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低碳|我们就从“为了开车而开车”说起
“不会,我会继续选择驾车出行。” 大多数人会给出这个耿直又任性的答案。那么,有关于低碳生活这个“小目标”,究竟是什么在阻碍人们实现它?
方博亮 | Ivan PNG Paak Liang
阻碍之一:沉没投资
【sunk investment】
“既然已经花钱买了车,那么出行不开车,就是在浪费钱。”
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一个主要因素,被经济学家们称为“沉没投资”(沉没投资,已经发生且不可恢复的投资或成本)。
以交通行业为例,该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全球能源消费的很大一部分,也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和全球大多数主要城市一样,新加坡政府耗资数十亿扩展地铁线路,以此提升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政府的这些投入又使得多少民众放弃开车呢? 不久前,新加坡开通了滨海市区地铁线的第二段(这条线穿过武吉知马区的不少名校)。但是地铁新线路开通以后,也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放弃乘坐私家车改搭乘地铁上学。 这是因为,许多学生的家庭早已购买了汽车,这是很大的一笔“沉没投资”。学生家长把地铁票价和驾车的边际成本、以及地铁和私家车的通勤时间作了比较,然后,再决定是让孩子自己搭地铁上学,还是家长继续开车送他们上学。 这些家庭为买车和拥车证(译注:拥车证,新加坡政府为控制私车保有量而采取的措施,即让新购车的车主高价竞拍有效期为10年的拥车证,英文简称COE)付出了昂贵的成本,相比之下,驾车出行的边际成本是很低的。而油价暴跌则进一步降低了驾车出行的边际成本。因此,对于很多家庭而言,他们仍然会选择开车送孩子上学。
阻碍之二:行为习惯
【behavioral lock-in】
“一旦买了车,有意或无意间就会做出与开车出行相关的选择。”这一现象在交通出行领域表现得也十分明显。人们一旦买了车,他们就会有意或无意间做出与开车的有关的选择,包括居住、就业、就学地点的选择,甚至包括休闲运动的选择等。
比如,有车一族往往会在休息时间到远一点的乡村俱乐部打高尔夫,而不是在社区打羽毛球。
这些习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因此有着长期的效应。更为重要的是,在新加坡,一辆私家车的使用寿命通常只有十年,但是它对出行选择的影响却远远超过十年。 比如,一个孩子入读了某中学的附小,那就意味着他会在这一系统的学校就读12年。当这个孩子家里私家车的拥车证到期后,他的家长往往会决定买一辆新车,或者更新拥车证,然后继续接送孩子上学放学。阻碍之三:组织障碍
【organisational disincentives】
“每天早晨上班时,都觉得办公室空调温度很低。”这看上去其实一件小事,但久而久之,让清洁工在完成工作后,顺手调高空调温度就显得很重要。类似地,几乎所有的工厂都会让工人下班后关闭设备,但是事实上,让机器怠速运转更为方便。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减少能源消费是关键。但是这并不像杜绝浪费那么简单,而且单单依靠杜绝浪费,无法让我们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实实在在地减少能源消费,我们需要找到方法,以创新的思路克服沉没投资、行为惯性和组织障碍等挑战。
原文发表于2016年7月20日新加坡Straits Times
原题为Behavioural Change can Drive Sustainability
作者:方博亮部分配图来自网络英文版,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视野|眺望新加坡智慧国
更多详情,请猛戳“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