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天赋,创作的欲望更加重要
与头图同样出自电影《当幸福来敲门》
写作是可以习得的吗?
我们学习说话、写字;学习数学、化学;学习握筷子、养植物;学习食材的挑选方法、菜肴的烹调步骤;学习如何鉴赏一副画、读一首诗、品一支酒,却常常认为写作的技巧是无法习得的。似乎在大众的认知里,艺术能力拼的就是天赋,审美品味完全是主观性的,没有标准可言。
这非常奇怪。
事实是,天赋确实算是一种先决条件,天赋多种多样,且因人而异。有人千杯不醉,有人过目不忘,有的人只能每天早睡……然而即使天赋异禀,没有后天的学习,强大的基因只是沉睡的狮子。所有的天赋都需要后天的唤醒、发掘,和长期的训练。
但如果没有天赋呢?
对于本书的读者来说,这该是个伪命题。我想大部分认真啃书的人,在写故事方面是一定有所长的,或者至少有写作的欲望。没有写作甚至想象欲望的人,怎会对写剧本这件事感兴趣?
相比起天赋,欲望更加重要。
只有保持长久认真的兴趣,不仅写作可以被教导,对于电影艺术的审美和其所传达思想的褒贬能力都可以习得。不过,请多点耐性,每一个创作者的学习过程都要持续一生之久(而观众的学习过程则可能需要更久)。
在这一点上,威尔·史密斯专属剧本顾问迈克尔·豪格给大家上了生动的十二堂课。
在《编剧有章法》一书中,他选取了一百多部近二十年的上佳剧作,条分缕析,以飨读者。值得留意的是,入选的影片绝不只有商业大片(当然,兼顾了上佳剧本和绚烂特效的《阿凡达》是作者分析的大头),更有《阳光小美女》这样的独立电影,除此之外,上世纪80、90年代的好莱坞轻喜剧《窈窕淑男》、《二见钟情》,冷门佳片《体热》、《空气娃娃之恋》等等。
这些值得书写的电影,确凿地证明了优秀的故事是可以抵得住时间潮流的。
出自电影《纽约提喻法》
一两年前为了翻译本书,我把里面提及的电影都(大部分( •̀∀•́ ))看了一遍。惊喜的是,过去了挺久一段时间,这些结构紧凑、情节精妙的故事作为故事的整体仍牢牢印在我的脑海里,绝非只残留了些好看的画面、某句台词,或是某个演员出彩的表演。相信读者们如果跟着作者的文笔,边拉片,边学习,边写作,一定获益颇多。
而其实上面我所说的“天赋”是不准确的。
因为我们自小接受的写作教育与训练多侧重于散文、杂文、纪实叙述,进入高等教育,我们会开始受到学术写作的训练——这是格外强调“编辑”(edit)的一种写作,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语言上——我们需要严格评判(judge)自己的想法,不断地质疑、筛选。
而创意写作的第一步就是要抛弃自我编辑,像演员在舞台上要放开自己的身体,创作者们必须放开自己的思维、情绪。
灵感也并非是凭空而生,它不会在你进行深远的冥想时飘然而至。所以豪格教我们积累知识,除了大量地观影,还要练习从现实中取材——比如学习看新闻并将它们捏合、转变为剧本创意——这个过程在这位顶尖故事教练的指导下变得十分有趣。
完成了素材的积累练习,灵感的激发和探索也得到了实现,我们有了一个不错的“故事概念”。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写作的欲望,并且将其给予笔下的“人物”追随着自己的“欲求”开始了行动,让他们在 “动机”与“冲突”中逐渐活了起来。 “人物成长弧”也将故事的“主题”展现开来,水到渠成。角色们经历了一系列合理设计的事件(“结构”),穿过了一幕幕曲折的情节(“三幕”),说着贴合自身的真实“对白”, 做着清晰明确的“动作”,推动着故事向前......一切都在你的控制之中。和其他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一样,你要让你的剧本中的一切都牢牢在你的掌控之中。
描述性的文字、音乐,以至于剧本的格式也都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技巧。而在创作剧本的每个阶段,我们都有必要检查已经完成的工作:从绘制人物、动机、冲突的图表,到检查结构的清单,直至阅读自己的剧本成品、绘制剧本图表……你要让纸页上的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得到认真对待。
难能可贵的是,豪格也关注到了创作者们对于超越套路之外的电影剧本的需求【当然除了实验电影、外语片、纪录片、色情片ヾ(^。^*)】。他认为大部分“规则的例外”都可以归为三种模式:传记片、竞技场故事,和女性模式故事,并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
除了有关创作的一切,作者把最后的笔墨献给了电影商业的部分——如何吸引买家、如何创投、创建剧本项目等等,以及最重要的,“编剧的生涯”——正如豪格自第一页起就时时挂心的那样,他不停地鼓励编剧从业者,尤其是小白们:行业的现实纵然残酷(并没有比其他行业严重太多),热忱的理想也有必然成功的道路可循。然后想象最后一刻,你在狂喜与激动中完成了作品(虽然咽下这份激动的滋味往往不好受)。
出自电影《改编剧本》
或许有一天,电影也会走到“当代艺术”的境地——当画家、摄影师、雕塑家、装置艺术家、行为艺术们可以不拘形式、题材、规则,不受约束,不用顾忌观者的意见。也必将有一天,智能机器人会出现在片场,帮助打光、布景、摄影、录音......编剧们也可以利用智能科技更加轻松便捷地将脑海中的想象转化为文字——甚至是画面。
甚至,另一种艺术形式取代了电影,今日最流行的电影不得不依靠后人的拯救和保护,像壁画一样,在博物馆里接受怀念与想象。
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幻,当宇宙只剩下最后一个有思想的人类,她/他也一定会坚持追寻历史、记录现实,并畅想未来——没有什么能剥夺我们生而为人的这点爱好与本能;而如果外星的智慧生命或者天神成为了最后的观众,他们也一定对个人之外的体验产生兴趣。
在属于电影的最好的时代,剧本之于观众就如同上个世纪的小说之于读者,或者更久远以前的诗词曲赋之于听者。电影的剧本完全值得被当作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得到精心的对待。如果一个故事“在你的灵魂里烧出了一个洞”,就放手去写吧。接受自己才华的指引,认真对待你写下的每一个字,让故事带领读者/观众经历难忘的曲折旅程,让他们体验那些拓宽生命广度和趣味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见其所相见、所未见。
© 本文为《编剧有章法》译者自序,经授权转自豆瓣书评
版权归作者 兆小眉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