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付华勇 张子涵 朱健波 王圣琦 徐亚萍 刘源 朱雨萍
指导老师 / 刘琳
“天孙机杼,传巧人间。从本质而见花,因绣濯而得锦。”这是《天工开物》乃服篇的开篇之语,寓意为如同天上的织女那样巧妙的纺织技术,已经传遍了人间。人们把原料纺出带有花纹的布匹,又经过刺绣、染色等工序造就华美的锦缎。这本“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第一次对中国的纺织业生产进行了综述。“天孙机杼,人巧备矣”,早在明代,一些巧匠就已经怀揣着一片赤忱的匠心,娴熟掌握了夏布纺织技术。600多年后,这本著作正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陈列于宜春奉新的天工开物园中,供后人景仰学习。而在距此地70多公里外的万载,宋树牙轻轻地拢住了地里那一束纤长的苎麻叶,也紧紧抓住了这把代代相传的夏布手艺。激荡岁月心未变,
“经纬纱的密度过关了,够结实,浆得也均匀。这个纱粗,做门帘可以。”七十七岁的宋树牙提起一匹夏布掂了掂,将布正对着阳光,眯起眼仔细看。纵使年事已高,但一辈子与夏布相伴练就的火眼金睛却没有半点生疏,三言两语便决定了一匹夏布的去留。早在明清时期,此地就有上千家夏布作坊,据清乾隆三年《袁州府志》记载,“万载夏布柔软润滑,平如水镜,轻如罗绢;在唐代时候已列为贡品。”经营夏布的商号遍布江浙、两湖等地,北至朝鲜,南及印度都可以看见夏布的身影。宋家世代都做夏布,宋树牙是第六代。自他有记忆开始,麻织品清幽的香气就萦绕周身,此后一生都未散去。 图:多年前,宋树牙在夏布厂内整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宋树牙作为万载县供销社的一名夏布收购员,不光有一双火眼金睛,还有一双麻利腿脚和一副好口才。有一回供销社收购饱和,眼看着农户的心血就要付之东流,宋树牙主动请缨,独身前往江西九江、湖北武汉,联系当地供销部门,销出了所有积压的夏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指针刚刚走过一小格,供销社解体了。以后的日子该干什么?清道光以来“通行南北,商贾络绎”的万载花炮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快速发展,全县大大小小的花炮厂拔地而起。每逢新年节庆,一辆辆大货车在县城的大街小巷排起长队等着拉货,运载着五彩缤纷的花炮驶向全国各地。看着这番红火景象,宋树牙的老朋友准备投资花炮厂,念及宋树牙在供销社的风采,便想邀请他来管理运营花炮厂。摆在宋树牙面前的领导职位,意味着一份花炮般红火安逸的未来。可宋树牙从椅子上直起身,眼一瞪,手里捏着的花生壳像醒木一样重重拍在茶几上:“夏布是本!”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博弈磨合的八十年代,宋树牙带着在家里收来的几百匹夏布,毅然南下闯荡。彼时深圳已是全国夏布集散地,笋岗仓库静候各地的夏布入仓。它们将被销往国内各城市,或出口至日、韩等国。宋树牙志在必得,从家乡收购夏布运到深圳交易,又接些订单回乡给村民制作,领着村民一步步地走向致富路。每逢节假,宋树牙一回来,他家就成了全村最热闹的地方。人们特别好奇,夏布卖的怎么样了?外国朋友喜欢吗?改革开放发展到哪步了?……乡亲们聚在宋家,你一句我一句,宋树牙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到处跑的供销员,而是村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一盏明灯。随着深圳夏布的订单纷沓而来,宋树牙想要办厂的念头也愈发强烈。看着报纸、听着广播,宋树牙了解到乡镇企业正迅猛发展着,江南河网平原上大小村镇的弄潮人都鼓足干劲,带有地方特色的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宋树牙明白,办厂的最好时机到了。1988年,黄村夏布厂(后更名为双志夏布厂)成立了。办厂以后,夏布的生产更加的规范化、规模化,整个九十年代,宋树牙跑遍了万载各处的工坊,做起了夏布的收购和来料加工。勤勤恳恳,以家乡为起点,以深圳为窗口,宋树牙深切地感到广阔世界的市场轮廓在眼前越来越清晰。2000年,用在深圳赚回来的钱,黄村夏布厂搬进更新、更大的厂房。万载夏布这份传承千年的手艺也以更加成熟的姿态走进21世纪。
