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我校杰出教授钟本和荣获2018年度何梁何利奖!
何梁何利基金2018年度颁奖大会11月6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曹建明,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科学技术部部长、党组书记王志刚等出席大会。
钟本和(中)
2018年度共有56位科学家获奖。我校杰出教授、化学工程学院钟本和教授因其在我国磷化工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荣获201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化学工程技术奖)”。
我校杰出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志成教授同期荣获2018年度何梁何利奖。
周志成与钟本和合影
小贴士
何梁何利基金由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于1994年创立,旨在通过奖励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激励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基金设立“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3个奖项,每年评选一次。我校徐僖、柯召、谢和平、刘应明、游志胜、许唯临、王家序、王红宁、张兴栋、王玉忠十位专家学者曾荣获何梁何利奖表彰。
▼
川大杰出教授钟本和
作为中国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磷化工领域专家,钟本和教授在磷化工领域的理论研究、技术与工程化实践方面进行了60年的工作,在我国磷化工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技术转型阶段都做出了同行公认的重要贡献,引领了中国近几十年磷化工行业的发展。
特别是她发明的“料浆法”磷铵工艺及成套装备,结束了我国中低品位磷矿不能生产高浓度磷肥的历史,填补了我国乃至世界技术空白,使我国彻底摆脱了长期依靠高价进口磷肥的困境,并大量出口创汇,对我国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料浆法磷铵工艺的巨大成功,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受到国务院、原国家计委、原化工部的高度评价,先后推广建成生产线一百余套,与袁隆平“杂交水稻”一同被列为国家“八五”攻关五大科技成果中的两项。
此后,钟本和教授及其团队还相继突破了湿法磷酸净化等磷资源高效利用的一系列核心技术难题,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引领我国磷化工行业发展数十年。
钟本和教授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均排名第一)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十余项及赵永镐创新成就奖等许多殊荣。在四川大学“双一流”建设中担任磷化工学科的首席科学家。2017年,其领衔的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钟本和的科研故事
30载坚守,致力解决全国的“吃饭问题”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农业发展遇到一项急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仅依靠氮肥产出的农作物“苗壮实不壮”,农业生产水平提不高。“壮果实”的磷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但当时的生产技术无法从我国中低品位磷矿中生产磷铵,国家只能花大价钱从国外进口磷铵 。
这是关系到全中国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国家亟需找到一条自给自足磷肥的全新道路。但十余年时间里,都没有更好办法。
钟本和在工程现场
80年代初,四川大学一位女科学家的坚持与奋斗,让大家看到了曙光。这位女科学家就是钟本和。
钟本和带领科研团队,潜心十余年,坚守三十载,解决了我国自给自足生产磷肥的关键技术问题,改变了我国中低品位磷矿不能生产磷铵的历史,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提供了重要基础。
“国家的磷矿都在西南,解决磷铵生产问题是我们的责任。”钟本和说。
钟本和毅然放弃出国进修的机会,无数次跑工厂了解生产实际问题,没日没夜查阅资料文献,终于创造性地提出了“料浆浓缩法制磷铵新工艺”。该新工艺能够从中低品位磷矿中高效生产磷铵,我国实现磷肥生产的自给自足几乎胜利在望。
钟本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然而,当时的学界几乎没有人支持钟本和。“大家可能觉得国外发达国家又不傻,他们都没用‘料浆法’,你这么做能行得通?”但是钟本和不服,她认定的事情就会坚持到底,因为“这是国家需要的,而且我觉得行得通!”
