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校园锤击案中的老师和施暴者说几句话

此间飞 此地无言 2020-09-13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本公号




一起校园恶性伤害案,凶手还没怎么的,一名老师先倒下了。

 

事发小学位于北京西城区,据说这里的一个小学学位,给个北大清华名额都不换。由此可见,能在这所小学入学的,都不是一般人。这也为事件增加了额外的关注度。

 

公共事件的关注度一高,很多信息就会被放大。一开始,当然是讨伐施暴者,观点比较一致:这种人渣直接毙了,不用听他的故事。然后是学校召开通报会,不让家长录像,引发众怒。

 

紧接着,就是数学老师在班组群里与家长对话的截图流传到网上,瞬间成为刷屏级的话题,也成了该事件的最大看点。有人骂这名老师冷血,不配做老师,有人上升到国民劣根性的高度,对人性进行深度拷问。

 

当然,传播最广的是一篇名为《比锤杀者更恶毒的是宣师附一小的这种老师的网文。

 


1.

 

首先,不论是非,我想问一句:在未经对方许可、也未隐去当事人姓名的情况下,将班级群里的对话传到网上,是不是妥当?老师与家长彼此之间有互动有观点交锋,这是好事,我也很敬佩这位家长敢于挑战老师的权威。大家都知道,班级群我们对老师向来都是言听计从,对老师的敬意要远远大于单位领导。

 

但班级群毕竟是相对私密的空间。因为私密,大家才会直白一些,说一些不便为更多人听见的话。所谓思想无罪,人们在私下说的一些话、表达的一些观点,未必就代表他的真正言行。但是这些只能私下可见的观点,一旦被传到网上被更多人所见,性质就被无限放大,完全成了两回事。问问自己,谁没有在私下说过不被主流价值所接受的话,这些话如果被好事者传到网上,你也会被网络群殴。

 

人是很奇怪的动物,有时候会做出自己反对的事情而不自知。比如有些人很在意个人隐私,听说网络监控无自不在而惶惶不安,但是反手就把聊天记录截图发到网上,还像是高举正义的大旗,为民除了害似的。

 

2.

 

宣师附一小的这种老师真的比锤杀者更恶毒吗?有过评论写作经历的人,大概都用过这种对比式标题,将两个根本不在一个级别的人或事进行对比,把小恶说得大恶还要恶,这样能更有力地传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但是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这根本就是个病句,一个人无论说了什么话,都不会比直接施暴更恶毒,更有杀伤力。

 

这篇文章的作者当然也知道这个道理。取这个标题,无非是为追求传播效果而使用的修辞手法。但在网络世界里,你的修辞手法真的有可能变成事实。


还记得那名因网络暴力而自杀的女医生吗?她在游泳池里被一名熊孩子性骚扰,要求对方道歉,熊孩子不仅不道歉,还向她吐口水做鬼脸。她的丈夫气不过,打了熊孩子一耳光。熊孩子的熊家长将现场视频掐头去尾,在网络上四处传播“公务员暴打小孩”,还到女医生所在的医院闹事,要求处理女医生。在无数网友的指责谩骂下,女医生吞下一百多片安眠药。这个时候,正义的网友早已散去。

 

我不知道这起校园伤害案施暴者最终的结果,死刑还是无期?但我知道这名数字老师的下场一定很惨。丢掉工作几乎是肯定的,下岗再就业也会很难。网络围观之下,他还会长久地背上“冷血”、“恶毒”的标签,个人名誉和个人信用全面破产。

 

3.

 

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吗?或者说,他应该为自己的过错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吗?

 

我们来分析一下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这段对话。家长问:看看我们能为受伤的孩子做点什么?这个问题作为老师,其实很难回答,因为确实什么也做不了。抓捕凶和审问凶手有警察,治疗孩子有医生,维护学校秩序有老师,安抚孩子有心理医生。而且受伤孩子的家人、亲戚,也肯定早就全体动员起来了。其他家长,最应该做的,就是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并保持安静,给那些受伤的家庭以不被打扰的空间。

 

老师的回复用了很长一段,并且分出了一二三点。很明显是学校的统一安排,目的在于稳定情绪,控制事件的影响力,老师只是一个执行者。相信该校其他班级也有类似的安排,只不过没有家长截图而已。

 

这名老师最大的问题在于,表达过于直接,话语中有挑衅意味。比如,“这事跟我们一年级无关”,比如,“您已经给孩子复习的胸有成竹了吗?”这样的表达,既没有温度,也缺乏尊重,很容易激化矛盾。而如果去掉这两句话,老师只是侧面引导家长把精力放在自己孩子的学习上,整体意思并没有任何变化,但语气就要缓和许多,也决不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

 

所以说,这是位数学老师。

 

4.

