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赞!赞!赞!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2017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我校SCI收录论文数、卓越国际论文数、国际论文被引用数量等持续增长,国际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
2017年我校科技论文发布篇数稳步提升
SCI收录论文数(Article和Review论文)4606篇,较2016年度增长10.80%,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列第5位,较2016年上升1位
EI收录论文数2267篇,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列第20位
MEDLINE收录论文数3156篇,较2016年度增长14.39%,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列第5位,较去年上升1位
发表国内统计源期刊论文3969篇,较2016年度增长5.14%,在全国高校排名中保持第5位
我校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
我校2008-2017年国际论文累计被引用33096篇,共计329872次,篇数列全国高校第5位,次数列第10位
SCI学科影响因子前1/10的期刊论文449篇,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列第15位
卓越国际论文(原“表现不俗论文”,其被引用次数高于该学科国际平均线的论文)1974篇,较2016年度增长4.61%,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列第8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卓越国际论文数在全国医疗机构中排名第1位。华西口腔医院卓越国际论文数在全国口腔医学领域排名第1位。
▼
近年来,学校为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制定了“办最好的医科,办一流的文科、理科和新工科”的发展思路和“文优—理进—工改—医强”的发展路径。
为更好地鼓励学校科研人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等高水平高难度课题进行挑战,从源头上激发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热情、营造科研人员勇于攻关科研难题的浓厚学术氛围,学校近两年从人才、奖励、项目三个方面,推动了《新海纳人才计划》《四川大学创新火花项目库管理办法(试行)》《四川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修订)》《四川大学科技奖励种子培育项目》《四川大学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等计划的施行。
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
学校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科研实力不断增强,
高水平原创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一)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化学学院彭强教授及其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光伏性能研究。
他们围绕给、受体关键材料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成功发展了一系列全新的多氮杂受体骨架,并通过分子结构优化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突出性能的给体-受体型有机给体材料,在保证器件高效率的同时获得了高的开路电压和低的能量损失,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成果在Energy Environ.Sci./Adv.Mater./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Nano Energy等杂志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他们率先系统研究了卤代/硫代策略对于有机给体材料光谱吸收、能级水平、结晶性、分子堆积以及载流子迁移率等的调控机制,改善了有机太阳能电池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填充因子和能量转换效率等光伏参数,并且在多种有机给体体系中验证了上述规律,现已成为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广泛实用性的设计高效给体材料的分子设计策略。相关成果在J. Am. Chem. Soc./Adv. Mater./ Nano Energy等杂志发表高水平论文。
他们发展了两类宽带隙、高电子迁移率的小分子受体材料体系,解决了受体分子自聚集和高电子迁移率间的矛盾,获得了突出的光伏器件性能,完全可以与常用的富勒烯衍生物和稠环有机小分子受体材料相媲美。相关成果在Adv. Mater./Adv. Funct. Mater.等杂志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二)
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华西医院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孙鑫教授及其课题组于2017年6月在B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发表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肠促胰素类药物与死亡风险的论文。研究表明,这类药物不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的死亡风险,确证了这类药物的安全性。
孙鑫教授团队至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已在The BMJ共发表8篇论文,于2017年7月获“英国医学杂志杰出研究成就奖(BMJ Award of Excellence)”,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临床研究者和团队。
(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材料学院吴家刚教授及其课题组围绕压电性能与温度稳定性不平衡发展制约铌酸钾钠基无铅陶瓷的应用进行研究,利用三方-四方相界以及纳米铁电畴调控,在该类陶瓷中实现了高压电兼良好温度稳定性,揭示高压电源于三方-四方纳米孪晶共存和温度稳定性依赖纳米铁电畴。研究成果发表在杂志Energy Environ Sci上,并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KNNS-BNKH陶瓷压电性能、畴结构、本征相结构
(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华西药学院陈应春教授及其课题组系统探索了有机手性胺催化模式,包括首次发展的三烯胺远端活化策略,实现了多类羰基化合物形式多样的不对称[4+2]、[2+2]以及首例分子间[6+2]等环加成反应。研究工作在Nature Chemistry、J. Am. Chem. Soc. 以及Angew. Chem.等杂志发表,并产生重要的影响。
●●●●●●
如以上产生重要影响的科技成果
我校过去一年还有很多。
科技论文数量与质量的提升,
体现出我校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基础科研实力不断增强,
四川大学正不断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赞! 赞 !赞!
|| 推荐阅读 ||
冷=͟͟͞͞冷=͟͟͞͞冷=͟͟͞͞冷=͟͟͞͞…入冬不开玩笑!大川爱的提醒拿好!
大川
来源/科研院
编辑/赵冉
责编/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