匠心永续志守艺,
深圳的生意红火,夏布厂里的生产也一天旺似一天。但宋树牙最惦记的还是把夏布技艺传下去、传出去。他的手艺是从十岁左右练起来的,那时全家人都做夏布,家里的织机每天响个不停。父亲宋林福有心把这项技艺教给他,年幼的宋树牙则把织布看作读书放牛之外的新奇游戏。玩着玩着,小宋成了老宋,也成了十里八乡知名的夏布师傅。“宋”在业界是值得信赖的标志,是夏布最可靠的品质保障,老师傅宋树牙对此颇为自豪。国内许多夏布厂家早就用上了工业胶,这种方式加工的夏布,不仅不易断纱,还更便宜,但却少了分土法织布的清凉透气之感,而宋家织布一直坚持用露水漂麻,用米浆浆布,这份执着引得不少外商宁可花高价也认准了宋字招牌。越来越多的同行赶来求教,见到宋树牙,恭敬道:“老师傅!”有人想学,宋树牙就教。夏布厂内数十个工人来往劳作,好几台织机同时奏响,麻影、人影、布影叠映一处,脚步声、喧嚷声、机杼声交织一片,那是最让宋树牙心潮澎湃的乐舞。“我坚持得好,如果不坚持做下去,这个东西就没有了。”小小的一方夏布,承载的不仅仅是自然中国色,还有宋树牙的执着追求。匠心独运,老师傅开始养新花了。旧有的万载夏布幅宽不大、色彩单一,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难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别的地方做得好、种类多,我何不向他们学习呢?”为此,宋树牙从湖南醴陵请来了18位师傅,制作出了能够织造120公分幅宽的织布机,增加夏布的花色品种,并且还推出了夏布门帘、夏布工艺画等一系列衍生产品。翻了新的老夏布极富古朴典雅之美,契合了现代人对复古风的偏爱,在市场上深受欢迎。 图:叠放在货架上的花色夏布
春风常拂面,红花早开春。夏布这棵老树上渐次绽开了新花,愈发展现出勃勃生机。如今宋家在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稳。桑蚕丝和苎麻混合的布,蚕丝为经,苎麻作纬,经纬线交织结合,使得夏布透亮清雅,纹络中更显大地的肌理。以艺为器,以匠为道。一路创新,处处生花。宋家渐渐将夏布守艺与创新之路从小径走成了坦途。小宋玩成了老宋,老师傅也变成了传承人,用非遗点亮了夏布中国色。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江西的夏布亮相展会。清秀洁白的夏布一角,折射出独属于它的气象万千:千年之前的碧水青山下,青砖黛瓦前,有姑娘在河中浸麻、漂麻,有小伙在岸上追风逐雨、谈笑风生……宋树牙难掩兴奋,逢人便说:“走出世博会后,我有信心将我们这个传统工艺不断发扬广大。”经纬丝丝不辍,机杼声声不息。一丝一扣之间,悠悠匠心在手中不断传承。宋树牙坚信,千载夏布,终将织就锦绣万千,织就繁华一片。
坎壑权作他山石,
