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师》新刊导读 | 总215期(2022年2月)

建筑师 建筑师 The Architect 2024-04-16

(点击图片,直达购书)

编者按


瓦利耶娃(K宝)能连续完成3A+4S+4T,

虽被认可,却让世人为之扼腕;

羽生结弦没成功完成4A,

虽有遗憾,但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

技术的完美与意义的纯粹,

到底哪种更值得推崇?


新材料、新技术、新观念的介入,

使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的表现问题备受争议,

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德意志制造联盟……

20世纪初“包豪斯先生”——格罗皮乌斯在德意志制造联盟中高举旗帜:

“发展统一世界观的意志”

“标准与‘科学’”的声音最响,传播最广,影响最大。


“机器时代”的建筑艺术表达,

是不是只有“国际风格”一种?

建筑师们在争论、实践中探索。


“桂冠”建筑师埃德温·勒琴斯以改良和渐进的方式将古典思想融入现代的建筑潮流,

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先驱汉斯·珀尔齐希呼吁“将生活注入灵魂,而不是将建筑机械化”,

关注建筑“内在精神”的鲁道夫·施瓦茨格罗皮乌斯展开激烈论战,

“科隆学派”的代表人物埃米尔·斯特凡主张创作“唤起感知的建筑”,

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路易斯·康不断在探寻建筑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蕴……


事实证明,

现代建筑就从来不是一种风格,

当年甚嚣尘上的现代主义建筑,

既有与之相伴“并行”的探索者,

也有与之反向“背离”的实践者,

“修正与反噬”是一种拓展,

同时也是一种救赎。


本期特设了“并行与背离——对现代主义建筑的修正与反噬”专栏,集结了7篇文章。


 《“地域性”批判还是救赎?——英国桂冠建筑师埃德温·勒琴斯的建筑实践解读》重新审视20世纪前后抵抗现代建筑一元话语的地域性建筑语汇,重点考察英国风土住宅和新古典主义两类建筑,分析英国建筑师勒琴斯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现代建筑与地域传统的矛盾。《罗马废墟价值之张扬——路易斯·康的建筑思想研究》讨论西方废墟(永恒)与现代性流变之双重叠加所触发的路易斯·康的建筑思想转变,康作为现代建筑困局的突破者,填补了现代建筑对传统文化扼杀和人类乡愁的抵制留下的空白,并从人类文化底层重新定义人类行为、空间和结构等概念。《廊、路径、视觉——A·康斯坦丁尼迪斯网格住宅设计的启示》以希腊建筑师康斯坦丁尼迪斯的周末住宅平面中体现出的细腻的现代性、地域性和操作性合一的研究为基础,反思功能与流线在地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交融与创新可能性,期望能引起同行学者对当代中国乡村住宅“现代化建设”相关建筑理论问题的关注。《激进的回溯——20世纪60—70 年代乌托邦理念对当代地下空间发展的启示》试图立足当下,回溯过往特定时段激进的城市理念,讨论人类未来地下空间可以进一步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并试图进一步看待地下空间可以被“一体化”“异质化”以及被进一步发掘的时代意义。《浑成与侘寂——母亲住宅和白之家“前卫”的传统》描述了1960年代初现代主义建筑对于消费和技术理念推进的时代背景,通过分析母亲住宅和白之家,指出在消费和技术的围剿下,文丘里和筱原一男的设计在时代背景下的“前卫”表现和传统内涵。《谁是赋意者?——对吉首美术馆的思考》以乾州古城这座“桥上桥”为切入点,在公共建筑中弥合专业者与使用者之间的裂痕或可成为建筑学反思并重构自身的一个重要议题。《重建共有性:犬吠工作室的行为学之道》试图挖掘出犬吠工作室从行为学研究发展到共有性研究的来龙去脉,阐述并论证共有性如何通过行为学的设计方法得以实现,归纳其在当今时代的意义。


 “历史与理论研究”栏目五篇文章分别对北宋住宅中的中堂、厅事和影堂,“束木”与叉手、托脚的关联,晋东南地区宋金时期建筑营造尺使用规律,比较都市史与规划史阅读书目简明导言,《中华国际工程学会会刊》(1901—1941年)进行了深入解读和研究。