 

具体说说“这事跟我们一年级无关”这句话。毫无疑问,这是一句严重政治不正确的话,放在任何地方,都是被攻击的对象。因为我们熟悉这样的语境,“我们都是命运共同体”,“雪崩来临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有时候一句话最大的恶,就在于它被说出来了,而非这句话本身有多大的恶意。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2014年发生的昆明明通小学踩踏事故。这起事故,造成6名低年级小朋友死亡。我是亲历者,因为儿子当时正在这所学校午休。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我就赶往学校,路上接到好几个记者同事的电话。学校门口早已人山人海,气氛极度压抑。因为没有人知道具体的情况,只知道有孩子死亡。

 

这个时候,我相信在场的每一个家长都只关注自己的孩子,而不是想着“每一个都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下一代”,这是只有置身事外才有资格享有的超脱和博爱。当得知儿子安全之后,内心的喜悦无以言表,我觉得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当然,我不会把这种情绪表露出来,更不会在朋友圈发一句“今儿个真高兴”,但我深知,自私是写在基因里的。

 

学校不可能这么要求,老师之所以硬要加上这句显得很脑残的话,恕我不惮以最大的善意揣测,这是不是也有一种“谢天谢地,这事没有发生在我们班”的欣慰?一个班级的老师与学生在长期的相处中,无疑会产生区别于其他人的情感,这并不令人意外。

 

这位老师或许自私或许无情,也称得上冷血,缺乏同情心,但我总认为,一个时刻关心学生学习的老师坏不到哪里去。相比冷血,我们其实更应该反思的是,应试教育体制下,老师对学习成绩的关注要过高于对人格的培养,这是某一个老师的问题吗?

 

5.

 

有一个细节也不能不提。在这段对话中,一共出现了两名学生家长。其中一名语气更急切,用语也更犀利,比如“我明天还是让孩子去送命吗?”、“我是送孩子上学还是送他送命?”虽然句句都很扎眼、偏激,却让人有一种亲切感,符合当时家长的心态。其意图,也在于解决问题,质疑学校的安保。

 

而另一名家长用语则比较书面化,立意很高,出发点似乎是道德批判。比如,“我在祈祷受伤的孩子能够平安,心理能够康复”、“每一个都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下一代”、“这甚至比上清华北大还重要的多”……在这种动情的表达中,老师的自私与冷血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显得特外的刺眼。

 

6.

 

坚持看到这里,我相信已经有读者早就拍案而起,在心里骂过我无数次了。既然如此,我索性豁出去了。我不仅要为老师说几句话,还要为这起事件中的施暴者说几句话。我们知道,一个13岁的未成年人就已经有足够的能力锤杀父母。由此推算,一个手拿凶器的成年人如果要想置小学生于死地,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他没有,受伤的孩子均无生命危险,可见,他下手的时候是留有余地的。

 

生死两重天,正是这点余地,为家长在绝望中保留了全部的希望。家长不会因此感谢施暴者,我们也没有必要因此而生出哪怕一点点的好感,向孩子下手的人永远是无耻的人渣,根本不值得同情,我甚至认为,没有死亡都不能成为量刑时需要考虑的情节,因为他的施暴手段和巨大的社会危害性,丝毫不亚于直接杀人。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要提醒,这人性中最后残存的一点善念,至于应该被记住。这也是我们需要听听人渣背后故事的唯一原因。


往期文章

罗振宇被群嘲:承认别人优秀有多难

郑成月,你不配做个好人

1949年,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分界线

2019,我祝你黄袍加身

OFO的血色葬礼




原创作品  欢迎转发


交流请留言或添加作者微信号:qmmc326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