宋树牙站在一个土坡上,热风从四面吹来,带着扬尘和草碎,刮得人眼迷离。仲夏的太阳白花花的,土路边几棵桑树聚成一朵绿云,兜住了断断续续的蝉声。路上行人不多,宋树牙没有看到桥本隆的身影。两人是老相识,宋树牙认为桥本隆是他见过“最懂夏布的客商”。一个擅于鉴识夏布的人,能轻易认出另一个懂布的人——看见好布时,他们有相似的工匠见璞玉的眼神。双向的认可是合作的基础。桥本隆每年夏天从日本来中国,宋家的夏布厂是他的重要目的地。桥本隆一边参观夏布厂,一边与宋家人交流。他信赖宋家夏布的品质,往往放心托胆地留下多笔订单,再动身回程。这些订单中有普通原色夏布,也有门帘、茶席等夏布制品。然而今年桥本隆没有出现。实际上,自从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宋树牙和桥本隆已经数年不见了。没有了这位大主顾,宋家夏布的海外订单数量锐减,宋树牙的眉毛越沉越低,但他那股韧劲却被激得越扬越高。宋树牙相信“关关难过关关过”,十多年前,他曾经翻过了一个大关槛——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经济增长普遍降温,大大小小的行业都遭到重创。万载夏布生产落入低谷,全县生产厂家由8家缩减至4家,从事夏布加工的工人由原来的上千人减至一百人左右,运转的机器也由400多台缩减到40-50台,年生产量由4万匹缩减至1万匹左右。工人走了,织机停了,材料随意堆在厂房里。宋树牙捧着厚厚一叠未完工的布,踮着脚从一地凌乱中走过,像托着一个古老的重鼎,手臂酸疼不已。这个厂长并不好当。夏布厂的年产值最高时达到四百万元,如今仅有一百多万元。难题在前,宋树牙作出了决定:生产绝不能间断。无论工人多么少、利润多么低,都不能停工,要把夏布坚持做下去。做夏布以品质为核心,做生意以信誉为根本,多年来,夏布厂攒下了口碑无数。在此艰难之时,市场的信赖为夏布厂提供了极大助力。老顾客早已认准了这块金字招牌,而优质的产品也吸引了不少新顾客。夏布厂终于扛过了冲击,成为金融危机后万载县仅存的四家夏布厂之一。度过难关的宋家人冲劲不减。2011年,宋树牙的大儿子宋志勇和长孙宋涛把自己的家改造成厂房,注册成立了万载县文泽夏布厂。2014年左右,宋涛和宋志勇女婿周志强共同开办网店,把文泽夏布厂搬上了阿里巴巴。宋树牙望着织机有些出神。如今新冠疫情让夏布厂几乎没有了外单,但他明白,比起一时的低利润,逐渐凸显的人工问题才是最大的困难。小儿子宋志学想念曾经厂里挨挨挤挤、吵吵嚷嚷的景象。现在工人寥寥,安静做活时显得厂房空旷又冷清。往日会做夏布的村民年岁渐长,纷纷回家照顾孙辈,不再进厂工作。村里的年轻人则没有耐心应付繁杂细致的工序,更何况挣不到钱——夏布的收购价固然在增涨,却赶不上原材料涨价的速度,连带着人工费用也难以提高。曾经的老工人基本不出家门了,宋志学就把原材料送到老工人们家里,雇他们闲暇时做工,待工序完成了再去取。宋志学给一户人家送完材料,跨上了电动车。他想起了2013年时任万载县县委书记胡新明的叮嘱:“全国人不做,你一家人要做。你做好做坏,都得做下去。”宋志学想,“做下去”是必然的。五年前,他从父亲手中接管了双志夏布厂,就决定和夏布打一辈子交道,并且还要“做好”。在武汉纺织大学、东华大学等校园里,都能看到宋志学的身影,他想借助高校的科研能力,拓展品类、提高产能,为夏布争取更广的生存空间。早春的江南阴雨绵绵,宋志学只好先做着整经工作(将一定根数的经纱按规定的长度和宽度平行卷绕在经轴或织轴上的工艺过程,是决定一匹布尺幅和密度的重要环节),待天放晴再着手给经纱上浆。厂棚里,他牵着数十根纱线,专注地盯着经布架,那些纱线似是天际浮云,待他手一动,忽而又凝成实体。腰机是最后用来织布的,宋志学坐在腰机前,拿起一把木梭子。这把梭子用了不少年,曾经属于父亲宋树牙。此刻被他握在手中,像一柄古剑,反射着又冷又绵的光。他身后的货架上整齐码着各色夏布和夏布制品,远看花团锦簇,仿如春风提前造访。 图:宋志学演示腰机的用法
“天工”以万物之本貌馈赠人间,人们则遵循着客观规律,积极劳作,传承创新,以“匠心”雕琢万物,由此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开创了一个异彩纷呈的大千世界。这是《天工开物》留给世人的宝贵启示,也是一代代巧匠坚守的“天工文化”。图 / “古籍”微信公众号、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张子涵 供
运营编辑 / 胡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