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11·人类学】陈志明:《泰国北部的云南人:族群形成、文化适应与历史变迁》·序

2017-02-10 陈志明 人类学乾坤

2016年10月  陈志明教授和段颖博士(左)

在中山大学马丁堂主持学术会议


《泰国北部的云南人:族群形成、文化适应与历史变迁》·序


陈志明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南亚“金三角”地区(泰国北部与缅甸、老挝相接地带)一度受到国际社会与人类学界的关注。在国民党余部、坤沙及其部队的控制下,这一带成为种植罂粟的山区,而该地区也是克伦族、拉祜族、苗族、瑶族等不同山地民族的聚居地。利奇( Edmund Leach)于20世纪50年代初研究缅甸的克钦族,推动了人类学界对缅甸和泰国北部山地少数民族的研究,并对族群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从一些山地民族参与大量种植罂粟,国际组织也鼓励人类学家研究这些民族,希望能够找出替代途径,促使少数民族转种其他农作物。20世纪70年代初,我在泰北山地民族地区进行短期调查时就见到漫山遍野的罂粟花,美艳无比。而在一些山地民族的村落里还遇到一些云南“逃兵”。当时的国民党部队仍控制着“金三角”的鸦片贩卖,学者不方便研究这些来自云南的士兵。作家柏杨于1982年出版的《金三角·边区·荒城》是较早介绍这群特殊华人的著作。之后虽有一些相关作品问世,但多为纪实文学和新闻报道,从学术角度出发的研究相对较少。

段颖博士这本中文新著全面叙述和分析了这些部队及其后裔的社群生活以及他们的社会与文化。通过人类学研究,段颖清晰地描述了这群人的历史,不同时期的政治组织和活动,以及现今的经济活动、宗教信仰、生命礼仪、教育状况,等等。段颖本身是云南人,因此他更能分析云南文化的延续与变迁,更能理解该族群的本土化过程,写起人们的日常生活与饮食起居更为亲切,读来有如身临其境,耐人寻味。

本书最主要的学术贡献在于段颖通过其研究与理论分析,阐述了被迫留在“金三角”的原国民党部队从“孤军”到华人族群的历史转变。作为非自愿的寓居群体,他们曾为难民,侨居泰国北部,而其后裔经历了在泰国的生活与本土化过程之后,最终以泰国为归属,但同时又自认为是云南人。全书描绘了一个族群的形成。因此这不仅为海外华人研究提供了一个特殊个案,也对族群、族群互动以及族群形成等相关研究做出了创新和有益的贡献。

自施坚雅(William Skinner)重要著作出版以来,不少人类学与其他学科聚焦于泰国华人研究,一些学者着重讨论了施坚雅所分析的“同化”议题。随着时代的变化与理论的发展,关于同化之研究也得到进一步深化,段颖在这方面也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对不同代际的泰北云南人认同的分析,作者强调应对同化及相关现象进行长时段观察,并将其置人本土化与文化适应之情境中加以讨论。

此外,在海外华人研究领域,云南人在东南亚的迁徙比较特别,他们从陆路迂徙到大陆东南亚,而这一带又与中国云南接壤,这就构成了他们在该地区的特殊流动与往来。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Ann Hill探讨了与马帮相关的云南人及其跨国网络。而通过历时性观察,段颖研究了不同历史背景的云南人及其迁徙、流动与寓居,从不同层面丰富了云南人和海外华人的研究。

最后,虽然本书是一个社区的民族志研究,但段颖通过对该族群在泰国国内迁徙的分析及其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和东南亚之间跨国网络的探讨,显示出一个人类学的研究,既是社区研究,也是超越社区的研究。尤其是在流动频繁、变迁加速的全球化时代,我们更需要跨越边界,将社区研究与更为广泛的社会范畴相关联,从小地方,看大世界。

毋庸多言,我谨向对海外华人研究和族群问题感兴趣的读者推荐这部生动、可读的新著。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陈志明

