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参与一场气候考古与大气控制实验 | CVSZ 空气政治
“空气政治”系列活动由展览《振动的云层》延伸而来,通过论坛、放映、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将议题带到不同城市。系列活动延伸出若干子议题,从气象设计、气象工程与机器视觉、能量循环与地缘政治、齐物生息、以及空气的哲学含义,等多角度切入。
系列概述
2021年极端气候频现,暴雨、野火、雷电、地震、飓风……动辄夺取数十万生命。即使有技术手段的辅助,提早预知天气仍旧是一大难题;而19世纪现代天气预报发明之前,天空更是神秘的存在。现代天气预报的出现,也是由航海家、画家、科学家、天文学家、工程师、军事家、甚至投机分子……共同推动的结果。征服风云诡谲的天空,也意味着对新殖民地的登陆,间接影响了全球霸权的建立。这一过程并未随着殖民主义的结束而告一段落,气候所牵动的自然资源,仍旧是各国争相角逐的领地。通过改造陆地、海洋和天空来扩大宜居环境,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特征。
发射火箭试图进行人工降雨 A Chinese worker fires rockets for cloud seeding in an attempt to make rain in Huangpi
现代天气预报的历史,与军事飞行的历史,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也构成一部平行史。19世纪中叶,中法两国为与沙皇俄国争夺巴尔干半岛而发动克里木战争,一场11-12级的风暴在海上掀起万丈狂澜,险些使得舰队全军覆没。这场战争推动了第一幅天气预报的绘制,而后气象局也委托科学家进行无线电通讯技术的研究,收集各地的气象数据用于预测。百年后,现代战争催生了毒气等化学武器与天气控制技术,根据Peter Sloterdijk的说法,二十世纪起源与某个特定的日期:1915年4月22日,法国北部的德国军队使用氯气以试图进行无差别的消灭行动。在那之前,拿破仑式的战争皆是以攻击对手为主要功能。毒气标志着从古典战争向恐怖主义的转变。从此,战争不再单单意味着杀灭敌军的肉体,而也是杀灭敌军的环境。环境即是媒介,恐怖就是对环境的暴力。
人工的、或自然的气候,都无差别的包裹着所有人;二十世纪同时发展起来的通讯及数字技术,也渗入日常生活,主宰者我们感受世界的方式。John Durham Peters在他的书《奇云:走向元素媒体哲学》中提出“媒体即环境,环境即媒体”,数据云与积雨云同构,两者都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自然世界和技术世界并没有那么大差别。无处不在的数字设备,让我们将媒体视为环境的一部分,栖息地的一部分。当代技术可以被视为大气和元素,模糊了人工环境与生物环境之间的界限。
The USS Los Angeles, moored to the USS Patoka.
Forensic Architecture, White_Phosphorus_1
气象考古学家在研究地球气候变迁中,则会将自然媒介视为档案,通过研究珊瑚礁、挖掘海洋和湖底沉淀物,并且深入冰川和冰盖来寻找有关星球历史的线索。例如冰层中常含有大量颗粒物—尘埃、灰烬、花粉、微量元素和海盐等气溶胶。数千年后,这些颗粒仍然存在于冰中,为过去的全球事件(例如重大火山爆发)提供了物理证据。同时,冰层随事件的推移而压缩,大气中的微小气泡---包括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会压入冰层,这些气穴“化石”提供了冰层形成时的大气样本。Susan Schuppli进一步提出了“物质证据”(material witness)的研究方法:物质带着过往事件的痕迹,成为一种证据。
(文/编辑 | 蔡艺璇)
系列活动邀请多位艺术家、建筑师及学者,探讨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文明兴衰以及政治运动之间的联系。
"空气政治“系列对话
基于如下的六个子议题展开
策划人 | 蔡艺璇
No.01 电磁波引发的大气政治(点击阅读)
嘉宾:韩涛 x 赵潇潇 x 刘昕 x 蔡艺璇
联合主办机构:中央美院设计学院 x CVSZ x 设计互联
No.02 解剖大气----身体作为气象设计中的生理传感器(点击阅读)
嘉宾:Silvia Benedito x 王哲睿
联合主办机构:CVSZ x 设计互联
No.03 Philippe Rahm: 气态的建筑、瓦解的建筑、可以蒸发的建筑(点击阅读)
特邀主持:程婧如
嘉宾:Philippe Rahm
