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师》新刊导读 | 总210期(2021年4月)

建筑师 建筑师 The Architect 2024-04-16


编者按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 Zürich),1854年建校,专注于工程技术、自然科学与建筑学的教育与研究。近年,其建筑学专业全球排名始终保持在前五的水平。继2018年6月,《建筑师》193期“瑞士当代建筑”专辑,为读者呈现“务实创新”的瑞士建筑师群像。本期专栏“来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研究——‘继旧开新’的建筑学及其多样性”精选6篇文章,从“住宅”入手来探讨建筑学的基本问题,以呈现一段鲜活的“建筑师是怎样炼成的”教育历程。此次专栏的研究更关注的是建构方法、材质表达以及严谨的设计逻辑,而这些基本要素在瑞士的建筑基础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希望该专栏能让我们持续追踪一所高质量建筑院校的创新发展,作为一面镜子,不断思考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建筑教学之于我们的独特意义,从而审视我国自身建筑教育的发展及其学科知识体系的建设轨迹。


“城市规划与理论研究”栏目的三篇文章分别对美国生态文明意识发展背景下的尔湾新城地表景观构成的空间表征、类型学与形态学主导的意大利当代城市规划实践、塞德里克·普莱斯的“两树岛计划”(1971—1973年)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和研究。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栏目收录的文章《傲慢与轻蔑——荷兰在制造》,作者犀利点评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荷兰建筑发展历程中的知名建筑师、建筑作品和建筑出版物,以独特的线索和视角解析了现象背后的文化和历史特性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民族的现代性——孟加拉国现代建筑之父穆扎鲁尔·伊斯兰姆作品与思想探究》一文着重追溯了在孟加拉国特殊文化与政治背景下,伊斯兰姆的建筑观与建筑实践,可以管窥孟加拉国现代性与地域性的关联成因,丰富我们对南亚建筑景观中所固有的多元主义特征认知。《海外“取经”与引进求索——改革开放初期留学建筑师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对改革开放初期首批留学建筑师群体进行研究,回顾这一群体在体系、创作、理论、市场、教学等方面的个人成就以及推动中国建筑变革和发展的巨大贡献。


“建筑技术研究”栏目收录的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将“智能镜面”等日照主动利用技术引入住宅建设领域,有必要对居住区布局及住宅设计进行新的思考;通过光谱实测研究了信息化教学方式下教室空间光分布对学生视力健康的影响,基于视力健康和光辐射安全角度提出中小学校教室平面尺度合理优化措施,为信息化教室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和标准制定提供数据参考。


“舟航柱梁——纪念建筑先贤,再思建筑的继承与创新”栏目刊登的文章《“梁陈方案”未获采纳之原因的历史考察——试谈规划决策影响要素的分层现象》,结合城市规划老专家的访谈,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予以解读,期望对“梁陈方案”以及有关规划决策问题的进一步认识有所贡献。


特别感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卢永毅教授为本期专栏撰写导言,对文章进行审校、梳理并拟定专栏名称。青年学者张峰、江嘉玮、林云瀚、程博、张妍、于淼、于洋、张博等为专栏的联络沟通、翻译校对付出了诸多精力和心血,是他们的执着和热情才使本专栏历时三年终能付梓。


另外,也衷心感谢其他栏目文章的作译者,是你们在各自领域不懈地求索,不倦地深耕,为学科源源不断地输送前沿而有深度的优秀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必将对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目  录



专栏:来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研究——“继旧开新”的建筑学及其多样性

004

专栏导言:来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研究——“继旧开新”的建筑学及其多样性

卢永毅

008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石屋

——在人文与非人文之间

[瑞士] 菲利普·乌尔施布隆 文 张峰 译 于洋 校

013

继旧开新

——城市住宅设计

[瑞士] 米洛斯拉夫·锡克 文 程博 译 张峰 校

020

荷兰当代住宅变迁:历史、类型及城市设计策略

[荷]吉斯·克里斯蒂安 [荷]爱德华·舒曼 文   于淼 译 张博 张峰 校

028

历史环境的营造

——米兰建筑师路易吉·卡其亚·多米尼奥尼的住宅项目

[瑞士] 爱丽·莫莎艾比 文  张妍 译 张峰 江嘉玮 校

034

协同技术

——让·普鲁维工作室关于装配式技术及工业化建造的探索、发展与思考

[瑞士]马库斯·彼得 文  林云瀚 译 张峰 校

044

“平面的科学性”:住宅建筑及其相关(1860—1930年)

