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就是深圳人,成为深圳人的第一天。”在领到自己的新身份证后,陈天宇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配图是他的深圳身份证。从北京理工大学硕士毕业以后,陈天宇一共获得了6个offer,4个在北京2个在深圳。尽管北京的选择更多,但他仍然选择南下。
毕业后离开自己熟悉的城市,前往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开始职业生涯,这样的做法让DT君(ID:DTcaijing)有些好奇——这是个人决定,还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选择?
为了找到答案,我们选中包括北清复交在内的42所中国一流大学,通过它们的就业报告,分析了中国一流大学毕业生的具体去向。
我们发现,在42所大学中有39所公布了毕业生本省(市)就业率。其中平均只有43.6%的学生最终留在了母校所在地。换句话说,超过一半的毕业生都选择了离开。
除了思考毕业生为什么离开、毕业生们都去了哪之外,这一次我们想先逆着思路找到一个新问题的答案——哪座城市更能够留住人才?
为了让对比尽量公平,我们将以城市等级和区域划分为比较维度,来比较谁更能留下人才。在42所一流大学当中共有14所来自于北京(8所)、上海(4所)和广州(2所)。除了没有公布本省(市)就业率的同济大学,其他13所学校都在毕业生报告中披露了该项数据。结果显示,13所来自于一线城市的一流大学平均本省就业率为56.5%。平均有46.3%的名校大学生选择留在北京,69%的学生留在了上海,78.5%的学生留在了广东省。毕业生留存率整体呈现出南高北低的趋势。
从数据上来看,拥有一流高校的三座一线城市当中,北京人才对这座城市似乎并没有那么留恋。有趣的是,中国大学界的翘楚北大、清华的毕业生本省市就业率在13所学校中,排名倒数第2和倒数第3。来自于这两所名校的“天之骄子”们分别只有39.5%和41.2%的“留京率”。往前看,来自于广州的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毕业生本省就业率,是一线城市学校中(同时也是所有42所学校中最高的)排名最高的,分别达到了80.3%和76.8%。然后是二线城市。这一次,有来自14个省市的20所大学参与评选。排名最高的前三名是来自于杭州的浙江大学、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郑州的郑州大学。它们的毕业生本省留存率分别为59.7%、58.4%和50.4%。为了更清楚地找到地区之间人才留存率的差异,我们将把一二线城市揉在一起,通过区域的方式来观察各地区之间的留人能力强弱。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不同区域的人才吸引力排名最后形成了这样的链条:华南(一流高校的本省就业率平均值为80%)>华东(52%)>西南(46%)>华北(44%)>西北(34%)>华中(32%)>东北(22%)。
综合城市等级和区域划分两方面得出的结果,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南强北弱,东强西弱。进而你会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各地区留人能力强弱其实仍然与经济发达程度有很大的关联性。
既然我们已经有了“南强北弱,东强西弱”这个结论,接下来我们就要研究人才的流向。进而在各大院校的毕业生报告中,我们提取了毕业生去向的数据。结果发现,最大赢家仍然是来自于华南地区的广东省。在公布了相关数据的32所学校当中,有17所学校毕业生的最大流向地是广东省,其次是北京市(7所)、浙江省(3所)和上海市(3所)。
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梅菱格加入了深圳一家人工智能的技术初创公司,成为了一名深圳人。“在哈尔滨要找技术类工作选择有限,深圳不仅能落户、收入高2/3左右,而且会一次性给硕士发放2.5万元的住房补贴。”梅菱格一条条地告诉DT君来到当初离开哈尔滨的原因以及来到深圳的好处。在他看来,当一座城市拥有足够多的优质工作机会,同时还给予毕业生重要的户口甚至是现金补贴。条件如此诱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呢?事实的确如此,来自于广东——尤其是深圳——的公司正在大力地招揽来自于全国的人才。在九校联盟毕业生Top 10去向企业当中,以华为、腾讯、网易、中兴等公司为代表的广东企业雇佣了大批来自于一流院校的毕业生。其中,北京大学有21.94%的毕业生流向广东,17.95%流向深圳。
看到这里,你会发现:如果我们把广东省比作中国人才的核心流向地,那么深圳就是核心的核心,因为在这里集中着整个广东省半数以上的上市公司。但在另一方面,截至目前深圳还没有一所足够拿得出手的一流大学。职业机会众多、名校缺失、人才纷纷流向深圳。其实说到这里你也会发现,这一系列的现象背后仍然存在一些隐藏的逻辑关系。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分析的,到底是什么决定了地区吸引力?
