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川大这位老师的课一座难求?
开放互动的交流态度,
自由包容的课堂氛围,
丰富有趣的授课内容,
好评如潮的课后反馈。
他的课,被不少学生评为
“川大至今最喜欢的一堂课”。
作为学生自定选课“白名单”中的强推老师,历史文化学院徐法言的《中华文化(历史篇)》是选课时期的“大热门”。抢不到,抽不中,就算是旁听也要坐到讲台下。
面对这种“火爆”现象,徐法言说,作为一名老师,他想要讲好这门课,更想让这门课有意义、有价值。
|是老师,亦是朋友|
“我上《中华文化(历史篇)》课有一个很大的动力和享受,就是交了很多好朋友。”
近几年,徐法言每年都会收到一封手写的长信,和一本生活中随手拍下的影集。
法学院同学写给徐法言的信
这些信和影集来自一名法学院的同学。她是徐法言《中华文化(历史篇)》课的忠实“粉丝”。从大二到大四毕业,几乎每学期都会来到徐法言的课堂,抢不到课就旁听,课后跟他交流心得。今年,这名同学考上了北大研究生。
这样的学生朋友徐法言还有很多个,有的即使毕业了也保持着联系。
学生愿意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课堂上交流知识探讨学术,在课堂外分享生活中的趣事和烦恼,在徐法言看来,这是宝贵的信任和最大的收获。正是有了这些同学,才让他更加坚定了这门课的价值和意义。
徐法言收到学生赠画
“通过《中华文化(历史篇)》课我接触到了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他们身上,我看到和感受到了各种观点和想法,这种视角的变换对大家都有启发意义。”
虽然在课堂上,徐法言是以老师的身份站在讲台上,但他一直以“交朋友”的态度与学生交流互动。他认为,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双向关系:“大家一起交流,对老师来说也会有很多帮助。”
在亦师亦友的身份交替中,徐法言也不断更新着自己的教学模式,增加更多的交流互动环节,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观点看法,也让作为老师的自己有机会听到学生们的声音。
徐法言课上解答学生的提问
徐法言课后和学生交流
作为朋友,徐法言希望自己能与学生平等交流,双向奔赴。作为老师,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课堂,向学生们传递中华文化中包容多元的思想,并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能量来应对当下遇到的问题。
他说:“我一直觉得一学期内,我能够帮助到10个人就非常好了。甚至哪怕只是一两个人,这堂课就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尽全力讲好一门课|
作为在教师家庭长大的孩子,徐法言从小就受父亲的影响,认为“讲好一门课是老师最基本的东西”。
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徐法言备课极其认真。《中华文化(历史篇)》已经开设十余年了,他仍会提前组织现有材料,并不断增添新内容。对于他来说,课还是那门课,但传授的知识要不断打磨,推陈出新。在网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是很简单的。作为老师,更重要的应该是给学生思路,告诉他们怎么去学以致用。
在课程的设计上,徐法言特意留出了一部分时间做专题学习。他通常会联系现实热点话题与学生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以同学们关注的时事热点作为引子,与课堂内容衔接与联动。专题内容每学期都会有一定的变化,每一两年会全面更新。“虽然专题学习更新起来比较麻烦,但只要能够让同学们在感兴趣的同时学到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我觉得就值了。”
尽管在同学们眼中,徐法言的课“一座难求”,但他说最初开设这门课的时候,自己心里是很没底的。他请教过上课极受欢迎的老师,也看了许多基础书籍。一开始课程框架比较粗糙,内容也偏重知识与学理。后来授课时间长了,内容与形式才变得有意思起来。
徐法言为学生上课
作为一名“跨学科”的教师,徐法言戏称受欢迎的原因或许在于自己的不“专业”。“我有理科的学习经历,所以更能理解理工科学生上通识课时想要听到的内容。”因此他不想把课讲得死板,而是希望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借助流行文化或经典“符号”,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更好地理解、看待中华文化。
就如在讲太极八卦的思想时,会介绍一些有趣的卜卦案例,并借此告诉大家,中华传统文化非常注重调和与平衡;在讲佛教的禅宗时,会引入金庸的武侠小说说明禅宗的一些修行方法,比如《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传授太极剑给张无忌的桥段。
除此之外,徐法言和助教们剪辑了大概一百多个短视频,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课堂内容。徐法言说,只要能够帮助同学们直观地理解课堂所讲的内容,他愿意做更多尝试。
|以课为窗,瞭望多元世界|
作为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通识课程,《中华文化(历史篇)》每年时长48学时,开课已有十余年。徐法言在课堂上,会以宗教作为切入口,引领学生走进古代中国宗教及思想流派。通过对比世界各大宗教及其思想,体悟中华文化之包容并蓄,感受中外文化之交流互鉴,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
以宗教作为切入点,不仅有徐法言出自个人体验的考量,还在于其传递的很多理念能给予同学们精神力量,去与不同信仰的人友好相处,去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
“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让他们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这也是徐法言一直坚持开设《中华文化(历史篇)》课的重要原因。他希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递一种看待与思考世界的方式。引领学生去张望一个更多元的世界,感受不同的文化,培养包容性思维与善于思考的习惯。
除了课堂内容自身的吸引力,徐法言认为,他的课之所以受到欢迎,一是其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课程中关于佛、道教的思想与感悟,能够帮助同学们面对现实中的困境与迷茫;二是《中华文化(历史篇)》有一个非常优秀的教学团队。
中华文化的智慧于千百年的漫长历史中生长、茁壮、结下硕果,去了解它也是一个同样漫长的过程。徐法言相信,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中华文化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课堂,同学们既能够了解中华文化,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够从中找到支撑自己的力量,健康、快乐、有意义地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徐法言说,“其实我从未觉得自己上课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只是在我求学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给予我温暖与希望的良师益友,他们是照亮我人生的明灯。所以我一直希望把他们给予我的东西传递下去,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
|同学们这样说|
Enivrez:
徐法言老师是我上大学以来遇到的最真实的老师,乐于跟我们分享日常生活,淡然亦坦然,真诚兼平等,这是我在徐老师言行中看到的品质。
富欣怡:
徐老师备课特别认真,提前很久就要组织材料,上课前还会加新的材料或时事进去。徐老师上课有一个完整的主线,每节课是一个小论述,同时这个论述又在常识之外,特别吸引人!我感觉他个人非常有风格有魅力,对学生非常有耐心,而且任何问题都会耐心解答,是相当暖相当知心的一个老师。
秦芮宛希:
徐老师的课上有个小组知识竞赛的环节,大家最开始还挺害怕的,但其实比想象中简单,也很有意思。我记得有一个问题是“佛教中的四大天王”,答案还设置了刘德华的选项!
学生们上台参与知识竞赛
沈北辰:
徐老师的课让我深刻意识到人一定要保持开放,开源的思维。虽不敢说开源开放的思考方式全都是徐老师为我引导的,但徐老师的确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真的很感谢徐老师为我们倾囊相授的思考方式、认知方式,让我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今日大川】
采写丨 赵晨曦 张文嘉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编辑丨赵晨曦
责编丨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