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仅仅过了一晚,武汉的街头就变了模样 | 镜相

马骁 湃客工坊 2020-02-03
仅仅过了一晚,武汉的街头就变了模样。
1月20日晚,地铁里、街道上,乃至餐厅里,佩戴口罩的人还不算太多。到了1月21日清晨,街道上人流明显减少,地铁里的大部分人,已经佩戴起口罩。
1月21日,俯瞰武汉内环,雾气朦胧
武汉市市长周先旺21日在接受总台央视记者专访时表示,截至1月20日24时,武汉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258例,已治愈出院25例,死亡6例。
21日,武汉对进出人员加强管控,疫情防控升级。身处疫情中心,口罩等防护物品被抢购一空,而留下还是回家也成了许多人的心结。

脱销的口罩

就在20日,笔者的朋友圈里还是打趣声四起:“全世界都知道武汉被隔离了,只有武汉人不知道。”
事实上,从12月中旬开始,本地社交媒体就在流传“不明肺炎”的消息。但笔者周边的人依然“该吃吃、该喝喝”,生活似乎并没有受到影响。走在街头,也不大能看出与疫情相关的迹象。
直到12月31日,武汉市卫健康委通报,部分医疗机构接诊多例与华南海鲜城有关联的肺炎病例,经专家会诊系病毒性肺炎。9天后,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的病原体初步判定为新型冠状病毒。
也就是在那前后,佩戴口罩的,购买抗病毒药品的人才逐渐增多。据笔者观察,大约在19日,这些物品开始被抢购,甚至脱销。
一位市民称,他外出打车时被司机拒载,当询问起原因时,司机不愿解释。而另一位戴着口罩被拒载的中年男性猜测,也许因为他的目的地是医院,所以被司机怀疑是患者。
武汉街头
与抢购口罩的风潮形成对比的是,一些老年人出行仍没有佩戴口罩。笔者21日下午在武汉内环的菜场和社区走访,期间经过二三十位中老年人,发现大概只有一到两人佩戴了口罩。
其中,三角路和惠安路交叉口的一个菜市场,依旧熙熙攘攘,大爷大妈有说有笑,买菜唠嗑。隔壁的鑫三飞商场,也是相似的状况。
笔者问起一位60岁的老婆婆,为何不佩戴口罩,她反问笔者:“为什么要戴口罩?”在同行的老人的提醒下,婆婆这才反应过来。她称知道肺病的消息,但不清楚细节。

留在武汉的人

1月20日,安徽人李华“全副武装”地穿上厚重的外套,佩戴好棉帽、口罩,前往汉口火车站。他即将踏上回家的火车。此前,他曾对母亲说希望留在武汉过年,以便规避传染风险。可面对在外一年的儿子,母亲坚持让他回家。
同样,老家在湖北仙桃的舒雨,21日上午选择离开武汉。当的士司机听说她要前往宏基客运站,纷纷表示“没有时间”“不接这一单”。当舒雨终于搭上车来到客运站时,车站门口全是工作人员,使用红外线测温仪对乘客进行一对一检测。回到仙桃,用舒雨的话来说,当地人见到从武汉来的、戴口罩的人,“就像看见非典病毒一般!”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曾光在2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建议,“人群现在能不到武汉去就不去,武汉人能不出来就不出来。”在他看来,人口流动是疫情扩散的重要因素。
来自河南的陈飞、张蓉夫妇如今有些后怕。
1月中旬,他们刚刚参加了亲戚在武汉举办的婚礼。出发前,陈飞提醒张蓉,武汉新型肺炎听说很严重,去那有风险。但张蓉并没有放在心上,在武汉也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她开开心心地在人员密集的酒店住了几天。
1月21日晚上,坐在河南家中的夫妇俩看到新闻联播播出的最新情况,突然紧张起来,陈飞开始数落张蓉的不上心,问她身体是否有异样,并打电话提醒母亲,这几天尽量不要出门去人多的地方。
20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专家表示,已证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人传人的传染,也有医务人员的感染。得知这一信息,在武汉读研究生的江西人李菲很快退订了回家的车票。
早在去年12月,她就注意到肺炎的相关新闻,只是“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的信息让她心里有些懈怠。半个月来,李菲一直往返于武汉三镇,忙碌于自己的实践课题,接触各式各样的人群。而今,她不敢回到老家,“这个肺炎毕竟有潜伏期,现在没有发烧,不代表没有携带病毒。”
留在武汉,李菲说,也是相信政府及相关机构,能够将疫情控制住。
武汉内环一菜场,佩戴口罩的人数不多
临近假期,又叠加疫情。街头的人群少了,但吃永远是老百姓的大事。武汉人李志是一名外卖员。他发现,20日傍晚到21日傍晚,他常取餐的那间餐厅依然坐满了人。他也像往常那样取走外卖,骑车前往下一个店铺。
用他的话说,“生活才是第一位,肺炎总会过去的”。
夜色已然降临,外出的人们愈发稀少,送外卖的电动车却明显增多。戴着口罩的外卖小哥,依旧穿梭于武汉的大街小巷。
*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华、舒雨、李菲、李志、陈飞、张蓉等均为化名

图、文 / 马骁
编辑 / 王迪


这种新型冠状病毒,我们能有什么经验去应对?
有关传染病,你需要了解的六个事实 | 有数
爱攒酒局的老领导之死 | 镜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