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仙林校区,20岁生日快乐!
如果说闹市里的随园校区是
闭月羞花的小家碧玉
那么位于栖霞高地的仙林校区
则当是明眸皓齿的大家闺秀
正值桃李年华的南师仙林校区
翩若惊鸿,宛若游龙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仙林还是一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风光,阡陌交通,荒草菜畦并存。而打破这一局面的,正是1998年开工、1999年即入住学子的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南师大的率先进入,对于仙林新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校区的不断建设,仙林逐渐摒弃了传统的农用照明和深井水,换上了功率强大的发电站和便捷的自来水管道,而原本泥泞土路也修上了平坦的柏油马路。2001年,仙林大学城管理委员会成立,其他院校相继入驻,仙林新城区建设从此大戏开演。
让我们一起坐上时光机,回顾那段温暖的旧时光~
新校区究竟选在哪里?
是困恼九十年代南师人的迫切问题
1996年的仙林和江宁都是拥有大片优质土地的待建地区,因而都成为大学城的候选地址。但两者各有利弊,江宁虽已有开发区,但当时的交通和通讯都极为不方便;而仙林,虽行政区属南京市,但当时尚为一片未开拓的农场。为了作出最好的选择,时任副校长兼新校区建管会主任的陈国钧老师曾带领南师人多次进行实地考察。他还记得,为了测试江宁选址地点的排水功能,他们特地选了一个大雨天,淌水在江宁的选址地点上考察。
那为什么选择了仙林作为新校址呢?
其实这是南师人民主办学的一次生动实践。在1996年下半年,南师组织了全校副教授以上老师亲自到两地现场察看、比较,并由各院系组织全体教职工投票表决,结果近90%的教职工选择新校区定在仙林。这种民主办学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仙林新校区的发展机遇
当然除了南师人的努力奋斗,仙林校区的建成也与历史的发展机遇密切相关。1993年,国家决定面向21世纪,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即实施“211工程”。南师大作为省属重点高校,对于进入“211工程”高校行列志在必得。但当时拥有6000名学生的南师大占地面积仅有不到400亩,达不到在校园面积方面的考核标准,省政府为支持南师大进入“211工程”的行列,向教育部承诺拨款批地,建设南师大新校区。
“南师大仙林校区的建设对于学校发展空间的扩大、对提高办学规模和教学科研水平,加强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实现了从单个校区办学向多个校区办学协调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前仙林校区建设管理委员会成员之一的冯霁虹老师说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但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这是至理名言。”
在全校争取进入211工程的动员大会上,时任南师大党委书记的王臻中老师立下承诺:“学校进不了211工程就引咎辞职。”颇有壮士断腕的气概。校长谈凤樑老师浑然不觉自己的生命已接近尾声,仍在抱病为学校进入“211”奔走。
校区规划,以人为本的超前意识
仙林校区主要建筑设计是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高民权老师担纲设计,现代设计中又蕴含着传统“中轴线”的布局体现出对称的美和大气。以后山最高处为中轴线,图书馆为顶端的标志性建筑,至学校一号门,约400米距离。两侧建筑物依次排开,逐渐收紧,高度也由一号门的海拔18米逐渐抬升到图书馆的33米,形成高低错落、拾阶而上的景观。这里是教学中心区,教学、科研、管理用房皆集中于此,周边的东西南北四处学生生活区与体育场地则采用向心式布局。
(摄于1999年 西区操场)
(摄于2002年 体育中心)
(摄于2002年 敬文图书馆)
仙林校区的敬文图书馆建成于2001年4月,位居校园的中轴线上,背倚青山,遥对校门,占地5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800平方米,是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中心馆。从外观上看,敬文图书馆更像一本打开的书,与图书馆后侧笔一般的逐日塔巧相呼应。敬文图书馆馆藏总量250万册,居江苏省第三位。馆藏文献种类覆盖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门类,学科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适应综合性大学的办学需要。五个学科的文献品种量居全国图书馆前20位,其中,生物学科类(包括心理学)居第2,语言文字类居第8,文学类和教科文类同居第12,艺术类居第20。图书馆内部设计也是别具一格,宽阔的走廊、独特的天窗设计,负一楼的茶座“偲怡园”更是全国高校首创,为全校学生提供了闲适的学习休息环境。
(摄于2004年 敬文广场)
除了可见的美景,看不见的地下水管网建设在现今看来也毫不落伍。二十年来,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逐渐得到实现。绿意更是充斥着校园,从校徽上那一抹独特的南师绿也可窥见一二。
二十年后,风景如画的仙林校区
现今的仙林校区已经形成了东、西、南、北四个区和一个中心区域(教学办公区域),外加一个新北区。仙林校区占地总面积2457亩,建筑面积达71万余平方米,可以容纳26000余名学生就读和生活。敬文图书馆、体育中心、仙林宾馆已成为南京师范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在这里
清风徐来,杨柳依依
绿色仿佛水墨画上水彩
一点一点浸染着校园
(摄于2019年)
策划|张大华 陈权
文案|谢逸琪
图片|罗浩楠
部分文字材料及老照片来自南师档案馆
相关文字原作者|吉烨 梁烨
特别鸣谢张崇清老师、胡卫东老师提供文字和图片资料
编辑|盛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