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形象图鉴:2020年,大众媒介如何建构我们眼中的“她”?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全媒派 Author 腾讯传媒
从《青春有你2》《创造营2020》《乘风破浪的姐姐》等女性选秀综艺的备受追捧,到《二十不惑》《三十而已》《花木兰》等以女性角色为主体的影视剧热播,再到新闻事件里广受讨论的援鄂女医护、魔都名媛、清华学姐……2020年的国内舆论场,与“女性”相关的公共话题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一些。
本期全媒派聚焦媒介女性形象,作者强若琳将以过去一年在大众媒介上呈现的广告、影视剧、新闻报道、社媒话题、综艺节目、短视频内容等6种不同的媒介产物为基础,选取不同媒介产物上热度较高的“女性个体或群体”为案例,采用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方式,以期从微观但多元的视角勾勒出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媒介形象。
从印刷时代到如今的网络传播时代,大众媒介借助日益发达的数字通信技术植入每个人的琐碎日常生活,通过对各式信息的复杂编码,媒介为公众呈现了一个又一个象征性现实。人类在这个“似是而非的镜子”的反射下进行着认知与反应。
女性主义研究者西蒙娜·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了经典的「社会塑造性别论断」——“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因此,女性的“后天形成”自然难以摆脱大众传媒的形塑作用。我们考量和观照女性的媒介形象,也是一种探索女性现实境况的路径。
热播影视里,“不尽如意”的独立女性
以情感与成长为主题,讲述三位都市女性故事的电视剧《三十而已》在开播之初因题材切时、剧情带感,豆瓣评分一路飙至8.2,而后随着三条主线剧情的高开低走,观众逐渐不买账了,大结局更是被批“烂尾”。
作为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剧作,《三十而已》意图通过构建三个各具特色的都市女性形象以展现女性在三十岁后的全新可能——根据官方的人物设定,“顾佳”是“双商”在线的全职太太,在婚姻出现第三者插足后勇于面对,提出离婚;“王漫妮”是努力拼搏的“上漂”,在复杂的职场和感情生活中追寻梦想;“钟晓芹”作为压力较小的上海本地女孩,与丈夫关系不合离婚后凭借写作提高了自己的经济地位。
我们在微博平台#王漫妮#、#顾佳#、#钟晓芹#三个热门话题下分别提取了450多条相关微博,制作了如下的人物相关联的高频词汇词云图。
微博#顾佳#、#王漫妮#、#钟晓芹#话题广场中“热门评论”的高频词汇词云图
制图:全媒派
可以发现,受众在认知三位主角时感受到了人物的生活困境与努力挣扎——如“王漫妮”所面临的“工作”“现实”,她做出的“努力”“选择”以及她追求的“爱情”“结婚”;又如“顾佳”作为一个“独立”“完美”的“老婆”“妈妈”所珍视的“孩子”“婚姻”以及所面对的“出轨”“离婚”。
女性的媒介形象不仅涉及传者编码,受众解码程度也决定了其媒介形象的最终呈现。影视剧作品不同于广告、游戏之类的媒介产物,它在人物形象的构建上能够使用更复杂的编码系统,也正因此《三十而已》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展现了更为广阔的视角。可能一开始创作者也没想到,作为第三者、女四号的“林有有”,会因为一身“茶艺”成为剧集后期最受关注的女性角色。
