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奥斯卡大热门《水形物语》和《三块广告牌》谈角色与情节的取舍

冯勃棣 编剧圈 2020-02-1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编剧圈

本文作者:冯勃棣,台湾编剧,作品:《22K梦想高飞》、《带我去月球》。


2018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即将举行,一般预测会是《水形物语》和《三块广告牌》的对决,我也从这两部片的剧本谈一下角色与情节的比较,和那些剧本教课书不会教你的事情!

 

很多人会问我一个剧本是如何开始的?答案太多了,有些甚至私密。可能是脑中先浮现了某一场戏、某个对象、某个想要抒发的信仰主题……。但一般来讲,一个剧本的构成最主要在于「角色」与「情节」两个元素。角色先行的作品先建构出饶富趣味的人物,再让人物去闯和彼此碰撞;情节先行的书写则先设置几个情节的转折,再让角色走上那已编织好的跌宕之路。


 

许多编剧教课书(包括经典的《先让英雄救猫咪》)都在教授如何将剧情分段,举凡最古典的三幕剧、起承转合到八幕剧和十几个切分点,几乎都在教作者怎么将事件事先做配置,营造出角色心境的低点和高点,进而去牵引观众的情绪。这样的教科书,几乎都是以情节为导向来教授编剧,提醒几个必要的翻转以顺利烘托出主题,让角色的旅程完整。或许,这是因为情节的原则是可以传授的,但角色的复杂性则是难以言传的。对人性的认识与刻划,更像是编剧个人的生命修为。

 

情节和角色若是能够兼顾和相辅相成当然最好,但往往有时候对情节的着迷会让作者过犹不及,为了营造高潮迭起和意外翻转而牺牲掉角色的整体一致性。举凡台湾的电视长寿剧几乎都有这种状况,为了配合节目破口而营造出各种光怪陆离的高潮与悬念,为了让故事能绵延流长而让角色个性翻来覆去。于是,角色成为服务情节的棋子而丧失主体性。


 

而好的经典往往都是有立体的角色,由角色走出自己的生命,即成情节。许多经典作品甚至直接以主人翁的名字为剧名,角色中心不言可喻。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都是以主人翁为名: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奥赛罗的忌妒多疑、李尔王的识人不明等等个性都成为了他们命运的按钮,开启了他们戏剧性的人生。是即,是角色的个性造成了人生的戏剧性,而非戏剧性做为前提去框限角色的主体性。

 

是否长剧就一定要牺牲角色呢?其实不然,在美剧当中,最重要的就是立体而复杂的角色,只要角色成立,之后在漫漫人生中发生的一切都有标准,也就成立。如《豪斯医生》以性格孤僻乖戾的天才医生为主轴展开每一集的医学探案,虽然集集的故事独立,但整个医疗实验室的纠葛都扣着豪斯医生的古怪,只要偏执的天才豪斯还在,我们知道就一定还会故事发生;另外一部美国连续剧《绝命毒师》中,剧情峰回路转但都扣着主人翁白老师的角色性格,在一个一个的冲突和急难中,白老师人生逐步崩坏,从一个窝囊的高中老师卖点小大麻,进而在将近七十集后,成为一个跨国大毒枭。


 

而另外一个在编剧书中常常提及并也攸关角色建构的概念,即所谓的反派(antagonist)。教课书上常常教导的是,反派要够强,要够邪恶,要对主人翁的欲望造成最大的阻碍而使冲突极大化!在这概念下,其实暗示了某种二元对立,对立到极端就是所谓的正派和反派。而所谓的正派主人翁,是要扛着某个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向前走的,他走出的剧情,正是带着某个价值观去对抗。于是反派的阻力和正派对照下成为某种价值论证。阻力越大,冲突越大,角色越坎坷。于是,螳臂挡车的戏剧总是特别好看。

 

基于以上的介绍,我想用该框架来分析一下《水形物语》和《三块广告牌》的角色与情节建构。先讲结论,对这两片奥斯卡大热门我是非常偏心的,《水形物语》的粉丝慎入。


 

若用几句话来描述《水形物语》的情节,就是清洁工哑女爱上了人鱼怪兽而产生恋情,她帮助即将被处决的人鱼逃出实验室,在实验室主管的追杀下逃亡而产生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这出戏的结构清楚,主题明确,这是一个关于爱能跨越社会籓篱与既定框架的故事,每个角色所扛起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昭然若揭,几乎到了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精准。

 

女主角是个清洁工,其社经地位已是底层,加上她是个哑女,导致她在性别、社会身分、生理特征都是多重的边缘人物,而人鱼是文明科技世界的人们去捕捉来的「兽」,连人都称不上,是蛮荒与原始神秘的。他们同为天涯边缘人,相濡以沫。对角色而言,他们的欲望是相爱与求生;宏观来看,这对恋人扛着所有边缘族群所承受的歧视压迫而去抗争、去逃出框架、去打破藩篱,他们是带着使命在走的,他们挑战禁忌只为了证明一件事情—爱会赢。

