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校长华桂宏在2024级师范生第一课上的讲话|弘扬教育家精神 学做未来教育家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全校2053名师范类新同学线上线下齐聚一堂,共上“学为教育家——师范生第一课”。2053名同学中,本科生有1463人,研究生有590人。除了今天在现场的1054位同学,还有999位同学分别在随园校区和仙林湖研究生公寓在线听课。大家知道,师范教育,是南京师范大学的底色和特色。由校长给师范生讲第一课,是南京师范大学坚持多年的优良传统,主要目的,是引导并希望所有师范生同学能传承师范精神,播种教育信念与责任。今年正值我国第40个教师节。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强化高素质教师培养供给,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今年的第一课,我们的主题就定为“弘扬教育家精神,学做未来教育家”。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三个方面内容:一是通过回顾南师大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带领同学们感受百廿南师的师范传承;二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大家一起学习教育家精神的重要内涵;三是从时代和国家对教育的新要求出发,为大家更好地从一名师范生成长为合格老师、优秀教师、卓越教师、“大先生”乃至未来教育家,提几点希望。追寻南师百廿征程 传承弘扬师范荣光
按照时间脉络和重要的改革发展时间点,南师大的师范教育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从1902—1951年,是觉醒年代里的教育探索;从1952—1983年,是国家振兴中的建设发展;从1984—2011年,是改革开放后的跨越发展;从2012年至今,是新时代里的砥砺奋进。第一阶段(1902—1951年):觉醒年代里的教育探索源起三江、名师荟萃。1902年,清朝政治家张之洞、刘坤一等人认为“师范学堂为教育肇端之地”,兴学“应从师范学堂入手”,于是创办了三江师范学堂,这是我国最早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学校,也是南师大、南大、东大、河海、南农、南林、南工大、江南大学和江苏大学等九所高校共同的源头。1915年,学校更名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南高师”)。在当时,北有“北高师”(即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南有“南高师”。“南北高师”一起被誉为近代中国师范教育领域中执牛耳者,成为中国近代高等师范教育的两个中心。南高师时期,名家荟萃,涌现出一大批声名卓著的教育家、科学家、艺术家。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郭秉文、陈鹤琴等。他们致力教育改革,首倡“开女禁,实行男女同校”“倡导学分制、选科制”“改教授法为教学法”“在全国率先开设体育专修科”,开近代中国高等教育风气之先,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高师改大学:寓师范于大学。被称为“中国现代大学之父”的南高师校长郭秉文认为,要培养上乘的师资,就要将师范教育放在综合性大学的大背景下,使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并首次提出“寓师范于大学”的观点。1920年,郭秉文提议设立东南大学,将南高师并入东南大学,由此开创了我国综合性大学举办师范教育的先河。如今,我们高举师范旗帜,建设“特色鲜明 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也是“寓师范于大学”的传承和发展,建设综合性大学并不是弱化师范,恰恰相反,是用多学科的综合力量和氛围来反哺师范、增强师范。金陵流芳、源远流长。学校另一源头为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后发展为金陵大学,1951年与金陵女子大学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我们学校的随园校区就是金陵女子大学的旧址,享有“东方最美校园”之美誉。在我校办学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女性教育家,她就是吴贻芳先生。吴贻芳先生是金陵女子大学培养的首届毕业生(1919年,一共5名毕业生)。1928年,吴贻芳获得密执安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而后回国履任金陵女大校长,时年35岁。吴贻芳先生是杰出的女性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45年4月,作为中国无党派代表,赴美国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大会,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1949年9月,吴贻芳先生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1981年3月,吴贻芳等17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题为《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案》的第170号提案。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设立教师节的议案,把每年的9月10日确定为教师节,这也是我们南师校庆日的由来。第二阶段(1952—1983年):国家振兴中的建设发展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组建南京师范学院。当时南京师范学院的师资力量在全国是一流的。首任院长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副院长是吴贻芳、教务长是著名心理学家高觉敷。同学们可能看过或听过一本书,叫《精神分析引论》,这本书就是高觉敷先生翻译的。当时各系科主任也是泰斗级专家,地理系主任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李旭旦,美术系中国画教研室主任是国画大师傅抱石,生物系主任是享有“中国苔藓学之父”之称的陈邦杰,音乐系主任是著名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陈洪。还有著名诗人、唐诗研究专家孙望,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古典文献学家徐复等一大批名师大家。这一历史时期,这些名师大家的指引和耕耘下,学校的地理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蓬勃发展,为今天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第三阶段(1984—2011年):改革开放后的跨越发展1984年南京师范学院更名南京师范大学。1996年,南师作为地方高校率先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行列。2000年,合并原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校日益形成文理工科兼备,综合化的办学格局。2005年,在教师教育开放化、多元化、专业化的背景下,我校在全国率先成立教师教育学院,探索建立“共同培养,共同负责,双向强化,荣誉共享”机制,将学科专业素养与教师素养贯通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 新时代里的砥砺奋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广大教师,对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南师大始终坚持把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致力建设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学校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师范大学和地方高校第一方阵。