[瑞士] 洛伦特·施塔德尔 文 江嘉玮 译 张峰 校

054

专栏结语:类比与发明,学科与想象力

张峰


城市规划与理论研究

056

尔湾新城地表景观构成的空间表征解析

——以美国生态文明意识发展为背景

邹韵  程文

065

从历史中心到历史城市:类型学与形态学主导的意大利当代城市规划实践

谢舒逸

072

现场与事件的融合

——塞德里克·普莱斯的“两树岛计划”(1971—1973 年)研究

姜梅 姜涛 曾琎哲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079

傲慢与轻蔑

——荷兰在制造

[荷]赫尔曼·凡·贝赫艾克 朱莹

090

民族的现代性

——孟加拉国现代建筑之父穆扎鲁尔·伊斯兰姆作品与思想探究

宫聪 卢峰  孟阳 胡长涓

100

海外“取经”与引进求索

——改革开放初期留学建筑师对学科发展的贡献

李怡 戴路


建筑技术研究

109

利用“智能镜面”以 18 层代替 30 层以上住宅的节地设想

吴正旺 张泽

114

信息化教学下中小学校教室空间平面尺度设计研究

何伟 杨春宇 梁树英


舟航柱梁——纪念建筑先贤,再思建筑的继承与创新

120

“梁陈方案”未获采纳之原因的历史考察——试谈规划决策影响要素的分层现象

李浩



精彩栏目推荐


专栏:来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研究——“继旧开新”的建筑学及其多样性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石屋

——在人文与非人文之间

[瑞士] 菲利普·乌尔施布隆 文 张峰 译 于洋 校 


文章以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在1988年完成的石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两位建筑师如何处理人文与非人文、框架和装饰、薄膜与图像间的复杂关系,并由此延伸至两位建筑师对于历史的批判性设计思考。


▲ 石屋外景
▲连续的纪念物,超级工作室



继旧开新

——城市住宅设计

[瑞士] 米洛斯拉夫·锡克 文 程博 译 张峰 校

文章是米洛斯拉夫·锡克基于他过去四十年教学与实践,对欧洲城市住宅的类型研究与设计思考。对罗西和他所影响的瑞士建筑师而言,类型学是生动而具体的,是对建筑如何回应历史和社会条件的基本理解,也是建筑设计中得以与古为新的基本工具,这在本文中得到了非常详尽的诠释。
▲富兰克林路(Rue Franklin)城市住宅,奥古斯特·佩雷(Auguste Perret),巴黎,1903—1904年
哈登斯坦因市民住宅(Bürgerhus (citizen house) in Haldenstein),入口局部,米洛斯拉夫希克设计事务所(Architekturbüro Šik),瑞士,2005—2008年
胡奇克合作社住宅区(Hunziker Areal),K号楼中庭,米洛斯拉夫希克设计事务所,苏黎世,2009—2015年
住宅敞廊(Loggia) 费尔南德·普雍(Fernand Pouillon), 马赛旧港口,法国, 1951—1955年
▲ 胡奇克合作社住宅区,B号楼的私属室外居住空间,米洛斯拉夫希克设计事务所, 苏黎世,2009—2015年

荷兰当代住宅变迁:历史、类型及城市设计策略
[荷]吉斯·克里斯蒂安 [荷]爱德华·舒曼 文   于淼 译 张博 张峰 校

文章从荷兰填海造田的历史出发,分析了荷兰城市住宅土地开发从密集化到去密集化的演变过程。其中,港口的再开发为各大城市带来了内城复兴的契机,阿姆斯特丹的港口区的各个项目成为城市密度、住宅类型、融资模式、公共参与等的实验场。

荷兰填海造田地图
科内利斯·凡·埃斯特伦, 阿姆斯特丹总体扩建总平面图
亨德里克·佩特鲁斯·贝拉格, 阿姆斯特丹南部新区的扩建总平面图
汉斯·科霍夫和克里斯蒂安·拉普,比雷埃夫斯公寓大楼,KNSM岛
KCAP,穆勒码头,鹿特丹
▲ KCAP,GWL 绿色概念住宅区规划及建筑,阿姆斯特丹


历史环境的营造
——米兰建筑师路易吉·卡其亚·多米尼奥尼的住宅项目
[瑞士] 爱丽·莫莎艾比 文  张妍 译 张峰 江嘉玮 校

自20世纪80年代起,北意大利的战后现代主义因其对现代性与历史的密集讨论成为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年轻建筑师们的重要参考来源。其中米兰建筑师路易吉·卡其亚·多米尼奥尼(Luigi Caccia Dominioni)的作品尤其受到偏爱,在瑞士的当代建筑中留下了鲜明的痕迹。卡其亚出产建筑作品的高峰期恰逢米兰现代建筑史充满张力的时期,他的作品以生动的实验主义、主题的异质性以及丰富的历史参照层次而著称。对卡其亚作品的理论研究,揭示了如何通过历史与政治环境的变迁塑造其设计思想,并反映在其建筑实践中。