 “遗产保护理论研究”栏目收录了《俄罗斯建筑遗产与历史环境的“规律性”修复理论与实践解读》与《当代国际木质建成遗产保护理念发展动态研究》。前者主要研究俄罗斯修复艺术学院创立者普鲁金教授的“规律性”修复理论,并结合普鲁金的修复实践工作阐释“规律性”理论的指导意义。后者解释了近20年来国际保护界对木质遗产从保护理念、方法、技术、管理各层面问题所作出的应对和调适,进而展望了2018年以来国际木质建成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 


“建筑师访谈”刊登《以人为本的创新实验——Crossboundaries创始人董灏访谈》,董灏着重阐述了建筑师在未来社会中角色定位的多重可能性,建筑设计其实是一个从社会到个人,再从个人走向社会的过程。


  “设计点评”栏目刊登两文由张路峰教授执笔点评西岸美术馆和首尔艺术博物馆。欢迎更多的短评、时评作者参与进来,以繁荣我们的建筑评论领域。


衷心感谢为本期撰文的各位作者,为我们提供了颇具深度而精彩的学术文章,这些研究成果必将对相关领域的读者有所启发。



目  录

并行与背离——对现代主义建筑的修正与反噬

004

“地域性”批判还是救赎?——英国桂冠建筑师埃德温·勒琴斯的建筑实践解读

童乔慧 董梅雪 胡嘉渝 董贺轩

015

罗马废墟价值之张扬——路易斯·康的建筑思想研究

王发堂 朱晨

023


廊、路径、视觉——A·康斯坦丁尼迪斯网格住宅设计的启示

宫聪 龙灏 胡长涓

036

激进的回溯——20 世纪 60—70 年代乌托邦理念对当代地下空间发展的启示

朱渊

043

浑成与侘寂——母亲住宅和白之家“前卫”的传统

黄恒 郑静

053

谁是赋意者?——对吉首美术馆的思考

陈姣兰

059

重建共有性:犬吠工作室的行为学之道

谭大雷 王国光



历史与理论研究


068

北宋住宅中的中堂、厅事和影堂:基于司马光《书仪》的考察

王晖 叶佳成

075

闽粤“束木”初探——兼论“束木”与叉手、托脚的关联

成丽 孙泽鑫

081

晋东南地区宋金时期建筑营造尺使用规律探析

姜铮 宋怡

092

都市形式与空间经验:比较都市史与规划史阅读书目简明导言

王为

099

中国建筑技术现代转型的关键推手——《中华国际工程学会会刊》研究(1901—1941 年)

张鹏 贾兴舟



遗产保护理论研究

110

俄罗斯建筑遗产与历史环境的“规律性”修复理论与实践解读

孙权 刘大平 何颖

119

当代国际木质建成遗产保护理念发展动态研究

陈曦 黄梅


建筑师访谈

129

以人为本的创新实验——Crossboundaries 创始人董灏访谈

孙德龙 董灏


设计点评

138

07 西岸美术馆:如何在不规则场地里设计出最多的规则空间?

张路峰

140

08 首尔艺术博物馆:如何在公园里设计建筑?

张路峰


精彩栏目推荐


并行与背离——对现代主义建筑的修正与反噬


“地域性”批判还是救赎?——英国桂冠建筑师埃德温·勒琴斯的建筑实践解读
童乔慧 董梅雪 胡嘉渝 董贺轩


埃德温·勒琴斯在英国建筑史上久负盛名,被称为英国桂冠建筑师、最后的传统主义者。他的建筑风格融合浪漫的英式传统住宅样式、宏伟的纪念性建筑尺度和印度的殖民建筑形制,在近代建筑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他承袭传统地域性的设计手法,开创的殖民风格的新古典主义标志着莫里斯乌托邦幻想的结束,被誉为英国最后一个传统主义建筑师。本文以英国建筑师勒琴斯为学术研究视角,重新审视 20 世纪前后抵抗现代建筑一元话语的地域性建筑语汇,重点考察英国风土住宅和新古典主义两类建筑,分析勒琴斯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现代建筑与地域传统的矛盾,或将为我国本土地域性建筑研究提供新源泉。


埃德温 · 勒琴斯(1869—1944)

