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幼儿园里的孩子们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Author CDRF
內容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一村一园计划”换过三次名字。
2009年,我们还叫“走教点”。那是名副其实的走教:
与乐都县教育局合作落地第一个试点时,项目只招募了46名志愿者,在81个村设点,保证每个孩子每周至少两个半天可以接受学前教育。
2011年,我们的走教点翻了倍,增至178个,覆盖范围到了试点地的全部行政村。我们有了固定志愿者,保证为孩子们提供每周五天,每天不少于六小时的学前教育。
于是,“走教点”自然而然改为“早教点”,后来又改为了“山村幼儿园计划”,在中西贫困地区迅速推广。
2016年,我们总结出了一套能够有效利用当地资源,且能在多地复制的发展模式。“山村幼儿园”的试点不断增多,成效也开始显现,我们开始有了更大的憧憬。
2017年8月,在基金会和贵州省教育厅合办的农村学前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一村一园”被正式提出。
“‘一村一园’是我们的愿景,希望到2020年底,贫困地区的每个行政村都能有一所‘公办+公益’幼儿园。”这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卢迈的原话,也是基金会全体同仁的愿望。
之所以有这样的愿景,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贫困,也看到了贫困中的儿童,更在九年里看到了“一村一园计划”为孩子们带来的改变。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将用视频为你讲述普通中国贫困偏远乡村里,几个普通孩子的故事。
我们的愿望很简单:
下一次,在你读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缩小城乡儿童发展水平差距”、“打赢脱贫攻坚战”时,希望你的脑海中能浮现出他们的脸庞。
因为教育扶贫远不只是一个或几个词,它触碰的是最真实的生活。
爷爷的背篓
2012年,彭亚四岁。那时候,和山里的许多孩子一样,她成长在田间地头和山坡村野。爷爷背上的那只背篓,晃悠悠地装着她的童年。
在彭亚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远门打工了。在小彭亚懵懂的记忆中,父母两个字是那么生疏。她只能在某个小角落,怯怯地张望着背篓外的世界。没人教她数数、写字,更没人教会她画画、唱歌。
直到2012年9月,村里有了第一所山村幼儿园。
幼儿园有很多其他小朋友,有笑得甜甜的老师,有孩子们喜欢的玩具。
现在,彭亚十岁了。六年间,彭亚从山村幼儿园走进了小学,弟弟也去上山村幼儿园了。
爷爷的背篓曾是彭亚的童年。有了山村幼儿园,彭亚开始探索外面的世界;未来,彭亚和村里的其他小伙伴,还会背负祖辈希望,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观看视频请戳: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186oae8ym&width=500&height=375&auto=0
感谢微信公众号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授权转载
推荐阅读大风网站往期文章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订阅】
点击标题下蓝字“大风网站”,再点"关注"等于订阅!
大风网站微信号:strongwindhk
长按下列二维码可直接关注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