尽管诸多观众对高开低走的剧情和奇葩的三观表示不满,但不可否认的是《三十而已》对女性的塑造脱离了以往富有即独立、美丽即独立的“爽文女主”的梦幻认知,一定程度上聚焦了社会女性不尽如意的生活与挣扎,展现了“女性独立”一词更多维的内涵。
电视广告里,岁月静好的生活“享受派”
广告作为一种视觉冲击力强且人群覆盖范围广的大众媒介产物,有极强的“说服”效果,但“广告对于社会形象的塑造并不是完全现实主义的,而是采用虚构或者假定的方式来实施,特别是在广告女性形象的塑造中”。
本部分以2020年11月份CCTV1和湖南卫视在周末夜间同一时段播放的广告为例,选取出现明显女性形象的内容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在女性形象的呈现中,电视广告仍然以年轻女性为主体(80%),较少出现中老年女性;在服饰的穿搭上半数以上着裙装(55%);在面貌神态的呈现中70%以微笑、喜悦神态示人;关于女性活动的背景空间40%选在了家庭内部;对女性社会角色或身份有所展现的仅占30%。
制图:全媒派
通过以上服饰、活动空间、年龄、神态、社会身份五个指标的计量可以发现:广告中女性形象较过去更为丰富,但“类型化”特征依然明显。比如,某品牌酸奶广告中,女性角色的两个出现场景是与朋友在家聚会和一起出门逛街买衣服;又如在某作业辅导app广告中,女性角色是抱着狗盯着孩子写作业的“妈妈”。
简单来说,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是青春靓丽、喜笑颜开且乐于消费的“享受派”。当然,这和广告播出的时间段、广告本身需要达到的宣传引导作用也有关系。
选秀综艺里,甜酷帅美炸的“偶像”
上半年热播的选秀综艺《青春有你2》在女性偶像的塑造上提出了全新的“X”概念,主张不被定义、无限可能。在节目中,短发帅气的刘雨昕、个性十足的爆炸头女孩张钰、突破女团白瘦美形象的上官喜爱等选手在外部形象上颠覆了固有的“女团认知”,为女性爱豆增添了新的色彩。
除此之外,这档选秀节目并没有为了打造“奇观”而刻意聚焦争议型选手,传统“女性美”的呈现也并未缺席——“小作精”虞书欣的可爱、“shaking”谢可寅的飒爽、“reader”秦牛正威的温润内敛等特性也得到了足够的展现空间。
正如平权运动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消除性别的天然差异,而是实现男女真正的等位同权。女性形象的解放也并不是一味的追求女性“男性化”“中性风”,而是要女性忽略“外部凝视”,成为自我。《青你2》呈现出的多种可能的“偶像”图鉴,为女性观众提供了一个重新进行自我认知的契机。
然而值得反思的是,我们在对@爱奇艺青春有你官博发布的#青春有你2初印象TMI#话题下的评论区进行分析时发现,选手刘雨昕以极具中性风的形象进行第一次视频自我介绍后,获得了大部分网友的认可,大家对她的评价词有:仙人掌女孩、帅气、坚强、努力、全能、好看等等。而另一位选手上官喜爱的第一次视频介绍赢得认可的同时,也引来了极多的争议,其中阿姨、大姐、大姨、大妈等词语频繁出现在评论区,更有人直言“哈哈哈哈,认真的吗?”
制图:全媒派
同样作为突破女团刻板印象的两位女选手所面临的不同评价,也证明了媒介形象在传受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一些古老的命题没有那么容易消弥,例如,潜在的“他者凝视”是否依然坚挺?外表的美丽是否仍是评判女性价值的重要指标?
