法在非洲的殖民统治基本被摧毁.1990 年 3 月,纳米比亚独立,帝国
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瓦解,结束了欧洲殖民入侵和奴役非洲 500 年的历史。
拉丁美洲:①古巴的独立和发展:1959 年,古巴通过武装斗争,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建立革命政府,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②巴拿马收回运河:从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巴拿马人民为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的主权展
开不懈的斗争,到 1999 年底,终于收回运河全部主权。
60. 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1) 矛盾复杂的原因:①大国干涉:中东地区战略地位重要,并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该地区成为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大国争夺的热点。②现实利益的冲突:对水、石油、土地等资源的争夺。③种族宗教的冲突: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与信仰犹太教的犹太人的宗教冲突。④历史原因(即中东问题的由来):这里曾是犹太民族的家园,阿拉伯扩张后很多阿拉伯人生活在这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二战后,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在巴基斯坦实行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家,1948 年,犹太人国家建立, 英国宣布结束该地区的“委任统治”,但阿拉伯国家至今也未建立起来。⑤几十年的斗争加深了双方的仇恨,并陷入连续不断的报复性行为的恶性循环之中。
(2) 矛盾表现在:对领土的争夺;对水源的争夺;对石油资源的争夺;对“圣城”耶路撒冷的争夺。
(3) 中东战争:以色列国成立后至 1973 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国之间发生了四次战争,史称中东战争。
(4) 中东问题的关键:巴以冲突。
(5) 和平的曙光:1993 年 11 月以色列总理拉宾与巴基斯坦领袖阿拉法特在美国白宫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给中东地区带来了和平曙光,拉宾和阿拉法特因此一同获得了 1994 年诺贝尔和平奖。
(6) 我们对待巴以冲突的态度:和为贵,早日实现和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多年来,战争造成的灾难已不可估量。明智的选择是从当今时代主题出发,在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考虑对方的利益,该妥协时就妥协。
61. 科索沃战争
(1) 经过:1999 年 3—6 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对南联盟境内进行轰炸, 造成南联盟的重大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5 月 8 日,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袭击,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2) 影响:①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②以美国 为首的北约违背国际法基本准则,公然对一个联合国成员国动武,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3) 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
62. 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人们关心的共同问题,如合理利用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控制人口,开发和利用空间, 海洋等问题.
专家和学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认为走向新文明的一个有效途径.
63. 现代艺术的发展
(1) 文学:美国作家德莱塞的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揭露和批判了美国的生活方式。
(2) 绘画: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 20 世纪的艺术珍品。
(3) 爵士乐:爵士乐起源于非洲音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发展起来,流传到世界上许多国家。
(4) 电影:作为美国电影代名词的好莱坞,汇集了著名的电影公司、名导演和名演员,拥有世界一流的电影制作技术和拍摄场地,摄制出许多闻名世界的好电影。好莱坞电影以大众娱乐为目的,创造出不同类型的影片来吸引观众。
长按识别二维码
获取小学、初中、高中教材、课件资源!
精彩回顾:
新教材电子版来了! 延迟开学, 不是延时学习! 初中生在家如何自学? 快看!
文章来源网络|侵删
2020中考政史群
欢迎各位家长、学生积极交流
入群后必须修改群备注
“地区+学生年级”
加因材教育微信:18205613175
邀请进中考群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电话):18205613175
七八九上下历史精品课件、教案、学案、课课练、单元期中期末试卷
购买方式: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填写姓名、电话、邮箱、地址即可下单,这边会立即发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