联合主办机构:卷宗Wallpaper x CVSZ x 设计互联
No.04 考古气象:冰川与火山,地质历史及文明兴衰的见证者
嘉宾:陈海舒 x Janine Randerson x Susan Schuppli
联合主办机构:假杂志 x CVSZ x 设计互联
No.05 风,种子,热力学与大气控制实验
嘉宾:Abelardo Gil-Founier x 李麟学 x Yuriko Furuhata
联合主办机构:新时线艺术媒体中心 x CVSZ x 设计互联
No.06 追龙卷风的人
放映影片:《天气大战》
嘉宾:Mats Bigert & Lars Bergström
联合主办机构:歌德学院 x CVSZ x 设计互联
前三期内容已结束
欢迎大家点击阅读过往文章
以下为后三期活动预告
拉直文末扫码入群,获取活动链接
04
考古气象:冰川与火山,
地质历史及文明兴衰的见证者
时间:8月29日(周日)16:00-18:00(北京时间)
线上对话: Janine Randerson x Susan Schuppli x 陈海舒
主持人:蔡艺璇
联合主办单位:假杂志 x 设计互联 x CVSZ
嘉宾介绍
Susan Schuppli
常驻英国的研究员和艺术家,她的作品主要研究战争、冲突、环境灾难和气候变化的物质证据。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冰芯科学和寒冷气候政治。Schuppli 是伦敦金史密斯学院建筑研究中心主任,也是该中心的艺术研究员和法证建筑委员会主席,此前是法政建筑的高级研究员和项目助理。Schuppli在金史密斯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完成硕士学位后参加了惠特尼独立研究计划。
Janine Randerson
居住在新西兰奥克兰的艺术家和作家。Janine作品将当代艺术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种调解形式。她是《气候作为媒介:迈向气象艺术》(Leonardo Book系列,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2018年)的作者,也是奥克兰Leonardo Art-Science Evening Rendezvous的联合主持人。
陈海舒
陈海舒,1986年出生于中国福州,现居德国柏林和卡尔斯鲁厄。他关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特殊地缘政治条件下人类的生存状态、社会认知与集体记忆,以及摄影这一媒介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作为一名图像时代的摄影艺术家,他在作品中不仅使用摄影,还使用其他各种媒介,如文本、装置、行为、电影和摄影书等,将摄影置入新的语境之中,形成视觉档案。
05
风,种子,热力学
与大气控制实验
时间:9月4日(周六)
线上对话:Abelardo Gil-Fournier x Yuriko Furuhata x 李麟学
策划及主持: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毕昕、佳敏)、
CVSZ(蔡艺璇、曹雪菲)
联合主办: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x 设计互联 x CVSZ
嘉宾介绍
Yuriko Furuhata
Yuriko Furuhata副教授是麦吉尔大学William Dawson电影与媒体史学者,以及艺术史与传播研究系成员。她的工作覆盖电影和媒体研究、建筑、视觉艺术和批判理论。她目前正在从事两个新项目:第一个名为“冰冻档案”,探索作为与日本和美国帝国主义遗产相关的存储介质的冰雪核;第二篇名为 Enchanted Consultation,研究与伪科学历史相关的占卜和预测文化技术,包括占星术、风水学和超心理学。
Abelardo Gil-Fournier
艺术家、研究者,其工作探讨了当代图像与行星活动表面之间的关系。他拥有温彻斯特艺术学院的博士学位,目前是布拉格FAMU的博士后研究员,是AMT(媒体与技术考古学)研究组织成员,也是马德里欧洲大学的兼职讲师。他的实践基于对平台(装置,设备和工作室)的精心设计。这些平台被视为有开放机制,呈现了艺术,知识和政治的相交。
李麟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同济大学麟和建筑工作室ATELIER L+ 主持建筑师, 《时代建筑》专栏主持人,哈佛大学GSD设计研究生院高级访问学者(2014),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Graham Wills访问教授(2020-2022)。2000年曾入选法国总统交流项目“50位建筑师在法国”(50 ARCHITECTES EN FRANCE),在巴黎建筑学院PARIS-BELLEVILLE学习交流。