说到这里,我们要抛出一个新的观点:决定人才留存率的不全是地区的吸引力,与供需也存在一定关系。仍然以深圳为例。从现象来看,我们能够观察到全国各地的毕业生都在涌向广东、涌向深圳。因为深圳作为一线城市,无论从职业机会还是人才政策上,对人才都非常优厚。但我们也发现,深圳其实是个缺乏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城市。所以在人才缺口大、优质人才供给缺乏的情况下,优质企业会首先帮助城市留下一部分优秀的腹地人才,继而再从全国招募精英。供不应求,是造成深圳人才缺口的一大原因。
与深圳相对的,正是首都北京。从三产的整体规模、中国500强数量、独角兽数量等多项指标上,北京都是碾压中国其他所有城市的存在。所以北京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庞大且持续的。但不同的是,北京拥有的是中国最好的教育资源。今年6月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显示,目前北京市共拥有普通高等院校共92所,排名全国第一。同样为一线城市的深圳却仅有6所普通高等院校。关于数字的对比无需赘述,但深圳的人才缺口其实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腹地人才的缺失,所以我们经常能通过新闻看到,又有多少年轻人来到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这样的现象其实不光体现在深圳一座城市身上,还有杭州。目前为止,杭州乃至整个浙江省只有一所211、985大学,也就是浙江大学。作为全市全省的教育门面,浙江大学能够给各行业提供高端的人才,但人数实在有限。所以我们在看到2018年杭州市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全国第一的同时,还能发现有接近60%的浙江大学毕业生最终留在了浙江省内。通过杭州和浙江大学,我们在深圳身上总结的结论又一次得到了补充说明。如果你还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去研究排在浙大之后的中国海洋大学和郑州大学。在它们身上,你都能发现“由于优势教育资源缺失导致人才缺口较大,人才更倾向于留在本地”的结果。除了教育资源和人才需求的矛盾,我们也不可避免地要来谈谈收入。作为大部分人职业生涯的追求目标,银行账户上体现的收入数字是自己安于哪座城市的最大动力。通过智联招聘的数据,我们也能够找到一些依据。在一流高校毕业生本省就业率的两头,是哈尔滨和广州。通过之前的采访我们发现,哈工大能够为哈尔滨和黑龙江省提供优秀的工科精英人才,但是“在哈尔滨想找技术类工作,选择还是挺有限的。”梅菱格告诉DT君。不仅如此,哈尔滨等东北城市能够给毕业生提供的薪资水平也比较低。2018年,哈尔滨市的平均招聘薪资为6613元,沈阳为6475元。与竞争对手相比,这个薪资水平的竞争力实在太弱。
所以反过来再看排名靠前的上海和杭州。这两座人才的缺口相对较大的城市,能够提供的薪水也比较高。上海超过万元达到10230元,杭州达到9065元,薪资水平均处于中国城市的第一梯队。所以在我们例举的种种分析后,你也能发现:人才的流向其实有迹可循,因为它符合供需关系、追逐利益等现象。如今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全国的人才都在从北方涌向南方、涌向广东、涌向深圳。但在这背后的原因包括但不仅限于深圳的职业机会更多、工资更高,一定程度上地区教育资源的丰富与否也决定了人才的流向。最后说点轻松的。如今被不断挖角的中国各大城市,要如何改变广东和深圳一家独大的局面呢?现在我们能看到的答案总是“提升城市科创能力”“打造良好城市营商环境”等纲领性意见。现在其实有一个更直接的方法——快速地帮助深圳多建几所好大学,这样就可以去挖深圳的人才了。(但这个办法存在深圳招走了优质学生,别的城市无生可招的可能,慎用)· 合作、交流请关注微信公号DT财经(ID:DTcaijing),转载请添加微信dtcaijing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