▲曼特斯特·伍德别墅

▲迪纳里花园别墅西南立面

▲风土住宅的建筑外观

印度新德里总督府


罗马废墟价值之张扬——路易斯·康的建筑思想研究
王发堂 朱晨

路易斯·康从罗马废墟中挖掘了其蕴含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蕴,并成功地转换与迁移到他的建筑思想和建筑创作中。本论文首先讨论西方废墟概念的内涵和现代性流变,分析废墟(永恒)与流变之双重叠加所触发的康的建筑思想转变,然后从秩序、结构和材料等方面对路易斯·康的建筑创作与实践,进行了详细分析。


1951年,康在罗马绘制的圣彼得广场


▲ 康早期四单元建筑薄薄的窗户边缘


▲ 威斯住宅屋顶出檐投下深深的阴影


▲ 康绘制的论刊出版公司大楼草图

▲ 1951年康绘制的一段罗马墙壁



廊、路径、视觉——A·康斯坦丁尼迪斯网格住宅设计的启示
宫聪 龙灏 胡长涓

“乡村振兴”背景下,近年来我国乡村建设已逐渐走热,但从建筑理论的角度看尚处于建筑师“各自为战”的状态。20世纪乡土建筑在现代建筑的发源地欧洲也一直是讨论热点,其中希腊建筑师康斯坦丁尼迪斯的系列独栋住宅设计可谓典型之一,但国内对“康氏住宅设计”的研究分析尚不多见。本文从康氏的周末住宅出发,将其典型住宅案例的平面分为四类,利用空间句法理论与方法研究了康氏的“外廊”与“片墙网格”在现代主义住宅中解决交通效率与公共私密划分之间矛盾的尝试,探讨了基于“廊、路径、视觉”的片墙网格住宅缘起,以期对国内当下的乡土建造有所启示。


艾利斯·康斯坦丁尼迪斯(Aris Konstantinidis)
▲亨菲尔周末住宅
▲阿纳维索斯周末住宅
▲斯宅II,建筑作为地形的“凸起物”



激进的回溯——20 世纪 60—70 年代乌托邦理念对当代地下空间发展的启示

朱渊


对于地下空间的回溯性思考,通过聚焦历史中持久的批判性,激发知识的重构力量,将有助于基于过去面向未来找寻迭代提升的机会。本文试图通过聚焦 20世纪60—70年代的城市建筑理念,连接对地下空间发展的思考,以一种映射参与性、空间结构化、同质异质性的切入尝试思考地下空间,试图进一步看待地下空间可以被“一体化”“异质化”以及被进一步发掘的潜在意义。


代林库尤地下城市

▲班汉姆的《巨构基础设施》

▲现代主义基础设施的设想——林荫大道建筑,1975年

▲基础设施与地下空间之间的垂直联系,高速与低速系统的叠加

▲Archigram提出的computer city 模型

浑成与侘寂——母亲住宅和白之家“前卫”的传统

黄恒 郑静


在1960年代中期的美国与日本,文丘里与筱原一男从各自的背景出发,分别设计了母亲住宅与白之家这两座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经典建筑,挑战当时业界主流的“正统现代主义”体系。本文对比分析两个住宅在设计动机、形式表达与空间营造上的异同,指出两者的共同点是从日常生活出发,将本土传统创造性地引入现代主义的建筑知识体系。然而在具体设计手法上,母亲住宅选取了“强形式”与“分层空间”的策略,将复杂矛盾的要素结合,浑然一体;而白之家选取了“弱形式”与“分割空间”的手法,将各要素消解融合,体现出侘寂的氛围。两者都是通过创造性转化本土传统元素,使其以当时最“前卫”的方式呈现出了各自文化的生命力,成就了一个时代的经典。


文丘里,母亲住宅,1964年

▲筱原一男,白之家,1966年

▲母亲住宅以古典、现代和民间作为符号的“强形式”

▲白之家精简的“弱形式


▲白之家“弱形式”的日本传统意义


谁是赋意者?——对吉首美术馆的思考

陈姣兰


建筑是什么?建筑属于谁?建筑的意义在哪里?这些都是追问建筑的本质时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以吉首美术馆为对象,将围绕它而产生的建筑师、建筑评论家和建筑在地的使用者的言说进行参照,呈现“专业话语”与“日常生活话语”之间的差异。将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评述,视为一种意义竞争中的话语实践,可为反思建筑实践提供启发。


乾州古城现状实景,2020年1,3,4月

吊桥实景,2020年4月6日(据附近居民所言,炎热的夏天傍晚吊桥上格外热闹,常有赤膊的男人们在此处铺凉席而坐)