06
追龙卷风的人
电影放映:《天气大战》
时间:9月中旬(具体时间待通知)
线上线下对话:Bigert & Berstrom
联合主办单位:歌德学院 x 设计互联 x CVSZ
放 映 影 片
▲ 电影海报
影片通过两位艺术家制做的一只试图改变龙卷风的装备,并将其带到美国龙卷风频繁的地区,将设备投入使用的一连串行为,将大地艺术,行为艺术,雕塑以及纪录片结合一体,探索人与自然关系中联系最紧密的天气问题。在龙卷风设备投入使用的过程中,两位艺术家以大量带有个人观点和普遍认识的方式深入研究人类对自然干预的努力,在关系人类命运的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将这种努力带入有关自然与人,科技与艺术,气象学与社会,道德伦理和强国政治相结合的种种考量中。
嘉宾介绍
Mats Bigert & Lars Bergström
马慈 • 贝格特 + 拉瑟 • 贝格斯特姆(Mats Bigert / Lars Bergström)是就读瑞典皇家美术学院时期的同学,他们以艺术组合形式共同创作,作品涉足影像、雕塑、装置、纪录片和艺术电影等方面。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同人类生存的关系,通过人类改变天气的尝试探究人类的控制欲望。他们以天气为素材展开的具有科学态度和艺术想像的作品让他们在反思环境问题的当代艺术中独树一帜,曾代表瑞典为1998年的里斯本世博会创作设计瑞典馆。影像作品频繁参加国际电影节,在世界众多美术馆和画廊展览,为欧洲许多建筑提供公共艺术作品。
如何参与?
地点
Zoom线上会议 / B站、Youtube转播
报名方式
添加小助手入活动群,获取链接详情
扫描二维码,添加小助手
空气无形无相,却可以承载湿度、温度、闪电、云层、风、污染物、无线电波、飞鸟与尘埃。它穿梭在身体与自然、建筑与山川、现实与虚拟平台之间,构成了我们共同呼吸的环境。
20世纪以来,当代人的生活空间已面临着本质上的转变,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工业生产将碳物质和大量温室气体送入大气,将大气由自然转化为人工的产物。空气作为公共界面,流转于不同的生态圈层之间,也在数字控制和资本的驱动下不断受到侵占:化学物质占领云层,可吸入颗粒物漂浮在肺部,电磁辐射包围着地球。在这样一个时代,如何呼吸?如何抵抗气候变化和对地球的资源开采?设计师如何介入气候调节及空间设计?对不可见环境的数字呈现如何改变我们对环境的认知?
— 策展人 蔡艺璇
振动的云层
展期:2021年4月30日-2021年9月18日
地点:设计互联旗下园景展馆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望海路1187号,海上世界文化艺术艺术中心一层
策展人:蔡艺璇
参展人:Abelardo Gil-Fournier(西班牙),Diller Scofidio + Renfro(美国),黄泽林(中国),Janine Randerson(新西兰) ,Jussi Parikka(芬兰),Karolina Sobecka(瑞士),梁奕源(中国),Philippe Rahm architectes(瑞士),孙雷(中国),Tomas Saraceno(阿根廷),王哲睿(美国),赵潇潇(中国)
策展及研究团队:Conversazione
项目经理及外联:潘锦心;研究员:曹雪菲、陈思睿;媒体统筹:徐頔;策展助理:李国宁、彭露、翁静妍、肖亚汐、张瑞麒
设计团队:
展陈设计师:赵潇潇;展陈设计助理:李思涵、罗森、聂梓伦;平面设计:Pocca;平面设计助理:施婧
设计互联团队:
副馆长:赵蓉;品牌总监:顾灵;策展人:唐司韵;策展助理:张睿、陈沛;展览经理:周辰琛;展览助理:潘璇
Conversazione是一个基于纽约/北京两地的非营利艺术组织,关注建筑、城市、影像、剧场及表演之间的问题,通过 论坛、放映、实验戏剧、展览、研究及媒体出版推动关于当代空间/艺术及文化现象的讨论。我们希望通过不断提问、深入调研、促进不同层面的对话,构建研究型社群,并在实践中发现变革的可能。
官方网站:www.conversazione.org
INSTAGRAM: Conversazione_group
Twitter:CVSZ_Official
联系邮箱:contact@conversazion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