2014年,我校获批2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020年,我校受教育部委托,启动本硕贯通复合型中学教师培养改革试点项目。截至目前,我校已有17个师范专业通过了第二级师范专业认证,1个专业通过第三级师范专业认证。拥有5个国家级教师教育优势平台,拥有3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最新一届的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中(2022年),我校“师德融通·专业贯通·实践联通——新时代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获得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除此之外,在2014年和2018年连续两届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校的“儿童道德生活的建构——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面向真实世界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施体系研究与实践”等项目也获得一等奖;此外,学校还先后获得了3项国家级教师教育改革项目。可以说,这些年的教学成果奖实现了学段和类别的全覆盖,充分彰显了学校师范教育改革创新的突出成效。今年,我校教师教育又取得了一项新成绩:即入选教育部“国优计划”试点学校,这主要是面向理工科专业,标志着我校开始探索本研贯通培养研究生层次高素质科学类课程教师。上述成绩令人自豪,但我认为,南师122年的师范教育所取得的最突出成就:是培养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民教师和教育家,在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的征程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纵观历史,我校不同办学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教育大家,放眼当下,耕耘在全国教育界的校友中也涌现出一批德才兼备的卓越教师。南师之所以能培养出如此多的教育家,之所以能在全国教育界享有盛誉,我想,根本原因是百廿南师拥有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总结起来是“四个坚守”。一是坚守教育报国的初心使命。“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的首要体现,也是南师师范教育的办学宗旨。风雨飘摇的晚清末期,三江师范学堂开启了以师范之名教育救国的征程。学校里走出南京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南京第一批共产党员,“五四运动”、抗战西迁、“五·二〇运动”,救国抗争的时代画卷中积极奔涌着南师爱国师生的身影。振兴国家的征程上,南师先后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系,第一所实验幼儿园,第一个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第一个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成为我国师范教育的重镇和高地。进入新时代,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深度参与国家教育文件政策制定,获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等重要平台,在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STEM教育、技术与工程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教育强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坚守厚生乐教的精神内核。教育是一种“仁而爱人”的事业,南师与生俱来就拥有“厚生乐教”的优良传统。南师前身之一金女大的吴贻芳老校长把“厚生”写进了校训,她对“厚生”是这样解释的:“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能和能力来帮助别人和造福社会,这样不仅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为丰满”。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广大师生勇敢庇护上万名平民妇孺,厚生大爱永载史册。李瑞清以“视教育若性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为最高信条,最早提倡新学、引进西方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陈鹤琴先生提出并践行“活教育”“做中学”等一系列创新教育理念,将一生奉献给了儿童。以上述教育大家为代表的一代代南师人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积淀和引领了百廿南师师范教育的精神传承。三是坚守以德为先的道德追求。学校的校训,把“正德”放在第一位。“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也成为每一位南师学人应有的风范和担当。历史上,学校涌现出江谦、郭秉文、陶行知、吴贻芳、孟宪承、孙望等一大批立德树人、堪为楷模的“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更是培养出了“国家教学名师”“当代教育名家”“新中国60年江苏教育最有影响人物”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大先生”。鲁洁教授领衔主编《道德与法治》国家统编教材,每年为全国1亿5千多万名中小学生所使用,获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特等奖第一名。目前,奋战在江苏教育界的我校校友超过10万人,首届中国“当代教育名家”中,4人是南师校友,“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中,南师校友占据半壁江山。一代代南师人弘扬以德为先的道德追求,践行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四是坚守笃学敏行的躬耕态度。百廿南师,有着严谨求实的治学风骨,百廿师范,有着以文化人的治学品格。唐圭璋先生以一人一手之功,用时七年编纂了鸿篇巨制《全宋词》;李旭旦先生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复兴中国人文地理学倾注了全部心血;陈邦杰先生足迹遍布祖国大地,采集4万多号苔藓标本;周士谔先生在“一五”期间就投身热能装备专业建设,为国家节约煤炭上亿吨。中华文明探源中,有对长江起源、中国古代文明演化的新发现;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有历时8年对《史记》的点校贡献;教育现代化推进中,有南师人贡献的“中国经验”“中国理论”和“中国方案”。还有徐悲鸿、陈洪、高觉敷、吴懋仪、徐绍武等一批学科奠基人、大先生,他们严谨治学、言传身教,历史性地铸就了百廿南师的馥郁校风和端庄学统。同学们,南师大的教师教育,经历了从师范起家,到在综合性大学中办师范,然后回到专门的师范学院,再到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的变革发展,历史性地生成了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师范立校,师范强校,百廿南师也积淀生成了“正德厚生 笃学敏行”的校训传承,奔涌流淌着与生俱来的师范基因、生生不息的红色血脉、严谨求实的治学风骨、立德树人的育人初心,激励着一代代南师人的接续奋进。