廊桥实景,2020年1月19日(周围居民日常汇聚于桥头,身体列坐于廊道两侧,椅柱说话交流,兼做小农产品的买卖)

钢桥实景,2020年3月30日(钢桁架的巨大尺度反衬出行人身形的渺小)



重建共有性:犬吠工作室的行为学之道

谭大雷 王国光


日本犬吠工作室以其“建筑民族志”的工作方法展现出对城市、社会的强烈批判性,在提出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后延伸出共有性的理念,表达对建筑学如何回应自我中心主义时代的思考。本文通过探寻犬吠从行为学(Behaviorology)发展到共有性(Commonality)的理论来源,结合案例对其含义进行解读,论证如何通过行为学的设计方法得以实现共有性,并归纳其积极意义。


犬吠自宅兼工作室剖透视图(一)

▲犬吠自宅兼工作室剖透视图(二)

▲犬吠自宅兼工作室对室内外空间界限的模糊

▲犬吠设计的桃浦村落主屋



遗产保护理论研究

俄罗斯建筑遗产与历史环境的“规律性”修复理论与实践解读

孙权 刘大平 何颖


俄罗斯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为其城市历史风貌的整体延续奠定了基础,并形成了独特的、有别于西欧的、完整的保护思想。本文主要研究俄罗斯修复艺术学院创立者普鲁金教授的“规律性”修复理论,梳理其理论产生的背景和理论发展的思想脉络,从遗产价值认知与体系建构、“阶梯状”修复理论模型、“总体设计”理念,以及历史环境影响因素等方面逐层解读修复理论的核心思想,并结合普鲁金的修复实践工作阐释“规律性”理论的指导意义。


 格但斯克古城的历史街区——沿街建筑立面

▲ 格但斯克古城的历史街区——历史街区的保护状态

▲ 格但斯克古城的历史街区——达尔克街道局部

▲ 历史街道的建筑制高点——卡斯特拉姆(Костромы)修道院大街

▲ 历史街道的建筑制高点——莫斯科(Москва)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大街



当代国际木质建成遗产保护理念发展动态研究

陈曦 黄梅


木质建成遗产因其特殊的材料属性和丰富的地缘文化特征,一直是国际遗产保护讨论的重点。文章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木质建成遗产保护准则》2017年修订版(以下简称 2017版《准则》)及历年IIWC会议主要内容为研究对象,解析了2017版《准则》变化之处,并阐释了2017版《准则》变化的深层次原因,解释了近 20 年来国际保护界对于木质遗产从保护理念、方法、技术、管理各层面问题所作出的应对和调适。文章进而展望了2018 年以来国际木质建成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同时类比了国内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互为借鉴的经验。


 西班牙纳瓦拉多纳玛利亚的中世纪塔
▲ 柏树皮屋顶上的日本传统建筑工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科利马市斗牛场(La petacera Ring,Colina),墨西哥的临时性结构建筑


建筑师访谈
以人为本的创新实验——Crossboundaries 创始人董灏访谈孙德龙 董灏

建筑师董灏作为Crossboundaries事务所联合创始人,近年来在教育建筑等领域逐渐获得关注,“空间塑人”是其重要的设计理念。2020 年 9月28日,笔者对董灏进行了深度访谈。在本次访谈中,董灏着重阐述了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下,建筑师如何定位自身角色。在实践中,通过对使用者的关怀和引导,拥抱新技术并与社会积极沟通,董灏展现了建筑师在未来社会中角色定位的多重可能性。


2020年9月28日董灏(右)于Crossboundaries北京办公室内接受孙德龙(左)采访(赛林彤摄)

▲童年董灏

▲青年董灏与家人在普瑞特艺术学院毕业合影


▲锦龙中学外观

▲北沙幼儿园的聚落设计概念
▲北沙幼儿园外观




《建筑师》No.215丨2022年2月刊


长按二维码

快速订购《建筑师》215期杂志













【征稿启事】



【新刊征订】
2022年杂志征订火热进行中!





《建筑师》杂志由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办




责任编辑:刘川

内容统筹:陈海娇

内容终审:李鸽

微信编辑:范青楠

查找公众号:建筑师 The Architect 

新浪微博:@建筑师杂志微博

投稿方式:登录系统进行在线投稿

(http://thearchitect.cabp.com.cn/ch/index.aspx)

杂志订阅:邮局统一邮发代号82-608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