2012 年季夏


作者简介】陈志明,人类学家,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研究员。

 

段颖:《泰国北部的云南人:族群形成、文化适应与历史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目  录



导论

  一 引言

  二 泰国华人:同化、涵化与多重认同

  三 从“孤军”到华族:族群形成、文化适应与认同变迁

  四 叙述结构

第一章 田野点概述与研究方法

  一 田野点选择与概况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第一代:逃离与生存

  一 中国解放,退入缅甸

  二 局势变化,部队撤台

  三 护卫马帮,建村自治

  四 与泰合作,解甲归田

  五 去国还乡,安享晚年

第三章 第二代:定居与发展

  一 奔波泰缅,借土养命

  二 “救总”援助,发展农业

  三 土产加工,多种经营

  四 赴台求学,外出就业

  五 历史困扰,毒品问题

第四章 第三代:留守与出走

  一 生长于斯,泰华教育

  二 大陆/台湾,想象家园

  三 泰中翻译,市场需求

  四 城乡差别,人口迁移

第五章 自治会与村委会:社会冲突与认同转变

  一 军队传统,威权统治

  二 村长/会长,权益冲突

  三 国家介入,社会转型

第六章 生命礼仪:婚丧嫁娶中的道德与伦常

  一 中式婚礼: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二 传统葬礼:以孝为本,重义轻利

  三 中泰结合之葬礼:超度亡灵,福佑子孙

  四 日常伦理:婚姻、家庭与性别

第七章 文化秩序:民间信仰、岁时节气与华人认同

  一 岁时与节气:文化传统,代代相传

  二 观音会:吃斋祈福,保佑平安

  三 关帝诞辰暨火把节:村寨清吉,招财进宝

  四 中元节:迎亡送亡,祖灵庇佑

  五 泰皇后华诞:入乡随俗,普天同庆

第八章 华文学校:象征与希望

  一 军队办学,坚持不懈

  二 学校运作,师资经费

  三 教学困境,力求改革

第九章 外面的世界:融合与疏离

  一 从泰北到曼谷:流动与散居

  二 钦VS.钦霍:融入与疏隔

  三 原生情感与理性抉择

结论

附录 十年风雨忆先师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段颖,人类学博士,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




延伸阅读


点击文章题目即可浏览全文



[1]【201701·人类学】高丙中:《元旦与春节:作为过渡礼仪的两个庆典》

[2]【201702·人类学访谈】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徐杰舜谈即将出版的《汉民族史记》——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民族历史记忆

[3]【201703·人类学】赵旭东:朝向一种有自信的中国人类学

[4]【201704·人类学】人类学家的田野故事丨徐杰舜:《“奶啰呵!”:50年前在侗寨的田野体验》

[5]【201705·人类学】书海悦读丨Marjorie Shostak:《妮萨:一名昆族女子的生活与心声》

[6]【201706·书海悦读】郇建立丨现代性的两种形态——解读齐格蒙特·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

[7]【201707·人类学访谈】郑艳姬: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访厦门大学人类学系蒋炳钊教授

[8]【201708·人类学】马丹丹、王晟阳:中国人类学从田野回访中复兴(1984~2003年)

[9]【201709·人类学】人类学家的田野故事丨褚建芳:我在田野中的几次落泪

[10]【201710·人类学】王明珂:我们生活在“虚拟世界”中

※ 温馨提示 ※

欢迎您访问“人类学乾坤网:www.ca101.cn”,微信公众号:ca101cn ,微信公众号投稿信箱:ca101@qq.com。

您可向公众号:ca101cn,分别回复关键词:费孝通,岑家梧,李亦园,乔健,王明珂,徐杰舜、周大鸣,彭兆荣,徐新建,范可,张小军,王铭铭,景军,陈志明,滕星,麻国庆,赵旭东,关凯,孙九霞,刘珩,段颖,等,将收到这些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