社交网络里,反应过激的“女拳”
“女拳”是网络上对某些打着平权名号却刻意歧视、打击男性的偏激“女权主义”者的讽刺性称呼。11月20日#清华学姐#事件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一场发生在清华校园内部的误会不仅成为了社交平台的谈资,更近一步激化成了一场对“女拳”的批判。
为了解公众在这一复杂舆论场中的态度,我们以#清华学姐#话题下热度最高的评论(@中国新闻周刊在20日下午发布的相关微博的评论区)为样本进行了采集梳理。
制图:全媒派
可以发现,微博网友在此事上的“站队”比较一致,多数人表示了对学姐的不满以及对学弟的同情——其中“道歉”(学姐需要向学弟道歉)、“法律”(建议学弟走法律程序起诉)、“诽谤”(学姐诽谤学弟)、“不理解”(不能理解学姐的做法)等词语被频繁提及;而在“学姐”(288)这一词条下,“去死”、“社死”、“女拳”、“有病”等负面词汇频频闪现。
在社交平台和诸多自媒体账号的推波助澜下,学姐成为了反应过激、自视过高的“女拳”代表,最终在声讨中与“拼单名媛”一道成为了年度负面女性形象的典型。
此后,“清华学姐”一事出现了一些反转再反转的剧情,其实学姐的形象可能远没有评论区所描述的那么糟糕。许多人的敌意,与其说是瞄准了学姐,不如说是逮着机会对总是反应过激的“女拳”进行了一次炮轰。
新闻报道里,流泪却不怕“牺牲”的女医护
今年年初疫情突袭,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纷纷援助湖北。在相关的新闻报道中,女性医护人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选取《人民日报》以抗疫人物为报道主题的“一线抗疫群英谱”系列的117篇报道为样本进行分析。其中,关于医护人员的主题报道共57篇,以男性为报道对象的有21篇,以女性为报道对象的有27篇,两性均涉及的有9篇。
通过对涉及女性医护人员的36篇报道文本分析发现,在对女性医护人员的记录中,36%的报道提及了女性的家庭伦理身份(妻子、母亲、女儿等),这一比例在男性医护人员中为10%;报道突出了医护作为“女性”的牺牲精神,如:“值班护士李元元突然到了生理期,疼得缩在墙角里,浑身发抖”;“队长李青在出发武汉前特意剪短了一头长发,只为更好地投入工作”;此外,在对女性医护的报道中,有19%对落泪场面有所刻画,而在对男性医护的报道中,这一比例为0。
正如莫小北在文章《女性形象的媒介再现》中写到的:“在刻画女力(girl power)时,会着力表现她们与女性角色相关的性别气质的拉扯,这似乎是女性成长的必经之路。”
短视频里,“心里有爱,眼里有光”的女人
“我第一次到江西张家采访的时候,就跟记者说了,我不会要他一分钱,不要说五六万,就是五六十万,我宋小女也不会要。只要他对儿子和儿媳妇好、对孙子好,我就心满意足了”。
这是2020年10月底宋小女发布在自己个人微博上的一段视频的表态。而她口中的“他”就是牵动舆论视线的服刑26年后被宣判无罪的当事人张玉环。1993年,张玉环被警方锁定为一起杀人案的嫌疑人,妻子(现前妻)宋小女坚信丈夫无罪,为其奔波申诉20余年,其情义之深令人鼻酸。
宋小女的形象,几乎是由新闻媒体、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网友共同建构。由于大众主要通过媒体从现场发回的碎片化短视频逐渐建立起对她的认知,因此将其归入到短视频媒介塑造的代表形象中。
我们在对凤凰网发布在B站的视频《第一现场|宋小女:祝福张玉环,也心疼现任丈夫受委屈》的630条弹幕进行采集、梳理后制作了下图:
制图:全媒派
网友对于宋小女的评价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在陌生的镜头面前,这位当事人展现出了女性善良、伟大、坚韧、乐观等正向品质,使浸泡在不断反转的“赛博世界”的看官感受到了温情与爱的力量。宋小女的形象完美到可以用“单一”来形容,传递出的情绪却极其复杂。各类短视频里的那张朴素的脸,可以说漂亮极了。
特征:女性形象的流变深刻而缓慢
上述6种不同类型媒介产物所呈现的女性形象,从整体基数上看或许只是沧海一粟,但由于多为热点,覆盖受众广泛,具备一定的代表性。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发现,2020年媒介中的女性形象是丰富且异质的。实事求是地说,女性媒介形象的变迁深刻而缓慢。
回顾过去的11个月,女性主题节目、影视剧和大量以女性人物为当事人的话题可谓层出不穷。那么,极高的曝光率下,2020年的大众媒介在呈现、塑造女性形象时有哪些特征?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更多样的“她”:
