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请侧身,给教育让一下路

方华 中国教师报 2023-02-22


“管理过度而教育不足。”


一次校长案例分享会上,江西省弋阳县圭峰中学时任校长李庆红与大家分享了3个小故事,引发了我的思考。


“校长,最近各班穿拖鞋进教室的学生越来越多了,班主任也多次强调和要求,德育室也加强了管理和考评,可依然效果不佳。”德育室主任反映。


“是什么原因呢?”李校长问。


“可能是学生纪律意识淡薄,学生行为习惯反弹,或者是班主任管理不到位……”主任把可能的原因分析得头头是道。


李校长听完后没有说话。课间,他去了一趟学生寝室,看到了许多湿鞋子,然后与几名学生交流后才知道,因为连日降雨,学生的鞋子湿了,有些学生脚都肿了,有的甚至引发了炎症……


之后,李校长问其他人:“我们为什么在要求学生这样那样的时候,不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


最终学校决定,天气不好时学生可以穿拖鞋进教室。


随后,李校长无奈地讲述了第二个故事。


学校集会时,校长、主任轮番上台进行苦口婆心的“教导”。可主席台下的学生交头接耳,心不在焉。“我和许多老师、领导说到这一场景,他们都说学生素养不行。”李校长说,“既然学生素养不行,我们就应该帮助他们提高,可我们只是望洋兴叹、听之任之、并无作为。”


接下来,与学生座谈,与学生个别交流,向学生发调查问卷,然而反馈的结果令我们目瞪口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这样的集会“训话”毫无意义,甚至会影响他们的情绪,根本达不到老师预想的教育目标。学生认为,有什么要求完全可以分开提出,提出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没有必要每次都将大家集中到一起;有些问题是部分学生的,如违规违纪、某个年级要做什么、某些同学要干什么,不应该让大家都在那儿“陪听”;有些老师尤其是领导,每次集会都老生常谈,几分钟课间时间就这样被耽误了;更主要的是,有时候不管你讲什么、讲的是不是对他们有利,他们就是不想听,也听不进去。


“这样的调查结果,让我和老师感到十分意外。没想到我们用了这么多年、让我们‘沾沾自喜’的‘好方法’,是那么苍白无力,学生甚至对此有些抵触。”


“上午第四节课后,我校有一道特殊的风景——学生‘抢’下课、‘赛’速度,目的是为了早点吃到午饭。”李校长开始讲述第三个故事。


“是什么原因让学生有这样的行为呢?”他带着疑问做了一个调查。


“老师,就是肚子饿。”


“看到别人跑也就跟着跑了。”


“早餐的包子、馒头总是很少……”


“其实,主要原因是食堂早餐供应不足。学校调整了早餐供应后,这道风景再也没有重现过。”


听了李校长的3个小故事,我的脑海中萦绕着许多问题:为什么这么多领导和老师能看到孩子的“拖鞋”,却看不到“湿鞋”呢?为什么我们都知道要教给孩子“真知灼见”,却没有人问他们需要什么呢?为什么我们都知道要求孩子怎么做,却没有人问他们想怎么做,或者和他们商量商量还可以怎么做呢?


我想起了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李希贵的一句话:“管理过度而教育不足。”


学校教育是群体教育,教育秩序的优劣影响着教育质量的良莠。因此,良好的教育秩序就必然成为学校的追求,教育管理也就应运而生。


教育需要管理,管理是为了教育。但这3个故事反映出教育管理者误把路径(学校管理)当成目标(学生教育)。他们的关注点在管理上,而忽视了管理背后的教育目标。综观一些学校的“特色”与“亮点”,比如整齐划一的风格、名目繁多的校园活动、准军事化的管理、声势浩大的集体活动、“乖、齐、静、直”的课堂、标准化的答题模式和标准答案……在我看来,这些是管理大于教育。


教育看不到、摸不着,它没有固有的模式和程序,它有形而又没有统一的形式。教育很难以物化,更难以固化,所以很难在较短时间里展示出“功力”。而管理不仅看得到,也摸得着,有模式又有程序,可学可用,且有鲜明的外显形象,很容易得到认可。其实,管理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有时通过学校的管理就能够了解学校的教育状态,但不要因为教育需要管理,就用管理替代教育,更不要忽视了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目标。


教育的核心是人。在前面3个小故事中,教育者把教育过程中的事作为关注目标,眼中只有事而没有人。


当下,学校的责任和功能正在日益扩大,教育认识有待统一,教育评价还在摸索,家庭教育经常缺失,这一系列问题让学校不得不关注教育以外的事。


但也不可否认,学校在履行教育职能时有所欠缺,在教育过程中有点乏味,在面对问题时思考管理性缘由过多,在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时过于重视形而忽略了神,校长、教师大多看重事而较少关注人。


我想,教育的路被挡住了,大家应该侧个身给教育让一下路。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作者 | 方华 上海市崇明区教育学院科研室主任

 编辑 | 皮皮兵不皮

商务合作请拨打010-82296824(梁老师)

010-82296739(康老师)

刘坚:20年新课程改革到底带来了什么?“双减”,不是减父母的责任孩子做家务年龄对照表
“双减”新政后,期待父母们“四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