钟本和顶着压力继续埋头苦干。没有经费,她就贷款,利用自己在工厂的资源去山里的厂区做实验;时间紧迫,钟本和就和同事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好几个春节都不回家;别人不理解,钟本和就苦口婆心,一遍又一遍地宣传新工艺的意义,以期获得更多资源来促成实验的成功。
终于 ,实验获得成功!钟本和领衔团队首创的“料将浓缩法制磷铵新工艺”,结束了国产中低品位磷矿不能生产磷铵的历史,于198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原国家计委列为“六·五”以来我国科技战线的五大成果之一,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齐名。
1996年钟本和获首届亿利达科技奖,
丁肇中为她颁奖
新技术轰动全国,但钟本和的研究并未就此驻足。她继续面向磷化工生产,坚守在科研成果工程化的一线。1992年,全国“料浆法”磷铵年生产能力达269万吨;2007年达750万吨;目前,经过近30年的开发完善,该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我国高浓度磷复肥工业发展的主导技术,以年产552万吨计,每年可增产粮食300亿斤,农业增产效益达200亿元。
传承与创新,建设团队引领发展
一路走来,钟本和一直都在不断建设着川大的化学工程团队。目前钟本和团队有主要成员21位,形成了老中青梯队,大家在钟本和的带领下,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一路引领着中国磷化工行业的发展。
钟本和领衔的团队
“要坚持,有毅力,不放弃”是钟本和团队一以贯之的精神。他们不跟风,不追热点,坚持面向国家需要,踏踏实实地钻研认定的技术方向。一个项目可能做上十余年,但一定要把实验室中的想法做成落地的产业化成果。钟本和说,“我们团队中的每一个老师都有工程经验”,钟本和早期与工厂合作较多,团队认为只有到工厂去,了解实际,才能够面向实际,推动科研进步。
的确,在钟本和团队里,大部分老师每年出差到工厂去的时间都超过100天,他们的学生也要去工厂进行工程实践。团队已形成了“以工程导向为主的应用基础开发”风气,并在全国高校中首创EPC工程总承包的产学研技术成果转移服务新模式。
钟本和团队师生在工程实验室
传承推动创新。在团队精神和传统的引领下,团队成员们面向国家需求,科研成果不断。
针对我国高端磷化工产品缺乏的现状,团队李军教授主导并与应建康研究员一同开发了湿法磷酸净化技术和装备,获得了替代热法工艺生产的工业磷酸,并实现了湿法磷酸的分级综合利用,打破了国外对该技术的垄断,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
在团队王辛龙教授和张志业研究员的主导下,团队针对磷石膏难以利用的世界难题,创新性地提出“硫磺分解磷石膏制硫酸新工艺”,对磷石膏加以高值化利用,该技术有望解决制约磷化工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团队还创新性开发了“生活垃圾处理与磷矿制肥一体化生产有机磷肥新工艺”,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开辟新途径,获得了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钟本和团队的研究始终面向国家重大需要,先后组织承担了“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十一·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十二·五”国家863重大项目。当前,团队正在“十三·五”项目中大展拳脚。
面向未来,共同肩负“绿色”时代使命
“面向新的农业时代,我们在磷肥的研究上,应突破传统。”钟本和团队绝不守着已有的成绩,而是要不断面向未来,做适应新时代的磷化工研究。
20万吨/年料浆法磷铵装置
他们计划,在磷肥的研发中将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针对农业所需,与农业拉手,跨界研究精准肥料。于是他们开始了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的合作,研究通过精准工业生产实现磷肥的无害化、绿色化和现代化。
他们计划,在新能源领域有所作为。于是团队开辟了在锂电池磷系及硫系正极材料领域的研究,并不断取得新进展,还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合作,推动新工艺产业化。
他们计划,抓住“双一流”建设契机,以现有的磷化工学科为基础,突破磷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关键理论和技术,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绿色磷化工前沿技术学科。
钟本和与团队老师指导学生实验
科研与团队建设,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虽已年过八旬,但钟本和在2017年依然为研究生开设了一门课程,她说,“去给学生们上上课,才能更好地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才能更好地关心和培养学生。”
现在,钟本和每天依然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依然会参加每一次团队的例会,依然会周末到办公室加班,依然会不停地出差开会、进工厂,依然会与自己的学生谈专业、聊人生。
团队的成员们都说:"钟老师就是自家的‘老太太’,一个充满了‘精神’的老太太!"
为钟本和教授点赞!
为钟本和教授团队点赞!
为我川如钟本和团队一样心怀国家、
不懈奋斗的科学家们点赞!
|| 推荐阅读 ||
冷=͟͟͞͞冷=͟͟͞͞冷=͟͟͞͞冷=͟͟͞͞…入冬不开玩笑!大川爱的提醒拿好!
大川
来源/科研院
综合大川报道
编辑/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