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 坚定奉献教育初心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教必先强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教师的重要论述。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的“四个相统一”;2016年和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提出教师要塑造学生的品格、品行、品味,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成为“大先生”。去年9月9日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殷切希望全国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下面,我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家精神的深刻阐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的最新精神,从六个方面与各位同学一起学习理解教育家精神。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教育家”黄大年的高度赞誉。黄大年始终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早年,他曾带着科技强国的心愿,出国留学、工作,成为国际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学家。当得知祖国召唤,他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第一时间回国填补深部探测关键仪器的技术空白,一直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习近平总书记把“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放在教育家精神的第一条,就是希望所有老师向黄大年学习,心怀“国之大者”,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坚定教育报国的理想,始终心系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也是南师师范人的优良传统。哪里是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哪里就有南师人的响应。你们的同学和学长已经做了很多良好的示范。我校的师范生,每年都会到新疆、贵州等地支教。学校自2002年组建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截至2024年9月,共向新疆伊犁州昭苏县、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重庆市大足区、广西钦州市灵山县、贵州省黔南州独山县、四川省绵竹市、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等地选派了23批341名志愿者。团队累计获得包括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在内的国家级表彰18项、省级表彰25项,入选团中央“镜头中的最美支教团”。2021年,我校研究生支教团作为全省唯一一支高校志愿者团队成功入选江苏省“学雷锋示范点”。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帮扶办也专门向我校发来感谢信。各位同学选择了师范专业,就是选择了教育报国的事业。要牢固树立“学为教育家”的理想和追求。一方面,要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在今后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恪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出自《世说新语》,意思是说好的言语应当被读书人当作准则,好的行为应当成为当世的典范。教育的育人功能决定了教师应该要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生心中。南师的办学史,一直体现着“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陶行知曾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南高师首任校长江谦先生就对师范生提出了以下期许:“出为人师须能使所接触者受感化”,这都充分表明了教师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的重要性,特别是高尚师德能对学生产生重要的教育作用。大家将来成为教师,所面对的群体,主要是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学生,你们的师德师风、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希望同学们努力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典范,做“追求知识,献身教育”的模范;做踏实做人、认真做事、潜心学问的楷模,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启智润心”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材施教”源于论语的典故。“启智”意味着教师要启迪智慧,不能仅仅传播知识。“润心”不是耳提面命,意味着教师要以人为本,滋养学生的心灵。“因材施教”意味着教师要尊重个性,遵循教育规律,为每位学生的精彩人生奠基。从育人的角度来讲,如果用一把分数的尺子衡量所有学生,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也很难培养出适应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说到“启智润心、因材施教”,著名儿童教育家、情境教育创始人,我校原兼职教授“人民教育家”李吉林老师,是这方面的典范。李吉林老师一生专注于情境教育,创造性地把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不仅启迪了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让老师们不仅成为知识的传播解惑者,更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与启迪者。在她看来,整日和人世间最稚气的儿童生活在一起,启迪他们的智慧,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最大的幸福,是最大的“润心”。同学们今后走上教师工作岗位,要坚定地以学生为中心,用学生的视角去看世界,用心、用情去创建具体、生动且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让每一位学生在真实、自然的情景中感受世界、理解情感、掌握知识。砥砺“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笃行”出自《礼记·中庸》,指用学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求是”出自《说文解字》,指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2014年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我校的王锷、方向东教授点校了被称为“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百科全书”的《五礼通考》。《五礼通考》正文262卷,字数多达600万字。