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骨内脏”相辅相成,如“球体打人”
很多朋友在练习传统拳一段时间以后,会遇到瓶颈,主要体现在劲力的发放上面,“速度与劲力”无法有质的飞跃,或者停留在以“肌肉发力”为主的层面上,这样的“发力”模式也不错,但跟传统拳的精髓有差异。
说到“筋骨劲”,很多朋友还是迷茫,对“筋骨劲与肌肉力”缺少辨识能力,从发劲特点上来讲,“筋骨劲”穿透、轻灵、速度快、连续不断,如同“弓弦崩弹”。
“肌肉力”速度也快,由极松到极紧,缺少自动崩弹的连续性,往往依靠肌肉的松紧变化完成第二次打击。“筋骨劲”讲究“身备五弓”,用自身的“筋骨”进行崩弹,可手脚并用,节节发劲。
“肌肉力”遵循“力从地起”的原则,起于腿,蓄于腰,转于背,出于手,节节传递。以前形容武林老前辈的功夫,说拎不起五十斤的米袋,却能一掌致人晕厥,那是“筋骨劲”的典型表现。
肌肉力在年轻时,弹性较好,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会生理衰退。而“大筋”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劲力越来越大,拳谱中曾用“老牛筋”来形容人体大筋的状态!因此一些得真传的老拳师,晚年身怀绝技,就很正常了!
由肌肉的松紧变化而产生的快速发力,称之为“爆发力”。由大筋的“紧中紧”的模式崩弹而发的劲力,称之为“筋骨劲”。两种劲力的来源不同,也就注定了训练模式的不同。
大筋有两种结构,一种是连接骨关节与肌肉之间,具有很强弹力的那种物质,比如说“跟腱”,选跑跳类运动员时,往往会选择“跟腱”较长的人群,因为“跟腱”越长,弹力越强,潜能就越大!另一种“大筋”是包裹在关节囊内,关节与关节的接缝处,用于连接固定骨关节,并使之具备一定弹力的物质,它的特性类似于“皮筋”。
我们在训练的过程当中,需要寻找阻力,将关节撑起,大筋崩起,在紧的状态下崩弹发劲,所以练习的过程一直在“紧发条”。同时要注意,练习过程中,肌肉越松,关节就更容易撑开,而使大筋能够轻松拔起而产生劲力,“用意不用力”就是为了强调在“筋骨”而非在“肌肉”的用力方式!
当我们能够把拳真正“练到身上”,你会发现练拳可以是“半自动”化的,我们只需要找到一个“阻力点”,就会自动发出劲力,用这样的方式发劲,不容易累,即使连续打几百个,也不会耗很多体能。
虎豹等猫科动物,擅长筋骨劲。我们打拳,就类似于动物奔跑时候的状态,用身躯带动肢体运动,加上筋骨的崩弹,动作显得轻灵而有稳健,但又能做到疾如闪电。
传武讲“出手如箭,回手如钩”是充分运用了动物奔跑时候的发力模式,肢节在躯干带动下,做循环往复的动作,任意一动都是“整体劲”,丝毫不会散乱。在实战中,用“打人如走路”来形容功夫练到身上的程度。当我们真正掌握了动物运动时候的核心,也就掌握了传武的实质!
以前我们讲到传统拳的攻击如“球体打人”,将身体挂在手上进行打击。要做到这一点,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筋骨如“簧”,二是内脏“提坠”。 就如同用“铁锤”打铁,内脏如同铁锤,“起落”的幅度越大,产生的冲击力就越大。
当然,单有锤子还不行,得依靠“锤柄”带动“锤子”下砸。人们往往习惯用竹条做成“锤柄”,由于竹条自身的弹力,可以带动锤子弹动起来,产生更大的冲击力。这就如同人体的“筋骨”,大筋开发的越好,身体就越有弹力,与“内脏”相合,便能产生更大的打击力!
一个有内容的公众号
ID:guoshu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