对固有形象认知的冲击力增强
美国媒介文化学者凯尔纳曾坦言:“从报纸到电视,媒体塑造着我们对于性别的理解。媒体暗示我们,作为男人和女人,我们个体的形象应该如何。”女性的媒介形象挑战传统刻板认知并非新鲜事,2003年李宇春以标志性的短发和长裤获得“超女”冠军时便引起过舆论的激烈争执;2017年热播剧《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与唐晶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角色也引起了社会关于女性独立的讨论。
不夸张地说,大众媒介几乎每一年都会通过各种内容产品或话题产品来呈现一些挑战传统的女性角色或形象,但2020年的挑战是轰动且密集的——以综艺节目来说,2020年女性偶像养成类节目便有三档,无论是《创造营2020》《青春有你2》还是《乘风破浪的姐姐》都在对女性个体进行全新的定义。
除此之外,“有点东西”的脱口秀演员杨笠、北大“最土”才女李雪琴、带货女王薇娅等等女性人物,都在以全新的形象或主动或被动地挑战刻板认知和男权凝视。
更多情的“她”:
对女性形象的建构进入深层
如前所述,媒介对任何人、事、物的呈现都是经过一套复杂编码系统所建构的,大众传媒对女性形象的打造也是如此。2020年,媒介在对女性形象的编码过程中不断深入,不仅仅是呈现长相、身材、服饰等浅层元素,更多的是对女性个体或群体所处的现实环境与反抗斗争进行呈现,将女性回归于“人”,侧重展现个体或群体丰富而复杂的情绪。如《浪姐》以“三十而骊”为主题,不仅仅是呈现姐姐们美丽的容颜,而是将女演员、女歌手在三十岁所面临的过气、衰老、结婚生子等现实问题呈现出来,并记录女性解决人生问题、获得提升的拼搏一面。
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人在公共议题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更多旁观者也开始关注甚至反思现有的性别观念及性别差异问题。性别平等成为关注度很高的公共议题,媒介作为折射现实世界的一面棱镜,无疑将对此议题有所观照。
更多金的“她”:
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
媒介对女性形象呈现和塑造的变革并非心血来潮,其背后有商业逻辑的运作。根据艺恩2019年末颁布的《女性综艺数据研究报告》,女性用户在综艺节目的收视群体中占比高达56%,而这一比重在女性向综艺节目中最高可达87%。不仅仅是综艺节目,其他媒介产物也同理,庞大的女性观众规模是女性经济地位提高的一个体现。随着女性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节目制作方必然会有意无意地迎合女性受众需求,制作大批量类型各异的女性综艺节目,这是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
图片来源:图虫Premium
总结
实际上,女性的形象是很难被定义的,这世界上有多少位女性就有多少种女性形象,因此大众媒介产品所再现的女性形象往往是有限甚至是狭隘的。
且抛开大众媒介上形形色色的或进步或拘束的女性人物,2020年的大众媒介在建构女性形象时最具意义的关键点或许是——它成功引起了人们对于“女性”、“女性角色”、“女性生存”等系列问题的争辩。无论是对《三十而已》《花木兰》等剧集中女性人物设定的欣赏与批判,对拼单名媛等话题人物的揶揄与嘲讽,还是对抗疫女医护报道的认可与反思,媒介都成功地将舆论关注点锁定在了女性身上。在一次次的激烈交锋中,男性与女性都在重新审视由性别差异所衍生出的现实落差。
适当的争议与评判是促使女性形象更立体的一剂良药,期待未来的大众媒介能够对现实世界做出更生动、更深刻的反映,呈现并建构更多元、多维的女性形象,而社会的每个个体也能正视女性的主体价值、接纳女性的自我发展。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DT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推荐
微信公众号更改了推送规则,DT君很多次推送都埋了,好多读者都看不到我们的文章。
拜托大家每次看完文章,文末的【转发】 + 【赞】 + 【在看】顺手点一遍,让微信知道你爱DT君,这样才能第一时间收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