两位教授历时16年笔耕不辍,才让这部重要的、沉甸甸的古籍“活起来”,为人们打开一座中华礼乐文明的资料宝库,并获得“第十届中国出版集团出版奖”特别奖和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勤学笃行,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扎实的知识功底、勤勉的教学态度、过硬的教学水平,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求是,是教育的职责所在。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身为教师,要以追求真理、传播真知为己任,对学生充满关爱之心、对课堂充满热爱之情、对教育充满敬畏之意。新时代的教育家,必然要在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方面勇于探索,做出创新成就。秉承“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仁爱”,是中华传统教育思想的精神内核,也是熔铸在中国人骨子里的道德准则和人格理想。“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蕴含着最深沉的中国精神,体现着最鲜明的中国特色。南师的“厚生”传统,也是仁爱之心的重要表达。历史上,从李瑞清主张“视学生若子弟”,到金女大时期以“厚生”作为校训,再到陈鹤琴主张“一切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无一不体现着浓浓的“厚生”精神。厚生,对我们教师来说,最通俗的理解就是以生为本的朴素情怀。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今天是周日,本来应该是我们各位老师、各部门工作人员,包括我,在家休息的日子,但我们特意选择在休息日上课,主要为了不影响同学们的正常学习安排。另外,我特别想跟同学们分享我们的一位优秀校友、2016级教育硕士刘秀祥的事迹。刘秀祥毕业后放弃了高薪工作,毅然回到贵州望谟县打易中学任教。他说:“我愿意做大山深处孩子们的守梦人。”多年来,他也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最坚定的“引路人”。正是因为有着无数刘秀祥这样扎根基层教育的优秀教师,贵州等偏远地区的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学校连基础的微机教室都没有,到已经实现“班班通”全覆盖;从全县高中生只有800名左右,到目前一个年级就有1000多学生;从大部分青年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或回家,到如今六成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其他大多也进入职校就读,人口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希望同学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好老师,“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矢志“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胸怀天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之一。《礼记·礼运》中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学》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中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都是“胸怀天下”的体现。“以文化人”最早出自《周易》中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使命观”,即通过文化和教育来改变和形成世界新秩序。叶嘉莹先生正是令人倾佩的,治学弘道、以文化人的典范。被誉为“诗词的女儿、穿裙子的士”的叶嘉莹先生,是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一位中国古典文学院士。她说,自己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那就是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教育和弘扬。改革开放后,思念祖国的叶嘉莹写信给国家教委,请求自费回国教书。回国后,叶嘉莹在国内各大高校讲授诗词,创办了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捐出毕生财产成立了“迦陵基金”,用于持续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并把中华古典诗词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当代中国教育,需要更多胸怀天下的教育家,立志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上解读可以看出,教育家精神的六个维度之间结构严谨、联系紧密、相互依存,具有内在逻辑的统一性和系统性,体现了政治与文化相统一、传统与现代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治学与弘道相统一的内在规定性。教育家精神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系列重要论述的全面总结和高度凝练,也是对中华优秀师道文化的历史传承和时代升华,生动反映了百廿南师师范教育始终恪守和践行的精神品格,理应成为全体师范生矢志追求、砥砺前行的座右铭。锤炼教师专业素质 争做新时代教育家
培养卓越的人民教师和未来教育家,是南师这所师范教育传统名校的神圣使命,成为卓越的人民教师乃至新时代教育家,是我们每位师范生的坚定理想。在这里,我给同学们今后的学习提三点建议,供大家参考。立大志,育师魂,筑牢新时代教育家的精神之基教师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虔诚、坚定、执着的教育信仰是教师履行教育使命、实现人生意义的根本。有信仰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信仰的学生,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兴盛、民族复兴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教师才能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国之栋梁”。因此,我们多措并举,努力培养师范生的高尚师德和坚定信仰。在课程层面,我们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道德教育研究所”、全国重点马院等学科平台的有力支撑,建设含国家级和省级、学科专业和教师教育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体系,促进专业培养与师德教育深度融合;创设三江书院,建成师范文化社区,以深厚底蕴和师范传统涵养“厚生”精神。在实践层面,我们组织师范生赴优质高中跟岗助教,体验师德、感悟情怀;受委派组织师范生赴四川凉山州、新疆、苏北等地薄弱学校顶岗支教,践履师德、服务社会。在反思层面,我们开展师德学术沙龙,组织系列师德主题论文比赛和毕业论文设计,以师德理论提升师德品格;追踪走访师德模范榜样,以师德实践坚定教育信仰。得益于坚持不懈地探索实践,2014年,我校获批国家级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在9个学科方向本科师范生中,选拔具有卓越教师潜质的学生进入“3+1+2”模式培养。截至目前,已有八批近400位同学进入本硕贯通卓越教师培养。学校近年来卓越教师培养的工作成绩,受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也受到国内师范教育同行的高度肯定。同学们,学校构建了师德为先的卓越教师培养体系,也做好了方方面面的条件保障,希望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要抓住机会,在每一门课程学习中、每一次实践活动中、每一天的生活交往中,以德立身、以德立学,树牢成为教师、投身教育的理想,坚定涵养师德、立德树人的志向。