剧中唯一的反派,实验室的主管,则背负了打压与歧视的重责大任,他为了凸显出压迫者的恶性而被刻画成一个无脑大魔王,他坏得毫无来由,蠢到无以复加,信手拈来就是一本弘扬正向思考的书籍,几乎让世界上所有的邪恶愚蠢都压在了他的肩头,他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证明一件事情—他会输,爱会赢。

 

或许作者太希望爱会赢了,乃到了矫枉过正的地步。在情节被设定要服务戏剧主题和特定信仰价值之后,角色几乎扁平化,成为某种信仰的代言人。善者全善、恶者全恶,再者,为了证明爱会赢,反派几乎无能,而恋人们几乎心想事成,一路有天公作美,有贵人相助。他们想见面就见面,想逃亡就破门而出,终场前他们到了海边已无路可退,眼看孤立无援之下爱情终成史诗,他们纵身一跃坠入海中即成魔幻写实,成就了永恒。 


 

在这出戏中,爱会赢,因为反派是个无脑的沙猪;爱会赢,因为所有想爱的人都被都被造成受压迫者而饱受同情;爱会赢,因为天时、地利、人和都在成就这份恋情,黑人同事协助欺骗主管、科学家协助逃亡、人鱼原来会医治的超能力、连将军都辱骂实验室主管。几乎,我一度觉得这部片子是所有人联合起来欺负反派的故事。甚至,连戏的起初,主管都被人鱼咬烂了手指,还真的是「先让反派被猫咪咬」,我同情他。

 

编剧太想要诉说「爱会赢」了,而使得「爱」变得无懈可击,关于爱的二三事已毫无辩证空间,在主题和情节先行的设定下,角色也失去了主体性和复杂度。

 


反观,另外一部奥斯卡大热门《三块广告牌》,则几乎体现了许多编剧书无法教你的事情,它充满政治不正确,充满尖酸刻薄和愤怒的可怜人,充满着心存善念的混账,故事中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只有人。它用每个角色的恨与愤怒去推进,恨到尽头,意外走到了有爱的地方。

 

故事的引爆点在开场三分钟就点燃,一个失去女儿的伤心母亲为了抗议小镇警方迟迟无法破案,于是花钱在路边买下了三个巨大鲜红的广告刊版,以不留情面和充满争议的方式去控诉。因为女儿被奸杀八个月却始终讨不回公道的愤怒母亲,原本具有道德的制高点,但她对警方的恨意似乎渐渐凌驾她对正义的追求,使她不断致使警方难堪,让癌末的警长不堪承受压力而自尽,抛下了妻小;也使得有种族歧视和满口浑话的小警察开始迁怒与报复,酿成了连锁反应,让恨与愤怒的影响不断高升!

 

 

随着剧情推展,善恶的疆界越来越模糊,愤怒母亲为了遂行己意,以「伸张正义」为名而无限上纲时,我们已无法轻易界定孰是孰非,当她去炸警局而过失伤人时,她已是个不折不扣的罪犯了;但,当她看着宛如梦境的小鹿而思念地呢喃、当她看着往生女儿的房间而忧伤痛悔时,我们又怎能不同情这个混账呢?

《三块广告牌》的剧本书写是角色至上,再藉由角色的碰撞去推演出情节,角色们都是自私的,他们有强烈的个人欲望想要达成,并没有在编剧的编排下扛起特定的意识形态。他们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们偏执而几乎不后悔、不认错、不妥协,他们彼此扞格而互有输赢,出手越来越重,他们都迷失了,直到他们发现真正的敌人并非彼此,而是那个他们永远赢不了却掌管了正义与真相的神。

 

这出戏没有强烈想要灌输观众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它没有声嘶力竭地告诉你「爱会赢」,但若你仔细体会,爱蔓延在每一句充满愤恨的台词和眼神下,角色们几乎因爱而怒,因怒而恨,因恨而变得可鄙,却在可鄙的行径中仍让观众偶尔想起一件事,这一切的开始,是因为爱的。

 

《三块广告牌》的情节难以清楚地套在仿间编剧书所教授的结构上,却并没有因此失了方针,反而因为角色的浑圆饱满,成就了真正以人性为本的戏剧性。大家抢着当小人,反让我们从隙缝中窥见了人性的光亮。然而,爱会赢吗?


推荐阅读


如何从别人的故事里获取灵感剧作课丨你应该学会的两种时间设定手法盘点丨别再错过这10部实力女导演佳作高分美剧是如何写出来的?四大定律话你知一次团圆饭也能写成一部电影剧本学写对话必看的5部电影在那个搭景假到爆的年代,我看到了最好的TVB剧好莱坞金牌编剧艾伦·索金:从精湛的角色对话开创剧本新局编剧写台词需要考虑的四大要素丨编剧思路堵塞10大自救指南!烂片是怎么诞生的?剧本没写完,电影拍完了。编剧周末班丨春节之后我们一起写故事五个方法助你完善剧本大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