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梵高故事2.1寫實逼真登峰造極
物我交心生,兩木摩火生。不可謂之在彼,不可謂之非我,不可謂之非彼;執而彼我之,則愚。——《關尹子·五鑒》
國人飽受國畫潑墨熏染,不易體察西方繪畫一度生死存亡。
中國文化心物一元,主客觀存在是一塊硬幣的兩面。“物我交心生”簡直是時髦量子力學波粒二像性的文學表述。顏色是電磁波頻率和光子運動+視覺細胞和腦力(在哪兒?)整合的互動結果,一人一個樣,一個地方一個樣,一個時間一個樣。同樣距離和光線,斜眼、對眼、近視、老花、散光、黃斑、飛蚊、白內障、青光眼,性別年齡、文化水平、身體健康、情緒狀況、喝酒與否、喝夠、喝高……,眼見為實不相同。一個麵包,喫飽撐的和餓著肚子看,感覺不一樣。拜讀伍蠡甫《中國畫論研究》:形象寫意。鄭板橋畫竹,意在筆先,趣在法外。目中竹不是胸中竹不是筆下竹。
1. 寫實逼真登峰造極
在阿爾貝蒂的眾多成就中,對於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歷久不衰的貢獻,就是他提出的繪畫理論:理想的畫作應該要能栩栩如生的展示現實世界,掛在牆上時甚至可能被誤認為“敞開之窗”。阿爾貝蒂認為,畫家的技能優劣取決於是否能夠說服觀賞者,眼前所見事實上並非圖像,而是真實世界。——《文藝復興並不美》485頁
但一提“寫實”,又容易做粗淺的理解,甚至引起誤會。如果認為“寫實”僅僅意味著把客觀事物描繪(或塑造)的一模一樣,能夠像照相(或蠟像)那樣“欺目亂真”,那就是對西歐寫真美術莫大的誤解,甚至是貶低了它的價值。不錯,焦點透視學、人體解剖學、明暗投影、色彩變化等等法則,都是西歐美術家通過實踐,結合自然科學而建立起來的技法理論,對於世界文化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但西歐的寫真美術又並非僅僅以這些技法理論與“逼真”的描繪、塑造取勝,而是另有十分豐富的內容。——吳甲豐:《世界美術名作20講·編校後記》
西方哲學講究唯心、唯物。上帝造物,主客分明,井然有序。曾幾何時,油畫學習精雕細刻的雕塑,靜物一動不動,模特一動不讓動。塞尚畫靜物,鮮花沒畫完就謝了,“他寧肯畫紙花而不是真花,”梵高畫向日葵,手慢了,花瓣掉落。哪怕描繪偉大皇帝,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姿勢、連續多天,油彩再現的畫面直追照片。文藝復興群星燦爛,米開朗基羅〈創世紀〉、達芬奇〈最後的晚餐〉、拉斐爾〈雅典學院〉等名畫登峰造極,高不可攀。德拉克洛瓦斷言:“美術上的一切重大問題,均已在16世紀被解決了。”繼續精益求精,繪畫不留筆痕。
羅浮宮有一幅丹那的畫。丹那用放大鏡工作,一幅肖像要畫四年;他畫出皮膚的紋縷,顴骨上細微莫辨的血筋,散在鼻子上的黑斑,逶迤曲折,伏在表皮底下的細小至極的淡藍血管;他把臉上的一切都包羅盡了,眼珠的明亮甚至把周圍的東西都反射出來。——丹納:《藝術哲學》17頁
西方繪畫鑽進寫實逼真的牛角尖,無以復加。德拉克洛瓦說“衰退 藝術自16世紀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後,即開始逐漸衰退。”17、18、19世紀不是沒有大藝術家,“要想藝術方面求得復興,那就需要在道德和風格上得到重生才行。”
1520年前後,意大利各城市的藝術愛好者似乎一致認為繪畫已經達到完善的巔峰。像米開朗基羅、提香和達芬奇那樣一些人,實際已經解決了前人力圖解決的所有問題。在他們手中,沒有解決不了的素描難題,沒有不能表現的複雜題材。——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361頁
圖~2.1:喬凡尼·貝里尼、提香油畫〈諸神之宴〉1514~29
圖~2.1中間放在草地上的是舶來品 —明代著名的青花瓷,仙女寧芙手持的是仿製品。250年後,少年歌德之《少年維特之煩惱》颳起文藝狂飆運動席捲1770年代的歐洲上流社會。在各國王公貴族的宮殿客廳裡,“人們談論維特熱,中國人甚至生產維特瓷器銷往歐洲市場。”
2.2三百年鋪墊預熱
2.3攝影取代繪畫的挑戰
2.4印象派對攝影說不?
2.5絕路逢生浮世繪
2.6“蘭學”洋畫浮世繪
摘自《參閱文稿》No.2019~5
因微信篇幅所限,刪節了註釋和資料來源
全文阅读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推荐阅读大风网站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