宽学识,厚基础,夯实新时代教育家的专业之核“一个综合大学的好处,在于通才与专才互相调剂,使通才不致流于空疏,专才不致流于狭隘”。在师范教育的历史上,南高师为培养优秀师资,首倡“寓师范于大学之中”,为我国开创了专业性融入综合性、综合性滋养专业性的高师教育改革先河。从学科之于人才培养的意义讲,师范生的专业素养,至少应包含三个方面的素养,一是学科素养,二是教育素养,三是以数智素养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学科素养是教师传道授业的基础,是构建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要素。教育素养是关于如何启迪智慧、培育心智的能力要求,是教师立德树人的充分条件。数智素养是指个体在数字化时代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数字信息素养、数据素养、信息素养和人工智能素养等方面,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素养支撑。因此,我们本科实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由涉师专业学院与教师教育学院“共同培养、共同负责”,确保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深度融合、双向强化,就是为了强化学科专业素养与教师教育素养的贯通培养。2020年我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复合型双学科硕士为“物技专业(物理+技术教育)”和“史政专业(历史+思政)”两大专业,目前已有五批200多位本科生进入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同时,我们从今年开始启动“1000门线上示范课程建设”重大项目,也积极推动面向所有专业开设AI通识课程,就是为了提升各位同学的数智素养和综合胜任力。总的来说,学校师范教育的诸多探索,就是努力为同学们成长为高水平复合型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希望同学们充分利用南师大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积淀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同时注重提升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努力掌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成为未来卓越教师乃至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锻造新时代教育家的素养之柱当今世界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具有高深的知识,更要具备适应和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卓越能力。近年来,我校全面推进教师教育创新示范区建设,以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卓越教师培养为核心,建设了省级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江苏省多所高品质高中合作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实践基地”“全国教育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实行“双导师”制,聘请以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工程培养对象、特级教师、教授级教师为主体的中学名师为兼职指导教师;通过赴四川、新疆、青海、贵州、云南、海南、苏北等薄弱学校支教,到美国、澳大利亚、英国、香港等海内外名校访学等多种形式,帮助师范生开阔眼界、拓展胸襟、增强素养。耕耘必有收获,成效日渐彰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社等重要媒体陆续刊发《教育家办学与教育家的培养》《卓越中学教师培养的“南师模式”》等文章,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好评和认可。广大家长和考生信任南师、选择南师,每年新生中高分考生数量远超同类院校,在省内及浙江、陕西等省份录取分数线甚至高出许多原“985”高校,特别是今年省内录取的600分以上高分考生大部分都选择了师范类专业;更为可喜的是,教育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及入学成绩也远高于同类院校。截至目前,本硕衔接卓越项目已有六届共300多名毕业生,100%入职省内外优质中学,90%以上由“校招”等方式直接签约入职,其中入职上海、杭州、深圳、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省内外名校比例高达80%以上,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同学们,希望你们主动拥抱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主动关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积极参与课程嵌入式实践、支教服务性实践、社团体验式实践、项目研究性实践,抓住一切学习机会,磨炼教学技能,涵养职业情操,提升领导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力行卓越。同学们,成为教育家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国家层面,全国教育水平比较发达的地区都在开展教育家培养工程。近年来,我校连续举办五届“江苏省人民教育家论坛”、探索实践“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等,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努力打造教育家成长的摇篮,一批南师校友成功入选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然而,成为教育家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易事,需要通过长期在教育岗位上摸爬练就,但我们现在可以努力的,就是在接下来几年的大学学习中,播下“学为教育家”的种子,并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起来。希望大家牢记师范生的责任和使命,坚定“弘扬教育家精神,做新时代大先生”的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刻苦学习,从百廿南师光荣传统、从时代和国家需求中汲取力量、砥砺情怀、涵养智慧、锻炼能力。我们坚信,在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的历程中,在座的各位同学中,以及南师校友中,一定会成长起一大批卓越的人民教师和教育家,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最后,学写一首小诗,送给大家:
三尺讲台观天下,一支粉笔写冬夏。
只为此件事而来,矢志成为教育家!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往期推荐:
好看又实用!南师专属PPT模板上新啦!
【南师-译林 艺文讲坛·第十二期】周晓枫:散文如何翻新?
我与南师的特殊情缘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招生 | 考研 | 高考 | 校车 | 体育馆 | PPT
来 源 | 校 办 |
编 辑 | 叶朋彬 |
审 核 | 曹晋婷 朱志义 李 敏 |
▼更多南师新闻,敬请留意南京师范大学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