▲意大利大道20-26号商住综合体


▲意大利大道20-26号商住综合体
▲ 卡伯纳利广场边的住宅建筑

协同技术——让·普鲁维工作室关于装配式技术及工业化建造的探索、发展与思考[瑞士]马库斯·彼得 文  林云瀚 译 张峰 校

文章以让·普鲁维工作室于第九届国际现代建筑大会所展示的Maison AlBa原型为切入点,全面回溯二战后让·普鲁维及其工作室以协同思维作为设计指导思想,在装配式技术及工业化建造领域的探索与尝试,以及该工作室力图将设计作为一种实验方法的尝试。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将让·普鲁维工作室的核心思想置于技术史与工程史视野范畴,意图探讨其中蕴涵的科学性和思辨性。
大都会之家,1950巴黎家具艺术展,让·普鲁维
▲让·普鲁维,可拆卸展馆装配过程草图,1944 年
格栅式立面设计,瓦朗谢讷市政厅,让·普鲁维,1953年
▲ 莫里斯·布兰(Maurice Blanc),让·普鲁维,圣让德莫里恩多户住宅,1954年



“平面的科学性”:住宅建筑及其相关(1860—1930 年)[瑞士] 洛伦特·施塔德尔 文 江嘉玮 译 张峰 校

文章通过研究英国现代住宅在19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平面科学,展现出全景式的视角来认知当时的建筑师将住宅科学化的思想是如何成形的,并且认知相关的英国理论是如何与同时代的德国及法国理论发生关联的。从现代住宅的平面科学性出发,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年建筑理论中关于住宅特征与民族国家性的关系得到了在民族学、人类学、艺术史等学科视角之下的讨论。
劳顿在1833年给出的“别墅设计原理”(Principles for Designing Villas)
梅乐斯廷宅的主平面,罗伯特·亚当在1768—1770年间设计
斯坤宫的主层平面,由威廉·阿特金森在1803年设计
坎普顿宅的主层平面,威廉·伯恩设计
罗伯特·克尔在1871年的“通衢式平面”
▲ 赫曼·穆忒修斯在1904年提出的“有机生长”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傲慢与轻蔑——荷兰在制造
[荷]赫尔曼·凡·贝赫艾克 朱莹

文章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荷兰建筑发展的穿针引脉,是有态度地对发展历程中知名建筑师、建筑作品、出版物的评点。文章以独特的线索和视角,透过传统与现代、延续与新生、重塑与激活、竞争与策略、宣传与销售、时代与发展之间的博弈和角力,解析现象背后的文化特质和历史特性,更是在纷繁复杂时代背景下,对荷兰战后的建筑思潮与作品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精彩盘点和犀利点评。
1934 年阿姆斯特丹扩建规划
约翰·海杜克( John Hejduk )墙屋( the wall house )
利斯贝思·范·德波尔 Liesbeth van de Pol Almere 的 Red housing buildings 项目
▲玛丽丝·罗默的项目
格罗宁根天然气公司( Gasunie )项目


舟航柱梁——纪念建筑先贤,再思建筑的继承与创新

“梁陈方案”未获采纳之原因的历史考察——试谈规划决策影响要素的分层现象
李浩

文章针对“梁陈方案”究竟为何未能获得政府采纳的问题,结合城市规划老专家的访谈,从规划技术、财政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政治和外交等几个方面,对规划决策的一些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解析和讨论。各方面因素对规划决策产生影响的程度以及优先次序是截然不同的,呈现出分层现象。在70年前的时代条件下,“梁陈方案”未能获得政府方面采纳的根本原因在于受到政治和外交因素的影响。透过“梁陈方案”事件,启示城市规划工作者要强化政治意识和政策观念,能够从社会和政治角度更全面地考虑有关规划问题,从而提升城市规划工作对接公众和服务于社会的能力。
《梁陈建议》附图之“行政区内各单位大体部署草图(附与旧城区之关系)”( 1950 年 2 月)
1949 年 1 月北平市区划和解放初期军管区域示意图
▲ “梁陈方案”规划的中央行政区位置与原西郊新街市计画及北京老城的关系





《建筑师》No.210丨2021年4月刊



长按二维码

快速订购《建筑师》210期杂志







【扩展阅读】 


| 瑞士建筑 | 建筑师193期:专辑:瑞士当代建筑

| 瑞士建筑 | 瑞士建筑——建筑在瑞士

| 瑞士建筑 | 沃纳·奥克斯林:理性之方法乃捷径| 瑞士建筑 | 彼得·马克力:“观看”是我们职业的基础| 瑞士建筑 | 克里斯蒂安·克雷兹:设计的过程是去寻找一个可以变得合理的东西| 瑞士建筑 | 瓦伦丁·比亚斯:通过建筑,我有了发现这个世界的方式| 瑞士建筑 | 帕斯卡·弗拉默:新鲜的与颠覆性的——这于我而言很有吸引力




《建筑师》杂志由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办




责任编辑:刘川 

内容统筹:陈海娇

内容终审:李鸽

微信编辑:柳冉

查找公众号:建筑师 

新浪微博:@建筑师杂志微博

投稿方式:登录系统进行在线投稿

(http://thearchitect.cabp.com.cn/ch/index.aspx)

杂志订阅:邮局统一邮发代号82-608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